文言文翻译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篇经典的文言文原文,并提供相应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些文言文之美。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及时实践,感到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不会生气,难道不是一个君子的表现吗?”二、《红楼梦·贾宝玉初丧奶娘》原文:“夜来金风送春归,飞雪迎春舞凤鸣。
教坊犹为留丹桂,校门何日复何年?弟妹羽娘歌舞过,哥哥翠墨才人宠。
舞罢歌终还散后,散后人空知晓情。
”翻译:“夜晚,金色的风送走了冬天,飞舞的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教坊里仍掛着红颜美玉,学校的大门何时才会再开呢?妹妹羽娘的歌舞结束了,哥哥翠墨才人的宠遇也到了尽头。
歌舞结束后,谁能真正了解他们之间的情感呢?”三、《孟子·告子上》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翻译:“舜从事农田管理开始,傅说则是从做土木工程开始,胶鬲则是从管理盐业开始,管夷吾则是从做士人开始,孙叔敖则是从管理海洋开始,百里奚则是从在市场中工作开始。
所以,上天会把重任寄托于这些人身上,必然要先让他们经历心理上的磨难和挫折,劳动他们的筋骨,使他们饥肠辘辘,使他们的身体疲惫。
”通过对以上三段经典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的阐述与呈现,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韵味,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智慧。
阅读文言文,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修养,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丰富我们的内涵。
尽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通过阅读和研究,我们能够逐渐掌握其中的规律与技巧。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原意,并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使之更加贴近当代读者的习惯与需求。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大全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大全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族族人写作或翻译使用的一种古代汉语书写体系。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表达方式,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个优秀的文言文短篇及其现代汉语的翻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魅力和内涵。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岱宗的尊严还有多少呢?齐鲁之地的美景无法尽览。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划分了日夜的交替。
我心情激荡,曾经的思念像云朵一样,眼泪已经流向了回家的鸟儿。
当我们登上最高峰,俯瞰群山,才会发现它们是如此渺小。
二、《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翻译:豫章是古代的省城,洪都是新建的都府。
星星分布在天空,地势接连连绵的山;襟怀之间有三江五湖,掌握蛮夷和楚荆越人。
这里物产丰饶,宝贵的东西千篇一律,龙光照耀在人类生活的中心;这里人才辈出,徐孺在陈蕃做官的名床上。
州府的雄伟楼阁云集,才华横溢的人物星光熠熠。
州城的神灵守护着夷人和夏人之间的交流,宾客们尽情欣赏着东南地区的美景。
当地的都督阎公以其雅望领导着这里,王侯宇文新州的风范,使这里更加繁荣。
十天的假期,好友们犹如云朵般聚集;千里迢迢而来,高朋满座。
孟学士运用千变万化的词句,如腾蛟起舞,舒展自如;王将军则有着威猛的武库,紫电青霜一样的气势。
我是宰相的家属,出行必经名士集聚之地;幼稚的童子哪知道,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
三、《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译:然而庭前台阶总是静悄悄的,小鸟时常飞下来啄食,即使人来了它也不飞走。
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译:项羽军队驻扎在鸿门下,刘邦军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译:刘母对儿女说:“你可以去答应他。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译: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长安,贬官养病在这浔阳城。
62.劝果行,国人皆劝。
译:伐吴行动坚决地这样做了,国内的人民都相互勉励。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而且宋荣子即使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更加受到鼓励;全世界的人都非议他,他也不会感到更加沮丧。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译: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
63.却却坐促弦弦转急。
译:然后回到座位上,将弦调得更紧弹得更急。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人七百多里。
64.如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译: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回忆旧日的这些事情,觉得它们好像发生在昨天,让人忍不住要长声号哭。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译:沛公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是抵挡不住的,怎么办才好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65.若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译: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四方的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徐公不如您漂亮啊!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译:你进去上前给他们敬酒祝寿,敬酒祝寿之后,就请求舞剑助兴,趁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译: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样。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原⽂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原⽂及翻译 画蛇添⾜原⽂ 楚有祠者,赐其舍⼈卮酒,舍⼈相谓⽈:“数⼈饮之不⾜,⼀⼈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持卮,右⼿画蛇⽈:“吾能为之⾜。
”未成,⼀⼈之蛇成,夺其卮⽈:‘蛇固⽆⾜,⼦安能为之⾜?’遂饮其酒。
为蛇⾜者,终亡其酒。
翻译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祭祀完了以后,拿出⼀壶酒赏给门⼈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家都来喝则不⾜够,⼀个⼈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在地上⽐赛画蛇,先画好的⼈就喝这壶酒。
”有⼀个⼈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拿着酒壶,右⼿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个⼈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最终失去了酒。
画蛇添⾜,语出《战国策·齐策⼆》。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喻做了多余的事,⾮但⽆益,反⽽不合适。
也⽐喻虚构事实,⽆中⽣有。
【篇⼆】经典⽂⾔⽂原⽂及翻译 精卫填海原⽂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同“笑”)。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同“⾳”)于东海。
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海经》 翻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有⼀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
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查看!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典故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积淀了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展示出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并提供相应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文化瑰宝。
一、《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的名篇《学而》开篇。
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让人感到满足和快乐。
它还告诉我们,当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应该感到欢乐。
而当别人对我们不了解时,我们不会生气,这正是君子的品质。
二、《红楼梦·贾府春波五首·其一》春情泛滥杂忧患,柳眉杨眼晓含酸。
任编辑露歌琴室中,乘月抵风疏帘卷。
离苦无端回傲骨,居刑多戾出商帆。
绿鬓嘉狂夸葫芦,一世风流破羊羔。
这是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中的一首诗。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和纷繁的人生。
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表现出了作家的独特才华和感受。
三、《史记·项羽本纪》项籍破败,悲愤填膺,复起义旗。
青绿山中,景色凄美,烽火不已。
英勇决死,七纵七擒楚华山之上,一统六国楚人纷纷。
武士如见神明,崇拜万方。
《史记》是司马迁先生的巨著,其中的项羽本纪描述了项羽的传奇故事。
这段描写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生动地展现出了项羽作为一个英勇而充满悲壮情怀的英雄的形象。
四、《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踏辙,小车无尘埃。
故君子谨其独立,不败不漏,不踰不穿。
这是孔子的名篇《为政》中的一段话。
它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将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
这段话用简洁的措辞道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伦理和诚信问题的思考。
五、《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关雎》。
它以深情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贞矣归美的女子,君子欣然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考查点)2、了解翻译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掌握翻译的具体步骤。
3、方法:温故知新,不断积累。
教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导语:我们前面系统复习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了,好!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偏义复词5、词类活用6、虚词7、固定结构 8、特殊句式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除去必要的省略和一些无实在意义的词语,要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应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不该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翻译的考点《考试说明》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具体来说,主要考查: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2.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1.对(对译法)就是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2.换(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
3.删(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魏王为公子盗走他的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而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例: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就是勇气。
“之”: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也”:表句中停顿的语气,无实义4.留(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晚春)的开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5、补(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道主。
例: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做上卿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6、调(调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六、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1.注意音节、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单、双音节词的变化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色彩变化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今词义变化译文:宝玉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④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词义变化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作状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为动用法译文:君子为知己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用法译文: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省略句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宾语前置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译文:(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4、注意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
例如: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5、意译法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①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③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
(直译)——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6、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婉指长辈去世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7、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五、实例分析1、翻译下面这段话: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修,指培养),不研讨学问(研:研究,讨论。
),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徙:迁移。
);有错误却不能改正。
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是:指示代词,在判断句中充当主语)。
2、(2004年福建卷)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
”他日,董祁愬②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
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愬:抱怨③纺:系。
(1)范氏富,盍已乎?(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解析】今年福建省文言翻译采用的是文段选句翻译形式,所给语段出自《国语》。
这个语段叙事性强,对话较多,句式灵活,翻译时必须充分把握整体语境。
第(1)小题“范氏富,盍已乎?”翻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翻译此句要注意三点: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
“盍”是“何不”的合音。
“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呢?”②实词“已”的意思,“已”,本义是停止。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 ,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学不可以已”(《劝学》)在这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取消”。
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现象。
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宾语“婚事”、“亲事”。
第(2)小题“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
“执”,本义是拘捕、捉拿。
语文课本中有:“被执至南”(《梅花岭记》)。
在该句中可以译做“抓”。
“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
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
“执”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叔”。
第(3)小题“欲而得之,又何请焉?”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
谓语动词“欲”之前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
②宾语前置现象。
“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今年福建卷的文言文翻译试题入手容易通顺难,答题时,要整体感知全段文字,注意联系语境和利用注解,不可断章取义,割裂段意。
3、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1)庖(páo)丁:名字叫丁的厨师。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顶。
(3)砉(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4)奏:刀向前移动。
騞(huō)然:象声词,霍霍的,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
译文1: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
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
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传说中尧的乐曲。
首》译文2: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