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1)

合集下载

马克思思想“两次转变论”辨析

马克思思想“两次转变论”辨析

第35卷第3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5,N o .32019年5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y 2019ʌ收稿日期ɔ2019G03G01ʌ作者简介ɔ赵登超(1990-),男,贵州遵义人,兰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思想 两次转变论 辨析赵登超,刘贵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在汉语学界,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有一种影响十分广泛的 两次转变论 观点,即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和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 两次转变论 影响巨大,以致很多教科书和研究著作都无意识地采取这一结论.本文则主要以 后一种转变 为例,通过辨析 两次转变论 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过程,指出一般地肯定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存在着完全遮蔽马克思真正思想贡献的危险.马克思实现的真正的哲学变革,不是一般地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而是从唯心论到唯物论再到实践论的 否定之否定 过程.本文最后的基本结论则是,马克思的真正思想贡献是通过实践论实现了对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统摄和超越.ʌ关键词ɔ 思想转变论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实践论ʌ中图分类号ɔA 811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19)03G0096G08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o f T w oT r a n s i t i o n s o fM a r x s T h o u gh t Z H A O D e n g Gc h a o ,L I U G u i Gx i a n g(S c h o o l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e t y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i a ,t h e r ei sa w i d e l y i n f l u e n t i a lv i e w o f t w ot r a n s i t i o n s o nt h ed e v e l o pm e n to f M a r x i s t t h o u g h t ,n a m e l y ,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f r o m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d e m o c r a c y t o c o mm u n i s m a n d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f r o mi d e a l i s mt om a Gt e r i a l i s m .T h e t h e o r y o f t w ot r a n s i t i o n s h a ss u c ha 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 t h a tm a n y t e x t b o o k sa n dr e s e a r c h w o r ku n c o n Gs c i o u s l y a d o p t t h i s c o n c l u s i o n .T a k i n g t h e l a t t e r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s a n e x a m p l e ,b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p r o b l e m s a n d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p u t t i n g f o r w a r d t h e t h e o r y o f t w o t r a n s i t i o n s ,t h i s p a p e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i t i s n o tw r o n g t o g e n e r a l l y af f i r mt h a tM a r x h a s r e a l i z e d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f r o mi d e a l i s mt om a t e r i a l i s m ,b u t t h e r e i s a d a ng e r o f c o m p l e t e l y c o v e r i n g u p Ma r x s r e a l 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ib u t i o n .T h e r e a l p h i l o s o p h ic a l c h a n g e r e a l i z e db y M a r x i s n o t a g e n e r a l c h a n g e f r o mide a l i s mt om a t e r i a l Gi s m ,b u t a p r o c e s s of n eg a t i o n o f n e g a t i o n f r o mi d e a l i s mt om a t e r i a l i s ma n d th e n t o p r a g m a ti s m.T h e f i n a l b a s i c c o n c l u Gs i o no f t h i s p a p e r i s t h a tM a r x s r e a l 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i s t oa c h i e v e t h ed o m i n a t i o na n d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o f i d e a l i s m a n dm a t e r i a l i s mt h r o u g h t h e t h e o r y of p r a c t i c e .K e y wo r d s : i d e o l o g i c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o r y ;i d e a l i s m ;m a t e r i a l i s m ;t h e o r y o f p r a c t i c e ㊀㊀长期以来,在汉语学界,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有一种影响十分广泛的 两次转变论 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思想从早期到成熟时期,实现了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和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这一著名的 两次转变论 观点影响甚巨,几乎贯穿于所有国内的教科书体系和研究著作.长期以来,我们对于 两次转变论 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从不质疑这一说法的正确性.然而,吊诡的却是,国内哲学界一方面强调马克思实现了一场真正的 哲学革命 ,另一方面将马克思的思想贡献定位为另一种唯物主义或 新唯物主义 .显然,将马克思思想简单地定位为另一种 唯物主义 和认为马克思实现了一次 哲学革命 是很难兼容的.因而,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必要对 思想转变论 重新予以考察,从而凸显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贡献究竟在哪里.69一㊁ 两次转变论 及其问题熟悉马克思思想进程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一生中,其思想变化之剧烈㊁迅猛是一个基本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也曾将其称之为思想的 狂飙突进 时期.那么,马克思思想变化的进程到底是什么一般而言,在汉语学界最有影响的说法就是 两次转变论 ,即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㊁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开始于1842年«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完成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两次转变论 的影响重大,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具有极大贡献,它非常简洁地概括和提出了马克思思想的转变过程,为后人把握马克思思想的进程提供了非常便捷的 抓手 .但是,随着对马克思思想进程的深入研究, 两次转变论 本身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它只是一般地概括了马克思思想的进程,但没有从根本上提炼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思想贡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 两次转变论 的提出过程中看出来.早期的马克思毫无疑问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在«科伦日报»社论文章中,我们能看到 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一对哲学至高无上的评价.他受益于康德㊁费希特㊁黑格尔这些德国古典哲学的先贤们,极力推崇哲学,赞赏精神意识的能动性.«博士论文»受布 鲍威尔的影响,所要阐述的主题就是人的能动性的自我意识.在黑格尔的精神王国领域上,绝对精神以意识的能动性开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让马克思心甘情愿拜服于精神哲学.他笃信精神意识是历史发展进程中自我推动的决定性力量,而国家㊁法律㊁道德等观念,乃至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都不过是 生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 [1].但是,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直接投身于书报检查等现实的政治斗争,直接面对最底层普通大众现实的经济生活.就在此时,他所信仰的精神哲学却并不能打通改造现实社会的道路,他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2].«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两件事动摇㊁甚至颠覆了他的黑格尔哲学信念,哲学必须下降到现实的尘世生活中.此外,在1843年底,恩格斯为«德法年鉴»寄来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对当时还沉浸在精神哲学中的马克思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开始关注国民经济学,关注人的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即从 形而上 的思辨哲学转向 形而下 的现实社会.正是在被这种 苦恼的疑问 缠身而苦苦寻觅解决之道却未得其门的时候,费尔巴哈的出现恰如黑夜中的一闪星光,照亮了身处无边暗夜而不知所措的马克思前行的方向.费尔巴哈揭露了思辨哲学的秘密,«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 它一下子就消除了这个矛盾,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批判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神圣家族»中看出来 [3].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恩格斯这时已经将马克思定义为 费尔巴哈派 了,而 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 [3]18.所以,此时的马克思显然就已经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了.也就是说,根据恩格斯的定位,马克思已经实现了思想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他的这一定性,直接使得后来人毫无疑虑地继承了这一说法.可以说,恩格斯是 误解 马克思的 第一小提琴手 .问题在于,我们都看到了恩格斯说的 费尔巴哈派 ,却没有看到其后那句 批判性的保留意见 .即,马克思依然保持着对唯物主义的审思,他并没有明确宣称自己就是 费尔巴哈派 .那么,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思想定位为唯物主义也就有待商榷.继恩格斯之后,列宁用以下话语将马克思定义为一个唯物主义者: 从1844-1845年马克思的观点形成时起,他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首先是路 费尔巴哈的信奉者.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 [5]列宁在此处简单㊁直接㊁明确地说马克思 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 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 .而 费尔巴哈的信奉者 显然源自于恩格斯的 费尔巴哈派 ,但马克思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属于 费尔巴哈派 是一个尚未得到完全解答的问题.列宁这一说法的正确性是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进程中的确曾经路过唯物主义的大地,但问题在于他并没有驻足于此,而是将18世纪的唯物主义 推进 到辩证(历79史)唯物主义①.那么,根据列宁的陈述,马克思在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时便是唯物主义.如果马克思仅仅只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那他和费尔巴哈的区别在哪里?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着重阐述的问题.除列宁外,拉宾在其所著的«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一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中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思想的转变. 自1842年年中,在马克思观点的发展中开始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阶段,并于1843-1844年之交完成. [6]拉宾也认为马克思思想的转变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这显然又是一个 费尔巴哈派 的追随者. 被普列汉诺夫称为 德国社会民主党中最好的而且几乎是唯一的哲学通 的梅林则认为,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赞同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所以他们没有扩充和加深他的观点,而是把唯物主义带进了历史的领域. [7]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赞同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 隐藏着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的含义,但这一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曾经受到过费尔巴哈的影响,但费尔巴哈很快就成为马克思的批判对象并被他超越,«形态»的副标题 对费尔巴哈㊁布 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就是最显著有力的证明.在国内,孙伯鍨㊁侯惠勤先生认为,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所宣扬的人本主义让困惑的马克思找到了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关注的立足点和原发点.马克思 为«德法年鉴»撰写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他向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转变的完成 [8].孙伯鍨㊁侯惠勤先生将马克思转变后的思想定义为唯物主义②,这毫无疑问是承继之前的说法.此外,黄楠森先生在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二节中明确指出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目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编著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这一说法.从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我国一系列教材编著和研究文献,马克思思想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已成定论.马克思曾经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哲学在遭遇现实利益问题时束手无策,这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哲学的出路.正是在这种困境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给了马克思哲学出路以解决之道.但是,费尔巴哈式的唯物主义并不能让马克思感到满意,他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就是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融入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中,以实践显现哲学,以实践超越哲学.二㊁对 两次转变论 的辨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中确实起了 中介性 的作用.但是,马克思真正的思想进程确实从唯心主义开始,到唯物主义再到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最后走向实践论哲学.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恩格斯还是列宁的概括,虽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仍然只是 副本 ,而马克思本人的讲法和话语才是 原本 ,这也正是本文辨析的重点所在.(一)马克思自述真实的思想进程在«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以下面这样一段话语来阐述自己真实的思想历程:由于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世俗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不过是些词句),在德国理论面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 塞进自己头脑 的?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这一道路已在 德法年鉴 中,即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和 论犹太人问题 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了.但当时由于这一切还是用哲学词句来表达的,所以那里所见到的一些习惯用的哲学术语,如 人的本质 ㊁类 等等,给了德国理论家以可乘之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的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9].马克思本人的这段话语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德国理论家们在当时面临的历史性任务,即 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 塞进自己头脑 的 ;二是马克思已经形成了自己 真正批判的世界观 ,即构建了新思想的进程,而这一构建在«德法年鉴»的两篇文章中就已开始;三是构建的新思想被误解的原因所在,是马克思采用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术89语这一 旧瓶 来装自己真实思想的 新酒 ③.也就是说,马克思因为采用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而导致自己的新思想被人误解.既然是被误解的新思想,也就意味着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同于费尔巴哈及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当然,使用旧的哲学术语只是马克思阐述的表面原因,或者说是直接原因.如果我们探究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则是«提纲»和«形态»在当时尚未出版,所以人们无法正确解读马克思真实的思想进程,以致于被误解.这里需要我们关注的是马克思并没有给自己的新思想以明确的名称,他虽然也使用了 唯物主义 这样的字眼,但这种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的一切 旧唯物主义 ,因为它以感性活动的实践为基础,是对一般唯物主义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指出德国理论界的批判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黑格尔的哲学基地,但思辨哲学的秘密被揭露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要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唯物主义栖居于此岸世界,却也只是感性活动论的基点.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地上继续前进了一步,而这才是他的 哲学革命 ,才是他思想转变的真相.那么,这一转变是如何内在发生的?重提这一问题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像以前一样从思想的 外部进程 去考察马克思的 思想转变 ,而是要深入到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即,同样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面对同样或类似的外部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为何偏偏是马克思从整个青年黑格尔派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对德国唯心论和整个唯物主义的统摄和超越?(二)马克思 思想转变 的内在逻辑如第一部分所言,马克思的思想发生转变的外部因素有很明显的两点,一是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遇到的现实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利益问题,二是和卢格一起合办«德法年鉴»时恩格斯寄来的文章«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直指现实的经济生活,这让马克思深受触动.但是,这两点只是表面上的直接因素,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则是马克思在研究黑格尔哲学时逐步深入其中而必然发生的一个转向.在离开«莱茵报»之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小镇为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和市民社会而着手进行大量研究,并写下«克罗茨纳赫笔记».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引导马克思走出黑格尔,而在这一过程中起显著作用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即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人.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来批判黑格尔,却也同时借助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找出费尔巴哈的缺陷,并实现自己新哲学观的构建.黑格尔强大的精神哲学让众多平庸之辈惊呼思维意识才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和第一推动力,而站在它对立面的现实的人类社会和客观的自然世界则是历史发展进程的障碍和阻力,必须被克服和扬弃.这恰恰是黑格尔最致命的缺陷和软肋,他脱离了作为客观存在的鲜活的人和客观的自然界这个基础来看待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对象化活动,从而把这种活动看作是一种抽象的㊁思维的㊁脱离实际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剥离了它对于人的活动的本原意义.在绝对精神的理念王国中,黑格尔从纯粹的思维和精神中构造㊁异化出一个精神性㊁思维性的自然界.这是精神的活动,是思维的活动,这种活动没有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规则,所以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寻到彻底解答的答案.人类历史被黑格尔定义为人的意识的发展史,而这一发展史脱离了客观存在.在黑格尔看来,人所处于其中的历史及其活动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自我发生㊁自我推动㊁自我创造的思维过程.他把推动历史发展的本源看作自我意识,而不是看作社会化的人,即换成具有政治经济利益的㊁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并时刻受到这一世界制约的现实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黑格尔才能罔顾一切现实存在的界限和障碍,他只是在自己的意识中推动历史的发展,轻松消灭世界㊁创造世界㊁推动世界.黑格尔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却忽略了客观的感性存在.费尔巴哈敏锐地抓住了黑格尔这一主谓颠倒的错误,他肯定感觉㊁感性才是历史的出发点,把感性认作人,认作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的感觉是生物学意义上鲜活的人的感官对现实的自然界的直接感受,是最真实的客观性㊁直接性的存在,人自身就是对象性的感性存在.费尔巴哈逃离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唯心主义体系而踏上唯物主义的疆土,揭露出宗教世界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是世俗世界的本质的幻想,从而给德国的理论家们指明了一条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新道路.这些自诩伟大的理论家们,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过德国哲99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没有想到过他们对哲学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所处的现实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 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10]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纯粹思辨才是哲学的基点和原发点.费尔巴哈开启的这条通向唯物主义的新道路给了困惑中的马克思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使他看到了完成哲学革命的曙光.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一是他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秘密,即 理性的神学(费尔巴哈语);二是他肯定了客观存在的人和自然界,将哲学对象实在化;三是将直观的感性存在与虚假的概念存在相对立,用现实的客观存在代替抽象的纯粹思辨,将唯物主义重新扶上哲学的王座.费尔巴哈 在黑格尔以后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因为他强调了为基督教意识所厌恶而对于批判的进步却很重要的某几个论点,而这些论点是被黑格尔留置在神秘的朦胧状态中的 [11].马克思在黑格尔的神秘性中敏锐地发现了费尔巴哈的功绩,但这一功绩却带有一点儿瑕疵,即过多地强调了客观存在的自然而过少地强调了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这在马克思写给卢格的信中被明确地指出.随着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宣告了自己哲学革命的完成: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㊁现实㊁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3]50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感性直观的自然存在物,而不是看作感性实践活动的自我创造物.他不理解真正的具有感性实践活动的社会性的人,他仅仅停留于直观的㊁现实存在的自然界.人首先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但人是有自然力㊁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费尔巴哈缺乏拥有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原则.客观的感性存在是人的创造结果,而人的创造乃是基于思维和意识的优先性.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是有目的性的存在物,即有目的性地进行物质生产劳动.费尔巴哈肯定外部世界的优先性,这本就是人的描述和规定活动的完成,是人的思维的呈现.所以,对唯物主义的 物 的单纯强调必然会退回到唯心主义的 心 ,从而将历史本源回溯到 心 ,这也就是费尔巴哈式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所在.作为历史的完成的人来源于实践,人以客观的感性存在为基础,却以精神意识的能动性原则为助推力.正是在这种物 和 心 的交互作用中,实践使得人完成自己的本质活动.所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上半截必然就是唯心主义.和纯粹的㊁单纯的唯物主义者相比,费尔巴哈的进步在于他承认人自身就是他自己的感性对象,但他的问题也恰恰是这一点,他只是把人看作客观存在的感性对象,看作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存在,而没有把人当作自身感性活动的对象化.他依然停留在自己批判的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抽象思维领域中,没有下降到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没有去考察那些使人之所以成为感性的客观存在的因素.他没有看到具有现实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利益的人,没有看到具有感性实践活动的社会化的人,而只是在抽象的人的国度上游荡.他所说的现实的㊁单个的㊁自然的人只是在感情范围内才能得到承认,才能具有存在的基础.他并不知道,或者说没有去考察除了爱之外人还有政治斗争㊁经济利益等其他社会关系.这种客观的感性存在并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感性存在的人被费尔巴哈隔离在历史的视域之外.他用唯物主义的物的基础去看待客观的人和自然界,直接忽视了人的感性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关系的构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没有落到历史的轨迹中去承认客观的人和自然界,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12].历史的发展不仅以客观的感性存在的人和自然界作为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创造者和推动力是能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费尔巴哈给那个时代的德国理论家们指明了一条跳出当时哲学困境的路径,但是他却在这条道路的起点处停止了自己前进的步伐.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而上半截却是唯心主义者,他以 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 [3]32宣称唯物主义的胜利,却不曾想这是在为唯心主义摇旗呐喊.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抽象思维,他将历史的原发点定位为感性直观的人和自然界,而不是实践的㊁能动的人类感性活动. 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 理解 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001。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完整标准答案)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完整标准答案)

2013 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2013 年12 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对美学与美育相关概念的能力,同时还考察运用美学与美育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 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是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是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美育》(2007年第1 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 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对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对相关概念、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32%);选择题(15%);名词解释题(20%);简答题18%);论述题(15%)。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重点名词本质论美学语言论美学美学二、重点掌握1.美学的性质和对象2.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

三、一般掌握1.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2.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一、重点名词美的符号性美的无功利性技术美荒诞典雅二、重点掌握1.历史上有关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2.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特征和含义。

3.美的基本形态的特征和含义。

三、一般掌握1.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

2.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3.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从毕达哥拉斯学派至马克思西方美是和谐说的历史演变

从毕达哥拉斯学派至马克思西方美是和谐说的历史演变
二 我们先来看毕达哥拉斯学派之后,从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经中世纪神学美学的美是上帝说到理性派 美是理性的完善说的美学嬗变历程——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理念论为基础,他力图论证现世的和谐源于天国的和谐,和谐的范本是永恒的和 谐理念,一切事物的美都是由于分享了永恒普遍、绝对不变的理念而美的,而具体事物的美是相对的, 变化的、不完善的,绝对的美就是理念本身,就是最高的真,对绝对美的逐步领会与观照是人生最大的 幸福。柏拉图实际上是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之本体改变成了理念,这个理念是可以通过感性到理性、 相对到绝对的不断上升的途径而予以把握的,这就使对美的规定从给和谐以数的解释进入到了朴素的相 对与绝对的辩证理解。但柏拉图的理念,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是没有感性形式的一种 冥冥之中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客观化和绝对化,最后必然导向宗教神学,正如鲍桑葵指出 的:“欧洲后世神学的终极根源,就在于《理想国》中那一伟大的比喻:把太阳和它的光比做绝对的善 及其表现的产物和象征”。〔4〕 普罗丁是新柏图主义的开山祖,直接继承了柏拉图美是理念的思想,他也认为具体事物的美是由于分 享了理念,是理念使事物成为全体的和谐统一的美。普罗丁不同于柏拉图之处在于他最后把理念归之于 神,神是理念,也是美的原因,“物体美是由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而得到的。”〔5〕于是,普罗丁 就成为中世纪神学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是从柏拉图过渡到中世纪的一个中介环节。 如果说柏拉图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数之和谐与比例改变成美是理念,那么,中世纪神学美学则把 柏拉图的美是理念改造为美是上帝。在中世纪,美学沦为神学的婢女,上帝是最高的、永恒绝对的美, 世俗的一切只有照耀着上帝的光辉才美,这无疑是中世纪美学占领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不过,透过宗 教教堂的钟声和信徒们的祈祷忏悔,我们发现,以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中世纪 美学家,仍然把和谐看作美的理念,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完美)、“和谐”和“鲜明”,其核 心显然是和谐。虽然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对象的和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在多样和谐中反映了上帝浑然 统一的整一美,“神是一切事物的协调和鲜明的原因”〔6〕, 但对和谐与美的内在联系的体认却同样 根深蒂固地占据着人们意识的深层位置,这好比宗教禁锢与祈祷并未能泯灭人们世俗的种种欲望与要求。 因此,和谐(比例、对称、秩序)美的意识在中世纪的艺术形式,如教堂建筑(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 大利的米兰教堂、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教堂音乐(圣歌、赞美歌)和诗歌形式(如但 丁《神曲》的结构形式)之中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所以,拂去神学的迷雾与上帝阴影的遮蔽,美是和 谐的思想观念仍炽热地奔涌弥漫于中世纪的生活与艺术之中。 17—18 世纪,从莱布尼兹的美是“预定的和谐”、沃尔夫的首倡美在完善,到“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的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大陆理性主义依旧承继延续着古代和谐美的理想。他们与柏拉图和神学美学的 不同在于理性派美学为古代和谐的思想提供了理性基础,强调先验理性决定形式和谐。虽然在先验的意 义上理性派美学与神学美学是一致的,但他们强调只有人才具备先天的理性,这实际上是对神学美学上 帝为众美之根源的观念的一种悄然反动,美学由此逐渐挣脱上帝和神的束缚,重新回到人的现实活动之 中。更值得注意的是,从鲍姆嘉通开始,轻视感性认识的理性派逐渐重视对感性认识的研究。这位“美 学之父”正式提出“美学”这门学科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鲍姆嘉通把莱布尼兹的“混乱的认识”和沃 尔夫的“美在于完善”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完善 即为和谐。他对感性认识之注重,作为理性派的新动向与转折点,启示了康德后来的把感性和理性结合 起来的理论努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鲍姆嘉通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先驱。

自考《美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美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美学》试题及答案
答案
正确答案:B
解析
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

美育通过怡情养性、化性起伪,使主体在审美中得到精神的陶冶、人格的完善,最终通向人的全面发展。

P248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D、美育是人格教育,德育是情感教育
E、美育是艺术教育,德育是趣味教育
答案
正确答案:ABC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9、简述审美经验超越性的主要体现。

答案
(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2)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3)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40、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答案
(1)呈现阶段。

审美主体从审美态度出发,通过感知使对象的特征在主体的意识中呈现出来。

(2)构成阶段。

审美主体通过想象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并且形成关于对象的格式塔。

(3)评价阶段。

审美主体通过与对象的精神交流进行交感思考,并对对象的审美价值做出评价。

41、简述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性。

答案
(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了审美教育的独特目的,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
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2)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实现完满人性。

(3)回答了走向完满人性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统一的根据。

四、论述题:本题10分。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异化的“物化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乌托邦

异化的“物化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乌托邦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1Feb.2021异化的“物化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乌托邦李巍(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惠州516007)摘要:20世纪初,卢卡奇依据商品拜物教等诸多马克思后期的理论和概念推断出物化理论,并迅速产生广泛影响力。

当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再次问世时,物化被认为是异化的进一步拓展,异化不可避免地被“物化化”。

这导致与异化紧密相连的劳动本体让位于与物化相连的精神本体。

西马学者由此逐渐脱离劳动实践,开始向后寻找革命迟缓的理由,并专注于民众意识形态的转化。

革命与异化的勾连导致实践行动的日渐消沉,审美救赎成为唯一出路,最终演化成各种形式的审美乌托邦。

关键词:异化;物化;马克思;卢卡奇;革命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1-0013-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1.00320世纪前期,新的革命环境催生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正统之外的异类,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思想的锐利,但这一流派很快堕入“学院”状态,脱离革命基础,失去其实践维度。

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此种发展现状,其引领者卢卡奇难辞其咎,由他提出并迅速传播的物化概念为此种现状预埋了种子。

因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重新问世时不可避免地被拉进物化的理论轨道,并迅速被其同化,异化的普遍化和意识形态化是“物化化”异化的关键特征,它严重影响到西马学者未来的理论建构及其革命实践。

本文将着重考察物化与异化之间不可化约的内核,分析这种异质的内核中所包裹的迥异理论指向和时间维度。

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认“物化化”的异化通达艺术乌托邦的具体路径。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异化的“物化化”处理在马克思那里,异化的主要发生场域是劳动。

对异化的“物化化”思考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异化被无限扩大并将异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美学概论》习题全版本

《美学概论》习题全版本

《美学概论》习题全版本1康德的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力批判》的上卷。

2第一部涉及美感经验形态划分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3文献记录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

4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行壮、色彩、声音。

5中国画多以写意为主,“神似”重于“形似”。

6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8从总体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

9劳动美具体体现为劳动环境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劳动产品的美。

10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是意蕴、意境、典型。

11 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12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意识。

13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14研究美学所需要的最基本方法是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法、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心里学的方法。

15西方悲剧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名词解释:建筑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形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为特点,为标准,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艺术。

典型:在艺术作品中,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显示的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科学实验以及人的衣食住行、交际往来等各方面。

现实美: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它遍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美感经验: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1)A.高雅文化B.古典性文化C.外来文化D.现代性文化2.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

A.创造性B.情感性C.交互性D.审美性3.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并被称为野兽派艺术代表人物的是()。

A.毕加索B.马蒂斯C.达利D.梵高4.直观具象性,是指()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A.综合艺术B.语言艺术C.表演艺术D.造型艺术5.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的特征表现为()。

A.丰富多变浪漫B.强烈多变浪漫C.强烈丰富多变D.强烈浪漫丰富6.教学艺术的特点不包括以下那一项?().A.情感性B.交互性C.适应性D.审美性7.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因而被视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的是()A.康德B.鲍姆加登C.席勒D.黑格尔8.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

A.审美直觉B.审美理解C.审美想象D.审美情感9.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是哪国人?()A.德国B.美国C.英国D.奥地利10.教师的教学艺术融汇着自身的()。

A.王国维B.朱光潜C.宗白华D.蔡仪12.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A.西方文化B.印度文化C.中国文化D.伊斯兰文化13.形象的感染功能,是指文学以语言符号塑造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使其受到强烈的感召和熏染,获得()的审美愉悦。

A.感官上B.情感上C.思想上D.精神上14.以“感性愉悦”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

A.外来文化B.现代性文化C.民间文化D.大众文化15.美学主要是一门()。

A.人文学科B.自然科学C.社会科学D.实验科学16.提出著名的“净化”理论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亚里斯多德B.毕达哥拉斯C.柏拉图D.奥古斯丁17.民间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是()。

A.通俗易懂B.文字传播C.广泛流传D.自娱自乐18.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5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背离审美现代性、否定艺术自律的社 会根源进行了彻底批判。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52
马克思又赋予文学艺术以伟大的使命。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53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9
黑格尔将美视为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就意味着美只 存在于“精神阶段”中的“绝对精神阶段”。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30
美与“逻辑阶段”的逻辑观念完全不同。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54
马克思为审美现代性确立了社会存在与历史运动的内在觃定性,为当 代文艺活动构建了历史普遍性与生活合法性,使审美现代性成为现代 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实践关系,实现了审美现代性 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体到社会、从精神的意识活动到生活的实践活动 的全面彻底的转换与超越.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 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张政文
现代社会中那些与传统不同的社会性质与文化 特征以及对这些独特的社会性质与文化特征的 理解、判断便是现代性。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
一种是
经济政治制度
另一种则是
的现代性。
审美文化活动
的现代性。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9
绝对理念只能被信仰却不能感知,认知绝对理念便失去感性 的客观性和知性的普遍性,人的感性与人的理性对抗分裂, 产生主体的二律背反.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10
反思判断力的能力能够调解这种矛盾; 反思判断力的感性能力就是人的审美能力。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16
化解社会冲突、和解文化对立成为黑格尔哲学的主题。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17
黑格尔将美与艺术的本质界定为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将美 与艺术的根源描述为绝对理念在精神发展时期的感性阶段。
2018/2/28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0
马克思则彻底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感性的 学说,认为“人们的存在(sein)就是他们 的现实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的实践活动过程.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1
感性便成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对社会的革新、对精 神的变更的社会力量,成为“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的客观历史过程。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2
二、感性的展开与审美现代性的
本质确立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以感性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现代性不同于 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现代性。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4
植根于感性的审美现代性的关键作用就在于 消除启蒙理性内部的自反。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42
1.天才不通过摹仿或套用规则从事创作,天才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性。 2.天才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典范性。富有创造性的东西可能毫无意义,但天 才的作品一定具有评判价值。 3.天才不能科学地指出如何创作作品;天才的创作是所谓自然流露。
4.天才只限于美的艺术领域。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5
一、感性的确立与审美现代性的
理论设计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在西方,自古希腊始就有一种压抑感性的 文化意识形态,存在着一种从忽视感性到 淡化感性、再到忘却感性的感性失忆现象。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31
美也不是“自然阶段”的物质存在。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32
美与同处于“绝对精神阶段”的宗教与哲学亦不同。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33
美则始终居于感性中,通过对审美对象、尤其是各 类艺术作品的审视、鉴赏来直观绝对理念的意义。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34
马克思将审美现代性置于整个人类社 会有序多层的现实社会结构关系中。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3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物质系统, 这个系统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功利、无目的;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12

自我的本质既不是主观东西,也不是客观东西,而是一种同一性.

-------费希特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13
在行动中感性就是理性直观自己,费希特所理解的感性不是 单一维度的主观意识而而是对理性直观的实践行动。
2018/现代性转换
3
德国古典哲学用理性
在哲学层面上为现代西方社会设计了经济政治制度的现代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则通过揭示作为现代性的物质基础与
客观存在方式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结构、本质矛盾与其存在的 历史性,批判性地改造了经济政治制度的现代性,并提出
超越现代性的共产主义社会存在原理。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49
在马克思看来,审美鉴赏没有资本主义社会中一般生 产过程与产品、产品与消费的对立、断裂现象。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50
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 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45
费希特认为想象是艺术自律的集中体现。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46
谢林认为
同一 是语言的基本特征
谢林认为长篇小说是现代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形态,它同一了诗与散文的冲突、 融化了真与善的矛盾、超越了优美与崇高的对峙,成为生活世界的写照,反 映生活本质与日常风貌是长篇小说的自律规定。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费希特相信
• 艺术与人的生存同一、 • 艺术与人的精神文化同一, • 而且艺术自身也是同一的。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44
费希特认为艺术的自律首先源于包含着情 感而又比情感更为复杂、丰富的主体感受.
2018/2/28
意大利文艺复兴带来的感性自醒, 进而欧洲启蒙运动实现的感性自觉,
德国古典哲学在理论上系统地将感性逻辑化为人的主体 能力、意识活动和精神历史,造就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 时代精神,创生了与理性为中心的启蒙现代性同样重要 并相成互补的审美现代性,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4
审美文化活动的现代性则是德国古典哲学依据
提升、拓展、深化感性为着力点,昭显感性与理性的现 实关系,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审美文化活动设计的庞 大、深刻而系统的理解与表达体系。
而马克思则将感性理解为人的历史性存在,感性不
仅是德国古典哲学意义上的认识主体,更是存在论意义 上的社会实践主体。
7
伴随着宗教世俗化和生活市民化的进程,西方文学艺术领域 萌发了一种既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知性模仿传统,也不同于启 蒙时代早期理性化叙事的审美趣味.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8
新的文艺实践和文艺观念共同制造了一种既不同于传 统审美文化性、也不同于以理性为本质觃定的启蒙现 代性的感性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这就是审美现代性。
诗超越思、艺术涵括哲学。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47
在艺术面对自然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艺术自律。 在艺术面对社会时,和解人与社会的矛盾就是艺术的自律.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48
在马克思看来艺术是一种感性的社会精神生产活动, 不过这种感性的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生产主体、生产过 程、生产结果和对结果的消费确实不同于物质生产活 动,也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活动。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5
就审美判断的质而言,审美是感性情感过程,
就审美判断的量而言,审美是单称判断,
就判断的关系而言,审美过程无直接而明确的目的性, 就判断的模态而言,以感性情感为特质的个体审美判断 又对整个人类具有普遍有效性。
2018/2/28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现代性转换
26
认为以感性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现代性展开在动态的现实生 活动中就物化为人类的技艺活动。 ------费希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