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信电08-3班姚远04081444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

,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

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二、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三、英汉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与意译法 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可以互相理解时或者称谓 词语可以对等时不妨采用直译法,如果文化差异导 致理解困难,这时不妨采用意译法,因为翻译的目 的是把原语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译语读者。 例如: 旺儿又打着千儿回道:“奴才天天在二门上听 差事,如何能知道二爷在外头的事呢? ”(《红楼梦》 第六十七回) 译文 1:“I’m on duty all day long at the inner gate”, stammered Lai Wang. “ How could I know about the Second Master’s business.” (杨宪益 戴乃迭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 赵元任先生 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 110 种亲属称 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 量不仅少而且简单。 英语中大体含有 11 个亲属称 谓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 cousin。 其中 cousin 不仅没有血 缘 关 系 之 分 , 甚 至 没 有 性 别 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 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 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 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 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 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译 文 2:I spend all my time on call at the inner gate, Madam. I’ve no means of knowing w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礼貌用语也成为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的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下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异同点,探讨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惯的影响。

一、中西方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差异1.称呼中西方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称呼对方,在中文中,直接喊名字或称呼对方为“你”在某些场合下是不礼貌的,而要用尊称来表达礼貌和尊敬,如“先生”、“女士”、“阁下”等。

而在英语中,如果称呼“Mr.”或“Ms.”是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常常用来表示对某种职业或身份的尊重,如“Mr. President”、“Ms. Manager”,而称呼“you”则是最普遍的口语方式。

2.祝福语中西方祝福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常用的祝福语有“祝福您”、“万事如意”、“事业顺利”等,这些祝福语通常是对对方的心愿进行表达。

而在英文中,祝福语则通常更具有项链的形式,例如“祝你浪漫的情人节”、“祝你快乐健康”、“祝您假期愉快”,这些祝福语通常是有具体内容和场合的。

3.感谢语中西方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中,最常用的感谢语为“谢谢”、“多谢”、“感谢”等。

在英文中,“thank you”是最常用的感谢用语,但是当你描述你所感激的事情时,你可能需要在这些话语中添加更多的信息,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等。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的礼貌用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尊重,表达出对其群体角色、年龄、社会地位等的认同和关怀。

例如,对于较年长的人、上级、客户、嘉宾等要用尊称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包括对对方身份、外貌、智慧等方面的赞美,更强调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的社会习惯影响中西方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社会习惯影响。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西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称呼方式上。

中英语言中的称谓语,是反映中西人际交往差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从汉英称谓语的使用上,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区别。

一、汉语的称谓语在中文中,人们常常使用“先生”、“小姐”、“阿姨”、“叔叔”等称呼语,这种称呼语强调了家庭和亲属关系,也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

同时,在中国,称呼的称谓和年龄和地位有关,因此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和地位来选择称呼语。

在家庭中,中国人还会使用亲属关系的称谓语,例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等,这些称谓既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也体现了家庭之间或社会之间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英语的称呼语则不同于中文,人们通常使用“Mr.”、“Ms.”、“Mrs.”、“Miss”等称呼语。

这些称谓语不像汉语的称呼语强调了家庭和亲属关系,而是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在英语中,称谓语和职业、地位、学历等相关,因此人们会根据对方的职业和地位来选择称呼语。

例如,“Dr.”表示医生,“Professor”表示教授,“Sir”表示绅士,“Madam”表示女士,“Master”表示小姐或少爷等。

同时,在英语中使用的亲属关系称谓也不同于中文,例如“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等,并不像中文中的称谓语那样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而只是单纯的称呼。

三、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尊重和礼貌,而在中文文化中则强调的是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

这种区别体现在人们的称呼和对待方式上。

在中文中,人们通常使用更亲切的称呼,并且喜欢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的称呼,以尊重对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

而在英文中,则更注重礼貌和尊重,通常使用比较正式的称呼。

此外,在中文中,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重要的人际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之间,还包括朋友、同事等。

中西方打招呼差异心得体会

中西方打招呼差异心得体会

中西方打招呼差异心得体会打招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交行为,也是各国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

中西方在打招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我的学习和交流经历中,我对中西方打招呼差异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西方在打招呼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在称呼的方式上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我们常用的打招呼方式是以姓氏或者称呼前辈的亲属关系为基础。

比如,我们会亲切地称呼长辈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而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倾向于以名字来称呼对方,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他们普遍认为以名字来称呼对方更加亲切自然。

其次,在打招呼的礼节上,中西方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我们注重打招呼时的礼节和仪式感。

我们在见到长辈或者上司时会鞠躬致意,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而在西方,他们一般直接伸出手臂与对方握手,表示友好和平等。

他们更注重自由和平等的交流方式,不太需要众多的礼节和仪式感。

另外,中西方在打招呼的言语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我们通常使用一些固定的问候语,比如“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公共场合,我们可能会使用更加礼貌和正式的称呼和问候语,比如“尊敬的先生”、“女士”等。

而在西方,他们追求的是简洁和直接。

他们经常采用“Hello”、“Hi”等简单的问候语,表达友好和热情。

此外,中西方在打招呼的时间和频率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我们认为打招呼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达,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在见到对方时应该主动打招呼。

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空间和自由。

他们认为在特定场合下,不需要每次都进行打招呼,除非双方之间有特定的交谈或者交往需求。

最后,中西方在打招呼时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我们常常会配合打招呼的问候语和称呼来使用一些微笑、鞠躬或者握手等肢体语言,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面部表情和眼神的交流。

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情和目光来传递友好和热情。

总的来说,中西方在打招呼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
称呼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使用的
称呼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一、亲属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亲属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
父母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子女会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对待父母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称呼为
父亲、母亲,也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二、职业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职业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
职业的称呼比较正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医生为医生先生/女士、老师为老师先生/女士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职业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三、年龄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年长的人为长辈、叔叔、阿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四、性别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性别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总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辈 熟人 不同辈 老师
直接称呼名字,表熟悉亲近
“小+姓”,“老+姓”
“姓+亲属称呼”
“姓+职务”表尊敬 “姓+职务/职称”
上下级
FN(First Name) TLN(Title Last Name)
英语
professor,doctor 最忌“老”
汉语
大哥、大姐、大伯等; 叔叔、阿姨、爷爷..... 先生、小姐。
英语
Sir,Mi
CONTENTS
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远亲
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
非熟人的其他社会关系
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中国
西方
祖辈
区分父系、母系
不区分父系、母系
父辈
固定称呼,专用性
强烈的通用性
同辈
受父辈关系、年龄影响
不分长幼
常用的称呼语主要为:(1)姓名, (2)头衔+姓,(3)与职业或身份有关 的称呼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