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_来自中外学者的对话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1. 旅游与人类学的关系旅游与人类学是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旅游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表现,而人类学研究则关注着人类行为背后的意义和文化。
通过对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行为背后的文化动力和社会意义。
2.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且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
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旅游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这些群体之间在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联系。
例如,在某些民族中,朝圣之旅被视作一种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而在某些国家中,度假成了追求休闲和享受生活方式的象征。
3. 旅游与身份认同通过参与特定形式或特定地点上的旅游活动,个体往往能够加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
旅游行为的选择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往往与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文化背景和个人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人选择到自己祖籍地旅游,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根源和文化传承;而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到异国他乡旅游,是为了体验不同文化和扩展自己的视野。
4. 旅游与社会变迁旅游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它也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科技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条件有限等原因,大部分人只能进行简单而有限范围内的旅行;而现在,在高速铁路、航空等交通工具发达的条件下,越来越多人能够进行长途国际旅行。
5. 旅游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度较高且紧迫需要解决问题之一。
旅游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对于探讨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旅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为旅游业提供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
6. 旅游与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分析综述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综述-旅游管理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综述查爱欢旅游人类学在中国迅速发展,许多学者从旅游人类学视角来探讨旅游这一复杂多维地现象.本文综述了旅游人类学视角下地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等研究,据此提出了旅游人类学研究存在地不足和研究趋向.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近发展起来地学科,它主要研究在不同形式下旅游业所产生地各种现象,重点放在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质地研究,其次是以人类学地整体观综合研究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文化及东道国人民和社会带来地正面和负面影响.西方学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主要从目地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系列研究,形成相应理论、观点.早期地民俗旅游和旅游人类学研究关注以下几个话题:一是旅游对旅游地文化造成地影响,二是介绍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国地个案相结合,三是在旅游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这些话题在接下来地研究中一直被不断提及.近十余年间,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开始探讨许多新话题,本文主要对旅游人类学视角下地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问题进行了综述.一、旅游人类学与旅游文化我国学者以旅游人类学视角对旅游文化展示、不同文化地交流、旅游对文化地影响等方面研究旅游文化地传承与发展.赵红梅从旅游地区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游客地角度来探讨旅游业中地文化商品化现象和人类学家所关注地文化真实性问题.颜姿分析了影响广西宾阳炮龙节文化展示地主要因素,提出民俗文化展示地建议.王德刚、周灿和钟小勇等分别探讨了台湾布农族、德昂族龙阳文化文化保护与传承.周星、韩晓兰、周霄和雷汝林等分析了旅游过程中地跨文化交流.何睿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之后地各种变化和表现.宗晓莲和戴光全以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为案例,对节事活动中地文化表达及旅游影响进行分析解读.李四玉从文化涵化、舞台真实性、历史文化再建构与族群认同三个旅游人类学地视角探讨了旅游对东巴文化地影响.郭凌对乡村旅游发展前后地乡土文化变化从结构到解构地过程,最终达到“和而不同”地城乡文化一体进行分析.彭兆荣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地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二、旅游人类学与民族旅游我国学者对旅游学视角下地民族旅游研究主要表现为民族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陈兴贵阐述人类学研究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地作用.廖杨、蒙丽和杨杰、陆盈等分别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了壮族花山、宝兴县硗碛上九节等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问题.龙梅探讨了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这对矛盾地辩证关系,并从实际出发,并提出平衡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地三大措施.王萍分析了云南白族旅游开发过程中歌会文化如何得以保护.光映炯和张晓萍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研究了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周俊研究了区域性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吴晓美以性别歧视为视角,结合民族旅游实例,揭示了以男性为主导地社会现实造成了民族旅游中女性地病理化形象和女性游客地不公平地位.杨毅和张会超依据旅游人类学地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档案学视野下各民族文化地过去和现状.何睿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之后,在生活、意识、民族风俗等方面地各种变化和表现.三、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开发我国学者在基于人类学视角研究旅游开发时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开发地实证研究、旅游开发地文化保护和文化真实性研究.姚蕾、周俊满和陈芸先、杨骏杨明华等分别探讨了黔阳古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安周边、洛带镇地旅游开发.钟晓东、张晓萍等分别研究探讨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艾嗣鹏和符彬、张晓萍、撒露莎、刘玉庆和庞辉等分别探讨了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地问题.王茜从旅游人类学地角度,以成都龙泉桃花节为例,研究了游客与旅游地居民地关系.冯旭光和崔海洋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研究了现有在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下民族文化传承问题.邢启顺探讨了旅游开发与乡土传统文化重构.四、旅游人类学与社区参与我国学者对社区参与地研究大部分是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人类学视角下地社区参与模式、利益分配、旅游规划等问题.孙九霞和保继刚以西双版纳傣族园社区为例,通过人类学地调查方法深入分析傣族园地社区参与现状、参与过程、参与方式、参与中存在地利益关系等问题;又以阳朔世外桃源为例分析如何在利益要求多元分化时,处理好与社区、农民、企业和政府等利益主体地关系.李天翼分析了上郎德村以集体分配为形式地社区参与旅游模式.廖杨探讨了广西龙胜龙脊壮寨旅游开发中地社区参与.卢学爽和王力峰以贺州桂台客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案例为例,提出要通过政府、企业和社区地共同努力完善建设社区参与机制和利益公平分配机制.王春雷和周霄从人类学视角初步分析了旅游规划中地社区参与问题.李萍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德夯苗寨为对象,分析了德夯苗寨居民参与旅游和对旅游影响地感知,并提出适合德夯苗寨参与旅游地模式及相应地参与机制.张娅莉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加强社区能力建设、构建社区居民有效参与地法律保障机制和创设社区参与决策渠道地建议.五、其他除了上述研究外,我国学者对旅游人类学视角下地社会文化影响、旅游体验、“主—客”范式、朝圣旅游、导游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刘宇和周建新以广东省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分析旅游开发带来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地变化.周宵阐述了旅游民俗地概念体系与类型,以及民俗旅游地本质与特征,并从文化变迁、组织重构、角色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陈兴结合人类学相关理论从“文化真实”及“主客关系”等方对“旅游体验”问题面进行深入分析.彭兆荣和李春霞对旅游人类学地“主—客”范式进行了研究.郑晴云和杨慧从人类学视角,透析了朝圣和旅游地关系.杨丽娟提出导游研究中出现旅游人类学缺场地原因.在人类学“人本”地主旨下通过“人—人”研究模式,确立旅游人类学在导游中可以探讨地“导游与游客”、“导游与管理局”、“导游与旅行社”、“导游与媒体”和“导游与导游”5对重要关系是将导游纳入旅游人类学研究地重要内容.六、结语国内旅游人类学起步虽然较晚,存在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研究理论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完善等问题,但目前国内地旅游人类学已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地态势,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论文和专题专注等研究成果也愈来愈丰富.在未来地研究中,应立足中国旅游实践,积极借鉴西方地理论成果和经验为己所用,加强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地创新,推荐旅游人类学地理论建设,加强旅游人类学对实践地指导.(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旅游人类学理论在中国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s n i l.T eeic d hs o crigsr c uly e ucsep it n ad p jc l nn ;Sn- ri t dn y h s nl etoecne n ev eq at;rs r xl t i n r et pa ig i f eg a g u n i i o e oao o s n oo n jit dcoeav e t e , ea s t os ut n adot on us f hns izn . t aea a s f o op r i vn r l l y e cnt ci , - u dt r o iee te s Im d al i 0 na n te u s g sm r o n ub o C ci nn y s
维普资讯
2O 年 1 07 0月
旅游 科 学
Ot,O7 c 2O .
V0 . 1No 5 1 2 .
第 2 卷第 5 1 期
中图分类号 F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O 7一0 00 — 6 5o 06—552 o ) 5— 0 1 0
一
、
问题 的提 出与 分析
在 中 国旅 游 近三 十年 的发 展历 程 中 , 终存 在着 一些 不 容 忽视 的问题 。其 中有 些 问题 不仅 至 今没 能 得 始 到有效解 决 , 至未 能搞清 它们 存在 的机理 。国外成 功经 验 和逻辑 推理 告诉 我们 , 些 问题如 果不 能认 真地 甚 这 加 以研究 和解决 , 将逐 渐 融蚀 我们来 之 不易 的发 展成 果 。
h o Ye rm o i c lu a rp cie .Ba e n t e a ay i ,t e a to r p s d ta r mp ra c h u d b te c u s sfo s ca ut rlpes e tv s l s d o l ss h u rp o e tmo i o t e s o h n h o h e n l e
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人类学参与”

为 了旅 游开 发 , 但站在 文 化复兴 、 化保护 的角度 来 文 看 , 坞 山的 旅 游 开 发 应该 走 出“ 象 模 式” 采取 东 想 , 复原和 回归方式 , 们 当时提 出 的开 发 思路 应该 分 我 三步走 : 先要调 查“ 首 有什 么” 然后 思考 “ 什 么”, , 做 最后 商议 “ 么做 ” 怎 。具体 来 说 , 坞 山村 的旅 游 开 东 发要 经过 三个 阶段 : 一 个 阶 段就 是 做 地 方 文 化 的 第
中 国旅 游 发 展 笔 谈
第
2 7卷
21 0 2年 第 1 0期
交通 堵 塞 等诸 多 问 题 已造 成 不 少 国 民 的 疲 惫 和 焦 虑, 于是 也 滋 生 出 日益 增 多 的 以旅 游 作 为 “ 离城 逃
的朝 圣之旅 中, 不仅旅 游 的性质在 转 型 , 同文 化 间 不
发利用 。 作 为 文 化 调 查 和 研 究 者 , 们 在 撰 写 完 调 查 报 我
和 实践 [ ] 民族 文学研 究 ,0 9 ( ) 1 J. 2 0 ,3 :2—1 . 8) 在 我 的 印象 里 ,0 8年 时在 当地 见到 的外地 游 20 客 还 不算 多。几 年 过 去 , 但 去 墨 尔 多神 山的 游客 不
应 该 和 怎样 扮 演 自 己的 角 色 , 人 类 学 的 理 论 知 识 把 转 化为 实践性 的行 动 研 究 , 解 决 与旅 游 相 伴 而 生 以 的各 种 社 会 和 文 化 问题 呢 ?
藏历 土 鼠年 6月 , 就 是 西 历 2 0 也 0 8年 7月 , 我
和 丹 巴 甲 居 等 村 寨 的 藏 民 一起 参 加 了 当地 一 年 一度
城 市景 点 的同质 性 , 周边 其 他 民族 具 有 神圣 性 的异
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与文化交流观察旅游活动与文化互动的影响

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与文化交流观察旅游活动与文化互动的影响旅游活动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推动了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旅游活动与文化互动之间的影响。
一、旅游活动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旅游活动为不同文化之间搭建了桥梁,提供了人们互相了解、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当人们踏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时,他们往往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和传统感兴趣,这样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了解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是语言沟通,也可以是分享经验和故事。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且在与当地人的互动中收获深刻的体验。
二、旅游活动对文化的影响旅游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同时也对当地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常常导致当地文化受到重视和保护,因为人们对于当地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使得当地政府和居民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
这可能促使他们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艺术、手工艺和民俗活动。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当地的物质文化产生影响,例如餐饮业的兴旺会促使当地菜肴的推广和创新,手工艺的推广会对当地的手工具和材料需求带来变化等。
这些变化对于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文化交流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与此同时,文化交流也对旅游活动本身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得旅游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得以推动。
例如,在不同国家的旅游目的地中,我们可以看到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主题公园、文化节庆活动等,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成果。
文化交流也推动了旅游活动的个性化和定制化趋势的发展,旅行者可以更加精确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体验,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制定旅游计划。
四、文化互动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后,文化互动也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护环境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提供社会经济的发展机会。
通过文化互动,当地社区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随着中国的开放和改革,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引起了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独特的人类学学科,它关注旅游社会和文化的现象、实践和理论。
旅游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而在中国的兴起,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首先,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资源丰富而多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其次,中国的人类学界开始逐渐关注旅游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将旅游视为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从而促进了旅游人类学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旅游人类学受到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影响,但同时也注重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赋予了旅游人类学更加本土化的特色。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主要关注游客和旅游社区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强调旅游活动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旅游人类学在中国还探讨了旅游与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提高了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和理解。
在旅游人类学研究中,游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中国的游客特征和行为有着很多独特的地方。
例如,在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愿意体验传统的文化和风俗,如参观历史遗迹、品尝传统食品等。
此外,中国游客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也有着一些特点,例如他们更愿意购买纪念品、美食等有代表性的商品。
除了游客之外,旅游人类学在中国也关注了旅游社区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旅游社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旅游活动对他们的生活、文化和社会影响也非常显著。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等因素,也对旅游体验和旅游效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的旅游人类学中也得到了关注。
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资源消耗、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特别是在旅游盛行的地区更加显著。
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中国在制定旅游政策和规划时也逐渐将环境问题考虑进去,旅游人类学也在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旅游人类学》读后

文化变迁 ” 涵化是指两个或两个 以上不同文化在长期持续 (
的接触过 程之 后所 导致 的原 有文 化体 系大规模变异 的社会 文化 变迁现象 ) “ 及 真实性 : 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 真实性 旅 ( 的内涵分 4类 : 逼真 性 、 真实 性 、 原创 性和权 威性 , 就是 也
旅游活动 自产生 以来就 与文化息息相关 . 旅游活动不 只 是一种经济 活动 , 也是 一种文化活 动. 随着我国旅游业 的蓬 勃 发展 ,旅游作为一种普遍性 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受到学者 的关注和研 究. 旅游人类 学在西方 的研究是从 2 0世纪 6 0年 代开始的 ,但西方旅游人类学家对旅游业的关注却到 了 2 0 世纪 7 O年代 中国旅 游人类学 的研究起步较 晚 , 但从 2 0世 纪 8 O年代开始 , 已有学者 自觉或不 自觉地涉及到旅游人类
第2 6卷 第 1 期 1
21年 】 00 1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u l f hf g nv r t ( a rl c n e dl n o ma o C i n i s y N t a S i c io ) e U e i u e E i
学理论体 系和 内容 ,显示出作者独立思考的风格与品质 . 该 著作必将 加速旅 游人类学的研究进程 ,对旅游人类 学者而 言是一本难得 的好书.
1 旅 游 人类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俗化 的仪式. 游被视为现代人去旅游 地寻找与众不 同的生 旅 活.)研究旅游业的出现给东道 主地 区居 民带来的社会、 ( 2 经 济、 文化 、 生态等 的影响 , 本书详细地介 绍 了“ 涵化 : 旅游与
关键 词 :文 化 涵 化 ; 台真 实性 ; 游 文化 ; 游体 验 ; 舞 旅 旅 商品 化 ; 野调 查 田
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交流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交流研究旅游是一项与文化紧密相关的活动,其在交流文化、促进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那么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看待旅游文化交流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差异的视角旅游是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活动,旅游者可以到达原始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
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和误解。
这里我们可以依托人类学的概念,将文化比较、文化适应、文化冲突等理论应用于旅游文化交流中。
文化比较指的是将不同文化对比较后得出的相似和差异。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被旅游地的文化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文化。
例如,中国游客去往日本旅游时,可以比较两国的礼仪差异,依从其文化而不是张扬自己的文化。
文化适应则指的是旅游者在被旅游地适应其文化。
例如,旅游者需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购物时需要懂得如何讨价还价,遵守当地的交通规则等。
这种适应能力决定了旅游行为能否达到良好的效果。
文化冲突则是指旅游者与被旅游地在文化上的矛盾。
像美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时,如果不注重遵守中国文化准则,例如不尊重长辈、嘈杂等行为,就容易引起文化冲突。
在旅游文化交流中,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借鉴和应用,都需要通过文化差异比较、适应和冲突的三个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社会经济视角旅游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而旅游文化交流在其中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加上小型餐馆、传统手工艺品的工作机会,旅游与城市化之间的贡献在不断增加。
同时,旅游也可以带动区域文化的保护。
例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一些历史古迹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旅游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推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旅游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多元化,提升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与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来自中外学者的对话*张晓萍1,Nelson Graburn 2,张鹂3(1.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加州伯克利94720,美国;3.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系,加州戴维斯95616,美国)*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 )教授2011年8月在云南香格里拉国际会议上作了《中国旅游人类学的兴起》的主题发言。
格雷本教授在近10年中多次来到中国,与中国的学者和旅游企业家一起交流和探讨。
2011年夏天在昆明,格雷本教授与张鹂教授、张晓萍教授就旅游与人类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本土化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作者根据三人对话整理成本文。
[收稿日期]2011-11-01;[修订日期]2011-12-09[作者简介]张晓萍(1957-),女,云南大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人类学,E-mail :xpzhang21@sina.com ;Nelson Graburn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及旅游人类学;张鹂(1965-),女,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都市文化人类学及心理人类学。
[摘要]文章指出,在当今世界,各学科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旅游人类学也如此。
人类学与旅游学之间的关系不存在学科独立的问题,而应该是互补关系。
人类学介入旅游研究已成为必然。
唯有如此,旅游学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跨学科;介入[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1-0011-06旅游人类学自从20世纪末被引入中国后已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
在这期间,旅游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许多中外学者都已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旅游这一复杂多维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引起了相关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其中,对旅游人类学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及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成为热门话题。
一、旅游与人类学:跨学科的研究张晓萍: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这30年间,中国的旅游研究也从早期的单纯的旅游经济研究,发展为涉及不同领域、多学科的研究。
旅游管理也不再是旅游经济管理的代名词,而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成为一门特殊的管理学科,包括有微观的管理和宏观的管理。
就微观层面而言,诸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但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问题,如对人文资源的管理、旅游者的管理、生态的管理、社会文化变迁的管理等等,这些管理远远超越了经济管理的内容。
正如加法·贾法瑞(Jafar Jafari )在《旅游百科全书》“序言”中所描述的那样:“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的最大产业。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纵横世界,跨越没有连接的通道,走进无标记的山谷,发现从未被人们关注的地方和处女地,遇到背包客和探险者”(……travelling uncharted terrains ,crossing unbridged passes ,falling into unmarked canyons ,finding unattended niches ,and even discovering virgin lands and meeting other fellow backpackers and explorers )[1]。
但是,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许多由此引起的新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其中,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特别引起了人类学家的关注。
为此贾法瑞指出,这些问题是“埋藏在经济层面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更值得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产生的新兴学科———旅游人类学,正是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和高度,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讨这些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还打破了早期单一的旅游经济研究的疆界,从理论到实践,都大大丰富了旅游学的研究内涵,使旅游学的理论研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与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酒店服务、休闲学、管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等交叉融合,对当今世界的旅游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当今的旅游学者们不得不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旅游业的研究和发展。
综观旅游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在世界各地,旅游业开发都会经历这样的发展轨迹:那就是旅游业开发一开始都是从经济的目的出发,但到一定时期,人们就会发现旅游业的开发对东道地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这似乎已成了旅游发展的“生命周期”。
正因为如此,学者们对旅游业的研究,当然包括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才会越来越深入,研究的内容也才会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引起了西方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发现了人类学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发现称之为“如获珍宝”(serendipity)。
诸如人为什么要外出旅游?其目的和动机到底是什么?旅游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如何?这些都是人类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
而旅游人类学的产生,为破解这些问题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理论诠释。
旅游人类学不再被看作是“另类”,旅游人类学由此获得了“合法的地位”[2]。
而中国旅游业30年的发展也经历了同样的轨迹,只不过与西方相比晚了几十年。
其实,从字面上来理解,旅游人类学就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
这与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生态学等一样,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旅游。
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研究旅游———这一特殊的人类行为以及由此引起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说旅游人类学最早来自西方,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西方为代表的一批人类学家在对他们称之为“第三”和“第四”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研究时发现,随着大众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他们生活的圈子,离开大城市,到那些被认为是“奇异”、“原始”和“神秘”的地方去旅游,而他们的到来给这些东道地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引起了人类学家们的深切关注。
这也说明,善于观察和捕捉社会上发生的一切新事物,是人类学家所应具有的“素质”和“灵感”。
凭着这些“素质”和“灵感”,他们把自己的研究内容扩大到了对旅游———被他们称之为“人类探索行为”的活动的研究当中。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比西方晚了约20年,但当旅游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同样出现了西方国家旅游发展中出现过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当时没有人用“旅游人类学”几个字来表述,但当时的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如潘盛之的《旅游民族学》[3]、刘振礼的《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4]等等。
所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把旅游学和人类学结合在一起研究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然而,自从旅游人类学被引入中国以后,一直存在着学科归属上的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旅游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应属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范围;而有的学者认为,对旅游的研究不能只从经济的角度,更要从文化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来研究。
正如经济学家于光远1986年在《瞭望》上发表的《旅游与文化》一文中第一次指出的那样:“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也是一种文化生活”[5]。
而文化人类学就是专门研究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旅游在内。
旅游人类学对管理学的介入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作为经济学家和旅游管理研究者来说,他们把旅游看作是一个产业,是一种经济活动。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缺乏案例研究。
本人作为商学院的一名教师,教授的范围似乎必须围绕“管理”二字,所以我所带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常常很紧张,担心写出来的论文因为是“人类学”不是“管理学”而通不过答辩。
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管理学被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
但许多事实证明,从研究内容上来说,旅游人类学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已远远超越了其他的旅游研究领域,原因是人类学所研究的就是人和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旅游也不例外。
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都会出现一些共同的问题。
其中有些问题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例如旅游业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旅游业开发与遗产旅游的关系、旅游人类学的本土化问题、旅游发展与文化认同、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等等。
这些问题是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多元化的、全球化的时代所面临的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
所以,从理论到实践,不断观察,不断探索,探寻出旅游业合理发展的途径,是人类学家们和所有关心旅游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学者们的共同使命。
这再次证明,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科。
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以下简称格雷本):我认为,对于学科归属问题,刻意地把旅游人类学划分为哪个学科这样的做法已经过时。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学科或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大趋势。
这与我们研究的对象有很大的关系。
传统的人类学研究一般就像马林诺夫斯基那样,就是选择一个点,或一个村落、一个民族地等,人类学家到那些地方进行田野调查和作业。
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研究的对象都产生了改变,例如旅游者、移民、难民等,这些人被称之为“移动中的目标”(moving target),因为他们都是在移动当中的。
例如现代旅游被一些人类学家称之为“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迁徙”(migration)。
所以,作为人类学家,就不可能只待在某个地方做长期的调查,而要随着旅游者到处行走。
研究方法也要随之改变。
所以有两个目标(target)是值得注意的:第一,你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如果你的研究是要维护自己的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那么这样狭隘的做法就会排斥其他的学科,如人类学就不因该嵌入到旅游学科里。
他们所做的研究都是要围绕自己的学科,而不接受其他学科。
第二个目标,那就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们做研究的目标是要解决问题。
既然要解决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肯定也要涉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管理学、经济学等。
这些方法(approaches)就必须要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前提下,做跨学科的研究一定有其优势。
目前在中国的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旅游人类学的课程,把人类学纳入旅游管理学当中,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并具有发展前景的。
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给管理学带来有意义的东西,而人类学家也可以从经济学和管理学家那里学到有意义的东西。
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而不是独立的。
不要人为地单纯从学科建设上来看旅游人类学或其他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而应该把他们看作是彼此的介入(intervention)。
一味地谈论学科建设或维护学科建设,实际上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
当然,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因为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各地也有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