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材料四: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 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 工、逃亡和起义。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思考:官营手工业有 哪些特点?有何作用和局限?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
优点
特点 资金雄厚,规模经 营 工匠技术经验丰富
作用
作用与局限 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 了条件 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本课看点: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程标准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经营形态的特点
本课看点: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辉煌成就 1.冶金业的进步 2.纺织业的发展 3.陶瓷业的兴盛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经营形态 1.家庭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 3.私营手工业。
缺点 原料由官府提供,产 局限 品由官府调拨,不计 成本,不入市场。 工匠在工官监督下劳 动,职业世袭,世代 为官府劳作,受到官 府的强制劳动和超经 济剥削
缺乏竞争,弊端丛生。
引起工匠的激烈反抗。 促成官营手工业内部生 产关系的调整。
从西周时期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 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价格比丝绸低廉。
自主学习:中国古代的陶瓷技艺
中国古代在陶瓷业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试用表格 形式加以表述。 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东汉晚期 南北朝 隋唐 宋代 元代 明代 成就 彩陶、黑陶、白陶 青瓷 白瓷 制瓷为独立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景德镇“瓷都”,各具特色的地方窑瓷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釉里红 斗彩、五彩瓷 制瓷工艺更丰富,瓷器与丝绸
供自己消费、缴纳赋 税 个体农户的副业
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 中,比重较 大 稳定小农经济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习题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故选B项。
答案:B2.“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麻纺织业B.丝织业C.棉纺织业D.造纸业解析:根据“绢机”“蚕桑熟”“黄丝”等信息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畅销海外的手工业产品有( )A.丝绸B.钟表C.象牙制品D.青铜器解析:丝绸是中国畅销海外的手工业品,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钟表业并不发达,故B项错误;中国并非热带地区,象牙制品并不是中国出口众多的手工业品,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国盛产青铜器,但是并没有大量出口国外,故D项错误。
答案:A4.“……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A.白瓷B.青花瓷C.粉彩瓷D.珐琅彩解析:由“色白花青”“元代”可知是指青花瓷,元代进入了彩瓷生产时期。
答案:B5.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状态。
三者并存局面最早出现于(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抓住关键信息“最早”,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状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C、D两项不符合“最早”的信息。
答案:B6.“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解析:根据材料“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以织助耕,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材料中没有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叙述;虽然布匹产量较大,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翼虎纹剑
银斑纹戈
马形刀
•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比欧洲 钢和生铁都是 铁分为生铁 熟铁。熟铁、 生铁和 铁分为生铁和熟铁。熟铁、 1.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比欧洲晚 1.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比欧洲晚,但冶铁技术 铁碳合金,以碳的含量多少来区别。 铁碳合金,以碳的含量多少来区别。 却很快超过欧洲而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 领先的地位 却很快超过欧洲而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 • C<0.2% < • 0.2%<C<1.7% < < • C>1.7% > 熟铁(块炼铁) 熟铁(块炼铁) 钢 生铁
家庭手 工业
家庭的 副业
2、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提示一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农业的补充与从属
提示二
2、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我们”是同时代的佼佼 我们” 我们 者
提示三
3、多种经营形式并存
官府纺织作坊 民间冶金作坊 家庭纺织
提示四
论从史出 明朝中后期出现“ 明朝中后期出现“机 户出资、机工出力” 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工受值”的劳动关系。 “计工受值”的劳动关系。
象尊
爵 商代晚期, 商代晚期,温 酒器或饮酒器。 酒器或饮酒器。 1984年河南安阳 1984年河南安阳 出土。 出土。
簋, 古代盛食物 古代盛食物 的器具。 的器具。
司母辛觥 司母辛觥 商代晚期,盛酒器。 商代晚期,盛酒器。1976 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古代青铜兵器
透雕兽首贺巩斧
• 熟铁软,塑性好,容易变形,强度和硬度 熟铁软,塑性好,容易变形, 均较低,用途不广;生铁含碳很多, 均较低,用途不广;生铁含碳很多,硬而 几乎没有塑性; 脆,几乎没有塑性;钢具有生铁和熟铁两 种优点, 种优点,为人类广泛利用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背景和概述农耕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手工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农耕时代,人们通过耕种土地和养殖动物来获得食物和原材料,同时也开始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手工业的发展在农耕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本文将以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为主题,探讨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农耕时代手工业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文明进程。
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1. 早期手工业的出现早期手工业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农耕时代的起始阶段。
当人类开始耕种土地和养殖动物时,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利用工具和技术来改进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养殖。
于是,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工具和器物,如石制工具、陶器等。
这些工具和器物的制作过程需要手工完成,因此可以看作是早期手工业的起源。
2. 农耕工具和农产品的生产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制造各种农耕工具,如犁、耙、镰刀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农耕工具的制作依然需要手工操作,因此手工业在农耕时代得以继续发展。
同时,农耕时代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和交流。
人们开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并将他们交易和交换,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也需要手工操作,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3. 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分工随着农耕时代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分工。
人们开始将手工业分成不同的行业和工种,形成了专门从事特定工艺或制造特定产品的手工业工人。
例如,陶工、铁匠、纺织工等。
这种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的手工业工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他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手工业的进步。
三、手工业的特点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劳动密集型: 手工业的制作过程需要人们亲自动手,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
手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使得每个工艺品或产品的制作过程非常耗时耗力。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 官府专用、 不在市场 官营手工业 匠户集中生产 (征役制→雇募制) 流通 民间自主经营
私营手工业 明中后:
雇佣劳动
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 自己消费、 交纳赋税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不占主导 始终存在。
课堂探究: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卡片
冶炼燃料的演变
(1)【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用煤冶铁很普遍 (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 (4)【明朝】流行开来
独步世界的丝织工艺
中国是最早发明 丝织技术的国家
图说历史:
嫘祖
• 《史记》记 载:黄帝娶 西陵氏之女 嫘祖为妻, 1、【上古】开始养蚕缫丝 她发明了养 蚕,为“嫘 祖始蚕”。
农 耕 时 代 的 手 工 业 2、纺织行业的成就(丝、棉织品) 3、陶瓷行业的成就(陶器、瓷器) 经 营 方 式 1、官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 3、家庭手工业 1、农业的补充与从属 特 征 2、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3、多种经营形式并存
4、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感悟历史
以史鉴今
我自豪,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材料一:
1、农业的补充与从属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世界名片”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 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 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 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
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 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 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 高于黄金。
2、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材料三:
官府纺织作坊 民间冶金作坊 家庭纺织
2、【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 “缂丝”技术 棉花向内地传播 革新技艺,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中国古代的纺织原料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麻 丝 棉
三、陶瓷展室
自主学习:中国古代的陶瓷技艺 • 想一想:我国陶瓷种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春秋战国 出现,明 代中叶占 据主导地 位
促进了商品经济, 孕育出资本主义 萌芽
家庭
2014-12-31
家庭副业
产品供自己 消费和缴纳 赋税,很少 进入市场
一直存在 封建社会
有利于稳定小农 经济,阻碍商品 经济
学思之窗
从西周到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 主导地位。请思考: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 工业? (1)满足官府的需要; (2)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丰厚利润的吸引;
图案精美
代
C 养蚕缫丝 D 远销欧洲
代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丝国”称号 ——(唐)张籍
2.棉纺织技术
①宋末元初 ②元代 ③明代 A 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B 棉花种植范围扩大 C 黄道婆全面革新技术
综合梳理:中国古代纺织业成就
门类 丝织业 时代 上古时代 成就 养蚕缫丝
西周以后
汉代 唐代 棉纺织业 宋末元初 元代 元明时期 明代后期
经营形态 经营 官府统一管理 资金雄厚、规模经 营、细密分工、严格 管理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产品 历程 评价
官营
代表当时生产技 产品由政府 西周至 艺的最高水平; 指定、调拨、 明代前期, 但缺乏竞争,工 不计成本、 一直居主 匠生产积极性欠 不入市场 导地位 缺。
私营
唐以前是家庭小作坊, 投入市场 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 动关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使用时间:2012、4、7 制作人:申洪光审核人:坚永乐编号:18019【课标要求】(1)列举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2)了解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历程,分析各自经营的特点。
【重点知识】一、金属冶炼业:1、冶铜:(1)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相当于夏商周时期)(2)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2、冶铁:(1)冶铁技术的进步:①表现: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②作用:铁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冶铁燃料的使用:①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用于冶铁②北宋时用煤作燃料非常普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③南宋末期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针对练习:1、我国古代冶铁最早开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南宋时期D明朝(二)纺织业:1、丝织业:(1)上古:(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
(4)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
2、棉纺织业:(1)宋末元初:棉花种植迅速向内地传播(2)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3)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针对练习:2、元代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的主要贡献不包括()A、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B、发明脚踏三锭纺车C、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D、发明缂丝技艺,使棉纺织品更加具有神韵(三)陶瓷业:1、陶器:(1)地位: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2)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等2、瓷器:(1)地位: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2)成就:①东汉晚期:青瓷②南北朝时期:白瓷③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⑤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⑥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针对练习:3、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展示出一件古代瓷器——五彩花纹盆,你判断此瓷器最早出现的时期是()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包括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1)特点: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认识(评价):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落后,妨碍了市场发育。
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1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周礼·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其中“金”指的是()A.黄金B.铁C.青铜D.钢【答案】 C【解析】依据材料的出处和材料中的信息“钟鼎”等可得出结论。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人工冶炼铁器的国家之一。
人工冶炼铁器最早出现于我国的()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 B【解析】考查我国冶炼铁器技艺发明的时间。
3.(2010·济南)《半岛都市报》2010年4月8日讯:为展示我国悠久的文明,八件国宝将在世博中国馆集中展出。
其中曾侯乙建鼓底座(右图)是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镂空并镶嵌绿宝石,工艺至今无法复原。
如果你是一名义务讲解员,你将如何向外国友人介绍这一国宝产生的时间()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唐朝D.三国魏晋时期【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冶炼的繁盛时期。
4.元代将金线织入锦中使其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
丝绸纹样继承了两宋风格,融入蒙古与西亚文化特色,纺织技术有了创新和发展,织缎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形成元代丝织业这一特色的原因有()①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②元朝统一中国③丝织工匠对技术的创新发展④元代缂丝技艺的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 D【解析】缂丝技艺出现于唐代,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5.元代的黄道婆在技术革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她革新的技术是()A.丝织技术B.麻织技术C.毛织技术D.棉纺织技术【答案】 D【解析】黄道婆全面革新了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
6.《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反映了()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D.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推断出当时的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益田中学陈向平(深圳示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标准要求:“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材择取最具特色的冶金、纺织、制瓷三个行业作为典型。
通过其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反映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另外,考虑到本单元课标总标题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手工业中还应讲到其经营形态。
因此,本课设置了如下四个子目“金属冶金炼术的进步”“衣被天下”“从烧陶到制瓷”“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学生分析初中历史涉及的古代手工业发展知识甚少,仅在个别章节涉及某一行业的发展概况。
而高中教材对学生进行手工业发展的专题史学习,既要求学生明白主要手工业部门发展的基本线索,又要掌握先进技术的方法、名称及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学生把握难度很大。
因此,教师应充分借助教材提供的历史材料,结合学生已知的相关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铸铜、冶铁、炼钢技术及成果;丝织的发展历程技术进步的表现;棉花种植的推广、黄道婆传播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及其发明;陶瓷技术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瓷的特征。
官营手工业的兴衰及特征,私营手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能力与方法:⒈读懂原始文字资料、图片,以此加深对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理解;⒉通过对冶金、纺织、陶瓷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历史悠久,素称发达”;⒊掌握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官营手工业的衰败与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辨证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⒈归纳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成就,使学生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⒉结合教材插图,了解我国手工业相关的文物,知道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⒊理解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这一生产力发展促进新生产关系产生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的成就。
难点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官营手工业的消长。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自主思考探究教学用具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⒈要求学生对文中方框内的材料和小字部分的阅读,初步理解“块炼铁、生铁、块炼钢、炒钢、铸铁脱碳钢、灌钢法、缂丝等技术和概念,掌握陶、瓷的关系。
⒉从网络搜索不同时期的瓷器,了解瓷发展的历程。
(二)教学结构: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⒈冶铜技术⒉冶铁炼钢技术二、衣被天下⒈丝织业⒉棉织业三、从烧陶到制瓷⒈制陶业⒉制瓷业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⒈官营手工业⒉私营手工业(三)导入设计:教学导语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
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设计意图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导入语从中国英文名称来历入手,使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
(四)师生互动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⒈冶铜技术⒉冶铁与炼钢技术情境营造金属冶炼是生产力显著进步的标志。
它是我国较早形成的手工业部门,它经历了由冶铜到冶炼铁的历程。
问题1: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是何时?我国青铜文明的辉煌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参考: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被称为青铜。
指从夏(二里头文化、公元前21世纪)到春秋末(公元之前5世纪),历时15个世纪。
辉煌表现在: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如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数量多;种类齐备(有礼、兵、乐、饮食器、生产工具);技术精湛。
如《周礼·考工记》的所载“金有六齐”。
问题2:《周礼·考工记》载“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说明商周时期铸造不同的青铜器,有不同的配方,反映了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和成熟。
问题3:我国冶铁炼钢始于何时?其技术进步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些技术具体做法怎样?由铁到钢其原理是什么?参考:春秋。
技术进步:冶铁经历了由块炼铁到生铁的进步。
炼钢经历了春秋时的块炼钢到西汉的炒钢、铸铁脱碳钢,再到北朝的灌钢法的进步。
具体做法由学生回答。
原理是改变铁的含碳量。
含碳量低了的增碳,含碳量高了的脱碳。
问题4、金属冶炼的燃料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煤的使用是冶金史上的一大飞跃?参考:由木炭——煤(汉代开始使用,北宋普遍)——焦碳(南宋始、明流行)。
因为煤的火力远胜木炭。
炼的钢铁硬度、质量大大提高。
知识拓展:1、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铁器。
它们的形态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出土的文物?参考:青铜器精美,铁器锈迹斑斑、丑陋。
因为铁易氧化生锈不易保存。
出土的文物是我国先人聪明才智的证物。
反映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高超,我们应珍惜爱护。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煤的使用你是怎样认识的?参考:煤的使用提高冶金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延缓水土资源的破坏,有利农耕生产。
但煤的使用造成大量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
知识小结表格设计意图问题1-4的设问落实本目的基础知识。
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以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小结表格,培养学生的归纳、分类、系统掌握的能力。
二:衣被天下1.丝织业2.棉织业情境营造吃饭穿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当今的人们穿着打扮都光彩照人,丰富多彩。
衣被原料有麻织、丝织、棉织、毛织、化纤等。
你知道古代人穿着情况怎样?问题1:我国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其地位怎么样?参考: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了。
西周到西汉,丝织工艺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花色精美,出现著名的丝织中心临淄(山东)。
西汉的素纱禅衣是当时丝织技术成就的代表,从西汉起,大量外销,深受西方欢迎,使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丝织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唐宋明清,丝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汉代出现提花机到唐以基本定型,唐的缂丝技术在宋风行。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日益成为丝织业中心。
明清时南京、苏州、杭州成为三大丝织中心。
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江南的丝织业中出现的。
问题2:明代后期,棉布为什么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参考:自宋末到明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遍及全国,为棉纺织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元黄道婆将海南的先进工具推广到内地,并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棉布物美价廉、保暖、御寒、耐用。
能适应各阶层人民的使用。
而丝贵重。
问题3:教材P31方框内的18世纪外国纺织业和同时代的中国棉织业相比,说明了什么?参考:欧美的棉纺织技术远远落后中国的棉纺织技术。
拓展探究:阅读下列的资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为业……织作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贫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指出材料一中,当时丝织业中心城市。
材料三的中心在那里?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参考:(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成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
(2)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南移,丝织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问题1.2要求学生掌握丝织、棉纺发展概况,理解丝织在我国手工业部门的地位。
棉布取代丝麻织品,成为广大民众主要衣料的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问题3比较题,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
拓展探究题,旨在培养学生阅读,从史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烧陶到制瓷1.制陶业2.制瓷业情境营造广东人有煲汤的习俗,你知道煲汤的用具是什么吗?我们每天所用的餐具中常用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陶、瓷)问题1:陶器为何恰好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被发明,说明了什么?原始社会的先民制陶工艺经历了怎样的进步?从色彩看,陶有哪几类?参考: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
如:人们要求储存粮食,要求有煮熟事物的器皿和汲水的的盛器等。
说明了农业是手工业的基础。
经历了粗糙的捏制法、泥条盘筑法、范制法——仰韶文化的慢轮——大汉口文化晚期的轮制法。
彩陶、黑陶、白陶问题2:陶、瓷是怎样的关系,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参考:从制作原理上说,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
制作流程大致相同。
本质差异,建议教师授课时拿出陶、瓷的实物。
由学生观察,敲击归纳出。
①用料不同②烧制温度不同③吸水性不同④透明度不同⑤敲击声不同问题3:瓷器是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发明。
它经历了哪几次突破性的发展?参考:东汉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进入成熟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且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宋景德镇成“瓷都”。
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
——元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期,明清彩瓷成熟。
建议教师从网络搜索以上时代的瓷器代表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一般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一位画家,在他的作品《群神宴》上,画了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都是明的青花瓷。
材料二:18世纪初,法国有一首诗: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
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
请回答:上述二则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参考:材料一反映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中国明代青花瓷受意大利画家青睐;材料二反映18世纪法国人对中国瓷器的赞赏。
说明中国瓷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设计意图问题1-3,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图片资料和教师自备的实物资料教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认识瓷的国际地位。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官营手工业2.私营手工业造情境营造我国古代手工业在各生产部门取得辉煌成就,许多部门的产品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那么,它们是在怎样的经营方式下取得的,这些经营方式有何特点、有何利弊?问题1、从西周到明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参考: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独占利润;以农为本,工商为末思想的影响。
问题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