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研究_读李立新教授新著_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_

合集下载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李立新的画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李立新的画

本期名家 205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20_06刘伟冬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李立新的画李立新是一位艺术史家,但他更是一位纯粹的画家。

在李立新的绘画中,我们可以为一系列诸如“抽象”“构成”“平面性”“装饰味”的词汇找到教科书般的解读,或者说李立新的绘画正是这种范式最典型的注释式表达。

他以构成关系的自然生成统领着其它要素与手法,几乎所有的画面都巧妙地将造型、构图与构成融汇得天衣无缝。

李立新常常会将画面的主角——建筑体压缩为浅浮雕似的扁平状,它们在画面上收敛起了成角的透视变化,几乎没有了灭点,尽可能在或水平或垂直的线性中变得朴实单纯。

而它们的丰富性则又是在将空间拉得极开的疏密关系的对比中得以充分彰显:近景大色块的墙体(几乎没有中景)压制着远景中层层叠叠小色块的墙面,房顶、门窗、烟囱作为活跃的因素在画面中穿插跑动。

如果说构图仍是自然面貌与客观物象的一种归纳与概括的话,那么李立新画面中明显的构成感则具有抽象处理的主观性,是意识与画面的元素的重构,它通过剪裁与缝合控制着片断间的秩序,但又绝非简单的几何化与符号化,我们会感受到这种眼光与思绪在画家与画面之间或隐或现。

在我看来也许这些看上去以没有技巧的技巧呈现的画面——并没有复杂笔墨处理与肌理经营的画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为了突出一种构成感,是想让构成图式与形式意味得以彰显而采取的策略与手段。

单纯而不单薄,简洁而又耐看,或许正是这种构成感的过滤与经营成就了李立新作品的厚度。

从创作过程来看,李立新的画风有一种速写似的畅达和爽利,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在轻快间没有一丝的犹豫与纠缠,它使人在形式的张力之中产生视觉的快意。

他用秩序把握着冲动,用单纯平衡着多姿多彩的素材与视觉元素。

画家划出的线条轻巧却略带锋利,疾速而显得不过于经意,没有顿挫,没有转折,有一种自由的灵性,它们或多或少会使人联想到林风眠画中的极为流畅的线迹。

而李立新绘画的色调总是在一种半透明性中映现,不求厚重,也不求太多的变化,但它们却是图式构成的重要元素。

设计学定性研究方法三例

设计学定性研究方法三例
草根理论的应用实例 选择古代文字为原始资料,因为在目前缺失早
期家的实物的情况下,从中国古文字这个庞然 系统中可获得丰富的“家”的各类信息。
2019/12/26
29
开放式的收集
在开放式的收集中,找到了大量隐藏在 甲骨文和《说文解字》中有关“家”的 概念,如宕、宋、向、宅、穴、宓、宜、 宙、家、宣、实、富、寏、宿、寐、宏 等共91个处于原始状态未经释读的文字, 都与家这个概念相关
应把设计文化作为理解人类设计活动的中心,包括工 匠行会组织,仪式与习俗、禁忌与家庭社会、传承方 式等等,这些方面都与设计紧密结合,它们之间也有 密切的关系,整体地把握这个相关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注重设计文化现象对于设计的传播、设计的比较以及 设计的价值观等研究可能会有效。
第三,场域体验的操作方式。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应用于设计学研究中,可 获得一种对设计艺术的新的认知方式,为设计 学研究开启了新的方法和新的研究视角。
综合了人类学家、艺术人类学家的相关论述,我 梳理出运用艺术人类学方法研究设计艺术的三个 基本思路:
第一、从设计行为切入。
对行为关注可以获取对设计现象的“一系列” 认识,如价值观、信仰、习俗、方式、过程、 经验等。
二个分类属,如“建屋”和“居住”既相联又 区别。
2019/12/26
34
实质理论
在全部类属关系建好之后,在理论建构(备忘)过 程中,又回到三个类属,在第一类属中生成建造方 式理论:
“从洞屋到土室,从地室到木以成室的发展过程”。 在第二类属中生成生活功能理论:
“家与庇护、生活、亲情等文字的缘起”。 在第三类属中生成伦理功效理化: “家作为礼仪规范,祭祀禁忌的场所”。
宰, (乙8688)《说文》:“宰, 人 在屋下。”辛在金文中象斧形,释: “屋下有辛类兵器,义为宰杀、宰割。”

如何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

如何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

如何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在进行科学研究设计时,一个良好的研究设计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可靠且有意义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一、确定研究目标在进行研究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

明确研究的目标有助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范围,并为后续的研究设计提供指导。

二、回顾相关文献在进行研究设计之前,需要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借鉴,避免重复已有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发现研究领域的知识空白,为后续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

三、制定研究问题和假设在进行研究设计时,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假设。

研究问题是研究的核心问题,而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性回答。

制定明确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有助于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的确定。

四、选择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确保研究结果可靠和有效的关键。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质性研究、实验研究等。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研究的可行性、可靠性和效度,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五、设计研究方案在选择研究方法之后,需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样本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并且要考虑到统计学上的可靠性。

数据收集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要根据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六、实施研究设计完成后,需要按照研究方案进行研究的实施。

在实施研究时,需要遵循科学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事项的记录和数据的整理,以备后续分析和解读。

七、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并解读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在结果解读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讨论,以揭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八、总结和讨论在分析和解读结果之后,需要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和讨论。

设计学专业推荐书目

设计学专业推荐书目

艺术设计学专业推荐阅读书目一、经典著作[一年级]《考工记注释》,张道一著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天工开物译注》(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设计艺术史论》,李立新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在民间》,张道一,廉晓春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美术长短录》,张道一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民俗与民间美术》,陈瑞林编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美术史》,王逊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艺术:让人成为人》,(美)加纳罗、阿特休勒著,舒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版。

《艺术哲学》,(法)丹纳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版。

《艺术形态学》,(俄)莫卡冈,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美学三书》,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学概论》,王朝闻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美学原理》,杨辛、甘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原始文化研究一一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审美文化史》(四卷本),陈炎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下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古代社会》,(美)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论语》《老子》《文心雕龙》《理想国》《红楼梦》《荷马史诗》《渴望生活》《昆虫的故事》《时间简史》《百年孤独》《小王子》《文化苦旅》《人间词话》[二年级]《现代设计艺术史》,董占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浅析设计艺术学研究中的控制论方法

浅析设计艺术学研究中的控制论方法

浅析设计艺术学研究中的控制论方法作者:刘少勇庞守贵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5期摘要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和观点对设计艺术学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根据那个不可控制变量从过去到现在的信息来适当地确定可以调节的变量的最优值,以实现对于我们最为合适、最有利的状态。

本文是关于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论的探索。

其意在通过对控制论原理,以及控制论在设计艺术学中的运用研究,为设计艺术学研究引入新的可行性方法论。

关键词控制论设计艺术学最优值可行性方法论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1控制论的阐释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关于它的奠基性著作是由美国人诺伯特·维纳编著的。

维纳把控制论定义为一门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即一门同时适用于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的科学。

控制论中的“控制”具体来说,是控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

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今天,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而控制必须靠信息反馈来实现。

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通俗地说,在一个超稳定的系统内,施控系统把信息发送给被控系统,被控系统输出信息反馈给施控系统。

施控系统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并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比较,继而调整控制信息,最后,再向被控系统输入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新的信息。

如此反复,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2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控制体系方法设计艺术学研究中的控制工作,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众多研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但它的实质和控制论中的“控制”一样,也是信息传输和信息反馈。

从控制工作的信息传输和反馈过程可见,设计艺术学研究中的控制工作与控制论中的“控制”在概念上有相似之处:(1)传输和反馈的基本过程是相似的。

无论是设计艺术学研究控制工作还是控制论中“控制”,它们都要先确定一个标准,其次要通过这个标准去衡量成效这个过程在信息反馈完成后去实现,再次,如果出现误差,则需要采取纠正措施,使误差保持在技术达到的最小值。

十年历程 十年跨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

十年历程 十年跨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

十年历程十年跨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举行建所十周年座谈会十年风雨历程"十年并肩携手"十年奋斗发展"十年传承跨越,成就了建所十年的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2014年6月19日上午在校逸夫图书馆会议室,艺术学研究所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内外各位来宾欢聚一堂,举行座谈会"共同回顾艺术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展望新的发展愿景#出席座谈会的有校党委书记管向群、院长刘伟冬,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翟天灵,副院长何晓佑、俞锋,学校老领导冯健亲、米如群。

我校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凌继尧,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黄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王廷信,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童强"我校居其宏、庄元教授"科研处处长李立新,校图书馆馆长沈义贞,人文学院副院长董峰,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孔庆茂,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王晨,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兼任教师等。

艺术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座谈会会场s B d y o faH座谈会开始前,全体出席座谈会的校内外各位来宾和艺术学研究所师生在侨福园广场合影留念。

座谈会开始,发布《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十年纪事》文册,并播放了艺术学研究所十年发展历程的剪影短片,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艺术学研究所十年发展概况。

艺术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6月18日,十年探索与追寻,十年成长与进步,艺术学研究所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岁月。

从刚开始只有四人建制,仅招收8名硕士研究生的小单位,发展成为今天拥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被遴选为江苏省“十二五”新增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十,并在2013年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中获“良好”等级。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作者:李立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全书422页。

作者简介:李立新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艺术学。

承担的研究课题主要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工业艺术学》、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江苏省教委文科项目《江南彩衣堂装饰艺术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设计价值论》等。

著述代表作有:《中国设计艺术史论》(200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设计概论》(2004年重庆大学出版社)、《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四卷(2004—2009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副主编)、《探寻设计艺术的真相》(2008年中国电力出版社)等。

在《文艺研究》、《装饰》、《中国美术研究》、《美学与艺术学研究》、《艺术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学研有法——《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序一张道一小时候在农村赶集,最喜欢钻在人群中看变戏法。

开场之前,一个老者总是敲着锣不停地转圈,口中念念有词,说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有钱的赏钱,没钱的捧场。

”当时还不理解全部内容,只是急着看他变出什么来。

我问大人,他为什么老讲话,又不懂什么是“门道”、“捧场”。

回答说这是江湖礼节,防备有人“砸场子”;又说“门道”就是“关子”,并不是真的会变。

可怜求学之难,那么,什么叫“关子”和“砸场子”呢?于是,大人不耐烦了……长大之后,也就晓得“门道”和“关子”,并且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才知道各行各业都有门道。

门道也就是方法,方法也就是“术”。

不学无术是什么也干不成的。

军事家思谋张略与战术,美术家强调构思与构图,如果比较两者的关系,前者是目的,后者便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古人造字,思想非常活跃,繁体汉字的术字外边有一个“行”(術),说是村中的一条小路,使行人走的方便,由方便引申而为方法,无路可走就不方便了。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

探究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方法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是设计艺术学中最关键的研究内容之一。

在设计艺术学的研究中,常采用综述、案例和实验等方法,来探究问题并得出结论。

综述是一种对先前工作的总结和汇总,在设计艺术学中,通过综述可以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案例研究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事例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相似问题的比较,得到一般性结论的一种方法。

在设计艺术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些设计案例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设计艺术的应用和创新。

实验研究是通过系统的观察、测量和操纵来验证或证伪某一种关系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设计艺术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探究设计作品的效果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还有课程、访谈、群体讨论等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和可靠。

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有价值的设计艺术学研究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觉。 在 台 湾,2006 年 就 出 版 了 此。虽然从未来格局看,可能设计 未解决,例如 :设计系到底学了什
一本《设计研究方法》(管 生等 应该更偏重于社会科学,但是这并 么东西(如何量化?),学这些东西
著,全华图书公司,台北),由多 不是说我们已经对人文学科的研究 到底有什么用(如何对其效果进行
书评 Book Review
总第204期 2010 04
73
只有建立起这样一种方法论的意识,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一书却不 仅 体 现 在 设 计 理 论 研 究, 它 对 我
我们才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谈论“超 是这样。作者不仅广泛参考了这些 们 的 设 计 教 育 也 形 成 了 重 要 的 挑
越实证”之类的问题。
实证的立场来谈论设计研究的著作, 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在国内,
而且相关课程已经在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史论”却成了一种专业,出现
设计学院开设了三年。过去,中国 了大量不从事设计实践和设计本体
学术界也曾经有过所谓“方法论年”, 研究,只从事设计理论和设计史教
但是以往本学科内部所谈论的“方 学和研究的教员和研究生。这样设
定 量 的 研 究 方 法, 进 行 大 量 的 数 据 调 查、 输 入、 统 计、 建 模 的 工 作,才能过关。然而,国内的设计 艺术学专业的博士论文,却大多属 于“研究方法不过关”的理论思辨 型,甚至很多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教 员, 很 可 能 自 己 都 弄 不 清 楚 什 么 叫“ 卡 方 检 验 ”, 什 么 叫“ 置 信 区 间”这些统计学当中的最基本的概 念,更遑论什么“多元回归”、“结 构 方 程 ”。 久 而 久 之, 造 成 国 内 设 计 理 论 界 崇 尚 形 而 上 的 空 谈, 远 离“设计”本身的自足局面。曾经 听到两位台湾设计学者,在看到一 所设计学院理论专业的博士论文 时,竟私下相互笑言 :“你快来看 看,这就是他们的‘博士论文’!” 坦率地说,我感到很惭愧,因为即 便他们所言有失公允,但至少反映 出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的设计 艺术学专业教学,无论是本科、硕 士生还是博士生,都缺乏最起码的 严 格 的“ 学 术 训 练 ”! 更 严 重 的 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学术来源单一 的人文学科(主要是美术史论)背 景,使得很多院校甚至还没有意识 到这一点。我们应该看到,实证主 义的研究方法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它仍然是我们分析一些以往不容易 触及的设计问题时的有效工具,作 为一种基本的学术训练也是必需的。
一时间看到这部沉甸甸的著作《设 业界的对立。据我所知,国外的设
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坦率地说,看 计院校中,只有少数艺术背景的院
到这部 40 余万字的书稿,既感到 校设置专门的“设计史”系科,设
喜悦,也感到由衷地吃惊。因为, 计学院中设置不参与设计研究实践
这 是 简 体 汉 语 学 术 圈 的 第 一 部 从 而专门教授“设计史论”的教职,
但这本书对于其他学科照搬、模仿 李立新教授无疑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颜色或者某种形态做出“美”或者
的痕迹比较重。其实,在社会学、 甚至有可能对其他学科同类著作的 “不美”的判断,事实上这也来开辟的审美经验的传统
国际关系学、新闻传播学等很多其
的 格 局, 也 基 本 上 是 张 道 一、 尹 成 得 非 常 好 了, 这 些 问 题 向 我 们 有所遗漏,而书中对方差、标准差
定 邦、 王 受 之 这 一 代 学 者 在 20 提 示 了 未 来 学 术 发 展 的 若 干 方 的计算公式和原理等问题,则似乎
世 纪 80 年 代 前 后 确 定 下 来 的。 向 和 可 能 。
法”,多是“设计方法”,而不是“设 置的后果,并不像大家设想的那样
计研究方法”,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很 提高了设计师的理论修养,反而是
大。因此,李立新教授的这部新著 加大了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由
的问世,宣告了设计实证研究在大 于专业设计理论工作者往往缺乏设
陆设计学界的粉墨登场。不过对于 计参与的背景,因此多长于从事文
景(很多是美术学院系统)出身, 类 的 课 程 和 教 材 撰 写, 究 竟 是 应 法”才更加符合现阶段设计教学的
其学术训练局限在人文学科(特别 该让学生学会一些具体的操作技术、 需要。
是美术学)内部。此外,国内设计 操 作 规 程, 还 是 要 让 学 生 明 白 每
也许作者的本意是兼顾“设计
理论研究的学者,还有相当一部分 一 种 研 究 方 法 所 处 的 范 式, 以 研究”和“设计学研究”,但是我
还有写作体例上的创新。
关实证研究实例的困难,还有很重 中 央 美 术 学 院 设 计 学 院 期 间 曾 常
在 设 计 学 的 实 证 研 究 方 要的结合着设计艺术学学科特点的 年 为 本 科 生 开 设《 造 型 基 础 》 课
面, 台 湾 的 设 计 学 界 已 经 走 在 了 创新。毕竟,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 程 ), 笔 者 就 常 常 听 到 学 生 对 设
人合作向设计学界介绍了个案研究、 方法掌握、总结得很好了,更不是 评估?),怎样才能用科学的证据
历史研究、文本分析、焦点小组、 说实证的研究方法一定优于非实证 说服客户,等等。以基础教育为例,
扎根理论、德菲法等定性研究方法 的研究方法。那么,对于设计研究 过去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以包豪斯
(台湾称之为“质化研究”)和内容 中偏重于人文背景的“历史研究法”、 特别是康定斯基的理论作为“构成”
大 陆 的 前 面, 虽 然 相 比 较 社 会 人文学科交叉的学科,在设计艺术 计专业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的质疑。
学 界 仍 然 还 处 在 一 种 模 仿 的 状 学中实证和非实证两种方法都是适 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从笔者做
态, 但 是 已 经 出 现 了 研 究 方 法 的 用的——设计学者的优势也正在于 学生起就产生疑问,至今还有不少
分析(该书将之归于质化研究)、实 “思辨法”、“田野调查法”等等人文 的原理或依据。康定斯基常常根据
验法、抽样设计、问卷法等等定量 (非实证)的研究方法如何整合到“设 个人(也许的确超越于其他人)的
研究方法(台湾称之为“量化研究”)。 计艺术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体系中, 眼光或者审美,对某一图形、某一
72
总第204期 2010 04 书评 Book Review
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研究?
——读李立新教授新著《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
Which Kind of Research Method is more Necessary for Us? : On Reading Design Research Methods by Professor Li Lixin
没有必要占据太多的篇幅。
这几位学者尽管具体观点有所不同,
首先,在任何学科的“研究方法”
其二,本书名为“设计艺术学
或中或西,甚至不乏尖锐的对立, 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陷入矛盾 研究方法”,但从其内容和对象来
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文史背 的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研究方法” 看,似乎更应该叫做“设计研究方
究方法,然后再配合一些本学科的 对该院教学和研究质量刮目相看。 问题在于,康定斯基的很多研究方
例子,就可以编成一部教材。但是,
实 证 研 究 方 法 的 意 义 不 仅 法是感性的,按照实证的标准来看
甚至是武断的——因为它们是非常 个人化、不可重复的,没有“信度” 的。90 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设计教 学再也不能停留在包豪斯时代的感 性的审美熏陶,而应该补充进很实 在的东西。不仅仅是基础教育,专 业阶段的教育同样需要这样一种范 式的革新。设计专业教育不能不讲 数据、方法,否则,我们培养出来 的学生,除了“眼光”比较高、审 美能力比较强外,操作方面的知识 几乎是零。如果青年一代设计研究 者能够改变这样一种认识,就很有 可能改变未来设计理论的研究格局。 相信接受了这种严格学术训练的 学 生, 一 定 会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产 生 对 实 证 研 究 的 学 术 兴 趣, 从 而改变国内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格局。 对 此, 应 该 说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的教学实践对于国内其他设计院校, 包括设计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 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 及向 来 以“ 西 化 ” 著 称 的 中 央 美 术 学 院设计学院来说都是一种示范 和推动。
其二,令笔者钦佩和惭愧的是, 这样一部开创性的著作,竟然是由 非社会科学背景出身的作者一人独 自完成的。
由 于 学 科 分 类 的 禁 锢, 很 多 学习设计的人恰恰是从艺术背景中
74
总第204期 2010 04 书评 Book Review
转 行 过 来 的。 中 国 目 前 设 计 研 究 而论,李立新教授 的 著 作 已 经 完 德菲法的操作程序等方面,似乎还
其次,多年来内地设计学界所 缺乏的“研究方法”意识,终于得 到了认可和回应。
由于以往的设计学界相对于 其 他 学 科 来 说 还 很 不 成 熟, 因 此 有 的 学 院 虽 然 开 设 了 名 为“ 研 究 方 法 ” 的 课 程, 但 其 实 是 没 有 体 系 的, 讲 的 只 是“ 学 术 规 范 ” 或 者“ 论 文 写 作 ”, 以 这 些 内 容 来 偷 换“ 研 究 方 法 ” 的 概 念。 有 的 博 士论文只是借用一些其他学科的 老 生 常 谈, 竟 然 也 能 在 由 设 计 专 业教授担任委员的答辩中蒙混过关。 这种现象在大陆设计学界频频出现, 让 人 感 觉 到 这 个 学 科 的 门 槛 很 低。 其实在海外,设计学专业的学位论 文,必须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得出 结论,甚至有的院校要求必须使用
领域甚至借鉴建筑学相关研究方法 战, 特 别 是 在 设 计 基 础 教 育 中 有
再次,《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 的书籍,并坦诚地说明了在设计学 非 常 重 要 的 实 践 意 义。 作 为 设 计
一书,不仅仅是对其他学科的借鉴, 科内部(主要是大陆地区)寻找相 专 业 的 基 础 课 教 员( 笔 者 任 教 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