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源流略考

合集下载

楷书的发展过程

楷书的发展过程

楷书的发展过程从中国古代的南北魏到晋唐,流行着一种书体,那就是楷体。

楷体的前身大篆、小篆和是隶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删繁就简、规范统一而创造的书体。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

从此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书写方式走向审美。

楷书书法艺术的基础从此奠定。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从此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辞海》里这是这样解释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

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1. 楷书的萌芽期-楷书的这个萌芽期在秦汉,这时候的楷书刚刚有了它的雏型。

2.楷书发展期楷书发展期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个阶段。

3. 楷书的繁荣期楷书的繁荣期是隋、唐、五代。

4. 楷书的守成期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可以说它是木楷书的守成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曾涌现出许多书法家,楷书的名家以欧体,颜体,柳体,赵体最为著名。

楷书欧体是欧阳询创立的。

他生生于南朝,卒于唐太宗贞观时期,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

颜体是颜真卿创立的。

他生于唐朝的鼎盛时期,是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

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那就是吴郡的张旭。

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

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被其所杀。

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泉源。

柳体为柳公权所创。

他生于中唐之后,大唐盛极而衰,其书与颜书相比,略有高下之分。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后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其书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棱角峻厉,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楷书源流与赏析(上课用)

楷书源流与赏析(上课用)

王羲之的楷书艺术
总结词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风格秀丽、端庄,笔法流畅、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详细描述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作品《黄庭经》、《乐毅论》等被后人誉为 “书圣”,其作品风格秀丽、端庄,笔法流畅、自然,线条优美、动人,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王羲之的楷书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书法史上的
重要里程碑。
颜真卿的楷书艺术
总结词
颜真卿的楷书作品风格雄浑、豪放,笔 法刚劲、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历史地位。
VS
详细描述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作 品《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被后人 誉为“颜体”,其作品风格雄浑、豪放, 笔法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神采飞扬,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颜真卿 的楷书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是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提高审美素养
学习楷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 美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 和欣赏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
学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调节 情绪,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欣赏楷书的角度与层次
01
02
03
04
笔画质量
观察楷书的笔画是否流畅、有 力、有节奏感。
结构布局
欣赏楷书的整体结构是否匀称 、协调,以及每个字的重心是 否稳定。
章法排列
观察楷书作品的整体章法,看 其排列是否自然、和谐。
神韵气息
感受楷书作品所传达出的神韵 和气息,以及作者的个性和情 感。
如何提高楷书的审美水平
01
楷书在结构上讲究均衡与对称, 每个字都有严格的比例和标准, 笔画的增减和变化都有一定的法 度,显得严谨而规范。

欧阳询楷书常识浅说

欧阳询楷书常识浅说

1楼楷法无欺——欧阳询楷书常识浅说田英章一、楷书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上,楷书也叫真书、也叫正书,甚至也有将隶书称为楷书的,在名称上不尽一致。

楷书作为一种书体,在历史上肯定是慢慢形成的,而且公认的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时间应该是在东汉时期。

传统的说法是由东汉时期王次仲首创楷书。

《宣和书谱》中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书‟即今之正书也”。

王次仲,东汉时期书法家,今河北怀来人,首将隶法作楷法,字方八分,称为“八文书”。

严格讲,王次仲当时的楷书有很多隶书的成分,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体势。

从体势上讲,和我们见天的楷书并不完全一样。

我们今天所用的楷书叫“今楷”,确切地说,今楷是到了唐代才正式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仍然是唐代的楷书。

至于说王次仲创造了楷书,我个人觉得有失于公允,我们很难想象,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可以完成一种书体的创造和形成,并被后人所公认、所流传?这应该说是不可能的事。

但有一点也是应该肯定的:在由隶书往楷书方面演变的过程中,王次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但不管怎么说在东汉末年时期,楷书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

东汉以后,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书法大家,如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等等,他们将楷书推到了一个高峰,楷书已经成熟,以至于到了隋唐时期楷书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仅有的变化也就是风格特点上的不同而已+二、隋唐时期的楷书从总体上看,隋唐以前的楷书在形体上、面貌上比较放纵,飘逸撒放的成分多一些,端庄工整、严谨规矩的成分相对地要少一些。

到了隋唐时期,楷书在法度上严格了起来。

隋代在历史上时间虽然很短,从建朝到消亡仅仅37年。

最后一个皇帝隋炀帝杨广是个地地道道的昏君,人品极差,历史上记载他是弑父夺权、鸩兄图嫂,在治理国家上一事无成。

为了到扬州看花,耗巨资修了一条大运河。

但这个皇帝在文才方面很好,就其文学水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皇帝。

隋朝时间虽然很短,但是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

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

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

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楷书字体,作为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规范的字体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的发展历程既凝聚了古代书法家的智慧与艺术成就,也展示了汉字书法不断演变和丰富的面貌。

本文将从楷书字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

一、楷书字体的起源楷书字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御用书法家欧阳询被封为“楷书之宗”,其书法作品逐渐演变成为楷书字体的雏形。

随着历代书法家的继承和发展,楷书字体得到不断完善和推广,逐渐成为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的字体。

二、楷书字体的发展楷书字体在东汉时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官方文书和书信的标准字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字体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派别,如刘义庆的“刘氏楷书”和赵孟頫的“赵氏楷书”等。

这些不同的派别在楷书字体的笔画结构、书写规范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异,体现了书法家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

到了宋代,楷书字体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苏轼、黄庭坚等著名书法家纷纷创作了大量的楷书作品,推动了楷书字体的发展和壮大。

宋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楷书的典范之作,对后世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明清时期以来,楷书字体的规范与规范化发展得到了更高的重视。

清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书史》成为楷书字体规范化的重要参考,为后来的楷书字体规范化制定了基本的准则。

三、楷书字体的特点楷书字体以其规范的笔画结构和端庄的形态美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笔画方正:楷书字体的笔画整齐划一,线条流畅,各个笔画的用笔结构精确规范。

2. 造型端庄:楷书字体的字形平稳端庄,线条简练而不失精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3. 空间协调:楷书字体的字形之间空间分配合理,各个笔画之间相互呼应,整体感强烈。

4. 书写稳定:楷书字体的书写流畅而稳定,能够清晰地表达字形的完整性和美感。

综上所述,楷书字体作为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规范的字体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

楷书学习01楷书的源流及发展

楷书学习01楷书的源流及发展
1)、 抄经
经分为佛经和道经两种,以佛经为主。佛经的翻 译一般是先由高僧诵讲经文,由传译者将其译成汉语, 再由专家对译文反复讨论和校雠,录成定本。定本出 来之后,由僧尼、经生或清信士女传抄,因为这是一 种功德,处于礼佛的虔敬心态,抄写时毕恭毕敬,字 迹非常工整,尊奉“法度高于一切”。
• 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 局部(佛经)
米芾的《向太后挽词》,黄庭坚的《徐纯中墓
志铭》等作品,从风格来源上看可以看到唐人
的影响,但风格已经与太开拉开了距离,或潇
洒飘逸,或跳跃跌宕,或纵横开阖,已大有异
趣。
• 北宋·蔡襄 《门屏帖》局部
• 北宋苏轼《丰乐亭记》
• 北宋苏轼《祭黄几道文》
• 北宋·黄庭坚 《徐纯中墓志铭》
• 北宋米芾《向太后挽词》局部
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 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 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 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 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后人讲“退笔成 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 终于写得抵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我 国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 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 皮把它裹起来。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 叫──铁门限。 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 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 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 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 的范本。
• 隋·《董美人墓志》局部
• 隋·《苏孝慈墓志》局部
• 隋代大书家——智永
僧智永(公元6世纪),本姓王,名法极,陈、 隋间会稽人。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体楷书的演变规律易界甲骨文金文小简体精书演变规律

体楷书的演变规律易界甲骨文金文小简体精书演变规律

体楷书的演变规律易界甲骨文金文小简体精书演变规律汉字的起源,有很多,但都不是孤立的。

要想把字写好,就必须研究书法文化。

书法文化是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不断地吸收其它文化艺术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书法作品,才能达到既博大精深又有其独特性的一个良好状态。

那么书写汉字是否有科学依据呢?我们就从汉字发展的历史中进行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简体、精书等都有对其演变过程进行过研究。

小简体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楷书,经过了六千多年历史,它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展示过。

在六千年中都保持着自己独特、具有生命力的书写习惯和风格。

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简体再到精书,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不包括古文字学和古代书法艺术等)。

一、甲骨文甲骨文出现在商代,大约公元前14世纪,商朝统一了全国,并对全国的文字进行统一命名,到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已经有3000多字了,它主要用于记录从某一时期开始发生的事情,即占卜和占字。

商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对商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甲骨文已经在社会上有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使当时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情况有了一个客观深刻的了解!甲骨文为研究商代历史文化、促进书法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甲骨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也是汉字最早出现的字体之一!二、金文甲骨文的字体分篆、隶、楷、行、草等五种文字。

由于甲骨文的字形与楷书笔画相同,故金文是楷书的直接来源。

金文在甲骨文中的出现时间很早(约公元前1世纪),《说文解字》称“金文,殷人氏所作文字,非其人所作也”。

《尔雅·释诂》认为:“金文,殷人氏所作文字”,又《国语》称“甲骨文”,如《说文解字》中“作文字字上也”(见甲骨文字)。

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铭文,有单行铭文者,无铭文者。

青铜器铭文较甲骨文多50余字。

金文因铭文中所载字数较多而得名,因铭文记载和实际意义不同而分为方块金文和圆块金文两种。

汉字的发展——楷书

汉字的发展——楷书

汉字的发展——楷书
于是在秦汉年间千姿百态的书法园地 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书(当时称为隶书, 即辅佐小篆,书写更快捷)书法艺术。遵循 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 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的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楷书的繁荣期——隋、 唐、五代,楷书的守成期——宋、 元、 明、清。
看一看,辨一辨
看一看,辨一辨
汉字的发展(5)
汉字的发展——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从程 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 横平竖直。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 直”。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 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 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楷书的特点 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 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出现过
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楷书的分类——小楷
小楷创始于三国魏时期的钟繇。他原是 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 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 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 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 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 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楷书的分类——大楷
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
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
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
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
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谢谢观赏
Hale Waihona Puke 汉字的发展——楷书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 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 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 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 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 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 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 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 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 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 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 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中国书法字体源流

中国书法字体源流

第三講 中國書法字體源流、楷書名帖(一)及楷書運筆(二)第一節 中國書法字體源流表第二節 楷書名帖(一)學習書法必須臨摹字帖,以字帖上的字形筆畫,作為我們練習的根據,所以字帖可說是學習的開端,我們一般所瞭解的字帖,最少應包括有三種:( 1 ) 唐代以前,我國書法正在茁壯蛻變期間,許多遺留下來的名碑、墨拓。

( 2 ) 宋代以後,一些有成就的書法家,所寫出來的名蹟。

( 3 )由書法老師或是近代書法家所寫出來的範本。

三種法帖,在內容上各有優劣,比如說第一種唐代以前的古碑,由於年代過於久遠,自然碑面不夠完整,所以拓本就會有所破損,雖然明知是一件非常好的書法法帖,但是運用於臨帖的時候,就會有無從下手的缺憾。

至於第二種的法帖,因宋代以後的書法家,他們在書法上的成就,一定是由唐以前的古碑著手,然後再滲入自己寫字的個性,而創出了自我的風格,假如我們選的字帖與自己不合,或是本身的基礎稍為薄弱的話,就無法把習字的功力給發揮出來。

至於第三種的字帖,則是由老師依據自己對書法的功力,寫出來的範帖,這種範帖可以直接寫在九宮格上,筆畫清晰,字形正確,只要是筆法、筆力以及字形都寫得很好,用來做為研習的第一步,就要比前兩種方便得多。

例如目前本校所發的練習講義就是這一類的範帖,研習過這些基本筆法的範帖,有了基礎之後,就不妨繼續選用自己所喜愛的唐代以前的古典碑帖。

唐代以前的法帖,由於楷書的創起是從漢末萌芽,經過了魏晉南北朝的歷練,一直到隋唐才算是真正的達到了完善的字帖,年代久遠,當然各種的法帖就多,而在目前有範本可尋的,大都是集中於北魏以及隋唐,在這麼多的名蹟中,被公認為最好的範本碑帖也很多,根據歷代書法教育的使用情形介紹幾種,可以把它們分成三個階段來做為學習者的步階。

第一階段的楷書帖有:一、顏真卿所寫的楷書帖,其中以麻姑山仙壇記、顏勤禮碑,或是顏家廟碑較好。

二、柳公權所寫的玄秘塔碑。

三、歐陽詢所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等。

在這個階段中的三家字帖,顏真卿及柳公權一直是自古以來被應用得最多的基礎字帖,主要原因是因為顏、柳兩家,所寫的筆法,非常的清晰,只要通曉楷書,一看筆畫,應該就很容易的能夠把筆畫給正確的寫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楷书的源流略考在两汉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艺术的昌盛,日益繁忙的信息交流使书写较篆书简单的隶书不够日常应用,虽然在应用而生的章草可以趋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庄严的场合中还需要一种根为简便但有规范的字体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在社会和实践的长期孕育下,一种新的字体产生——楷书,在汉朝末年诞生了,这种新的字体以其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活力,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成长壮大到隋唐极盛,成为占据汉字主导地位、应用范围最广、使用历史最长的现代汉字书体,在汉字实用领域和书法创作领域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一、 楷书的起源与形成时期正草之变一直是书体演变的原因,而隶书的简化则是楷书,的母体,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书法家与民间书法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着相同的汉字进化实践与艺术创造实践,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帛书的残片中也看出西汉又得字已经寻在楷书的笔法,如“文”“信”等字,在今年来出土的东汉简牍中不难看出,这种呈现扩散形势的笔法更是屡见不鲜,楷书无疑在一些碑刻中,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的《汉故觳喊长荡阴令张君表《战国纵横家书》颂》中,不管是刻手的有意或无意,竟然将一部分典雅规范的隶书书丹用刀写得成为面目全非而与简帛书是那样契和的楷书化笔法,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或偶然的现象。

以楷书著称并有书迹传世的书法史上第一位大书家是生活在东汉桓帝元嘉元年至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151—230年)的钟繇,唐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

见于著录的钟繇楷书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贺捷表》,黄初元年(220年)的《调元表》,虽然隶意犹存,但已是纯然小楷。

因为都是刻帖,或谓多系晋人、唐人临写摹刻而非钟书原型。

但是从笔迹上讲,这些楷书用笔与结构还留有隶书的特点,但态势上还未完全突破隶书横画夸张、捺笔肥厚、总体呈宽扁之势的模式,形态与空间关系尚未完全确定,所以显得稚拙和松散。

汉末至两晋、南北朝期间的书法遗存中有大量体在隶、楷之间的碑石与墨迹。

刻石如三国吴凤凰元年(272《汉故觳喊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书断》 《贺捷表》年)的《吴九真太守谷郎碑》。

初期的楷书中保留了浓重的隶书意味,这是因为受隶书的影响,仍然将字中的横画和捺画作为主笔来处理,横画夸张、捺笔肥厚、结构也成宽扁形,但是起笔过程中大多较为侧入画着顺入起笔,竖画也开始用夸张的手法等,这些为楷书成为一种新的字体做了准备条件。

二、 楷书的发展时期汉字书法的书体嬗变并非简单地呈篆——隶——楷等单线演进的模式,而是呈复杂的复线多维演变。

楷书的发展即呈现出新生书体的强势尽头,但又因为地区的不平衡性有着局部的不同发展。

(一) 晋代楷书在楷书发展的历史上,以东晋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家群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革新派。

东晋时期,书法艺术已进入高度自觉的时代,尤其是草、行、楷三种书体突破了旧的模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楷书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崭新艺术样式,前无古人,王羲之楷书在用笔、《吴九真太守谷郎碑》结体、意蕴上的技巧与追求已有明显的不同。

王羲之的楷书简化了起笔与收笔,横画不再夸张,主笔多表现在竖画上,字形方整,结构严谨,而且更加的注重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事实上,东晋时期,在二王的周围有一个有着共同革新思想的书家群,为改革成功做着重要的基础。

西晋时期碑禁森严,到东晋时期才逐渐松弛,由于两晋刻石甚少,尺牍多用于行革,所以楷书的用处较为明显,到南北朝墓志碑刻风行时,楷书在使用中普及,形成繁荣局面,这才促使我们能够欣赏到风格各异的南北朝楷书。

(二)南北朝楷书南朝楷书,衰相吐艳,时蔚为壮观,或奇石、或峻整、或浑厚、或超逸、或厚重、或典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余论第十九》中楷错变,无体不有。

”北朝楷书已经高度成熟,由书家与碑石刻手共同创造的整体时代风格是一种恣肆雄强的阳刚大气。

其主要代表是北魏《广艺舟双楫·余论第十九》时期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的碑刻和西域写经文书墨迹,还有北魏拓跋氏入住中原以后推崇儒学,曾经使用隶书有渗透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但是一些楷书有明显的渗入隶书的笔意成为一种复古取向。

在北魏楷书中,龙门造像居于重要位置,它与邙山墓志共同构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北魏楷书轴心系统。

龙门造像系分布在河南洛阳城南伊河人口处两岸的西山(龙门山)和东山(香山)的石窟群。

自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开凿,延续至北宋,历时四百余年。

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余个,佛龛七百八十多个,造像九万七干余尊,题记三千六百八十余种,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数量之多,举世罕见。

前人将龙门造像题记或选为“思品”、获选为“十品”、“二十品”、“五十品”、其中以“二十品“最为代表。

《龙门二十品》以其风骨峻朗,方整雄强,斜画紧结,用笔刻露而著称。

除了龙门刻石之外,中州地区尚有大量北魏刻石名晶,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比如《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太安二年(456年),石在河南登封中暑庙。

质朴古拙,率意真放,遒迈而略带稚气。

洛阳为北魏统治集团墓葬最为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元氏宗室的墓志,几乎都是书写水平极高的楷书。

北魏楷书除中州书风之外,山东境《龙门二十品》内诸刻是为大宗,云峰诸山刻石以其雄放宕逸的典型风格,成为楷书中的重镇。

康有为将魏碑分为三大类型,“魏碑大种有三:一日龙门造像,一日云峰石刻,一日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

”如:《郑上碑之》、《张猛龙碑》、《石门铭》、《张玄墓志》等。

三、 楷书的鼎盛时期南北朝楷书的绚丽多姿与技法的逐渐完备为楷书走向辉煌奠定了基础,由隋至唐是楷书达到极盛的一个历史节点。

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楷书在技法上的高度成熟与创作走向程式化;二是典型书家的典型楷书风格作为一种模式的确立;三是以书法家个人楷书风格的形式特征作为书体流派并以个人名命楷书风格类型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 隋代楷书以《龙藏寺碑》为代表,被誉为“隋碑第一”。

《董美人墓志》,《中岳嵩高灵庙碑》 《张玄墓志》《张猛龙碑》智永《真草千字文》,隋代楷书精熟练达,冷峻工整,体现着职业书手的娴熟技法与书风。

(二) 唐代楷书唐代是楷书大家攀出时代,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

楷书研紧峻拔,森严险厉,用笔瘦硬崛健,结体取纵势,气息内敛,世称“欧体”。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

楷书姿荣秀出,刚柔咸哜,用笔温润遒丽,结体安详静穆。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昭仁寺碑》、《九成宫醴泉铭》《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破邪论序》等。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

楷书绰约疏瘦,婉媚劲逸,用笔清健遒美,结体舒展萧朗。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雁塔圣教序》、《阴符经》等。

薛稷(649—713),字嗣通。

楷书纤瘦疏通,清简济亮,用笔遒丽多姿,结构宽绰冲和。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言行禅师碑》、《洛阳令郑敞碑》等。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

楷书至颜真卿又为一变,由初唐的瘦健变为丰腴。

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

楷书骨棱特出,劲拔威严,世称“柳体”。

用笔劲媚而富弹性,结体极具法度。

传》《言行禅师碑》《《大达法师玄秘塔碑》世楷书代表作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等。

四、楷书的衰落时期楷书在历经了唐代的高峰期之后,开始步人了平缓地发展阶段,由于唐代楷书巨大的影响力,以致后代书家很难摆脱前辈大师们的笼罩,又由于宋代以后帖学的倡导,行草书备受青睐,所以楷书走向了衰落时期。

五、楷书的复兴时期清代碑学倡起,六朝碑版备受推崇,加之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对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使书法家在艺术思想发生急剧变革的背景下更加注重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与个性追求,楷书终于向求异创变迅速发展,楷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沉寂中终于射出光芒,进入了以艺术作为思想理论支撑的时期。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等,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

书法由碑版而来,着意变化,生拙凝重,自称“漆书”。

楷书用笔方扁,圭角时露,结体无拘无束,一任自然,可谓独出机杼,遗世独立。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消寒诗序册》等。

清代诸家楷书与魏晋的《消寒诗序册》古朴、南朝的稚拙、隋唐的法度森然、宋元的柔美、明代的雅致截然不同,对传统楷书的解构,使得楷书在意蕴、形态、用笔、结构、章法等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与艺术个性。

清代楷书崇尚外在形式的特异,清代书家于楷书艺术创造中以其逆向思维的敏锐,或由用笔变化,或由用墨变化,或由结体变化,或几种方法兼而用之,使式微的楷书重新振兴,并为楷书的创新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