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看出版编辑的文化创新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孔子文化传播为例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孔子文化传播为例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孔子文化传播为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其中,孔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孔子文化为例,从历史背景、途径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首先,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了解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其核心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其学说对中国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孔子及其儒家学说被逐渐传承和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周易、礼仪、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元素深刻影响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传播到周边地区和远东地区。

这些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也引进了中国的文化元素。

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外交、旅游和跨文化交流等途径进行。

例如,中国政府积极与外国展开交流与合作,在交流活动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大量的中国游客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旅游活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带到了世界各地。

再次,孔子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文化以其尊师重道、礼仪之邦的核心理念被世界所接受和传播。

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大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成为世界各地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教材。

孔子学院作为孔子文化的传播渠道,在海外建立了许多分支机构,并通过教授汉语、传授中国文化等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公众。

此外,孔子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通过了解和学习孔子文化,世界各国人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历史、思想和传统价值观。

让文化走出去的方法

让文化走出去的方法

让文化走出去的方法让文化走出去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1. 推广中华文化: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展览和演出等方式,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国书画展、戏曲表演、舞蹈演出等。

2. 电影、电视和音乐产业:通过出口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和音乐作品,让其他国家观众了解中国文化。

例如,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并在国际市场上热销。

3. 孔子学院:设立孔子学院,向全世界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设中文课程,提供汉语教育,同时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等。

4. 创新文化产品: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创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在创新中再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

5. 树立“大营销”的观念:建立强有力的营销机构,将自己优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更合理地开发利用,从“别人经营自己”转向“自己经营自己,自己经营别人”。

6. 开展人文交流活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方式,通过多渠道、高质量的“文化摆渡”,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7.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针对社交媒体传播个性化、情感化、碎片化的特点,通过叙事视角的平民化、传播内容的趣味化、语言表达的亲民化,为国外受众展示具体而生动的中国故事,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8. 注重全民传统文化教育:只有从长远出发,从基础教育和基层文化建设做起,才能使本国文化自信逐渐树立。

9. 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国文化品牌: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

总之,让文化走出去需要政府、企业和民间的共同努力。

通过多种方式推广中华文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注重全民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庸文化原则与不断创新突破——孔子学院品牌传播策略创新

中庸文化原则与不断创新突破——孔子学院品牌传播策略创新

中庸 文化原 则 与不 断创 新突破

孔子 学院品牌传播 策略创 新
杨 夏莹
( 厦门大学新 闻传播 学院 福建 厦 门 3 1 0 6 0 5)
摘 要 :相较 于运作 成熟的德 国歌德 学院 、 西班 牙塞 万 提斯 学院等文化教 育交流机构 , 国孔子 学院仍是 一块有待 我 打 造 的 文 化 品 牌 。孔 子 学 院 借 我 国软 实 力 建 设 之 东 风 , 全 在 球 范 围 内快 速 发 展 。 同 时 也 开 始 积 极 探 索 以 汉 语 为 载 具 , 以 文 化 推 广 为 目的 ,展 现 国 家友 好 形 象 的 跨 文 化 品 牌 运 营模 式 。但 学院本 身也存在许 多品牌建设 问题 , 尤其是品牌 宣传 与管理无 法与其 建校 速度 齐步 , 长期 忽视会影 响品牌 可持 续 发 展 。 因此 本 文 以传 统 文 化 为 背 景 , 以品 牌 传 播 原 则 和 方 式 为切 入 , 讨 品 牌 传播 策 略 创 新 问 题 , 孔 子 学 院 品 牌 建 设 探 为 提 供 理 论 支持 。 关键词 :孔 子 学院 中庸 品 牌传播 原 则 品牌传
播 策略 创 新
国 家 行 为 ” “ 式 主 义 ” 这 不 仅 违 背 了 孔 子 学 院 定 位 为 民 或 形 。 间大 使馆 的初 衷 , 至还被 迫承 受 了“ 甚 文化 侵 略” 的莫 有 之
名。
孔子学 院作 为一个发展前景可观 的文化品牌 , 当不 断 应 创新其品牌传播 策略 , 用更 亲善的实际行动道 出品牌应有 的 姿态和 形象 , 更实效 的沟通提升 其品牌 美誉度 , 渐实 现 用 逐 在 西 方主 流 社 会 推 广 中 国文 化 , 时 提 升 中 国 的 国 际 影 响 这 同 样 的 目标 。 品牌 传播原 则的确 立 : 中庸——执 中与守恒 孔子 学院所进 行 的文化传播 需要跨越 国别 、 族 、 种 价值

《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2

《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2

《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2摘要本报告总结了孔子学院在过去一年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通过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推广中国文化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职员工培训等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相应策略,包括多方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介绍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推动中外语言与文化交流的品牌,致力于在海外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搭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桥梁。

本报告总结了孔子学院在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一、发展现状1. 合作伙伴关系的加强孔子学院积极与国内外学校、企业和社团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拓展了合作领域,扩大了影响范围。

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来自合作伙伴的积极支持,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改善和提升。

2. 文化推广的有效展开孔子学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中华传统节日庆祝、中国书法绘画展览等,成功地向外国学生和社会大众传播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和理解。

3. 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通过引进国内优质教材、增加教师培训和支持,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明显提高,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赞誉。

二、挑战分析1. 教育资源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孔子学院面临着教学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教室、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的短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们应该加强与各地政府和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2. 教职员工培训需求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对于教职员工的培训需求也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世界状况的变化全球政治和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战略,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以适应变化中的世界。

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第1期2021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No.lMar. 2021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袁玉芝李清煜(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国际汉语学习需求不断增强背景下,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孔子学院总部更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孔子学院运行交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面负责,意味着孔子学院性质、模式以及办学定位发生了新的转变。

本研究基于对孔子学院中方校长、教师以及志愿者等“局内人”的访谈,探讨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发现孔子学院发展仍然面临着跨文化冲突、运行模式陈旧、缺乏持久发展能力等问题。

建议通过对接本土化需求,尊重文化多样性,弥合文化差异;创新发展模式,呈现其民间公益教育机构新形象;着眼多主体诉求,制定长期性规划,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教师队伍;跨文化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095-1760(2021)01-0170-11语言是促进各国民众文化交流、深化国际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重要抓手,孔子学院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汉语教学和文化 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时代,随着中国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全球化 事务、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世界各国民众对中文学习的需求与日俱增,为 孔子学院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但与此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 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孔子学院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新发展需求,2020年6月18日,教育部发文将收稿日期:2020-12-25作者简介:袁玉芝,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博士后。

李清煜,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重大课题项目“孔子学院作为全球语言文化公共产品的路径研究”(18CI03A)。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精神财富,而文学作品则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念。

同时,文学作品也承载着创新与变革的精神,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和思考,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1.1 传统文化主题的选材很多文学作品选择传统文化作为题材,通过对经典、神话、传说等文化符号的运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常常描绘英国中世纪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文学形象。

这样的作品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还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到该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1.2 语言风格的传承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古代文人笔耕不缀的作品展示了他们高尚的文化修养,而俄罗斯文学中通常出现长篇大幅的描写,展示了深沉的民族性格。

这些语言风格的传承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创新2.1 前卫的思想和观念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作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前卫的思想和观念。

例如,在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文学中,作家们通过运用意象、借景抒怀等手法,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对文化传统进行了突破,也触及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核心议题。

2.2 独特的创作形式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形式也是文化创新的体现。

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结构,现代文学作品常常采用多元化的叙述手法和结构设计,以打破传统对文学形式的限制。

例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采用了人变虫的奇特情节,以及独特的叙述手法,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想象力。

三、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3.1 弘扬传统文化自信心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有自信。

“一带一路”视野下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一带一路”视野下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3作者简介:沈亚(1996—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对周边国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汉文化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而今,孔子学院成为了文化传播交流的又一重要手段。

早在孔子学院之前,外国就有专门的有关于文化的交流学习机构。

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以这些机构为蓝本,再结合自身特点逐步的发展。

我国设立“孔子学院”其主要的目的还是教授汉语和向国外交流传播优秀的中华优秀的文化。

到2020年,已经有1170所孔子课堂、541所孔子学院在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措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同时也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机遇。

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情况目前,已经有1170所孔子课堂、541所孔子学院在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

其中亚洲39个国家有孔子学堂115所、孔子学院135所;46个非洲国家有孔子学堂48所、孔子学院61所;欧洲43个国家有孔子学堂346所、孔子学堂187所;美洲27个国家有孔子学堂560所、孔子学院138所;大洋洲7个国家有孔子学堂101所、孔子学院20所。

我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的孔子学院简单的分布情况,可以得知孔子学院分布是不均衡的。

非洲、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地区的孔子学院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北美洲和欧洲这种发达地区的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是最快。

二、孔子学院的整体特点(一)事关文化交流,中外领导人给予厚望许多国外的孔子学院建立时的授牌仪式都有国家领导人的参与。

在2009年中,三所孔子学院的挂牌仪式习近平总书记都有参加;2011年,李克强总理访英时指出了孔子学院在中英两方文化学习融合交流上的重要性。

这些突出了中国国家领导十分关心孔子学院的发展,孔子学院渐渐地促进中华文化在他国的融合,也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浅析

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浅析
我们把握 了,这对 于我 们处理好与文化有关 的一系列关系有 重要意义 。 2 0 世 纪以来 ,文化 的进 步发展 ,绝 大多 数程 度是 依赖 着 先进科学技术 的发 展。这也成 了文化创新 的一部分 。在利 用
这些先进科技来宣传 文化时 ,一定不能脱离文化本质 的精 神 ( 二 )文化创新与社会变革相一致 实践是 检验 真理 的唯一标 准 ,也是 理论 创新 的最 终 目 特质 。想要创新文 化 ,继承发展它 的内容是第一位 的 ,借 助 的 。我们要坚 持社会实践第 一是文化创新 的根本规 律 。文化 技术来包装倒是在其次 了。 创新来 自文化 自觉 ,但文化 自觉并非主观臆断 ,而是在长期

应 ,到 了民主革命之后 ,我们 崇 尚科学和 民主 ,个人 自由被 提上 了一个新高度 。如今是社 会主义社会 ,我们宣扬着社会 主义文化 ,可见文化是 时代 的产物 ,它必然随着时代 的发展 而发展 、随着社会 的变迁 而变迁 。那么在社会相对稳定 的时
期 ,文化就会保持基本 的稳 固状态 ,这时候 就需要人们主动 文化是 软 实力 ,相较 于政 治和经 济 ,文化 代表 了一个 地 对文化进 行创新 ,为其 注入新的活力 。 ( 三 )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 出新 国家更 高层面和更为久远 的竞争力 。郑 和下西洋 ,张骞 出使 文化即使是在创新过程 中,仍然要体现文化 的民族性 。 西域 ,古 往今 来许许多多 的例子表 明 ,文化是促使一个 国家 真正在世 界范围 内有强大影响 的动力 和基础 。当然文化是思 进行 文化创 新 ,绝不是把原来 的文化一股脑 丢掉 ,而要辩证 维领域 的东西 ,势必具有时代性 。先进 文化 总是反映 了一定 地继 承传 统。文化 中传统 的部分就是文化创新 的根基 ,丢掉 时期 内和一定 社会 形态下先进生产力和 与之 相适 应的生产关 了这部 分 ,文化是没有灵魂 的。我们要创新文化 ,但 绝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uns f hn ’ ee p et nag bl ot t dni r u i s nc izt nadfr e x i eeso C iaSdvl m n l a cn x,i typ jdc i la o n t re. q o i o e e f e e i vi i uh
t1 】s i s 1. kl la l
何谓 文化 创新 ?简 言之 ,就是 文化 在 内容 、形 式 、传播 技术 和手 段等方 面 的革新 或飞 跃 ,其 内涵 应 当包 括 价 值 观 念 、思 维 方 式 、道 德 体 系 、理 论 提 升 、制 度 建 设 及 知 识 和 文 化 生 产 诸 方 面 的 创
基金项 目 《 市书香 :上海 出版人与上海社会生活》(H X 107 都 S UC 11 1)的资助。
第 1 期
杨卫 民:从孑 子学 院的文化传播看 出版编辑 的文化创新 L
.3 . 7
新。 [
显 然 ,文 化 创 新 的 全 局 性 和 整 体 性 、实 践 性 和 创 造 性 、时 代 性 和 突 破 性 等 特 点 非 常 突
21 0 2年 1 月
文 化 艺 术 研 究
Su is i utr & A t td e n C l e u r
Jn. 0 2 a .2 l
V0 . N 1 15 o.
第 5卷
第 1 期
文 章 编 号 :1 7 -1 0 (0 2 10 3 —8 6 43 8 2 1 )0 —0 60
化独特 性及 其全球 化 背景 ,善 于识 别文 明领域 中的若干偏 见 ,进一 步开 发 自己多方面 的文化
技 能 ,加 强对人 性 的 多重理 解 ,注重文 化形 象的创 建 ,以求在 文化 创新 上有 所 突破 。
关键 词 :孔子 学 院 ;文化 创新 ;创 新主体 ;创 新 主题 ;文化技 能
A src : B et gfo n s lr i e e nc l rl iu ino o fcu n tuea dp bi t n b t t ystn o t i aie b t e ut a f so fC nu isIsi t n u l ai a i o mi t s w u d t c o
收稿 日期 :2 1.13 0 11— 0
作者简介 : 杨卫 民 (92 1 一 7
) 男, , 河南上蔡人 , 博士研究生 , 出版副编 审,主要从事近现代社会 转型与大众社会文化生活研究。
*本文得 到上海大学 “ 1 工程”第三期项 目 《 21 转型期 中国的 民间文化生态》 ( .1 一 1 — 9 0 1 A 5 A 01 0 — 0 )和上海大学第 五届 创新
中 图 分 类 号 :G 3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On Culu a n o a in o 1 c t n fo t r lI n v t fPu) a i r m o u o Pe s e tv fCu t a fu in fCo f cu n tt t r p cie o l ur lDi so o n u isI siu e
出。2 并 且 ,文化 创 新 系统 在 实践 过 程 中 ,还 有 一 系 列 的运行 规 律 和信 息 反馈 ,以 中国特 色 新 文 [[ ]
化 体 系发展 为 例 ,可 以更清 晰地 看 出文 化创新 的高度 、宽 度 和深度 ,如 下 图。

文 化 创 新 体 系运 行 关 系 图  ̄ 7 3
po e terc t rls il n v r u p cs. lr i u u a k l i a i sa e t h l s o s
K ywod :C nui stt; u ua i oao ;s jc o nvt n he eo i oao ;c 1 e rs of u I tu c l r nvt n u et fn oa o ;t m fn vt n u. c sni e tl n i b i i n i
从 孔子学院 的文 化传 播 看 出版编 辑 的文化创新

杨 卫 民
( 海大学 上 文 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 海 2 04 ) 0 44
摘 要 :本 文立足 于孔 子 学院的 文化传播 和 出版 工作 的相似 之 处 ,以作 者 的 出版 实践 和孔 子 学
院工作 经历 为基础 ,提 出 当今 出版编 辑 需要 深入 认识 中国文化 传统 的整体 性 、 中国发 展 的 文
a l a h u o ’ wn e p re c n b t ed ,t ep p ra g e a u l h r n d tr o . s wels t e a t r So x ei n e i o f l s h a e r u st tp b i esa d e i s n wa h hi h s o d y h u d e p d teru d rtn ig ft e wh ln s fCh n s u trl ta i o s a d c t rlU. a s s o l x a i n e a d n s o oe e s o ie e c l a r d t n u u a n h s h u i n l
出版上 的文化 创新 离不 开 出版实 践 ,也 离不 开对 文化 和文 化传 播 的整体性 思考 。因此 ,编 辑主 动
开 阔 自己的文化 视 野必 不可 少 。孔子 学 院作 为现 代文 化领 域 中的一 个新生 事 物 ,在 对外 推广 汉语 和传
播 中 国优 秀传统 文 化 中起到 了积极 的作用 。 [ 在增 强 中 国软实 力和 推动 中 国文化 “ 出去”方 面 ,孔 ① ] 走 子 学 院的成 功 或许 能 给出版 领域 带来 一些 经验 和启 示 。本 文 即以作 者 的出版 实践 和孔子 学 院工 作经 历 为基础 ,谈 谈 出版 领域 编辑 的 文化创 新 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