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 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导学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孙权劝学》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孙权劝学》导学案篇1【学习导言】《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与之“结友”的佳话。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任选下面方法导入)A、你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成语出自谁的口吗?你可知道他曾经因为学识浅薄被称为吴下阿蒙吗?是谁让他变成一位博学多识的人呢?B、三国时期吴国有位杰出的将领,名叫吕蒙。

他曾厌倦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广泛涉猎史籍兵书,后来,帮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还领兵打败关羽,占领荆州。

你想知道他的读书经历吗?C、在《伤仲永》这篇文章中,方仲永这位神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泯然众人;我们知道牛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也因为鲁笨甚至被勒令退学。

丑小鸭能否变成白天鹅? “勤奋出天才”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读书,达到了让人刮目相待的地步,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D、“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七语下_第15课_《孙权劝学》导学案

七语下_第15课_《孙权劝学》导学案

15.孙权劝学【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和它的作者司马光的相关文学常识。

②学习本文一些文言词语的古今义;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会“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用法;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能正确翻译、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个性化阅读,理解文意,顺畅翻译,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理解终生学习、勤奋学习的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读书学习观,体验学习带给人的乐趣。

【导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准确流畅地翻译,个性化地理解。

【导学难点】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分析人物性格。

【走进作者】①司马光,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②《资治通鉴》是有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因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所以取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自主学习案】1. 给加点字注音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2.通假字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②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3.一词多义: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②当涂掌事(动词:正)③见:见往事耳(了解) ④大兄何见事晚乎(认清)4.古今异义: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古义:推辞。

今义:美好的词语。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③及鲁肃过寻阳。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④及鲁肃过寻。

过:古义:到。

今义:经过。

⑤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⑥但当涉猎.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一)预习导航、查找资料: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你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请写在下面空白处。

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读,疏通文意,写下不懂的词或句子。

3、预习反馈:小组间互查预习情况。

我们刚才跟唱的这首歌曲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读过原著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啊,那我考考大家。

猜猜看这两位英雄人物是谁?简单翻译一下,讲述一下相关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猜猜看:他是谁?术甚爱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濡须,攻而不能破,远远的见对面吴军阵容整肃,将士严明,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

谁还知道有关孙权的故事。

今天我们再了解一个孙权劝学的故事。

首先(三)检查预习,请看导学案上的三个题,哪位同学板书答案?来我们一起订正答案。

请相邻同学互换用红笔批阅。

、《资治通鉴》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

2、司马光(名)是北宋(时)_____家、______家(评)。

3、请归纳本文两个成语:比喻人学识尚浅:________用新的眼光来看待:________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充分,下面进行(四)多层次朗读,首先明确要求(齐读):先看第一层一、读准字音,读明节奏。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知识链接】《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一、基础达标——自主学习,二人互查(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 6.及鲁肃过.寻阳()()7.卿今者才略..吴下阿蒙()..() 8.非复9.即更刮目相待..之晚乎()....() 10.大兄何见事(二)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查词典解释画线的字。

1.但当涉猎() 2.见往事耳() 3.孰若孤()4.蒙乃始就学() 5.士别三日() 6.肃遂拜蒙母()(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文章简介《孙权劝学》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南方吴国的国君孙权,为了推荐优秀人才,劝告学习的重要性。

这篇故事载于《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一回,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劝人向学的文章。

本文通过对《孙权劝学》的导读,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劝学思想的认识和学习。

二、故事情节孙权是东汉末年南方吴国的国君,他很重视人才选拔。

一次,他听闻一位萧曹的人才辈出,于是就派遣使者到萧曹去观察人才的情况,并且选拔他们到吴国来。

使者回来后,向孙权推荐了一些人才,但孙权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些被推荐的人才有的已经接受了其他国家的招揽,而有的则是因为家庭原因不能离开萧曹,于是拒绝了孙权的邀请。

孙权对此感到非常焦虑,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身边的臣子。

这时,孙权的谋臣张昭出谋划策,建议制定一些精准贴近实际的政策,例如鼓励百姓上书推荐人才,或者开展义务教育等等。

但这些政策执行起来较为困难,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孙权听到这些建议皆不满意,因为这些建议都是抽象的,不具体、不操作。

他思考良久后,想到了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鼓励百姓和士子好好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成为适合干吴国官职的人才,这样就不必去考虑推荐这些萧曹的人才。

三、劝学思想《孙权劝学》是一篇鼓励学习的佳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劝学思想。

劝学,是古人所推崇的一种伦理。

其中最有名的劝学者是礼记中的“乐正子桑”,其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读书、学习,可以把人变得更加有德行,在思想上更加高尚。

而在《孙权劝学》中,孙权也主张学习是一条成才之路,他希望百姓和士子好好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更有才华,从而建功立业。

同时,孙权还提醒了大家:“如今世道变异,故不可再行过去之事”,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世道有所变异,我们不能再沿用以前的做法,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适合的做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 15 孙权劝学导学案1(无答案)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5 孙权劝学导学案1(无答案) 人教版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目标达成: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4.但当涉猎()()..6.及鲁肃过寻阳()()..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5.见往事耳().
【创境激趣】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自学导航】
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粗略的阅读
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1。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 》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 》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以:(
是指物作诗立鲁肃过寻阳
【分步学习】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

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 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 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一五孙权劝学(一课时)【知识链接】《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导学过程】(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 6.及鲁肃过.寻阳()()7.卿今者才略..吴下阿蒙()..() 8.非复9.即更刮目相待..之晚乎()....() 10.大兄何见事(二)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查词典解释画线的字。

1.但当涉猎() 2.见往事耳() 3.孰若孤()4.蒙乃始就学() 5.士别三日() 6.肃遂拜蒙母()(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A.把 B.被 C.用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3.蒙乃始就学()A.于是 B.却 C.只,仅仅4.结友而别()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二、合作探究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孙权劝学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3、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会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在下面。

孙权:
鲁肃:
吕蒙:
2、给加点字注音
孤岂. ( ) 欲卿.()治经为. ( ) 博士邪. ( ) 孰.()若孤涉.猎()即更.( )刮目相待肃遂.( )拜蒙母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卿今当涂掌事(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自以为大有所益(4)蒙乃始就学
(5)及鲁肃过寻阳(6)非复吴下阿蒙
4、解释加点字词
(1)卿今当涂
..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见.往事耳()
(5)及.鲁肃过.浔阳()()(6)蒙乃.始就学()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
(孤:古义_____ 今义______ 博士:古义____ ____ 今义___ _____)
(2)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耳: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4)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课堂展示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合作探究
1、译一译: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大意。

2、疑难词语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把还没有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其他小组解答展示自己,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3、轻声朗读,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4、朗读孙权的话语,吕味孙权劝学的技巧。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学”的_____________;后来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学”的_____________,使吕蒙无可推辞。

5、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文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6、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四、合作展示:
7、分角色朗读。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出人物感情。

8、课本剧表演。

小组合作将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并在全班表演。

五、课堂练习:
1、《孙权劝学》选自,它是由北宋(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卿今当涂
..掌事。

()②肃遂.辞蒙母。

()
③但当涉猎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3、解释加点字人称的用法。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③非复吴下阿蒙。

..何见事之晚乎!()
...()④大兄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5、本文主要是通过来表现人物,还运用了描写。

6、查找摘记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