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合集下载

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二伟大的历史转折(1)课程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习要求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看图完成下面题目:《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请回答:(1)该图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该事件是针对当时的什么错误观点而展开的?(3)该事件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答案:指导思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内容:(1)(2)(3)(4)3.意义: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十四大提出)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尝试: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第一个吃螃蟹者:(大包干);四川广汉(2)内容:经营体制:管理体制:购销体制:调整产业结构:(3)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中央指导,1983全国推广)①前提——②内容——③特点——④原则——⑤性质——⑥先行者——⑦意义——(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①②③3.国有企业改革(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①改革管理体制②改革所有制③改革分配制度④改革产权制度(2)影响:二、重点知识精讲1、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高中历史必修上 (学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上 (学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明确提出了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3.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71“思考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对外开放,建立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案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案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年级:八年级 科目:历史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陈海宽 时间:2012-3-20 审核:【课程标准】(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熟记我国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一国两制”的方针(4)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重要作用【单元知识梳理】 时间全会确立 、 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和 的伟 重大战略决策大 形成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 意义: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历 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史 家庭 制 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转 作用: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折 经济特区: 、 、 、 、沿海开放城市:广州、上海等 个对外开放 沿海经济开放区: 、 、 地区和 地区建 开发上海设 籼型杂交水稻:人物: ,被称为“东方魔稻”中 欣 教 科技 863计划:1986年3月 《 》国 欣 文 科教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战略特 向 体 教育:战略: ,举措:普及 教育和发展 教育 色 荣 事 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 的 业 成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等,设立 文学奖,会 科 文体 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工程”。

主 体育:1984年在第 届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首枚奥运会金牌义 提出者:祖 历 “一国两制”的构想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 制度,港、澳、 国 史 台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 制度统 大 香港: 年7月1日回归祖国一 潮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澳门: 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的 意义: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时间:_______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____的战略决策。

(3)组织路线:形成以__________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________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特别提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历史性的转折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召开:1978年12月。

3.内容(1)思想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

(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思维点拨]“左”倾错误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3)影响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毛概学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毛概学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11-2012上半学年期末作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案学习名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习目标:一、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二、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和分配制度,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三、了解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方针战略。

学习内容: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的运行。

★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形成后果:——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查漏补缺课件与学案(部编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查漏补缺课件与学案(部编

D 们党和政府在农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重大举措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成立农业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22年广西桂林)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著名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
货商场的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
C 这表明该商场需要通过改革( )
被确立为党 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四 中共十五
大召开
大召开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被确 立为中国共产 党必须长期坚 持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九 大召开
1978年12月
1978年底 1980 年 1982年 1984年
设立深圳等 经济特区
经济
开放
特区
沿海
【阶段特征】
城市
1985年 1990年 1992年 1997年 2001 年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单元课标要求】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沿海 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 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 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了解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对象:国有企业
2.内容: (1)所有制形式:以_公__有__制______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的建立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的建立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新经济基本框架的会议;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的十年;社会主义的新目标2、情感态度价值观1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3、能力目标:1让学生收集资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化。

2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3在分组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2学生讲述;3老师点拨。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第2~4课所学内容,然后教师提问: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和伟大决策?(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经济开放。

提问:随着改革开放进行,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搞清这个概念,必须首先理解什么叫做经济体制?所谓经济体制通俗地说就是抽象意义上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价格体制,等等。

经济体制一般分为两种: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那么,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体制。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我们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因此,上述两种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 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的经济成分 之间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 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内容: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 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3)影响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 和 分配 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生产经营 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答案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2)主要内容 ①管理体制方面:实行 政企 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使企业拥有 经营 自主权,增强了活力。 ②在所有制方面:逐步转变单一的公有制为 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③在分配方面:实行以 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
历史认识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资源配置方
式是行政手段。而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配置。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破坏性。
教材互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具有欧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选自岳麓版
2.作用 (1)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从 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宏观调控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 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归纳总结
新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变化?
(1) 第一次 ( 新中国成立初至 1956 年 ),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两权分离” 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实行“三权分置”,拉开了第三次土地改革的 序幕。“两权分离”中的“两权”是指( A ) A.所有权、承包权 C.自主权、承包权 B.经营权、承包权 D.所有权、经营权
解析
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材料
第一组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 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思考
答案
(1)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组图片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组图片反映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最大的区别是资源的配置方式是
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还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答案
思考
(2)从第一组图片到第二组图片的转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教材问题解答
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叙述
学习·探究区
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的徘徊不前,人
民生活没有改善。
2.召开:时间: 1978 年12月;地点: 北京 。
3.内容
(1)思想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
转变。
(2) 第二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以计划经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3)第三次(中共十四大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深化探究
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答案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 来 。
(3)经济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 伟
大决策。
4.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成为中
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图一
农民领取生
图二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产承包合同书
经营后农业大丰收
思考
(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使农村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
仍归集体所有。
思考
答案
(2)出现图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
提取图片中的关键信息 “欢迎选购”,可以看出此时期的经济体
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漫画出现在新时期,综合判断此时
的流行语是“改革开放,联产承包”。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4.右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 现是因为( C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解析 1978年,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到 1985年前后,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城市居民的收入又逐步提高,城乡差距又有所扩大。
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答案
探究点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
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
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 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 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
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1世纪中国社会仍是坚持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而是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政策的延续与发展。
答案
二、经济体制改革
历史叙述
1.农村改革 (1)原因 ①长期实行的 计划经济 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农村 人民公社体制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答案
归纳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转向民 主政治。 (3)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战争论”转向“和平发展”,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发展同世
大措施? 答案 措施: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
对外开放;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标;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新思想。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5.“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 91.4 亿元,是 1978 年的 6.3 倍;实现利税 29.26 亿 元,是1978年的6.72倍……”当时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A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 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制定 解析 本题分析的是1978年至1991年首钢效益快速增长的原因。B项指的
本框架。
答案
(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 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 __________生产力。 (4)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3.意义 (1)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2)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解决了温饱 ____问题,朝着________________ 目标迈进。
答案
课堂小结
返回
1
2
3
4
5
6
反馈·训练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 D ) A.1949年 C.1966年 解析 B.1956年 D.1978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
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 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拥有对土地的承
包权,但是所有权仍然归集体,也就是所有权和承包权相分离,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3. 右图是中国大陆一幅描述人们经济生活的漫画。此时 的流行语是( D ) A.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C.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解析 B.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D.改革开放,联产承包
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 ________
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