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以及名著阅读模块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论语》正式课件

名著导读《论语》正式课件
孔子认为礼是表达敬意的最好方式,通过遵守礼制,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 境界。
礼制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 展和完善。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论语》中重要的哲 学思想之一,主张在处理问题时 应该采取适中的态度和方法,以
达到最佳的效果。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 状态,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
道德修养名言
01
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仁爱是道德修养的核心,人们应该具备关爱和同情他人的品质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
感受,以宽容和友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02
谦虚谨慎
孔子认为谦虚谨慎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人们应该虚心学习、谨慎行
事。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
主要内容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涉及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
结构
分二十篇,每篇若干章,共约492章
《论语》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文学地位
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学 、哲学、文化影响深远
影响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文 化也有深远影响
02
《论语》的核心思 想
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是《论语》的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价值观之 一,主张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尊 重和帮助,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
困难。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自我修养
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成为真正优秀 的人。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告诉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坦然,不 为私欲和杂念所困扰。
教育理念名言

名著导读《论语》

名著导读《论语》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 人忧愁悲伤。” 1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 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1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 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 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 不要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 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 寿。”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 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 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 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达 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名著导读 ——《论语》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 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 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 点进行自我改正。”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 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 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 ‘文’。”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 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 险。” 7、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 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 态度是明智的。”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考点分类:分析思想内涵类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考点分类:分析思想内涵类

分析思想内涵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从上面语录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下列对《论语》中几句涉及“仁”的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认为仁德是人们内心对道德的追求,而礼、乐是外在的表现,因而没有仁德的人就会违背礼、乐的要求而做出僭越的行为。

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没有仁德就会迷失自我,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以及矢志不移的志向,所以他们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或安乐的境地。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不能在饮食上违背仁德,尤其是在仓促之间和颠沛流离之时更要在饮食这样的小事上坚守人生准则,保持做人节操。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只有心怀仁德的人才会用一颗公允、无私的心去观察他人,明辨是非与善恶,公平、公正、客观地喜爱人,或厌恶人。

3.阅读下面两则《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①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二:子贡问:“师②与商③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注]①狷:性情耿介,不肯同流合污。

②师: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

③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阅读时不要把各章节割裂开,而要把《论语》当作整本书来读。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论语》练习1. 【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2.【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答案】(1)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为政以德、建立有道的社会)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2)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

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想着用刑罚来整顿百姓。

名著《论语》《红楼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论语》《红楼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名著阅读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1),官事不摄(2),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3),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4),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注释:(1)三归:应缴纳给公家的市租。

(2)摄:兼职。

(3)塞门:筑于门口以挡视线的屏墙,按礼制,此为天子诸侯所用。

(4)反坫:土筑的平台,用于国君间会见的仪式。

(5)被发左衽:头发披散,衣襟向左掩,这是未开化的人的装束。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的不同评价,以及这样评价的依据。

13.《红楼梦》第三回中《西江月》一词评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你是否认同这两句诗的看法?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情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12.材料一:孔子认为管仲器量狭小。

理由是管仲生活奢侈,为人臣不懂礼仪。

材料二:孔子认为管仲是仁德之人。

理由是管仲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造福民众。

【详解】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材料二: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论语》名著导读 课件(共20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论语》名著导读 课件(共20张ppt)

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
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
光明的大道。 2020/12/19
名著导读《论语》
15
2020/12/19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 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名著导读《论语》
2020/12/19
名著导读《论语》
13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020/12/19
名著导读《论语》
14
【颁奖辞】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
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
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
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
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
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
2020/12/19
名著导读《论语》
4
“知新’------匆匆这些年我们不知道的《论语》
2020/12/19
名著导读《论语》
5
思考:
1、用课文原话说说你现在了解 到的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2、《论语》具体涉及到了哪些 方面的内容?
儒家的治国理念
教育的精辟言论
为人的格言警句
2020/12/19
6
16
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 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 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 作。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 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 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 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 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名著导读《论语》

名著导读《论语》

10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首。
2020/9/27
名著导读《论语》
11
孔子像
2020/9/27
名著导读《论语》
12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 定《礼记》《乐记》, 赞《易经》, 修《春秋》, 以传先王之道。
万 世 师 表 道,
百 代 馨 香 , 德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 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
育才德, 桃李三千.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
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 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 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 从不回头的强人。
❖ 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2702.君0/9/2子7 泰而不骄,小人骄而名著不导泰读《。论语》
40
❖ 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 不可求,从吾所好。
❖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 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 爱好去干事。”
名著导读《论语》
32
1、孔子有着常人的嬉笑怒骂,是 一位有血有肉的严师慈父。
2、孔子具有难得可贵的人文关怀。
2020/9/27
名著导读《论语》

名著导读《论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贡(孔子的学生)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 生奉行? 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 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体会: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 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张。反映了孔子 “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 强调“修己”。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 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 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 会服从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 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 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 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意译: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从行为上,自己必须身体 力行,成为表率;从思想和战略上,自己要明白这个团队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坚定 不移,就像天空中的北斗星,处在他应在的位置,永远是那么的从容和淡然。白 天,大家见不到他;而当夜晚大家看不清前面的路时,就会看到灿亮的北斗星, 指示着自己前行的方向。
•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 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 内容,并圈点批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以及名著阅读模块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选择题答案(选择题每小题3分):第一部分《论语》选文阅读理解 45分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1、2问题。

6分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论语学而》(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

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

有了孝悌,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如何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的含义。

3分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3、4问题。

6分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3、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B.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人,明白仁德的可贵,会觉得没有什么能胜任仁德的。

C. “好仁者”不像“恶仁者”那么积极主动,但是无法忍受不符合仁德的行为,因此不允许自己误入歧途。

D.对仁德的修成,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孔子对此持悲观的态度。

4、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力”与“仁”,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3分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5、6问题。

6分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注释】(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3)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5、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母是人,自然可能犯错,子女最好事先就委婉相劝。

如果行不通,仍须谨守不违不怨的原则。

B、“游”在古代有游学与游仕,另外自然也有游历、游玩。

子女如果要“远游”,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不要使父母挂念。

C、孔子提到父母的年纪,喜与惧这两种情感同时出现,正是人类感情的特色。

能够见此而思彼,为人处世就会有分寸了。

D、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定下的种种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6、以上章节都涉及了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

请你结合选段,并联系实际,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你对孔子观点的理解。

3分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7-8问题。

(6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注:①讪:毁谤。

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

③徼:抄袭。

7、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8、(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3分)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9-10问题。

6分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2).曾是以为孝乎?‛孟武伯问孝(3),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选自《论语•为政第二》)【注】(1)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

(2)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馔,吃喝。

(3)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志zhì)。

武是他的谥号。

9、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后,丧礼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药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孝道了。

10、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论语》中借孔子的弟子有子告诉人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

请你结合这句话和上面的选段,谈谈你对孔门注重“孝”的理解。

3分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11、12问题。

7分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1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2分②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2分12、孔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13、14问题。

8分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注释】①愆:音qiān,过失。

②瞽:音gǔ,盲人。

13、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3分②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分14、孔子谈到“三愆”、“三戒”和“三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3分第二部分名著阅读(55分)八、名著阅读判断题 10分(每小题1分,正确打“√”,错误打“×”)15、根据名著相关知识判正误。

(1)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以师礼待之,但众将都没有见识过诸葛亮的用兵,因此对他并不十分信服。

博望坡一战中,诸葛亮用计水淹曹军,让大家见识了自己的神机妙算,关羽、张飞也大为佩服,也称赞他为“真英杰”。

()(2)元春省亲,命众人赋诗。

黛玉因劝宝玉将“绿玉春犹卷”中的“玉”字改作“蜡”字而被宝玉成为“一字师”。

()(3)《家》重点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钰。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钰贤惠,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4)五老爷克定是一个吃赌嫖无所不精的寄生虫,是一个屋思想灵魂却“诵读愿意父亲先死的祷告辞”的虚伪的孝子。

()(5)觉民走进了公馆的大门,家里并没有什么变化;他走进二门,进了大厅,也没有什么变化;他再由侧门进到里面,也没有什么变化。

还是从前那个家。

觉民想:我以为家里至少有些变化,怎么还是跟从前一样?他疑惑地想道。

——这段文字描写觉民逃婚成功,在爷爷死后回到家里所看到的情景。

()(6)吴荪甫正在书房与杜竹斋商量花钱组织团练应付农民暴动,丝厂总管屠维岳来向他报告,丝厂工人在姚金凤的带领下怠工,形式危急。

情急之下,吴荪甫对屠维岳破口大骂。

()(7)‚他的铁腕下多了一个‘新厂’了,他却又感得是一件‘湿布衫’,想着时就要皱眉头!‛由于益中和公债占用资金,吴荪甫收购了朱吟秋的丝厂和干茧后,却没有意料中的兴奋,而是感觉到增加了负担。

()(8)新婚之夜,爱斯梅拉达从胸襟里取出一个长方形的小香囊来,它是用一串念珠树果子的项链挂在脖子上的。

她不让甘果瓦伸手去碰,说那是护身符,他一碰,会破坏它的法力的,这使甘果瓦益发好奇。

()(9)副主教眼看着自己垂涎的女郎要落入军官的怀抱,他妒火中烧,从小房间里破门而出,手执一把匕首,往弗比斯身上猛扎下去,队长叫了一声,倒了下去。

她也昏死了过去。

()(10)副主教听甘果瓦说,他和爱斯梅拉达是夫妇,怒火中烧。

直到甘果瓦发誓没有碰她,并告诉他成亲的经过,副主教才怒气暂消。

副主教并不就此罢休,接二连三向甘果瓦盘问个没完。

()九、名著阅读选择题。

共25分,每小题5分1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设法挽留他,但关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宫印一并送还。

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

(《三国演义》)B.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

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

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不!我还是要干下去!”(《子夜》)C、百合花看到山羊脖子上的一个绣花小荷包很好奇,就问爱斯美拉达那是什么,爱斯美拉达只是郑重其事地说那是她的的秘密;百合花趁爱斯美拉达不注意,把山羊引到房角,解下荷包,把其中的东西倒在地板上,才发现里面装的是关系到爱斯美拉达身世的一只小鞋子。

(《巴黎圣母院》)D、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是“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这些都是对薛宝钗的描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

E、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的帮助,拜菩萨、祭天之后,便是捉鬼。

捉了高老太爷病房里的鬼,还要捉高公馆所有房间的鬼。

捉鬼捉到觉慧的房间时,觉慧却紧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

(《家》)1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兵十余万南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