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新课标历史关键词备考-胡适、鲁迅

合集下载

鲁迅与胡适

鲁迅与胡适
?向右走? 国民性思考:重建社会伦理

鲁迅(1881.9.25— 1936.10.19),浙江绍 兴人,原名周树人,字 豫山、豫亭,后改名为 豫才。


胡适,(1891.12.17— 1962.2.24),徽州绩溪县 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 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 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 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 故。


鲁迅是酒,胡适是水(傅国涌)
鲁迅的精神是药,胡适的思想是饭,……鲁迅消失了的地方, 胡适便凸现出他的意义 (徐迅雷)


鲁迅和胡适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同盟军(《新青年》时 期)到路人(甚至是敌人)的关系。 30年代,一个是左翼领袖,一个是右翼旗帜。学术界有“挺 鲁派”和“挺胡派”。
从根本上来说,鲁迅与胡适性情、身份、立场差异太大。不 同的留学背景,使他们成为“英美派”和“留日派”的代表 人物。当然,在“留日派”中鲁迅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2.人权论战
起因:国民党实行“训政”,以党治国,镇压 所谓“反革命”,后实行党化教育。 1927年5月胡从美国回国,对现实不满,组织 了一个类似费边社的组织“平社”,准备出 版《平论》。他解释说: 站立在时代的低洼里的几个多少不合时宜 书生发表其偶尔想说的‚平‛话,谓之平社, 基本是原新月社中人。《平社》未能出版, 《新月》成为人权讨论的阵地。
鲁迅与胡适志业的转向,为五
四文学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奠定 了基础。
胡适开启了五四文学革命,鲁
迅贡献了经典作品,二者相得 益彰,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一个 时代。
三、国学与文学
鲁迅:1907-1918
《文化偏至论》
“取今复古,别立 新宗” 太炎门生 浙江两级师范风潮: 木瓜之役 金石文史之学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素能提升和考前必背) 专题1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素能提升和考前必背) 专题1

(6)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给亚非拉
人民带来灾难。
专题一 史观、史料、史学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2.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 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 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
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
新课标版 ·历史
其二为直接与间接资料、原始和转手资料,或者是第一手 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1)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 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专题一 史观、史料、史学
社会史观
生态史观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拓展] 1.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 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无产阶级
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等)。 (2)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 度消耗。 (3)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4)整体史观: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5)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 点。
(2)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
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 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专题一
史观、史料、史学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鲁迅与胡适(确定版)

鲁迅与胡适(确定版)
孔子
文化意识影响甚深。鲁迅自嘲是中了些庄周的毒。
鲁迅所吸取的正是庄子那种尊崇人的自由。敢于批判传统 和干予社会现实的反抗意识和超越精神。庄子对人生和生命有 深刻的领悟,似乎看透了一切,但最终并没有舍弃人生和生命。 旧知识分子挂孔子门徒的招牌,还是庄子的私淑弟子。
鲁迅
庄子虽然把鲁迅带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心理世界,使他对
与杜威这个根本观念相关,即产生了杜威思想五步说。
胡适把它简化为‚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同时确立了 社会科学的‚实验-探索‛方法论,并且形成杜威的教 育哲学的基本思想。
从对鲁迅与胡适各自的世界文化圈的部分考察,可以看到鲁迅与胡适许多不同之处: 1、鲁迅所接触并多少受影响的外国哲学家和作家,都对现存社会现实不满,是 ‚轨道破坏者‛。 2、鲁迅思想还没有形成哲学化体系,他的思想一直是开放型的。胡适已形成系 统的哲学观和政治观。思想有了固定模式。这两点区别,使鲁迅后期能部分接受马克 思主义理论,也使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成了鲁迅与胡适思想上最后的分 水岭。

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照片
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发展背景:
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发展,到了五四前后是一个断层时期。 主要原因是外部的西方近代文化大量地全面地涌入。 1、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计以制夷‛
2、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派严复提出‚中西古今‛说 4、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中国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才大规模形成, 新文化运动也正式开始。
3、鲁迅说看托尔斯泰的书,使他感觉周围还‚包着人类的希望‛
鲁迅指出,‚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的,主我的‛,其思想意识心理 态度是双重矛盾的。 鲁迅曾这样概括安特莱夫的思想:一、人生是可怕的(对于人生的悲 观);二、理性是虚妄的(对于思想的悲观);三、黑暗是有大威力的(对 于道德的悲观)。‛ 他对显克微支。陀思陀耶夫斯基以及契诃夫、果戈理等东欧俄国作家有 特殊感情的基本原因。

新文化运动 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

新文化运动 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
• [2014· 深圳调研]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 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 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 •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2013· 江苏,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 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 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 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 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 • •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史料1-1 “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1924年北京大学 序号 1 2 3 被崇拜者 孙中山 陈独秀 蔡元培 票数 473 173 153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2 3 …
孔子
孟子 孙中山 ……
157
61 17 …

14
……
孔子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2012· 广东卷]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 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 “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 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 •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 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 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塞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35讲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教版)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35讲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教版)
解析:选 D。近代中国发展是“冲击—嬗变”即近代中国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同时西方列强 的入侵也冲击中国天朝大国观念,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 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D 项符合题意。
考向二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2013 年上海单科)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解析:选 C。提取材料信息“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说明梁启超要唤起民众的思想觉悟。
2.(2013 年广东潮州高三期末)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 ) 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解析:选 C。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包括制度,选择 C 项。
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时间 19 世纪 40- 50 年代 19 世纪 60- 90 年代 19 世纪末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代表 阶级 地主 阶级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实践结果 未实践
李鸿章等
开展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君主立宪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维新派) 资产 民主共和 领导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20 世纪初 孙中山(革命派) 阶级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 民主与科学 20 世纪初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鲁迅(激进派) 无产 五四运动以后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 宣传马克思主义 开始酝酿组织工人阶级政党 阶级
A.《四洲志》 C.《天演论》 B.《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

2015年湖北省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名著导读”部分

2015年湖北省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名著导读”部分

2015年湖北省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名著导读”部分知识梳理(必选部分)(一)鲁迅——《呐喊》: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后又取名为树人。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作品内容介绍:《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

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3、主要人物分析:⑴《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⑵《阿Q正传》是《呐喊》中的名篇。

以一个小人物阿Q的人生跌宕起伏的遭际为故事主要情节,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⑶《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

要鲁迅也要胡适

要鲁迅也要胡适

正是从这个夏天开始 ,中国思想、文 有所不同。
从 日本 留学所见 中国人之麻木 ,到辛 运动的英雄 ,鲁迅是 白话文运 动创造 出来
化界由于这 两个人 的出现 ,开始慢慢变得 亥革命波及绍兴后的种种亲身经历 ,再到 的一个英雄 。 ”
北入官场后的所见所 闻,鲁迅早已打消 了 对这个 “ 新世界 ”的希望 ,从大欢喜到大
从 “ 整理 国故 ” 到 “ 问题 与 主 义… ‘ 科 论,多报 以冷眼旁观的态度。“ 胡适思想中 除了教育 部佥事 之职 。而他 甚至不惜与章
学与玄学… ‘ 东西文化之争”等等 ,中国上 的理想社 会就 是美 国的 民主社会,他努力 士钊打了一场 “ 民国以来最著名的行政诉
世纪 2 年代最著名的一些争论胡适无不参 的方向也就 是让 中国朝那个 方向走。但鲁 讼” 0 ,最后法 院判定章士钊违法。 与其 中,有些是他挑起 的,有的则作为重 迅心 目中却并没有这样一个 理想社会的模 自己主张渐进 、个 人本位 、重实证 ,深受 疑的。 ”孙郁说。 英美传统所熏陶的思想体 系暴露于世人面
钱玄 同说 。
大,还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们的天下 ,
他 都 是 这 么 过 来 的——那 时候 ,由 陈独秀发起创办的
这 是 在 中 国 不但多数教师 国学功底深厚 ,即便是一些 现 代 文学 史上 最 出众的学 生,学 问也丝毫不 比教师们差。
著名 的对话之 一 , 本来大 家对胡适仅仅凭借博士头衔就得到
并 不 关心 ,仍 旧 埋
些学 生也暗 自酝酿 “ 驱师”风潮 ,
周树 人应 允 写 一 但学生中旧学功底最为深厚 的中文系学生 些文章。第二 年 , 傅斯年去旁听了胡适几节课后,对同学说 , 周树人用 “ 鲁迅 ” “ 这个人书虽读的不多 ,但他走的这一条路

从历史文化视角看20世纪的胡适与鲁迅的个性差异

从历史文化视角看20世纪的胡适与鲁迅的个性差异

中 国开 始 进 入 明显 的 积 弱 积 贫 时 期 . 望 用 以改 变 国民 精 神 。 9 5 10 1 0 — 97年 , 文 化 运 动 的领 袖 之 一 。 兴趣 广 泛 , 作 发 摩 哲 史 考 内忧 外 患 , 清 政 府 、 平 天 国 、 期 参 加 革 命 党 人 的 活 动 , 表 了 《 罗 为 学 者 他 在 文 学 、 学 、 学 、 据 晚 太 早 、文 等论 文 。其 间 学 、 育 学 、 理 学 、 学 等 诸 多领 域 教 伦 红 革 命 党 人 、 洋 军 阀 、 民 政 府 , 国 诗 力说 》 《 化 偏 至论 》 北 国 中 夫 99 大 地政 治 舞台 上 角 色 更 替迅 速 。随 着 曾 回 国 奉 母 命 结 婚 , 人 朱 安 。 10 都 有 进 行 研 究 。 他 曾 历 任 北 京 大 学 教 授 、 大 文 北 年 , 其 弟 周 作 人 一 起 合 译 《 外 小 与 域 诸 多 政 治 文 化 团体 的 成 立 . 着 外 来 随 , 先 政 治 、 事 、 化 、 教 势 力 的 介 入 , 说 集 》 介 绍 外 国 文 学 。 同年 回 国 , 军 文 宗 后在广 州 、 兴任 教 。11 绍 9 8年 以 “ 鲁 刚 刚 进 入 二 十 世 纪 的 中 国 , 谓 是 处 可 迅 ” 笔 名 , 表 中 国 史 上 第 一 篇 白 为 发 于 政 治 风 云 变 幻 的年 代 。 自古 道 , 乱 话 小说 《 人 日记 》 1 2 狂 。 9 7年 与许 广平 世 出 英雄 。其 实 , 文化 人 物 也 是 一 样 。 女 士成 婚 。 9 6年 1 13 O月 1 9日因病 逝 回视 2 0世 纪 , 尤其 是 2 0世纪 初 期 文 世 于 上海 , 享年 5 6岁 。鲁 迅 以 笔 为武 化 变 化 阶 段 ,作 为 2 O世 纪 最 重 要 的 器 , 斗了一生 , 誉为“ 族魂” 战 被 民 。毛 两 个 知 识 分 子 , 适 和 鲁 迅 的 思 想 脉 胡 泽 东 评 价 他 是 伟 大 的 文 学 家 、 想 家 思 系 不 同 , 化 资 源 有 异 , 值 取 向 大 文 价 和 革 命 家 。是 中华 文 化 革 命 的 主 将 。 相 径 庭 , 示 着 中 华 民 族 知 识 分 子 两 昭 横 眉 冷 对 干 夫 指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种 截 然 不 同 的 文 化 个 性 —— 容 异 与 笔 者 。 及 同 龄 人 , 年 时 期 几 乎 都 以 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捷径高考高三历史关键词备考
胡适、李大钊问题主义之争
一、解答题
材料一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如何能有用呢?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二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

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三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

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1)依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是什么?
(2)胡适和李大钊在材料二中各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
(3)依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仗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民族主义。

(1分)局限性: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单纯的排满兴汉;不鲜明反帝。

(任答1点,1分)
(2)系统的领袖崇拜。

(1分)评价:利于强化民族国家的认同;是当时国民革命的精神支柱之一。

(任答1点,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强调集中的政治权威,与民主潮流不符(思想僵化);不利于革命实践。

(任答1点,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原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导致不同的文化立场。

(阶级立场的不同;2分)意图:①中共:从中共创始人或马克思主义传播角度分析。

(1分)②国民政府:从反抗北洋军阀政府和对国民政府认同感角度分析。

(1分)③北京大学:从北大办学精神角度分析。

(1分)④胡适、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新文化运动角度分析。

(1分)简言之,这场公葬恰恰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1分)
评分建议:论述理由准确,字数够,可得5分;其余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5分。

二、(14分)新文化史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引入政治史的研究,不仅能弥补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不足,而且拓宽了政治史研究的视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大量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蔚为一股“黄帝热”。

——《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革命尚未成功”之际,孙中山却先行病逝。

……着手修建中山陵的同时,留守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筹款五十万元,在广州修建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图书馆。

当时,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困窘,但还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要求政府职员捐薪、向人民收取呈词附加费、销售孙中山纪念章、发动各校学生向全社会劝捐、要求各县县长担任额定募捐任务,等等,千方百计筹措这笔款项。

——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溯源》
(对上述事件,有社论指出)爱你的国父,如像爱你的祖先一样,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样,努力把“国”之意义在建筑中象徵之出来,努力以昔日建祠庙之热诚来建今日国父之会堂及图书馆!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4月21日)
领袖崇拜可以这样来看:即既存在着自发的领袖崇拜,也存在着“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领袖崇拜灌输。

——李恭忠《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材料三1933年,李大钊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6年后,北平各界发起了公葬李大钊的活动。

这次公葬除了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学生外,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人士、社会各界团体(如北京大学)、各类知识分子(如胡适、鲁迅)纷纷在这次公葬活动中亮相,这显示了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陈志华《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
(1)材料一中的“黄帝热”是三民主义中哪种革命思想的文化象征?这种革命思想有何局限性?(2分)
(2)据材料二,孙中山崇拜仪式偏重于“自发的”还是“系统的”领袖崇拜?对此,你做何评价?(5分)
(3)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复杂而多元”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时代背景与所学知识,以¨复杂而多元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为主题,阐明社会各界代表出席李大钊公葬的不同意图。

(要求:言简意赅;论述准确;表述成文;120字左右)(7分)
(1)胡适认为空谈“主义”非常容易,但没有用处,而且非常危险,即反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胡适企图用改良主义办法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

李大钊提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即用马克思主义根本解决问题。

(3)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提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并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4)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是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启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会一帆风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