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语感知识理解的解释
初三语文仿真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仿真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初三语文仿真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初三的学生在复习中考语文的时候,做仿真模拟试卷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做试卷,可以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中。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初三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以及参考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初三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语文基础知识运用。
(30分)1、根据拼音,在下列括号内填入正确的汉字。
(1分)①下课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吓得我hàn shǒu dī méi( ),不料老师并没有狠狠批评我,只是提醒我以后注意。
2、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三叶草和茑萝(niǎo luó)藤缠络着,三叶草有爱心一般的叶,茑萝有松针似叶子。
B、这句话运用了肖像(xiāo xiàng)描写,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C、游园联欢会正开得热烈,忽然来了一场暴风雨,真是大煞风景(dà shā fēng jǐng)D、鲁迅以笔做刀枪,淋漓尽致(lín lí jìn zhì)地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弊端。
3、下列加点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3分)A、我从没见过主人袖手旁观反而让客人动手的道理。
B、我对他那种锲而不舍的工作热情和善于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一直是非常钦佩的。
C、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D、张三真是别有用心,办的手抄报内容和形式都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3分)A、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在考试中能否正常发挥,取得优秀成绩。
B、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时速为75.6公里以上。
C、张教师虽然退休了,但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些孩子们。
D、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解决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5、下列对课文描述正确的语句是( )。
(4分)A、《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的作品,文章以象征的手法,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高三第一次模考知识点总结

高三第一次模考知识点总结一、语文在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中,语文科目的复习重点主要集中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等方面。
1.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复习应注重对经典篇目的熟悉度,包括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通过历年真题的练习,加强对文言文中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的复习应重点关注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观点态度、论证方法等,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提高快速捕捉信息和深层理解的能力。
3. 诗歌鉴赏:诗歌部分的复习应侧重于诗歌的意象、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理解,并通过背诵经典诗句来增强语感。
4. 作文: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实践。
在复习阶段,可以通过模拟写作、参考优秀范文等方式,提升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5. 语言文字运用:这部分包括成语、病句、标点等基础知识点,需要通过日常练习来巩固。
二、数学数学科目的复习应重点关注函数与方程、几何、概率与统计等核心知识点。
1. 函数与方程:掌握各种基本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通过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2. 几何:几何部分的复习应注重对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熟悉各种几何定理和公式,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技巧。
3. 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的复习应关注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理解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方法。
4. 综合题:综合题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结合,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英语英语科目的复习应重点关注听力、阅读理解、写作和词汇语法等方面。
1. 听力:提高听力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听力练习,可以通过听英语广播、观看英文电影等方式来锻炼。
2.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广泛阅读英文材料,加强对文章结构、主旨大意的把握。
3. 写作: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上海高中2024年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高中2024年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春节假期规划中给博物馆留有一席之地,“博物馆里过大年”已从一个响亮的口号变为一种常态。
B.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序开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并非一蹴而就的。
C.散文有神聚的特点,散文的中心思想是针对散文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D.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陷入尴尬境地,人们对这种现象要引起足够的反思。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当表情包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悄然生成、蔓延,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
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
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
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
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五套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五套一、基础知识1. 词语解释(1)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请判断下列词语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2. 语法(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
(2)请改正下列句子中的语法错误。
3. 标点符号(1)请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2)请改正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错误。
4. 修辞手法(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请运用修辞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二、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1)请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2)请分析下列文言文段落的结构和内容。
2. 现代文阅读(1)请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2)请分析下列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三、写作1. 记叙文题目:一件难忘的事2. 议论文题目: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3. 说明文题目:介绍一种你喜欢的植物四、综合运用1. 诗歌鉴赏请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题目:《登鹳雀楼》2. 名著导读题目:《红楼梦》3. 口语交际情景:你和同学在讨论一部电影。
4. 综合性学习主题:环保五、附加题1. 请简述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的特点。
2. 请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看法。
六、课外拓展1. 请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籍,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2. 请分享一次你参加过的课外活动,并谈谈你的收获。
3. 请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提出一些建议,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五套一、基础知识1. 词语解释(1)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请判断下列词语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2. 语法(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
(2)请改正下列句子中的语法错误。
3. 标点符号(1)请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2)请改正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错误。
4. 修辞手法(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请运用修辞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二、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1)请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2)请分析下列文言文段落的结构和内容。
2. 现代文阅读(1)请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高三语文适应性测试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二及答案解析

人生总会遇到挫折,由此产生的痛苦往往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打击。
此时,许多人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以摆脱内心痛苦,带来心理的轻松。
一种常见心理是“酸葡萄”心理。
追求职位而不得,就说职位越高,责任越重,不如现在自在。
这其实是为了冲淡自己得不到某样东西时的自我宽慰。
另外一种常见心理是“甜柠檬”心理。
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以此减少内心的失望。
这两种心理实质上都是通过否定、掩盖、转移等方式来掩饰内心的失败感。
如果任由这样的消极心理防御机制占据我们内心,我们就会放弃行动,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
面对人生磨难,我们需要学会启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其中一种是补偿法,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客观或主观存在的一些缺陷。
①荣获“中国按摩学会十佳精英”称号的盲人王俊,面对失明的不幸,即使一味地抱怨老天不公,也不能让他恢复视力。
②如果任由自己陷入悲伤情绪,也许还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③但王俊通过训练身体其他感官的敏感性,弥补了丧失视力的缺陷,最终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④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使自己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最终也能走向成功。
1.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6分)2.“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参考答案1.遇到挫折时,(1分)启动酸葡萄(1分)和甜柠檬(1分)心理固然可以带来心理的轻松,但(1分)容易一步步(使我们)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
(2分)(用“心理防御机制”代替“酸葡萄和甜柠檬”,不精准,不得分;“但是”后面,用别的后果表述,例如“会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会使人们放弃行动”等,不具体,不得分。
)2.D【解析】根据前后语境内容,上文叙述王俊通过训练弥补自身缺陷,最终打开成功大门。
叙事完整后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失”一“收”来概括总结王俊,衔接紧凑而自然。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卷 附解析

乡镇(街道)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湘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卷 附解析题 号 知识基础 积累运用 口语交际阅读 习作 总分 得 分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9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学号。
3、请在试卷指定位置作答,在试卷密封线外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基础知识(共5小题,每题4分,本题共计20分)1、词语对对碰。
1、表示创新的成语3个: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2、 描写颜色的成语3个: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3、为迎新春,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下列对联最适合贴在书房门口是( )。
A .门集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 B .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窗松雪论天伦 C .春风得意千条绿,快马加鞭万里程D .立节可为千载道,成文自足一家言4、选词填空。
造就 炼就 1、舞台如一炉火,( )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2、父母亲为了( )一个真正的小新凤霞,让我正式拜师学艺。
来不及 等不及3、我( )十月怀胎期满,提早来到了人间。
4、母亲唱完戏( )卸妆,就被送到医院迎接我的降生。
5、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蜕(tuì)变 玷(diàn)污 诅(zǔ)咒 倔(jué)强 B. 堕 (duò) 落 贪婪( lán) 禀( bǐng)告 奢(shē)侈 C. 应 和(hè) 水藻( zhǎo) 澹澹(dàn) 栖( qī)息 D. 枯涸(hé) 迸(bèng)溅 酝酿(niàng) 梦寐(mèi)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五年级语文上册模拟题及解析文字理解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模拟题及解析文字理解篇在五年级语文上册模拟题及解析中,文字理解篇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段落结构和语句理解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下面将对文字理解篇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解析。
第一节阅读下面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的正(T)误(F)。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传统文化表现的一种重要方式。
文化遗产是指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社会性等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
其中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京剧、皮影戏、中医、太极、传统节日等。
它们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流传,携带着我们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符号,深深地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精神。
1. 文化传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 )2. 文化遗产只包括物质产品,不包括非物质产品。
( )3. 京剧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 )4. 传统节日不是我们民族的独有文化符号。
( )解析:1. 正确。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文化传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2. 错误。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非物质产品。
3. 正确。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京剧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4. 错误。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传统节日携带着我们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符号。
第二节阅读下面短文,根据短文内容选择合适的答案。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产地。
在世界苹果市场中,山东值得一提。
中国的红富士苹果就是在山东引进种植,经过改良后种植了一百多个品种,但是其中好品种却少之又少。
有一次,山东林业科学院的专家出访德国,在那里他们发现了这里有一种很好的苹果:柔黄。
这种苹果品质上乘,而且口感鲜美,果肉细腻,香气扑鼻。
专家们经过不懈努力,将这种柔黄苹果引进我国,在山东进行了试种。
结果非常令人满意,柔黄苹果不仅适应了山东的土壤和气候,而且还具有抗病虫害的特点。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详细解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详细解析最新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最新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的主要内容和解题技巧。
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拼音和识字拼音和识字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拼音和生字的掌握情况。
题型包括:1.听音选字:给出一段拼音,让学生从多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汉字。
解题技巧在于正确书写格式和发音的掌握。
2.看字读音:给出一些汉字,让学生正确地读出它们的拼音。
解题技巧在于对于拼音的正确拼读和发音的准确性。
3.辨字组词:给出一些生字,让学生从多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字组成词语。
解题技巧在于对于字形的辨认和词语的理解。
二、词语和句子词语和句子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运用。
题型包括:1.选词填空: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从多个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解题技巧在于对于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
2.词语搭配: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从多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词语搭配。
解题技巧在于对于词语的搭配规则和常见用法的掌握。
3.句子重组: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重新排列组成一段通顺的话。
解题技巧在于对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序的掌握。
三、语法和标点语法和标点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语法和标点的掌握。
题型包括:1.改写句子: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进行句型转换或调整语序。
解题技巧在于对于句子结构和语序的掌握,以及对于标点的正确使用。
2.标点符号: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正确地添加标点符号。
解题技巧在于对于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位置的掌握。
四、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能力和理解程度。
题型包括:1.短文理解:给出一段短文,让学生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或选择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在于仔细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大意和细节,同时注意上下文的联系。
2.图文匹配:给出一些图片和文字,让学生将它们进行匹配。
解题技巧在于仔细阅读文字并观察图片,注意细节和信息的对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语感·知识·理解
北京市第13中学王大堃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题为我们理解《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和指导高考备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重视文言语感
《说明》明确提出: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个是“阅读”,一个是“浅易”。
也就是说,高考中文言文考查的基本要求是“阅读”,不是考“古代汉语”;要求考生能够读懂“浅易”的文章,而不是深奥、晦涩的古文。
这两个要求已经明确地提出多年了,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理解得并不好,诸如古代汉语知识讲得过多、过细,训练题选文过长、过难,训练题有时偏怪等现象的存在就是证明。
2004年语文高考题的文言文阅读再一次准确体现了《说明》中的要求,选文不长,文字浅易,较少不必要的阅读障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考查。
既然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那么就不能不提到“文言语感”。
“语感”,是指言语交流中对语言表达的直接感受,这种“感受”,包括对语言的一般理解
....和对语言使用习惯
....的反应。
“文言语感”则是指在阅读时,对文言文的这种“理解”和“反应”。
2004年语文高考题的文言文阅读对文言语感的考查,体现在:
1、整体理解
第二题是一道传统的文言文阅读题,共设置了4个小题,采用四选一的客观题形式。
考生在完成题目之前,必须能以较快的速度通篇阅读,并从整体上理解。
阅读速度的快慢、整体理解的准确与否,取决于考生文言语感的强弱,并决定着考生完成题目的成功率。
2、文章断句
第三题的第11题是文言文断句,这是2004年新采用的题型,是试题中比较引人注意的一个变化。
考“断句”并不是考标点,而是考对文言语句的“切断”,即古人所谓的“句读”。
古人将“习
其句读”当作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启蒙方式,将“断句”作为考查学生对文意理解的重要内容,那是因为在“断句”这种考查方式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生要能正确地“断句”,至少要具备两种基本能力:对文字整体意义的正确理解,对中国汉语言文字使用习惯的了解,这便是前文所说的“语感”。
“断句”是对文言语感的有效考查。
考生对题目所选的文章并不陌生,只要知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成语典故,文字的大意就不难懂,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检测了考生的知识储备。
考生在切断中会出现错误,例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这几句,考生可能会分别在“入”与“胡”之间、“人”与“皆”之间、“深”与“不”之间,作出错误切断。
这些错误的产生正是源于对文字整体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
正确的切断,还涉及到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特点,也就是文言使用习惯的了解。
例如对虚词“而”字用法的了解,对实词“胡”“吊”“将”“近塞”等字意义的确认,对中国汉语言爱用对称的体会等,这些都会对考生的文言切断产生影响。
当然,这道题总体看还是比较简单的,没有涉及到更多的文言文知识,但它却为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文言语感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掌握文言知识
《说明》对必须掌握的文言知识,做了明确规定,主要是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在第三题的第11小题中涉及到虚词“而”和实词“胡”“吊”“将”“近塞”外,在第二题中涉及的更多。
第二题的第6题考查到“数”“除”“市”“两”4个实词。
前3个词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曾多次出现,考生并不陌生,应该具备较好的判定能力。
对“两”的考查,则更强调此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需要考生根据上下文予以推断。
“讼者多两.让而止”中的
“两”字,不同于现代语中的“第一次”之后的“再次”,而是“双方”“两方”的意思,“两让”就是“双方退让”的意思。
第7题考查到“为”“若”“因”“乎”4个虚词的一般用法,并涉及到被动句和表疑问语气、揣测语气的句子。
“为”字的表被动用法很常见。
“若”字表假设的“如果”和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两个意义,“因”字表承接关系的“于是,就”和介词“通过,经由”的两个意义,考生都应该比较熟悉。
“乎”字所表示的两种意义,考生倒可能会出现判定的失误,这需要依据语境和旧有知
识储备来推断句子的语气。
每组例句仍采用从试题文本、语文课本各选一个的形式,这很好,既考查了对试题文本的理解,也体现了对课本学习情况的考查。
第8题是对句子中省略成分的考查。
这道题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出现过多次,表面看是在考句式,其实是在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项“(辛公义)侧坐讯问”为错项的判定,完全是依据原文“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的语境而得出的,“侧坐讯问”的是辛公义派去值班的助手,而不是辛公义本人。
这也紧紧扣住了《说明》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要求。
三、旨在整体理解
关于整体理解的问题,前文已有所涉及。
“通篇阅读”已是初步的“整体理解”,随着对后面题目的解答,考生对全文的整体理解会更深入一步,这也正是“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9题、第10题便是对整体理解的考查,它们涵盖了《说明》中“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章内容的归纳”的要求,也是对考生的终极检测。
四、复习备考建议
1、多读速读
在安排学生做文言文阅读习题的同时,要求他们以比较快的速度多读一些文言文,题目可以不设、不做。
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使用习惯以加强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也就是训练“语感”。
2、积累词语
“积累词语”应根据《说明》的要求,以课本为主,总结、归纳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词语的掌握永远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3、少讲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并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所以千万不要大讲特讲文言语法。
《说明》中涉及到的所谓“语法”主要是“句式”,这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另外在试题中可能还会涉及到某些“词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作为文言文中一种独特的文字现象,让学生知道一些课本中的例子就可以了。
“词类活用”只讲最典型的,只要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必多讲、细讲,而要强调根据语境对词义、句意的推断。
复习备考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上。
(原载2005.1.8《北京考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