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复习课课件

合集下载

《核舟记》复习课件

《核舟记》复习课件


船头坐三人
顺 两边

次 舟尾横卧一楫
船背 其船背稍夷
逻 辑 顺 序
局部
请你细读课文、掌握结构
核 总(1段) 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舟 分(2—5段)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

的人物和题名。
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总(6段)小 数目结总,计赞叹全核核舟舟的的人雕、刻技物、艺文。字的

雕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
树木
无、没有 根据
具有
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曾经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模拟、仿照
赠送
原来是
语末助词,无义
译: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
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
11、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 14、其人视端容寂 15、其船背稍夷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极像 船桨 正 平 古代男子的美称
17、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
18、其色墨

19、其色丹
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尚,还 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长而窄
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以:1.能以径寸之木 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之:
⑴能以径寸之木。 (助词:的)
⑵箬篷覆之。
(代词:它,指船舱) ⑶闭之。
(代词:它,指窗门)
⑷石青糁之。 (代词:它,指字的凹处)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核舟记》考点复习课件(共27张PPT)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核舟记》考点复习课件(共27张PPT)

通:总共。而:连词,表转折。
2.曾[zēng]: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
盈,满
3.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4.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
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四、一词多义
1.为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指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

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9.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 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
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10.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 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
11.翠蔓:翠绿的藤蔓。 12.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 差不齐,随风飘拂。
3.写游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 。写游鱼动态 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神秘莫测) 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 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写久坐潭边游人的感受(或文章的点睛 之笔)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
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 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 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 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椎髻(jì):椎形发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棰 形发髻。 2.舟子:撑船的人。 3.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4.状:......的样子。(然) 5.其人视端容寂:那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 平静。其,那。端,正。 6.若......然:好像......的样子。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第9篇《核舟记》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第9篇《核舟记》课件
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 椎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
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
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
第18篇 核舟记
原文呈现
译文
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 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
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
第18篇 核舟记
【写作特点】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
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第18篇 核舟记
【知识归纳整理】 1.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第18篇 核舟记
2.古今异义 (1)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 曾经 (2)高可.二黍许 古义: 大约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 竟然 (4)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 靠近
然。
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在上面刻着作者的名
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 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
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刻”,
第18篇 核舟记
原文呈现
译文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 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其笔画清楚
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 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书的
代词,他们的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第18篇 核舟记
6.特殊句式 (1)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罔:没有,无;和“不”连用,形成双重否 定。翻译: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 象。) (2)倒装句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应为“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翻译:(大概)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专题09 《核舟记》(复习课件)-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课件和配套学案(部编版)(共35张PPT)

专题09 《核舟记》(复习课件)-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课件和配套学案(部编版)(共35张PPT)
《核舟记》
魏学洢






复习巩固 能力提升 中考模拟 拓展提升
复壹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 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 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 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 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 哉!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件(共32张PPT)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件(共32张PPT)

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后中赤的壁句赋子;“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赤壁赋
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鲁直
基础巩固
1.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 核舟 说明对象的特征:奇巧
体积小 构思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5.主旨归纳: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 说明了什么?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雕刻者构思 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 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能力提升(一)
1.重点实词 (1)能以径寸之木( 直径 ) (2)为宫室、器皿( 做,这里指雕刻 ) (3)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全都 )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复习之 《核舟记》
复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学常识,巩固重点文 言词语,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翻译。
2.理解文章主旨,培养运用所学知 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学知识竞答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虞》初。新作志者是 ,
字 魏学,洢明末嘉善子人敬。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作者是 代宋大作家
(14)诎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 ) (15)珠可历历数也( 分明可数的样子 ) (16)左手倚一衡木( 同“横” ) (17)若听茶声然( 好像……的样子 ) (18)其船背稍夷( 平 ) (19)勾画了了( 清楚明白 ) (2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竟然 )( 满 )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 长而窄 )
《核舟记》介绍了以“ 大苏泛赤壁 ”为主题的核舟, 先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再分别从 船舱 、 船头 、

《核舟记》复习课件

《核舟记》复习课件

《核舟记》复习课件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过程:1、导入新课:(1)请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谈一谈对“古代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

(2)请学生介绍作者魏学洢及其作品《寓山注》,教师作适当补充。

2、复习课文:(1)请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课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实词:诎(qū)右臂支船,诎膝(qū)(蹲下)蕲(qí)县(旧县名)文(通“纹”错杂的纹理)卷(万有引力小的物体容易趋向万有引力大的物体,人不能自救)之(的)其(代词,代船)视端容寂(平静)素湍绿潭(急流、深潭)多穴星罗棋布,雷霆万钧(形容声势浩大)而(表转折,但)绝(极顶)山巅其(代词,代船)数(计算)百常(通“尝”,曾经)缥碧(青白色)欲动轩邈(往高处和往远处看)一统天下(统一全国)以(用)遗(赠送)之(代词,代前面提到的物品)虚词:之:a.结构助词,不译;b.的;c.动词,到、往;d.代词,代人或物。

而:a.表并列关系,并且;b.表承接关系,然后;c.表转折关系,但是;d.表修饰关系,地。

乎:a.在动词后表语气,吗;b.在形容词后,表感叹。

于:a.在动词后表被动;b.在形容词后,表比较。

为:a.成为;b.做;c.被。

以:a.因为;b.用。

所以:a.用以;b.因此。

也:a.用在句末表判断;b.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c.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矣:a.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b.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3)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它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论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修课程。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成为了必要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意义、现状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 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 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
“泛舟”的主角。
6、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 :9.张潮
《虞初新志》 • 善 奇巧 • 10.(适逢,正赶上; 无,没有) • 11.(1)全场子立刻肃静,没有 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 (2)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 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按要求填空 •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 作者是 ,字 , 嘉善 人。 •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是《 》中的句子。 •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 字 。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 是 。 •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 灵活精致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9.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逼真 10. ① 类似,像 ② 弯曲 ③ 善于,擅长 ④ 早晨 11.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 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 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12.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 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 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 如生,惟妙惟肖。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以: 用
无不、全都 罔不:
雕刻 为: 顺着 因: 曾经 尝: 原来是 盖:
象: 雕刻
贻: 赠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 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 波不兴”,石青糁之。 有: 通“又” 许:上下
•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 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是
、 。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 句是 。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 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 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 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 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3、文章第二段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的目的是什么? 以核舟体积之小衬托核舟景物之多,说明 雕刻技术的精湛。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
•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后赤壁赋》 ____ __________中的 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赤壁赋》 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___________中的 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 9.【甲】文介绍了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 美的词语是 。(2分) •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 ③一士人善画 善: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 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 •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 现在哪里。(2分)
魏学洢
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
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
张潮编辑的《虞初新
志》。
读准字音
罔(wǎng )
有奇( jī ) 糁( sǎn ) 褶( zhě ) 楫( jí ) 狭( xiá )
贻( yí )
黍( shǔ ) 髯( rán ) 膝( xī ) 篆(zhuàn)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
嘻,技亦灵怪矣哉 。 8、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9、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1. 哪句话点出了核舟所刻的主要内容
盖大苏泛赤壁云
2.第四段暗示船在停泊中的最典型的语句是
舟尾横卧一楫
3. 文中哪句话赞叹雕刻者技术的精湛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4. 第一段中突出雕刻者技术精湛,手艺卓越, 印证“奇巧”二字的语句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 5. 说明苏轼主人地位的语句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 • 鲁直居左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 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 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 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 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 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 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 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 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 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佛印绝类弥勒
极 与世隔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盖大苏泛赤壁云 孔子云
此中人语云 如有所语 题名并篆文 并怡然自乐 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句尾语气助词
说 yù告诉 yǔ说话
和 都
木头
树木
之:
⑴能以径寸之木。 (助词:的) ⑵箬篷覆之。 (代词:它,指船舱) ⑶闭之。 (代词:它,指窗门) ⑷石青糁之。 (代词:它,指字的凹处) ⑸左臂挂念珠倚之。 (代词:指左膝) ⑹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词,指核桃)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妙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头,名词 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宫室: 雕刻,动词
中轩敞者为舱:是,动词
有 通“又”
东坡右手执卷端: 一头,一方,名词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八;为箬篷,为楫,为炉, 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 一;对联、题名并篆文,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 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
表转折,可是 而:
狭者为之。嘻,技艺灵怪
,挑选
诎右臂之船: 通“屈”,弯曲
手倚一衡木: 通“横”,横着
右手攀右趾: 通“扳”,bān,往里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石青糁之。
名词作动词
用石青。
1.中峨冠而多髯者 (戴着)高高的帽子
2.椎髻仰面 (梳着)椎形发髻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 ①用料体积小 • ②所刻事物繁多 • ③刻物情态毕备
• 2、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 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 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2题。 • (甲) •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 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 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林嗣环《口技》 • (乙)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 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 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魏学洢《核舟记》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7、第四段主要写了舟子的哪几个方面? 舟子各有什么特点?
动作、神态
右边的性格粗犷,悠闲 左边的神态专注、平静 •8、第四段中“听”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突出舟子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 态和心理活动。
• 文中最后一段运用 说明方法,
列数字 作比较

• 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
• 9.填空。(4分) •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 《___________》。甲文段以“______________”字为核心, 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 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 ①会宾客大宴 会:_________ • ②罔不因势象形 罔:__________ •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译文: •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译文: • 12.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 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2分) •
(戴着)高高的帽子 多髯: 浓密的胡须 峨冠:
居: 位于,处于 抚:轻拍 其:他们的
执: 拿 现: 露出 比:靠近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
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
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绝: 极,很。 属:
类似
类:相似,像 诎:通“屈”,弯曲 倚之: 指竖起的左膝
船舱 覆之:
奇: 零数
高起 轩: 表承接 而:
大约 可:
箬篷:
用箬叶做的
船篷 闭之:窗
糁:涂抹
之:代指字迹,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