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根据

合集下载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精选ppt
4
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 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 是:(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 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 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 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 创造和改进工具。
精选ppt
5
他还以制针业中手工工场的例子来说明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认为根 据当时的情况,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 一个粗工每天连一根针也制造不出来。 而在分工的情况下,十个人每天可制造 48000根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 高了几千倍。因此,他认为在生产要素 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分工劳动生产率可 以得到提高。
第二章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 易理论
第四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学说介评
精选ppt
1
国际贸易学说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
一。国际贸易问题也经常是经济理论中争 论得最为激烈的问题。早在16世纪,西 欧重商主义者就开始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
了探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贸易 理论研究工作在18-19世纪日益发展。古 典经济学的最重要代表亚当·斯密、大 卫·李嘉图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 理论基础。在他们之后,经过其他经济学
由于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 国际分工,所以,他的分工理论又叫地域分工说 (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ur) 或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Cost)。
精选ppt
13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 的经济学家,是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 的思想家。其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国际贸易?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国际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国家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产生、发展和贸易效果,揭示其特点、运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2.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何关系?答: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有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将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属一类活动,只是从全世界范围看时,称其为国际贸易,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看时,则称其为对外贸易。

3.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答: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当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逆差、贸易赤字或入超。

当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当一国出现贸易逆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不过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基本保持平衡。

4.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是什么?答:直接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商品的贸易活动。

直接贸易的双方直接谈判,直接签约,直接结算,货物直接运输。

国贸 必考简答论述汇编(分章节)

国贸 必考简答论述汇编(分章节)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题型:一、单选,24题,每题1分,共24分。

该题型比较容易,在于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和做白皮书的练习。

二、多选,5题,每题2分,共10分。

该题型稍难,也在于平时认真听课和做白皮书的练习。

三、计算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该题型比较简单,在课本中的章节分布也比较明确,从历年真题中可总结出具体的题型怎么做和章节分布。

四、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根据近几年第一道简答题一般分布在前7章,后三道简答题一般分布在8—16章。

五、论述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根据近几年真题一般分布在前7章。

六、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8—16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重点简答论述:第一章导论1、(P41)简述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含义。

2、(P44)简述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本质区别。

3、(P46)试述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含义。

4、(P50)试述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起因与特点。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1、(P55)简述国际分工形成阶段的特点。

2、(P66)简述调拨价格的含义。

3、简述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4、(P67)试述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如何决定世界市场价格。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1、简述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p71)2、简述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观点。

(p74)3、简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p78)4、简述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

(p80)5、简要回答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p80)6、试述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及主要特点。

(p76)7、试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特点。

p82)8、试述普雷维什的贸易保护论。

(p85)第四章国家实施贸易政策的措施1、非关税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109)2、普惠制的主要内容,相关规定及主要原则以及在现实的执行情况。

P883、(P100)绝对配额与“自动”出口配额的区别4、(P108--109)简述绿色贸易措施5、(P117)简述外汇倾销的涵义及其条件第五章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1、简述最惠国待遇的定义和分类。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2-2)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2-2)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分析思路: 首先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分别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 (可以增加世界经济规模),在世界市场按照某一世界市场交换价格进 行交换(两国均可比原先的国内贸易获得更多的利益)。 绝对优势的确定 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生产较外国需要更少的单位劳动力,那 么这个国家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假定aX<bX或1/aX>1/bX ,A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代表产业 资本的利益。 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该书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译成 多国文字,它集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 学说史于一体,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已经成 熟并形成体系。 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理论 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论” 又称 绝对成本论,这标志着国际贸易纯理论的 真正开端。
3、绝对成本论概述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 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 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 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 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 方都更加有利。
三、专业化分工后,世界经济规模的变化:
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X Y 3 6
B 12 4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分工后 2 2 3 4
表2-3(b)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2 2 分工后 3 2.5
X Y
3 6
12 8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部分比较优势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假设我国生产手表需8 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 个劳动日,而印度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需要12 个和10 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则( )A、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B、中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C、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和自行车D、两国各自都生产两种产品2、按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分工的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大卫李嘉图B、亚当斯密C、赫克歇尔D、约翰穆勤3、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由( )创立。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凯恩斯D、托马斯孟4、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1)和咖啡(2)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 上,a11=2 和a12=3,相应的。

外国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11*=2.5 和a12*=4,则本国与外国的比较优势分别为( )A、生产计算机;生产咖啡B、生产咖啡;生产咖啡C、生产咖啡;生产计算机D、生产计算机;生产计算机,5、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就应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个思想源于(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C、H-O 的要素比例说D、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6、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出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 )A、进口国B、出口国C、消费者D、不确定7、对于比较成本理论,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B、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一一比较利益定律C、是一种静态分析D、理论假设符合客观实际二、判断题( )1、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

则表明本国拥有比较优势。

(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认识基础上。

( )3、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进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进口国。

( )4、一国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5、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和咖啡的劳动工资率关系是w j>w c,则本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咖啡。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早期的国际贸易学说第一节前资本主义的贸易学说一、奴隶社会的贸易观念1. 奴隶社会的经济背景-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奴隶主拥有土地和奴隶。

- 手工业和商业相对落后,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发达。

2. 奴隶社会的贸易特点- 贸易形式简单,主要以直接交换(物物交换)为主。

- 贸易商品多为奢侈品,如贵金属、香料、丝绸等,这些商品主要用于满足奴隶主阶级的奢侈需求。

- 贸易活动受到地理限制,通常只在相邻地区或通过丝绸之路等少数渠道进行。

3. 奴隶社会的贸易观念- 贸易被视为一种政治和军事行为,而非经济活动。

- 奴隶主阶级通过贸易获取稀有商品,以显示权力和地位。

- 贸易的目的不是创造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欲望。

二、封建社会的贸易观念1. 封建社会的经济背景- 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控制,农民依附于土地。

- 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城市兴起,货币经济开始出现。

2. 封建社会的贸易特点- 贸易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受封建割据和交通不便的限制。

- 贸易商品多样化,包括农产品、手工艺品和地方特产。

- 贸易活动受到封建领主的严格控制,商人地位较低。

3. 封建社会的贸易观念- 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商业和工业是次要的,主张自给自足。

- 封建领主通过贸易税和关税来控制贸易,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 贸易被视为对封建秩序的潜在威胁,因此受到限制和压制。

第二节重商主义的贸易学说一、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1. 财富观- 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的财富和权力取决于其持有的贵金属(如黄金和白银)。

- 贸易被视为一种零和游戏,国家的财富增加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财富减少。

2. 贸易差额论- 强调贸易顺差的重要性,即出口必须大于进口,以保持国家财富的净流入。

- 认为贸易顺差是国家富强和军事力量的基础。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1. 托马斯·孟(Thomas Mun)- 英国经济学家,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考试题库第二章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演变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考试题库第二章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演变

第二章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演变一、单项选择题1、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是:(A)A.国际分工B、国际资本流动 C、国际价值D、国际商品流动2、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的标志性时期为:(B)A.第一次产业革命B、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C、第二次产业革命D、第三次产业革命3、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的是:(C)A.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B.国际资本的形成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 D.国家服务贸易的兴起4、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新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使其进入:(C)A.萌芽阶段B.形成阶段C.发展阶段D.深化阶段5、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D)A.萌芽阶段B.形成阶段C.发展阶段D.深化阶段6、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D)A.自然条件B.资本国际化C.国际生产关系D.社会生产力7、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A)A.自然条件B.资本国际化C.国际生产关系D.社会生产力8、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叫:(B)A.贸易条件 B.对外贸易依存度C.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对外贸易商品结构9、绝对成本说的创始人是:(D)A.俄林B.赫克歇尔C.大卫²李嘉图D.亚当²斯密10、亚当²斯密的代表著作是:(A)A.《国富论》 B.《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C.《域际及国际贸易》D.《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1、大卫²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是:(B)A.绝对成本说B.比较成本说C.要素禀赋说D.需求偏好相似说12、一国拥有的劳动力相对充裕,那么这个国家应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外交换,这种理论源于:( C )A.亚当²斯密的绝对成本说B.大卫²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C.俄林的生产要素比例说 D.凯恩斯对外贸易乘数论13、一国不应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集中资源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出口,以交换自己不生产的产品,这种理论源于:(B)A.亚当²斯密的绝对成本说B.大卫²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C.俄林的生产要素比例说 D.凯恩斯对外贸易乘数论14、根据俄林的生产要素比例学说,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应当是:(A)A.该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密集的产品B.该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密集的产品C.国外技术较为先进,价格较低的产品D.本国与外国需求相似的产品15、一定时期内,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伙伴在世界各国或地区分布情况的指标是(C)A.对外贸易依存度B.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对外贸易差额16、大卫²李嘉图和H-O的学说都是主张(C)。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2.2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一. 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2.3.1 李嘉图的贸易思想李嘉图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2.3.2 比较优势贸易模型一、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1.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2. 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

3.产品的比较优势的衡量 :(1)相对劳动生产率:产/L)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于产品B)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L)B(2)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产品A的相对成本=----------------------------------- (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3)机会成本:减少的大米产量()小麦的机会成本 =---------------------------------增加的小麦产量()2.4概括一下两个国家多种产品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确定原则: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相对工资,该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应该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

反之,该国不具有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应该不生产这种产品而从另一国进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