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 太阳中风
伤寒论02:太阳中风、伤寒、温病。

伤寒论02:太阳中风、伤寒、温病。
“概要:中风(汗出、发热、恶风、脉缓,汗后遇冷),伤寒(无汗,阴阳脉俱紧,极度恶寒,体痛,南方也会伤寒),传经(太阳入里阳明-烦躁则止,少阳可能到太阴少阴厥阴,一日为6-7天,病传是因为情志或心脏受损),温病(冬伤于寒,中暑),风温(自汗不止)。
三种表症:中风、伤寒、温病。
”01—条辨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的主要症状:汗出、发热、恶风,脉缓。
•(1)恶风:不喜欢吹到风,吹风不舒服。
•(2)最主要的症状是:汗出。
非运动或天气热而出汗,为病汗。
别人都不出汗的情况下,病人流汗。
•(3)脉缓:浮而缓,表症太阳病,脉是浮的,浮中带缓。
•(4)发热:可以理解为发烧,但不是高烧,比正常人搞1-2度。
不是主要症状。
•(5)有恶风、汗出两个症状,即可判断为中风。
•(6)中风:非西医之半身不遂、瘫痪,而是伤于风。
中风可能的起因:跑步运动大汗,进入空调房间(如便利店买饮料),出来后风吹自感不舒服,即已中风。
问诊与处方•(1)感冒来诊,问有无流汗,有,问怕不怕吹风,怕,即可诊断为中风。
•(2)只要有中风的症状,不管内因为B型感冒病毒亦或是别的什么西医病名,都可以按中风开处方(桂枝汤)。
02—条辨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与中风的区别:无汗、有汗。
•(1)无汗伤寒,用麻黄汤。
•(2)有汗中风,用桂枝汤。
发热:有没有发烧对辩证都关系不大。
阴阳脉俱紧•(1)寸关尺,寸为阳,尺为阴,中间的横膈为关。
•(2)寸、关两处的脉,均为又浮又紧。
•(3)辨阴阳最重要,可用两个手指摸脉(寸、尺),不一定用三个指头。
伤寒之恶寒:仲夏之夜,非常炎热,在车里更加闷热,病人在车里穿上厚大衣还是会觉得冷,发抖。
南方也会得伤寒,伤寒并非指伤于冬天的寒冷,南方、夏天,也可能会伤于寒,例如吹冷风空调,跳入冷水中游泳,在冷库工作等。
呕逆是病进入少阳的症,这里有呕逆表明人肠胃不好,不是主症,不是每个伤寒都会呕逆。
【每日学伤寒】12太阳中风

【每日学伤寒】12太阳中风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籍粥之功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口父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一条讲太阳中风的治疗方法、病理变化,并补充了证候,要和第C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合在一起来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阴.是指沉取。
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是阳浮。
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就是迟缓无力的,是阴弱。
.阳浮而阴弱.是太阳中风脉浮缓的一个具体描写。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两个.自.字说明中风的发热和汗出都比较快,和伤寒的阳气闭郁以后发热不同。
.阳浮.就是卫受邪,风阳并于卫阳,所以发热很快。
卫强,卫有风邪而强,营阴得不到卫的保护而外越,加上风阳之邪的开泄,所以在发热的同时自己就出汗。
从描述中又反映出太阳中风的发热、汗出是有次第先后之分的。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是微恶风寒的互辞,不要割裂开来体会。
太阳中风发热汗出以后,毛窍开泄,会出现微恶风寒。
.啬啬.指怯冷貌,是对恶寒的形容。
.淅淅.是形容恶风的程度就像冷水浇身一样。
.翕翕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虽然发热快,但是热在表,不是蒸蒸发热,而是像穿衣盖被过厚所捂出来的发热,所以叫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风邪上行,影响肺胃,肺气不利就会.鼻鸣.,胃气上逆就会.干呕.。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十四:「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
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
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
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
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 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
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
学中医跟侦探一样要有 common sense。
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一样的效果。
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
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
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
丸剂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缓慢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
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
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只有觉得很爽。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zyy201002002.aspx
语——整理者注)——秦艽10 g、炒白芍10 g、炙甘
草10 g。整理者遵姚老此方法用于临床,屡用屡效。
(收稿日期:2010-01-20责任编辑:蒋力生)
r……………………………………一飞! ;
新专栏征稿
{
{
i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理论研究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体;
浮于表与寒邪相争则热势复高;同时,也就造成患者
一时自汗出,一时又欲汗出而不得汗出,即所谓自汗 出而不彻的症象;毛窍开合不利,鼻亦难独任呼吸,
壅塞不通而或鼻鸣;肌肉受邪,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而
干呕。邪正相争于表,卫阳较强,故脉浮;营阴偏弱, 稍按又觉驰缓无力,故脉又现缓弱之象;邪犯通体之 卫气,营血因之阻滞,故而身体四肢及腰疫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证与太阳伤寒表证在 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三点明显区别:第一.本证的病 因是挟有寒邪的风邪,与伤寒表证的病因是挟有风 邪的寒邪相较,主因有偏风与偏寒的不同;第二.导 致本证的风邪,其性主动,主疏泄,所以即使是挟寒 的风邪,也没有寒邪凝闭压抑卫气的作用强,故本证 与太阳伤寒表证无汗不同,时而能自汗;第三.正因 为本证无寒闭卫气较甚的机理,故卫气奋起与邪争 之力亦不强,卫气盛实的程度亦较表寒证稍逊,加之 本证尚具营弱之机,则相对表寒的麻黄汤证而言,常 被伤寒注家称为表虚证,然就其实质而言,本证乃属 以寒风之邪偏盛为主,卫营不足为次的偏实证候。
【病案举例】
胡某某,女,32岁,1983年6月2日初诊。(伍 炳彩经治) 患者发热5天,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 伴头痛,身体疼痛,口不渴,用西药治疗发热不退,乃 请我出诊。就诊时患者发热有汗,问其恶风否?矢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词解】[1] 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
脉象轻按明显,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阳浮而阴弱,指脉象浮缓。
同时在此又指病机,阳浮提示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提示营阴不能内守,阳浮而阴弱,说明了桂枝汤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2] 啬啬恶寒:啬,音瑟(sè)。
寒冷畏缩之感。
啬啬恶寒,形容恶寒较重。
[3] 淅淅恶风:淅,音析(xī)。
冷水洒身之感。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较重。
[4] 翕翕发热:翕,音夕(xī)。
温暖和煦之感,翕翕发热,形容发热如羽毛覆盖之状。
[5] 鼻鸣:即鼻塞。
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鸣响,故曰鼻鸣。
【提要】太阳中风病机及证治。
【分析】言太阳中风,必参第1、2条所述内容。
阳浮而阴弱,既言脉来浮缓之形状,更寓卫强营弱之病机。
《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今卫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脉浮而发热如鸟羽加身。
营弱是说营阴不能内守,阴泄于外,故脉缓而自汗绵绵不止。
啬然恶寒,淅然恶风,此卫气失于温煦之职是也。
鼻为肺窍,肺合皮毛,今风寒犯表,肺气不宣,则鼻道塞而不畅,气息粗而鸣响。
肺胃相应,气降为顺,今肺气不宣则胃气应之而逆,故而干呕。
就太阳中风证而论,肺胃气逆之鼻鸣干呕,虽多见于临床,然非本证必具之症。
本条恶风与恶寒并举,说明二者虽有轻重之别,然临床上难以完全区分。
恶风者每兼恶寒,恶寒者多伴恶风,风寒相兼,互见为常。
故不可以“中风者恶风、伤寒者恶寒”而论。
【选注】程郊倩: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
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唯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
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
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
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吕搽村: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
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一篇第1节:太阳中风证治主要方剂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一篇第1节:太阳中风证治主要方剂第一章:太阳病第一篇:太阳中风证治第1节:太阳中风证治主要方剂太阳中风概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个发热,他把“发热”放在前面,说明这个证候——发热是先出现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风邪和阳邪相比较,风为阳邪,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
第二种症状就是汗出,为什么会有汗出呀?是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所谓风主疏泄,就是说风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
风邪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邪有蒸发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为汗,所以这就对于太阳中风来说,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就是这个汗出,所以我们对汗出的这个病机要特别的关注。
第三个症状是“恶风”。
其实恶风秋恶寒,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
为什么会有恶风寒这样的临床症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主要是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所造成的,所以它有怕冷的这个特征。
最后一个症状,“脉缓”。
这一条是在“太阳病”这三个字的前提下讲的脉缓,它应当包括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三个症状。
因此,这里的脉缓应当是脉浮缓。
脉浮主主邪在表,主正邪相争于体表,气血浮盛于外。
这个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快和慢,而是指的脉博的形态松弛柔软,指的柔软。
这是和和太阳伤寒表实证那个寒主收引,血管紧张度高,所出现的紧脉相对而言的。
因为太阳中风证它有发热,有发热脉搏就快,所以这个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的快慢,指的是血管松弛、柔软。
为什么松弛柔软,一个是说明它没有寒邪,再一个说明它汗出伤营。
因为汗是阴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阴血中的津液,那么营气不足,所以这个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软的。
病症举例:1:有一天,我在门诊,来了一个小伙子感冒发烧看病,正好我带的同学呢,都是我们本科班二年级正在学《伤寒论》的同学。
这个小伙子说,昨天晚上下雨,我从单位回家的时候也没有带雨衣,就淋湿了,我想我身体挺壮的,不怕雨淋吧。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4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4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第一章:太阳病第二篇:太阳伤寒证治第四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一)桂枝麻黄各半汤(二)桂枝二麻黄一汤(三)桂枝二越婢一汤(一):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麻黄、生姜、炙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功用】小发其汗,以解表邪,小小汗之以和营卫。
【煎法】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你看,病程已经长了,现在得症状表现是什么呢?“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寒热交错,一个是阵发发作,那么这里得如疟状是“寒热交错如疟装”还是“阵发发作如疟状”呢?我们往下看原文就可以知道,从发热的特征来看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发热比较明显而恶寒比较轻,他没说寒热交错,那是什么如疟状呢?隔过“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下面有一日二三度发,一天发作两三次,因此我们就知道这个证候的特点是“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一天发作两三次。
那么这是不是邪气入少阳的表现,是不是邪气传阳明的表现?他下面说了两段话,“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其人不呕说明邪没有入少阳。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那么邪入少阳,胆火最容易犯胃而容易出现起呕、多呕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伤寒论》里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所以我们前面讲第四条的时候,那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那个“颇欲吐”就提示邪入少阳。
我们这里的“其人不呕”就提示这是邪气没有入少阳,没有出现少阳症状。
伤寒二十问

1.结合临床谈谈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答: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可以被理解为中风表虚证,此条文提示了太阳中风证的病位,病证,病性,病机。
“中风”指风中太阳,风为阳邪,邪犯太阳,卫阳抗争,两阳相见故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内迫于营,营阴外泄,故汗出,因风伤卫阳,汗出肌舒的原因,故可见恶风,脉缓则因风伤卫表,汗出营弱所致。
太阳中风证重点突出在一个“虚”字,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故主要的症状当抓住汗出,脉浮缓。
治疗太阳中风表虚之证应以桂枝汤主之,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论曰:“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可以被理解为伤寒表实证,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腠理郁闭,不得外伸温煦肌表,故必见恶寒,寒邪凝滞收引,气血凝滞不畅,故必见体痛,影响胃气,故见呕逆。
太阳伤寒证重点在一个“实”字,卫阳郁闭,营阴郁滞,故主要抓住无汗,脉浮紧。
治疗太阳伤寒表实之证应以麻黄汤主之。
同时中风与伤寒各有其证,各立其法,各有其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看做轻与重的渐进关系。
20.如何理解伤寒论中原文结构《伤寒论》原文的基本结构概括为“四要素”结构。
所谓“四要素”,就是以原文形式记述同类医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原病证(第一要素)、病史及/或治疗史(第二要素)、现病证(第三要素)、现病证的治疗(第四要素)等,每一要素在原文中又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原文,其结构规律不尽相同。
《伤寒论》398条中,有200余条原文符合四要素、三要素、二要素的结构规律,并且二要素、三要素结构又是四要素结构的特殊形式,《伤寒论》中尚有大约30余条原文属于重叠四要素结构。
四要素结构是《伤寒论》原文的基本结构,凡具备四个要素的原文,均属四要素结构。
特殊四要素结构在《伤寒论》中也是存在的,不具备四要素中某一二个要素的原文,也即符合二要素或三要素结构。
其中,有些原文缺少病史、治疗史要素,有些原文缺少原病证要素,有些原文缺少现证治疗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宜忌 A.食粥:服药后啜热稀粥一升余,辅助解表。①粥为水 谷,生化营卫的物质基础;②热粥易消化,不伤脾胃, 不伤肺。 B.温覆:服药后温覆一时许,即加盖衣被约二小时。① 取暖以助发汗;②防止卫气耗散。 C.食忌: ①生冷、粘滑、肉面、奶酪等不易消化的食 物,不清洁、有不良气味的食物(臭恶),以免损伤脾 胃;②禁食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五辛)、 酒等辛散燥烈的食物,以防过分发汗,伤津耗液。
5.煎服法 ⑴煎煮:小火,久煎.只煎一次.
• • 用水七升,取三升,就是煎煮时间 气为阳,味为阴.“其在皮者,辛以散之”重在用味。重用味,则 其药久煎.
⑵服药:掌握药量
①常规服法:一日三次(6-12-8时),每次一升. ②病轻者,服一次,若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 ③病较重者,服后虽有汗,亦可再服,并可缩短服药间隔,可在半 天内服完一剂(首次服药后,过四小时服药二次,再过二小时 服三次,即在六小时内服完总量). ④病重者,一日一夜连续服药,可服至二、三剂。 • 勿过量 不可令如水流漓。 • 调整服药间隔和调整服药总量,本质上是调整药量,但容 易及时调整.可防过服之弊.
2.太阳温病 热不甚
A.温病条辨· 卷一·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 冬温) 四、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 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 桂枝汤方 • 桂枝(六钱) 芍药(炒,三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 片) 大枣(去核,二枚) • 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 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第四讲 太阳中风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证治 1.典型表现 太阳病的典型表现+汗出 脉缓 ⑴汗出: A.表现 :①间歇的温汗。 ② 多与发热有一定 相关性,热↑→汗→热↓。 B.病理: ①卫气失调重,推动作用出故障,不 能正常控制汗孔开闭. ②正气外出抗邪,但正 气相对不足,难以尽祛其邪。 ⑵脉缓:正气相对不足的反映。
三、 桂枝汤禁例 1.桂枝汤发汗解表力轻;治“脉浮紧,发热汗不 出”的太阳伤寒,则发汗力不足,可致变证。 • 变通 体弱者可服 2.桂枝汤甘温助热生湿,平素嗜酒而里蕴湿热 者应禁服。 • 变通 降低温性/增除湿可用于相应轻证 3.桂枝汤助阳,里热证禁服。 • 变通 降低温性/增强宣散可用于相应轻证
3、酌加宣降肺气/利水渗湿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4、配合和解少阳。 • 表里同病,如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
与太阴同病、太阳与少阳同病等
(二)正用 • 太阳中风及其兼证
(1)太阳病中风目病 (2)太阳病中风鼻病 (3)太阳病中风咽病
(三)借用
1.太阳伤寒 体虚[含表里同病] •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 宜桂枝汤。(57)《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 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说明:本条论述以上冲病机与太阳病同;其人正虚, 视同太阳中风证. *上冲:一为病人自我感觉;二为咳、呕、喘等正气 向上向外抗邪的表现.
2.病机 风寒袭表,卫开营泄。 • 闭郁为本,开泄为标。开泄是特点,但不是主流。 3.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发散力不强的辛温解表法;有较强扶正作用的辛 温解表法 4.方 桂枝汤方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二枚,擘
•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 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覆令 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 不除。若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 法。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 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 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 恶等物。
二、桂枝汤的应用 (一)如何增强桂枝汤的作用(以增强发散力示例) 1、调整比例 桂枝、生姜 阳性药↑ 芍药、炙草、大枣 阴性药↓ • 桂枝加桂汤 • 桂枝去芍药汤 2、加入发散药(如解表药等) 麻黄、葛根|半夏 陈皮 •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 桂枝汤变方 桂枝 白芍 干姜 炙甘草 •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相关连接] 营卫关系
①同源:都以水谷之气为主要来源. ②同行:营卫相伴,运行全身. ③互助:卫在外营之护卫,营在内卫之后盾. ④互化:卫入脉中化而为营,营出脉外化而为卫.
方义
⑴桂枝 ①健脾运;②通行营卫;③化气:卫气/膀胱 之气 • 总之①祛除病邪;②促进卫气生化,提高抗邪能力。 (重在后者) ⑵芍药 ①疏肝助脾运;②疏肝助通行气血营卫;③化 气:营气 [白/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⑶生姜 ①健胃;②通行营卫;③化气:卫气/膀胱之 气 • 总之①祛除病邪;②促进卫气生化,提高抗邪能力。 (与桂枝同,但重前者);此外还有一定的止呕作用。 ⑷甘草 调和诸药,又能助桂枝生化卫阳,助芍药化生 营阴。 ⑸大枣 甘温,补脾益气,助芍药滋养营阴。
B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风温 ■某。阴虚风温,气从左升。桂枝汤加花粉、 杏仁。 • 按 温病可用桂枝汤。加花粉,缓解口渴, 略有清热。加杏仁,通过宣降肺气,增强 桂枝汤宣散之力。
3.杂病营卫不调 •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 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伤寒论· 辨太 阳病脉证并治中》 (三)变用 1.温运脾阳 温之力较差,运之力较强。桂枝,温脾阳; 芍药,疏肝运脾;甘草、生姜、大枣健脾。 2.调和肝脾 偏温偏脾 3.温通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