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本质及定义
催眠的原理是什么

催眠的原理是什么
催眠是一种通过引导、关注和放松来改变个体意识状态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一个放松的状态,让他们对建议和影响更加敏感。
催眠的原理涉及到个体的注意力和意识层面的改变。
当人们处于催眠状态时,他们的意识更加集中并更易受到外部影响。
这种改变可以通过催眠师使用特定的语言、声音和动作来实现。
这些引导和建议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催眠的原理可以解释为一种让人们进入特定脑波状态的技术。
在正常清醒状态下,人们大部分时间处于beta脑波状态,具
有较高的意识活动和警觉性。
而在催眠状态下,人们进入alpha脑波状态,意味着他们更放松,并且容易接受建议和影响。
此外,催眠还涉及到人们的想象力和能力。
当人们处于催眠状态时,他们的想象力通常更加活跃,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设想和经历不同的感觉、情绪和体验。
这种想象力的增强可以用于帮助治疗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
尽管催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技术,但科学界对其作用机理仍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催眠可能通过改变大脑的神经活动和连接方式来产生效果。
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催眠更多是一种心理建构,其效果是通过人们对催眠的期望和信念来实现的。
总之,催眠的原理涉及个体的意识状态的改变、脑波活动的转
变以及想象力的增强。
它可以通过引导和建议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然而,催眠的确切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解释。
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催眠是一种用于改变一个人意识状态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和改变行为。
以下是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1. 专注与深度放松:催眠通过帮助人们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来起作用。
这个状态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沉思或专注注意力的状态,与正常清醒和睡眠之间存在一种中间状态。
2. 改变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意识状态发生了改变。
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并更加容易接受和响应建议。
3. 建议的接受性增强:在催眠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
这些建议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或其他形式传达。
例如,一个人在催眠状态下可以被告知他们将感到放松、自信或快乐,并且他们很可能体验到这些感觉。
4. 打开潜意识:催眠使人们更容易访问和影响他们的潜意识。
潜意识是我们大脑中存储的一切经验、信念和欲望的集合。
通过催眠,人们可以在潜意识层面上接受新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本身并不具有神奇的力量,也不可能让一个人失去自我控制或违背自己的价值观。
相反,催眠是一种与被催眠者合作的过程,需要他们的自
愿合作和参与。
总而言之,催眠通过帮助人们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增强他们对建议的接受性,并打开他们的潜意识,从而帮助他们达到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的目标。
催眠

1、催眠定义:催眠(英文:hypnosism,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
此时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
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
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虽然催眠很像睡眠,但睡眠在催眠中是不扮演任何角色的,因为如果人要是真的睡着了,对任何的暗示就不会有反应了。
“催眠”这个名字本身是带有一定误导性的。
催眠(hypnotism)的概念: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
(狭义);对特殊的刺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
(广义)2、催眠受暗示性的测试:1)手部飘浮下降法:首先让受试者坐着或站着(此法不适于躺着做),令其闭上双眼,催眠师站于受试者身旁,开始以下暗示用语(括号内的文字是催眠师要做的动作或是说明,引号内则是催眠师的暗示用语):(催眠师用双手轻握住受试者的双手,引导受试者的双手向正前方抬起,直至与肩同高,此时受试者的双手应是打直、平行、与肩同高)『将你的眼睛闭起来,把手往前抬起来』(边说边引导受试者的手抬起)『想象,在你的右手手腕绑着一颗很大很大的气球』(边说,边将受试者的右手掌朝上)『想象,在你的左手掌上,放着一本很厚很重的书』(边说,边将受试者的左手掌朝上)『现在,想象你的右手被那颗大气慢慢的往上拉,你的右手愈来愈轻,愈来愈轻,』(此时,催眠师已将双手离开受试者的双手)『而在你的左手,你的左手感觉到那本书好重,好重,得让你的手开始下垂』(此时,催眠师不断的重复右手变轻、左手变沉重的暗示,暗示语的速度最好是配合着受试者的呼吸速度,在其吐气时才说暗示语,当受试者手部开始有动静时,要适时的追加暗示,此时稍微加重语气)『对,对,很好,右手愈飘愈高,左手愈来愈沉重下垂,继续感受那种感觉,』(当受试者双手僵了半天却没反应时,可用触碰的方式)『当我碰到你的右手腕时,你会发现,你的右手的气球拉力变大了,把你的手猛力往上拉起,你看,的手愈来愈轻,愈来愈轻,愈飘愈高,愈飘愈高,』(此时,摧眠师用手触碰一下受试者的右手腕,观察受试者反应,不管反应为何,也转像左手做相同的动作)『当我碰到你的左手掌时,你会发觉,你的左手掌的书愈变愈重,重到让你的手不能负荷,你的左手好酸,好酸,好想放下来,好想放下来,』(此时催眠师用手碰一下受试者的左手掌)(如果受试者一直都没有任何明显的反应,随即改口,结束此项测试)『好,将你的双手放下,睁开你的眼睛,』(如果受试者反应良好,则继续进行催眠引导)2)手臂闭合测试:让受试者坐在椅子上,催眠师站于受试者的身旁。
催眠是什么原理

催眠是什么原理
催眠是一种通过创造放松状态并引导个体进入潜意识层面的技术或方法。
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放松状态:催眠师会通过语言、声音、节奏和姿势等方式,帮助个体达到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
这种放松状态有助于减少心理和生理紧张,让个体更容易进入催眠状态。
2.借助暗示与建议:在个体进入放松状态后,催眠师会通过暗示和建议,引导个体进入潜意识层面。
暗示可以是肯定性的语句,如“你感觉非常放松”,或是引导性的话语,如“想象你正在漫步在沙滩上”。
这些暗示和建议可以在潜意识层面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个体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
3.活化想象力:催眠依赖于个体的想象力和内在的意象能力。
催眠师会激发个体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对特定场景、形象或体验进行想象,进一步加强潜意识层面的影响力。
通过想象力的使用,个体可以更深入地接受和体验催眠师所传达的暗示和建议。
4.潜意识的开放性: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层面更容易接受和接纳外部的暗示和建议。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意识层面会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但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防御机制相对减弱,潜意识更为敏感。
这使得催眠成为一种利用潜意识层面来改变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并非可以让人完全失去意识和自主能动性
的状态。
个体在催眠状态下仍保有自我保护和辨别能力,不会接受违反自己价值观和伦理标准的建议。
催眠的效果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对催眠的回应程度因人而异。
催眠名词解释

催眠
催眠名词解释: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状态的意识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选自百度)
催眠实质上是一种人为的,介于觉醒与睡眠之间的心理状态,催眠者的暗示诱导使被催眠意识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使潜意识中的大量信息被重新组合,提取并与催眠者的意识发生连通产生的反应。
(选自百度百科)
催眠是什么?我理解的还不透彻,但是近段时间我自己感觉得到被催眠了(跟着老师读了一些正能量的书,学着做正向的心理暗示),被催眠了的感觉还真的很不错。
身体比以前更健康了(自测血糖值,血压值等等都更正常)。
心情也比以前好多了,若起情绪了也比以前受控制,自己能够很快释放情绪。
催眠的概念

催眠的概念
催眠,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完全专注并能达成某种目标的过程或者行为。
从广义上讲,就是所有造成影响的暗示行为。
比如说,教育、广告、人际交流、销售、演讲等等。
有些是我们能意识到的,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无意识地在接受着。
催眠是一种深度放松和高度体认的表现。
就像做白日梦或冥想一样,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潜意识会开放并吸取对自己有帮助及有益的暗示,
当催眠治疗师实施催眠时,人会忘记身体机能和自我意识,这会使人更容易地接受暗示,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地给予被催眠者暗示,并持续多个疗程,会使新的改变让病人永久地接受。
催眠术就是催眠师运用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言语或动作、声响、物体等向被催眠者的感官进行刺激,诱使其意识渐渐进入一种完全放松的特殊境界的技术。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的心理状态。
催眠的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
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作出反应。
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
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技术。
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催眠。
催眠的基本原理讲解

催眠的基本原理讲解
催眠是一种精神状态,通过特定的技巧和方法使人处于放松、专注和易受影响的状态。
催眠的基本原理涉及到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外部建议的敏感度。
下面是催眠的基本原理的讲解:
1. 专注和放松:催眠的首要目标是使人放松和专注。
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和专注于特定的声音、图像或想象力等方法,可以使大脑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同时过滤其他干扰和想法。
2. 意识分析和潜意识启动:催眠过程中,人们的意识往往得以分解和转向潜意识。
潜意识是我们不自觉的思维、记忆和情感的储存库。
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的影响力增强,人们更容易接受和回忆潜在的记忆和想法。
3. 建议的敏感度增强:催眠状态下,人们对于建议更为敏感。
催眠师通过无意识层面上的言语、旋律或图像,并结合催眠者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建议或指令,以引导其行为和想法。
4. 自我意识减弱:在催眠状态下,人们对自己和外界的觉察减少,自我意识降低。
这种减弱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放松和接受催眠师的建议,但同时也需要催眠者的信任和配合。
5. 焦虑和抵抗减少:由于催眠状态下对于建议的敏感度增强,焦虑和抵抗也相
应减少。
人们更容易接受积极的建议并放开对自我限制的抵抗,从而加强对于改变、治疗或提高个人表现的积极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个体对催眠的敏感程度因人而异。
此外,催眠并不具备超能力或超自然的效果,它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转变,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达到放松和疗愈的目的。
催眠术的原理及应用

催眠术的原理及应用一、催眠术的定义催眠术是一种心理暗示和自我暗示的技术,通过特定的方式引导一个人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以达到放松身心、改变思维、增强自我意识等目的。
二、催眠术的原理催眠术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暗示和联想:催眠师通过言语和行为的暗示,引导被催眠者进入放松的状态,并联想自身处于其他场景或状态中。
2.集中注意力:催眠师会要求被催眠者集中注意力,通过屏蔽外界干扰,引导被催眠者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
3.放松身心:通过深呼吸等方式,催眠师帮助被催眠者放松身心,使其保持放松而舒适的状态。
4.潜意识暗示:催眠师会针对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进行暗示,通过暗示达到某种积极效果,如消除恐惧、改变习惯等。
三、催眠术的应用催眠术在以下方面有广泛的应用:1. 心理治疗•缓解焦虑和压力: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压力,提高心理健康。
•解决心理问题: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和理解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心理问题,如恐惧症、失眠等。
2. 行为改变•戒烟和戒酒: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通过暗示和联想,增强对戒烟、戒酒的决心和意愿。
•控制体重: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改变饮食习惯和控制食欲,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3. 性问题•增强性欲: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增强性欲和性快感,改善性生活质量。
•解决性心理障碍: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性心理障碍,如阳痿、早泄等。
4. 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提高学习动力: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增强学习效果。
•增强记忆能力: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记忆力,更好地记住学习的知识和信息。
结语催眠术是一种通过暗示和联想来改变意识状态的技术,它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心理治疗、行为改变、性问题和增强学习记忆能力等。
通过催眠术的辅助,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 论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9月第31卷第9期总第412期催眠的本质及定义李建伟摘要: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
从催眠的过程和外在表现来定义催眠易造成混乱,从与催眠最相关的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催眠的本质及其定义。
最后对催眠的定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催眠,催眠本质,催眠定义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0)09-0012-03The Nature and Def inition of Hypnosis L I J ian w ei.S chool o f M edical H umanities,T ianj inM edical Univer sity,T ianj in300070,ChinaAbstract:H y pnosis is a co mplex pheno meno n,is combination of a number o f psy cho log icalpr ocesses.Definition of hy pnosis is co nfusing w ith its emphasis o n v ario us procedur es and cere monies.T his paper discusses a ppro aches t o defining hypnosis wit h refer ence to three co mpo nents:sug gestio n,t rance,and inductio n.T he paper also o ffers some proposals fo r a definition.Key Words:hy pnosis,the nature of hy pnosis,the definition of hypnosis1 导言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包括选择性注意、放松、设置期望以及在期望的基础上,施加暗示。
想象也是催眠体验的一个特征。
催眠的过程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服从。
催眠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催眠引导,能够使被试进入催眠状态。
另外一部分就是暗示体验的改变(包括自主运动,幻觉和感觉丧失)。
至少现在认为,在暗示性和催眠之间的关系中单独的暗示并不等于催眠。
催眠诱导本身通常就是一系列暗示组成,这些暗示强调舒适、放松,而且将被催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内在的体验上。
当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时,就会给出暗示。
对于催眠准确的界定,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治疗师的角度、从被试的角度,还是需要把两者都考虑在内。
另一方面是界定催眠时,暗示性和意识状态的改变,哪一个起到的作用更大。
H eap[1]从催眠师的角度定义催眠,包括了催眠师的行为和意图,而不是从被试的反应和体验。
催眠的一部分界定为 催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被称为催眠师,另一方被称为被催眠者。
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催眠师通过要求被试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的观念和图像,能影响被催眠者的感觉、情感、观念和行为 。
这个定义虽然没有精确地描述出催眠师的交流过程,但是能够概括出催眠的基本特征。
通过这个定义,能够描述被试的反应,并进行预测,能够更科学地研究催眠。
对于这样从实践的角度界定催眠也存在着异议。
例如,被试在同样的引导下,能够有不同的反应,甚至一些被试根本没有反应。
所以,在催眠的界定中,应该包括被试的反应。
英国心理学会(British Psy cholog ical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天津 300070Society)的催眠定义加入了被试反应的相关信息。
催眠之中,最重要的三个成分就是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下面将分别进行讨论。
2 催眠和暗示性的关系暗示是一种从催眠师到被催眠者的交流。
催眠暗示能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包括自动行为,部分功能丧失,记忆扭曲,幻觉和痛觉丧失。
开始这些被认为是催眠的魔力。
但是同时,有些研究者在没有催眠引导的情况下也报告了同样的反应。
这些研究发现了一个公认的结论,催眠之后出现的行为只有在非催眠情况下不会发生才能归于催眠的作用。
在催眠和暗示的相关研究中,催眠和暗示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加强的。
当对被试施加暗示时,这样的行为也促进了催眠。
同样,先诱导催眠产生,再施加暗示,这也对催眠产生相应变化。
H ull认为,催眠和正常状态之间的不同在于数量之间的差异,而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这个理论正确的话,产生催眠特殊效果的是暗示本身,而不是催眠。
而催眠的状态只是提高了反应程度。
Spanos[2]对催眠的解释更为激进,认为催眠的效果是由于被试的动机、期望和其中扮演的角色所引起的。
对被试施加想象性的暗示时,甚至没有正规的催眠引导时,这些被试就可能被引导进入一个催眠状态[3]。
Nash[4]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当告诉被试一个想象性的经验时,任何的暗示都可能构成催眠引导的一部分。
并且把这种解释纳入到催眠的定义中,能够重新科学地解释催眠现象。
总之,催眠和暗示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是有些是可以肯定的,例如,催眠引导本身就可以被称为暗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暗示都是催眠引导。
催眠引导对催眠中的暗示有些特殊的作用。
被催眠者完全以一种无意识催眠的本质及定义 李建伟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9月第31卷第9期总第412期的方式对暗示进行反应。
通过恰当的想象,暗示可能被扩大。
一些暗示会引起催眠者时间体验和记忆上的改变。
并且,催眠暗示能够引发特定的生理反应,尤其儿童易产生无意识生理机能转换。
受暗示性可以被可靠地测量,并且在人的一生中是稳定的个人特质。
3 催眠体验和催眠的关系当催眠师进行催眠诱导时,被试处于精神放松、沉浸于内部体验(如想象、记忆和感觉)且与外界正在进行的事件相分离的状态被称为 催眠体验 ,是进入催眠的一种特征性的表现。
大多数被试在催眠的状态能够体会到一种 漂浮感 ,这种状态下会有知觉的改变、思维的改变并进入潜意识。
同时,被试会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到被催眠师唤醒。
一个更为传统的方法是通过被试对不同的暗示反应来推测催眠的 深度 。
例如,当被试出现幻觉的时候,为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为了从一个更加实用的角度描述催眠,H eap认为催眠是一种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内在体验,而不是集中于外在环境的一种状态。
这种恍惚状态具有一定的 深度 特征,能够被被试主观报告的数字量表或者自我报告的调查问卷所衡量[5]。
但是 催眠体验 的界定仍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仍与被催眠者的主观报告有很强的相关。
例如,同样的 催眠体验 反应,有些被试归因于催眠,而有些被试则简单地归结为放松。
所以,从单纯的 催眠体验 来确定是不是进入催眠,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4 催眠引导和催眠的关系催眠引导有三种方式,即自发性的、引导式的、自我催眠。
任何一种行为的出现都受到期望的强烈影响。
进行催眠的情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适宜的情景当中,被试会对催眠师的行为、自己的体验,以及他们与催眠师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期望。
催眠引导有很多标准程序,但目的都是使患者放松,并鼓励被催眠者将其意识聚焦于内在。
Baiber认为催眠引导只不过是起到一个仪式的作用。
H ilgard则认为催眠引导起到了增强被催眠者以分离的方式对暗示进行反应的可能性。
Spieg el[6]对于催眠引导采用了一种更为实用性的方法 催眠引导特征测验(H ypnotic Induction Pr o file,H IP),既能对催眠完成引导,也能测量被试的催眠敏感性。
H IP能够在完成的过程中和被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会因为直接暗示的失败导致被试的受挫感。
通过施加H IP显示,大概有75%的被试具有催眠敏感性,这与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结果相似。
需要澄清的是,对于催眠引导本身而言,是不会产生分离性精神障碍的[7]。
催眠虽然能够产生分离症状,如自动书写,但是这些只针对催眠敏感性高的被试。
Leavitt指出,催眠暗示并不能创造出新的子人格,而只是能够把已经存在的子人格表现出来。
病人所患的各种精神症状和催眠引起的各种反应既有量的不同也有质的差异。
5 结语综上可见,催眠的定义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
从催眠的理论和操作来界定催眠有很大的区别[8]。
并且有很多学者对于美国心理学协会(APA)2003年的催眠定义也有很多异议[9],认为其过分强调了想象在催眠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想象是催眠的主要过程,进而在催眠体验中也起了错误的引导。
在APA2003年的催眠定义中,忽略了 催眠 这个词在引导及其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许多研究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在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和催眠反应性上的差异,但是在催眠的专业领域,关于催眠引导导致的个体反应差异仍没有达成一致看法。
通过对各种催眠感受性量表的反应性之间的研究并没有能够促进催眠在理论上和操作上的进步。
有许多研究也认为,催眠只是一个特殊的状态,和清醒的状态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10]。
对于催眠的理解及定义,有许多方面需要考虑。
例如,瞬间催眠是进入催眠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以前催眠定义中没有反映出来。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当一个人从事一个非常专注的任务时,也能产生这种状态。
有许多文献也概括了在病理状态下的瞬间催眠状态,例如转换障碍、分离障碍和急性应激状态。
催眠的定义在这方面应该有所区分。
催眠的定义也能够包含催眠体验的必要的标准,包括注意力完全集中,想象性的分离和催眠暗示性。
在对催眠的理解中,要区分催眠和治疗之间的关系。
单独的催眠不具有治疗的作用,但是当进入催眠状态时,能够使心理治疗的策略得到加强。
催眠可以被用于不同的治疗方法之中,包括精神动力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不同的被试对于催眠和暗示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
如欲解释这种变化,必须能够准确地测量这种变化的存在。
催眠敏感性的分数能够预测在认知重建的治疗中取得积极效果的反应。
在临床当中,可以把评估催眠敏感性作为临床应用的一部分。
(本文系天津医科大学科学基金项目 催眠减轻晚期病人疼痛对照研究 的成果,项目编号:2008ky38)参考文献[1] Heap M,Dryden W.Hypn oth erapy a han dbook[M].Philadelphia,USA:Open U nivers ity Pres s,1991:1-2.[2] Spanos N P.H ypnotic b ehavior:A social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amnesia,analgesia,and tr ance logic [J].Beh avior and BrainSciences,1986,9:449-467.[3] H ilgard E R,T art C T.Responsivenes s to su gg estions follow ingwakin g and imagination instruction s and follow ing indu ction of hyp n osis[J].J ournal of Abnormal Ps ychology,1966,71:196-208. [4] Nas h M R.Th 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 t Wh en C rafting Definitions:S cien ce and S cien tis m Are not th e Same T hing[J].Interna tional J ou rnal of Clinical and Ex perim ental H ypnosis,2005(53):265-280.(下转第16页)非脑死亡患者放弃治疗的原因分析及临床策略 姬绍先等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9月第31卷第9期总第412期存在这类因素,非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