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学案1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学案(附活页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学案一、新知导学:(一)【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读文章的关键句、优美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4.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习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绿的象征意义。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四)【知识清单】1.字音辨识陆蠡.(lǐ)淅沥..(xīlì)移徙.(xǐ)婆娑..(pïsuō)涸辙..(hãzhã)猗.郁(yī)瞥.见(piē)葱茏..(cōng lïng)纤.细(xiān)急不暇.择(xiá)蕈菌..(xùn jùn)揠.苗助长(yà)2.词语释义。
了截:明了简单。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繁茂:繁密茂盛。
安顿: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攀缘,牵引。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茂盛的样子。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攀缘: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还可指依附、投靠。
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
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3.相关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偃,拔。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作仔细的选择。
4. 近义词辨析占据•占领“占据”指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场所。
例:敌人凭借占据的有利地形,企图负隅顽抗。
“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例:我们要开拓和占领新的科技领域。
固执•顽固“固执”指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词义较轻。
例: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是不行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1课时).doc

《囚绿记》教案【课前预习】细读文本,对最感兴趣的文句或文段做圈点批注,并完成《新学案》自主预习内容。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由“遇绿”到“囚绿”再到“放绿”的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活力和希望。
是啊,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顽强。
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使人愉悦,给人带来希望。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研读课文(一)检测学生预习(二)与陆蠡相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位作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_____陆蠡。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三)初步感知(带着问题诵读课文)1、标题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常春藤2、“囚绿”是怎么回事?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3、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A级)①字音瞥见()涸辙()()移徒()淅沥()()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①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②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③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绿→囚绿→绿→绿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B级)①文中哪些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②找出文中表明对绿情有独钟的句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案(1)

囚绿记【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人教版语文高一-囚绿记 学案

《囚绿记》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3、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A级)①字音瞥.见()涸辙..()()..()()移徒.()淅沥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①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②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③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绿→囚绿→绿→绿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B级)①文中哪些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及答案

第 3课《囚绿记》导学案1.品读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金句银段: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益于对方。
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满分作文善之行处,步步生花先哲孟子有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尽管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世事的打磨,难免有些沧桑,但我相信人的灵魂深处是不忘初心的。
拥有初心的人,会沿善之路走下去,踏出的每一步,都能开出一朵香满人间的花。
或许近来社会有不少恶性事件,人们心中也对善起了疑虑。
但从医院为老王开“绿色通道”,默许他欠钱出院,老板主动送钱等事情中,不难发现善的痕迹布满社会。
而他们的善行给老王带来了健康和感动,更消融了人们心中凝结的冰雪。
善之行处,留下温暖,犹如寒冬腊月里的一个暖炉。
莫言曾讲述一个关于他母亲的故事。
莫言家中十分贫困,每年过年时母亲才会煮一碗香喷喷的饺子。
但有一年一个乞丐到他家中乞讨,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半碗饺子递给了乞丐。
这件事给莫言留下了深刻印象。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
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
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绿色是多么美好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
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
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
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1、囚绿探因(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
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3 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课前预习]
一、作者与背景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以34岁的英年殉于日寇屠刀之下。
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
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
”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
”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
”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决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陆蠡爱绿色,爱生命,爱光明,他不屈服于敌人的屠刀,终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囚绿记》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
二、语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标注在课本上。
公寓()抑郁()涸辙()嵌玻璃()婆娑()
瞥见()纸糊()常青藤()蕈菌()猗郁()移徙()急不暇择
()淅沥()纤细()揠苗助长()囚系()
2辨析字形并组词。
徒陡徙
猗倚绮
暇遐瑕
茏笼拢
揠堰偃
[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
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
2 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3 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4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课堂达标]
阅读《囚绿记》第10、11段,完成7、8两题。
1 “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2 第11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