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工作2015213
浅谈坎儿井保护及利用对策

浅谈坎儿井保护及利用对策作者:翟喜凤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对新疆坎儿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关坎儿井保护及利用的有效措施,以此为相关人员实施坎儿井的保护利用做出有效参考。
关键词:坎儿井;保护措施;利用措施前言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近些年随着社会各界人士对坎儿井的井水功能和价值关注度提升,坎儿井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成为目前人们所关心的重点问题。
坎儿井不仅具备较高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同时在今天的利用中也具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本文以吐鲁番地区为例,结合大量专家所提出的坎儿井保护对策,所给出的保护观点也有所不同,从生态、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价值方面加以考虑,需要重新对坎儿井的价值与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此为坎儿井的保护与利用做出有效的参照。
一、坎儿井使用现状和保护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一)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使用现状和保护重要性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是坎儿井最实用的地区。
这里的人民根据地形、气候、土质等特点巧妙的创造了坎儿井这种灌输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水资源。
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四季的水流不间断,并且不需要复杂的提水设备就可以将上游深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地下水潜流,然后在下游部位引出地面,进行自流灌溉和生活用水。
另外,坎儿井巧妙的构造可以防止风沙淹没,具有防范水蒸气流失特点。
其次,坎儿井的使用较少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操作局限,使得农户可以广泛参与,从而保证了整个灌区效益得以永久发挥。
(二)坎儿井存在的问题随着近些年水利工程的修建,地下水过渡开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量也在逐年减少,导致坎儿井的水资源供给出现严重的问题,水量不断下降。
另外,一些工程的建设前期,没有对机井实施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导致机井与坎儿井之间出现争夺水资源的问题。
新疆地区坎儿井保护存在问题及利用对策

新疆地区坎儿井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利用对策摘要分析了新疆坎儿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对策,以期为坎儿井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坎儿井;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对策;新疆地区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35-02坎儿井是极端干旱地区引取地下潜流进行自流灌溉的一种特殊而又古老的水利工程。
近年来,坎儿井水功能和价值,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3]。
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社会经济价值、人文历史价值,且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坎儿井首先是古老的水利工程,其次是文物(部分),应区分看待二者的辩证关系。
坎儿井是古老的水利工程,无论从坎儿井的开凿年代、灌溉功能、工程特征、地质特征、生态贡献等角度看,均具备了水利工程特有的农田灌溉和人畜安全饮水的供水条件,符合水利工程内涵: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治理、调配、保护,开发利用,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工程。
从坎儿井作为文物保护的角度看,可以考虑将开凿年代久远的坎儿井作为文物加以保护,有水、无水均可;通过调查表明:多数坎儿井开凿的历史较短,如果全部按照文物进行保护显得理由不充足;再者采用现代钢筋水泥材料加固保护,则失去了坎儿井作为文物保护价值,也不尽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理念[4]。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不可多得的古老水利工程,有逾2 000年的发展历史,其作用已渗透到了坎儿井灌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因此,抢救保护坎儿井已势在必行。
据统计,目前吐鲁番地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将坎儿井作为水源工程解决约5万人、10万头牲畜的用水问题,坎儿井控制灌溉面积达9 066.7 hm2,为当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坎儿井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吐鲁番的母亲河”、“生命之泉”,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将愧对子孙后代。
新疆坎儿井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1 坎 儿 井概 述
坎 儿井是 新疆 勤劳智 慧的各 族 劳动人 民根据 当 地独特 的 自然地形 、 水文 地质条 件等 特点 , 在第 四纪 地层 中 自流引取 地 下 水 的一 项 古 老 水利 工 程 设施 。 坎 儿井 由人工 开挖 的竖井 、 有 一定 纵坡 的暗渠 、 具 地
r urm n f ep t tn aduiztno a zw t su e i t e oa aoa o yt e i e to t r e i ti i f r a r or s n h r nl l t nss m,oj t e d q e rh o co n la o ke er e c e g i ci l e b c vsa ei n p t tn m aue r pe n d d sn e eoo i s ut e r on a r ai rgtn t h i e , r e i e r ae rs t :aj t g t cnmc t c r,p m t g w t — v g i ao e nqs o co s s ee ui h r u o i es n r i i c u b i ig a rcnevtn c i ,b i i e sr i nm u tnu e os e ui rud a rep i tn ul n t o s ao ie d w e r i ts u d gnw r v l i ona osrg n ,rdc gg n w t xl ti , ln e oB e i i n o e oa o
关东海 张胜江 吾甫尔 ・ , , 努尔丁2
( .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 水 利 水 电科 学 研 究 院 , 疆 乌 鲁 木 齐 1新 新 800 ) 300 80 4 ; .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水 文 水 资 源局 , 疆 乌 鲁 木 齐 309 2 新 新
新疆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2016级历史学类班222016313210045张佳坎儿井是荒漠中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
普遍在清朝时期出现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曾经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在新疆很受重视的开采利用地下水的生产技术形式。
而坎儿井这种技术适用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也因为和当地各种因素十分契合。
首先是自然因素,新疆气候干旱缺水,但准格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地区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地下水。
而且这两个盆地深居内陆,是典型封闭式盆地。
被天山山脉阻隔。
也由于气候极为酷热,远离海洋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流难以侵入,降雨量很少,蒸发量极大,地面水资源十分缺乏。
但是盆地北面的天山水系,常年受冰雪融水补给和降雨补给,形成了许多山谷河流,这些河流流向盆地时经过许多戈壁砾石地带,径流水大多渗入地下,补给了地下水的径流。
又因盆地中部火焰山是背斜构造利于储水,而且地下多是泥质页岩,透水性差,就很好的阻隔了地下水的流失,所以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潜水位都很高。
加上其他各种形式水的补给,所以地下水是很丰富的。
其次,从生产发展条件来看,吐鲁番盆地热量充足,冲积扇缘下绿洲肥美,气候炎热热量充足,远在古代汉唐时期就是欧亚交通要道,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不仅具有着农业经济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着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意义。
而地面水源缺乏必然要求人们开发出更多的地下水源,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要求。
通过千百年人们生产劳动实践和内外文化技术的交流,人们终于逐步地找到了一种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形式--坎儿井。
坎儿井的形成有许多说法,我了解的坎儿井的形成原因中最为详细的是自创说。
劳动人民开始利用泉水灌溉,在挖掘和延伸泉水的过程中,发现能增加水量,愈长愈深形成明渠,明渠再深则土方过大,且冻结坍塌容易被沙淹没,所以又发展为钻洞延伸取水,形成最早廊道,将廊道延伸后出土运土又感困难,继而又产生出土的竖井,从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坎儿井。
新疆地区坎儿井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利用对策

程。 历史上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 、 哈密 、 木垒县 、 奇 台 县、 皮 山县 、 阿 图 什市 及库 车 县等 地 , 随着坎 儿 井 日趋消 亡 , 目前 主要 集 中分 布在 吐 鲁番 、 哈密 地 区 , 依然 是 当地 各族 人 民 发 展 农牧 业 生 产 和 人 畜安 全 饮 水 的主 要 水源 。 据新 疆 坎
工程 , 有逾 2 0 0 0年 的发 展历 史 , 其 作 的古 代水 利 工程 和 水 文化 遗产 。 工
程 的 主体 深 藏 地 下 , 叫做 暗 渠 , 总长超过 5 0 0 0 k m。 与 四 川 省 的都 江 堰 、 广西 的灵 渠 并 列被 誉 为 中 国古 代 三 大水 利 工
现 代 农业 科技
2 0 1 3年 第 1 l 期
农业 工程 学
新疆地 区坎儿井保护存在 的问题及利用对策
关东 海
( 新疆水 利水 电科学研究院 , 新疆乌鲁木齐 8 3 0 0 4 9 )
摘要
关键词
分析 了新 疆坎 儿 井的现 状及 存 在的 问题 , 并提 出利 用 对策 , 以期 为坎 儿 井的保 护利 用提 供参 考 。
以及 如 何 保 护坎 儿井 不 同观 点 , 从生态 、 社会经济 、 人 文 历
史价 值角 度 , 重新 对 坎 儿 井 自身所 承 载 的价 值 取 向 和 影 响 力进 行 探 讨 , 分析 论 证 坎 儿 井存 在 的 必要 性 和 保 护 利 用 的 可行 性 , 为坎 儿 井 的保护利 用提 供 参考 。
价值 。 坎 儿 井首 先 是 古 老 的水 利 工程 , 其 次 是 文物 ( 部分 ) ,
应 区分 看 待二 者 的辩 证关 系 。 坎 儿 井是 古老 的水 利 工程 , 无 论从 坎 儿 井 的开凿 年 代 、 灌溉 功 能 、 工 程特 征 、 地 质 特征 、 生 态 贡献 等 角度 看 。 均 具 备 了 水 利 工程 特 有 的农 田灌 溉 和 人 畜 安全 饮水 的供 水 条件 , 符合 水 利 工程 内涵 : 对 自然 界 的地 表 水和 地 下 水 进行 控 制 、 治理 、 调配 、 保护 , 开发 利 用 , 以 达 到 除 害兴 利 目的 而修 建 工程 。 从 坎 儿 井 作 为 文物 保 护 的 角 度看 。 可 以考 虑将 开凿 年 代 久远 的坎 儿 井 作为 文 物加 以 保 护, 有水 、 无水 均 可 ; 通 过 调查 表 明 : 多数 坎 儿井 开凿 的历 史 较短 , 如 果 全 部按 照 文物 进行 保护 显 得理 由不充 足 ; 再 者 采 用现 代 钢 筋 水 泥材 料 加 固保 护 , 则 失 去 了坎 儿 井 作 为 文物 保 护价 值 。 也不尽 符合 文化 遗 产保护 理念 1 4 1 。 坎 儿 井是 我 国 古代劳 动 人民 留下 不 可 多得 的 古老 水利
关于坎儿井保护维修的思考

关于坎儿井保护维修的思考
坎儿井历经岁月沧桑,闻名于世。
但随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多个坎儿井发生了管理
问题,逐渐消失在人类的视野中。
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不禁想知道:如何保护坎儿井,确保
它的完好无损,供大家享受着每一滴清新的“古老水”、每一片历史的景致?
首先,有必要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力量,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让人们意识到井的
重要性和价值。
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管理作用,对古井旅游景区管理有
明确的制度规定,体现公共利益,加强管理治理。
同时,注重保护古井资源,加大投资,
增强投入力度。
其次,通过法律依据,严格防止古井遭受破坏,尤其是部分公私合作,
为建设古井提供具体的限制措施,以保护古井的正常服务功能。
最后,可以利用国家及地
方的一些政府支持政策,对我国古井的保护维护工作给予支持,以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维
护机制。
总之,只有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加强古井的管理和保护,坚持“保存古井、传承古井”的原则,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延续古井的魅力,让每一座古井,成为灿烂的文化传承。
吐鲁番坎儿井价值分析及其保护措施

吐鲁番坎儿井价值分析及其保护措施摘要:阐述了吐鲁番坎儿井的价值,加强对坎儿井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吐鲁番盆地的经济发展和绿洲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坎儿井的措施:1、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法规;2、统筹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加强坎儿井的管理;4、建立坎儿井保护区。
关键词:坎儿井价值;保护措施坎儿井文化景观是在当地缺水干旱环境下诞生的独特的绿洲文化景观,体现了当地环境中保护和持续生物多样性的水资源利用的特殊技术,影响了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
并且表现了当地社区生活的独特性,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的精神联系。
它的存在,持续了当地环境下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保护了本地传统文化。
一、坎儿井价值分析1、遗产本体价值吐鲁番坎儿井地处干旱区域,这一农业灌溉系统历史悠久且仍在继续发挥效用,创新的解决了干旱地域供水的问题,创造了沿用至今的开凿、掏捞、维护等工艺,并对周边地域产生深远影响。
它是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运用自然、改造自然而产生的生态景观,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坎儿井与当地独特的绿洲文化相生相伴,与当地的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当地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体现了当地各文化族群的认同建立和交流过程,其遗存体现了历史上和延续着的本地的农业和社区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坎儿井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是本地重要的文化景观。
2、历史价值在坎儿井的发展过程中,吐鲁番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并作用于村落、农田和坎儿井的建设上,体现了本地的独特生活和进化过程。
坎儿井的几次大规模发展都与当地人口增长和农业、聚落发展直接相关。
坎儿井物质遗存是人口聚集增长、民族融合、地方发展的重要见证,与其密不可分的相关农业和聚落格局都是本地农业文化和人居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人类在自然中活动方式的延续和证明。
3、科学价值吐鲁番坎儿井与本地自然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本地保护和持续生物多样性的水资源利用的特殊技术,也体现了本地人类聚居活动的方式,是世界坎儿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绝妙的生命之泉新疆坎儿井

绝妙的生命之泉——新疆坎儿井新疆有一种特殊的凿井灌田方法,叫做坎儿井。
沿兰新铁路由甘肃进入新疆境内踏上哈密绿洲,在哈密市以西的铁路沿线,你会发现一行行南北向整齐排列、状如火山堆积物的土包,这便是勤劳的哈密人民开挖坎儿井所堆积的泥土、沙砾。
“坎儿”是井穴的意思,这是一种由地面渠道,地下渠道和涝坝三部分组成的灌溉系统。
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办法是在高山雪水暗流处找到水源。
按一定间隔打一个深十几米乃至几十米的大竖井,汇集地下水,增大水势,再按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引水下流,一直连到遥远的绿洲,再将水引出地面,灌溉田地。
一般长约三公里,最长的达二三十公里,工程伟大。
这种灌水系统适用于土质松散,凿渠容易渗水的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汉武帝时曾用这种方法引洛水到商洛山下。
据王国维(西域井渠考)说,汉通西域时已将此法传给当地人民。
也有人说是林则徐充军经过吐鲁番时,查明水势地源,将办法教给当地人的。
坎儿井的分布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木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以哈密为例,哈密绿洲坎儿井限于东到沁城,西至七角井,北至岔哈泉,南至五十里拱拜范围内。
它是利用天山山前盆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沿着由北(高)到南(低)的地势,使渗入戈壁下的水从地下含水层自动流出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部分分布于戈壁滩上,出水的龙口、明渠和涝坝位于绿洲部分,利于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
被誉为“地下长城”的坎儿井,曾经促进了新疆绿洲农业的迅速发展。
但在大修防渗渠、水库和机井之后,坎儿井的作用逐渐被人们忽视了。
那么坎儿井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呢?坎儿井存在的意义坎儿井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有如下价值:1.灌溉价值:这是坎儿井能保存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 程。
目前,除中国外,伊朗、阿富汗等 40 多个国家也遗存有坎 儿井。
我国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 及哈密,南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其中以吐鲁番、哈密地区最 多、最集中也最具代表性。
坎儿井是生活在极端干燥酷热环境下的人们因地制宜,利 用地面坡度无动力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特地下水利工程。
由竖 井、暗渠、明渠、蓄水池(涝坝)四部分组成。
竖井是开挖暗 渠时供定位、进入、出土、通风之用;暗渠,也称集水廊道或 输水廊道,首部为集水段,在潜水位下挖,引取地下潜水流; 明渠与一般渠道基本相同,横断面多为梯形;蓄水池,当地居 民称为称涝坝,用以调节灌溉水量,缩短灌溉时间,减少输水 损失,同时蓄水池形式的存在对于改善周边临近区域生态环境 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坎儿井的主要情况及特点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
位于中国西 北边陲,面积 166 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 一,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 地,陆地边境线 5600 多公里,占中国边界总长度四分之一。
周 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 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1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战略位臵十分重要。
新疆现有 47 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 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 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 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古称西域,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央政权始终对新疆行使着有效管辖。
公元前 60 年,西汉中央 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
1949 年新疆和平解放。
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于 1955 年 10 月 1 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截至 2010 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 2 个地级市、7 个地区、5 个 自治州,11 个市辖区、21 个县级市、62 个县、6 个自治县,其 中 33 个为边境县(市)。
(二)新疆坎儿井现状情况 1.分布概况 从行政区划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 区。
另外,在乌鲁木齐县、昌吉州奇台县和木垒县、阿克苏地 区库车县、克州阿图什市、和田地区皮山县也有少量分布。
现 在仍在使用并发挥很好作用的,都在东部天山南坡最干旱缺水 的地区。
从地质水文看,坎儿井主要分布在荒漠地区有丰富的 地下水源、地面和地下含水层有一定的坡降、地层土质坚硬的 区域。
2地区数量(条) 2 86 1108 340 2 1 1 1540乌鲁木齐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吐鲁番地区 哈密地区 克州阿图什市 喀什地区 和田地区 合 计2.类别类型 坎儿井按水文地质条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山前潜流首部补给型坎儿井,这类坎儿井直接引取山 前侧渗地下潜流,集水段一般较短; 二是山溪河谷补给型坎儿井,这类坎儿井集水段较长,出 水量也较大,分布最广; 三是平原潜水补给型坎儿井,这类坎儿井一般分布在灌区 内,地层为土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较差,一般出水量较小。
3.遗存现状 据三普资料统计,新疆现存坎儿井总数为 1540 条,其中有 水坎儿井为 507 条,无水坎儿井 1033 条。
其中吐鲁番地区坎儿 井总计 1108 道,有水井 278 道,无水 830 道,可以确定吐鲁番 的坎儿井数量最多。
吐鲁番地区位于东天山中段,是以艾丁湖 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山间盆地,其地势低洼,有相对独立而完3整的地下水系统。
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多 时达到 1237 道。
此后,随着当地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大力修 建水利设施和水库,发展机电井,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 重破坏了地下水源平衡,最终导致大量坎儿井因断流而被荒 弃。
4.价值概述 坎儿井是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当地居民,依据自然环境和 气候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杰出产物。
从历史价值 看,这一伟大杰作,不仅满足当时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更是 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发展的催化剂。
无动力引取地下潜流,是 “绿洲”延续与西域地区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以坎儿井为核 心的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生活习俗等,则孕育出了与绿洲文 化相生相伴的坎儿井文化,坎儿井从此成为了西域地区独特的 人类生存耐受力的见证和文化象征。
从社会价值看,历史上, 坎儿井大规模兴起与西域农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聚落的形 成相辅相成,并直接影响聚落、农业的分布,是当地居民生活 精神和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密切的情 感交流,由此而产生了众多的民俗活动、生活模式及传说故 事,具有较高的社会人文价值。
它是新疆多民族独特文化形成 与演进的条件和见证,是特定条件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典 范。
从生态角度看,坎儿井的独特输水方式,合理调配、利用 了有限的水资源,不仅在涝坝区域形成了一个微型的生态乐 园,从更广袤的地理范围来说,保障了整个西域地区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从经济价值看,坎儿4井至今仍在现代水利灌溉事业中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如,吐 鲁番地区现仍有 278 条有水坎儿井,出水流量为 7.35m /s,控 制灌溉面积 13.23 万亩,为 5 万人、10 万头牲畜提供饮用水。
另外,由于坎儿井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内涵,使它已成为当地 的旅游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仅吐鲁番一地,每年就有数十万 中外游客参观坎儿井,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技术层 面看,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代表,竖井、暗渠、明 渠、涝坝等分部元素构成一个完成统一的建筑整体,地上地下 分层并相互贯通的立体式结构,也是水利建筑史上的一个特 例;作为灌溉技术典范,无动力取水方式,开凿、掏捞、岁修 等技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技术整体。
从景观价值看,坎儿井及 其所依赖的山形地势,共同组成了和谐统一的美丽景观。
醒目 的竖井口连绵分布于广袤的土地之中,犹如一串串珍珠镶嵌于 戈壁之中。
绿色与灰色的反差,生命与干涸的相互作用,使得 坎儿井具备了一种独特且极富地域特色的美感。
5.新疆大量遗存坎儿井成因 一是自然条件的特殊性。
以坎儿井遗存数量最多,最具代 表性的吐鲁番为例:吐鲁番盆地常年干旱少雨,降水稀少,蒸 发量极大,地下水资源丰富,客观上促生了当地居民采取地下 潜流的需要;同时,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 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水源及地势高 差的存在,使得无动力引取地下潜流成为可能。
二是坎儿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
炎热干旱的极 端气候,使得新疆各族人民群众自古就具备了在艰苦自然环境53下生存、繁衍的能力。
坎儿井是先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典 型代表和具体产物。
坎儿井的科学环保、可持续利用的特性, 与当地居民实际需求完美结合,从而造就了其发展与繁盛。
三是实用及易操作性。
实用性:历史上,坎儿井是当地居 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保障。
每一条坎儿井的兴修,当地居民均 可在较长时间利用。
“夏用冬修”的模式,也使得的坎儿井具 备了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坎儿井的现实价值属性,使其具备了 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
易操作性:坎儿井大规模兴修的年 代,社会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电动、气等大型设备也未踏上 历史舞台。
针对这一情况,当地居民因地制宜,逐步传承创造 并完善了切合实际的工艺系统:一是,所用工具如砍土曼、铁 锹、红柳筐等,均可就地打造;二是,施工过程一般 3-5 人依 靠油灯定位、牲畜牵引等古老方式即可,无需借用其他大型动 力工具;三是,竖井口覆盖材料多用红柳枝等,便于就地取 材,科学环保。
四是,竖井口形式的存在,预留了人员及出土 通道,使得后续的岁修简单易行。
其鲜明的技术特征与易操作 性,是坎儿井繁盛发展的技术保障。
鉴于以上优势,坎儿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易操作性,有 着其它水利设施无法替代的优势,这些都有力的保障了坎儿井 存续。
二、新疆坎儿井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活跃,雪线上升、绿洲面积不断增 大、机电井的无序使用等情况,坎儿井所在地下水位逐年下 降,加剧了坎儿井集水困难,导致有水坎儿井消亡加速。
同6时,坎儿井自身脆弱性、人为破坏以及其与各地兴起的基础建 设之间的矛盾,导致坎儿井遗存状况堪忧。
以吐鲁番坎儿井为 例,1950 年至今,有水坎儿井数量减少了 995 条,年均干涸或 废弃坎儿井 19 条。
与此同时,目前开展的坎儿井保护利用工程仅为抢救性保护 加固,主要针对塌方、淤积重点部位实施局部加固维修。
不能 彻底解决坎儿井存在的各种病害,也未开展坎儿井周边环境的 整治,一次性的维修加固不能解决所有困难。
从长远角度看, 建议采取“标本兼治”的策略,对坎儿井实施全面保护,从政 策、资金、技术、科研等各方面继续给予深入支持。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坎儿井自身的脆弱性 坎儿井开采的是浅层地下水,是其对地下水位变化适应性 差,易受地下水位的影响。
即使是地下水位相抵稳定的情况 下,不延伸水量也会逐渐减少,地下水位的下降,必然引起坎 儿井水量减少。
如地下水超采、机电井布局不合理等情况都会 导致该情况加剧。
另外,坎儿井开挖劳动强度大,管理维修、 掏捞、延伸费用高,又容易受风沙掩埋和洪水破坏因素出现坍 塌。
同时,人们随着对坎儿井依赖程度比以前也大大降低,造 成了坎儿井不能及时清理,部分坎儿井报废。
(二)病害多样 坎儿井病害多样,主要有竖井口冻融破坏、冲击荷载破 坏、暗渠渗流条件及冲刷破坏、结构应力释放破坏以及蓄水、 明渠淤积渗漏等。
7(三)日益活跃的人类活动影响 随着各地新建项目日益增多,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及水 库、石油基地建设等,与坎儿井争水、争地情况日益加剧,坎 儿井生存空间不断减小。
同时,随着坎儿井水利价值日益弱 化,文化遗产认识尚不充分,人为破坏坎儿井的情况也时有发 生。
三、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工作主要做法 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新疆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作 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 护。
主要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全面推进 在各级领导的密切关心下,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新 疆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作自 2006 年起,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 道: 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 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2009 年,吐鲁番地 区率先全面铺开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