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合集下载

新批评

新批评

诗“既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并非作 者的(诗一诞生,它就和作者分离了,它 走向世界,作者对它再也不能赋予意图或 施加控制了)。” ——威姆萨特 比尔兹利
感受谬误
作品的效果会因读者的反应不同而呈 现出个别的、主观的、变化的现象,以此 为准绳来评价作品势必产生相对主义的倾 向。因此,效果的根源必须在作品自身寻 找。
新批评的反讽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反讽举例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 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 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红楼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悖论
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 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 效果。 钱钟书《宋诗选注》 朱自清 《诗多义举例》
四、对新批评的批评
完全立足文本,没有主体参与和现实参 照的批评是不存在的,语言及其意义都有现 实的参照物。
四、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 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 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 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 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 统一。
“细读法”的步骤 选择作品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
选择作品
一般说来,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短 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 充满歧义的文本特别适合新批评的 语义分析。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新批评学派

新批评学派
架。文学的知识是具体的丰富的和完整的,它为世界重新赋予肌体。
2、语言的特性决定着文学的特性。
语言的功能分为科学性与情感性两种,科学的语言是单义的透明的,文学的
语言是多义的不透明的。
3、文学语言和结构的根本特性是:“含混”、“张力”、“自否”、“反讽”。
含混:文学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多重性。(燕卜荪)
第八章新批评学派
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
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
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
(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韦姆塞特认为,语言的描述意思与情感意思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作品的描述内容才可能正确认识它的感情内容。读者的感受则与作品的内容与好坏都无必然联系,不能成为批评对象。
3、对世界的研究:认为文学是自足的,世界没有资格成为文学批评的对象。
4、对作品的研究:把文学批评分为两大类:外在批评和内在批评。内在批
评又称文体批评,把作品视为唯一可靠的依据,是通过分析作品的自身结构去解释和评价它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性只存在于作品之中,文学批评的对象只能是作品。
二、批评的范研究、对情节、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概括和解释都不是文学批评,它们是“意释邪说”,违背了文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
新批评认为只有一种批评是文学性的,即对作品结构的研究。
三、批评的方法:
1、科学性与客观性:
张力:语言的意思是内涵和外延的总和,外延是明意,内涵是暗意。(退特)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 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 文学作品是封闭的独立自足存在 • “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
• “对艺术技法的研究无疑属于批评……高明
的批评家不会满足于堆砌一个个零散的技 法,因为这些技法预示着更大的问题。批 评家思考的是为什么诗要通过技法来竭力 和散文相区别,它所表达的同时也是散文 无法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a
10
6.5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时窗外啼鸟的声音把我从双重的梦中唤醒了,而我的眼中还闪烁
着那不可逼视、翠绿的光,耳边还缭绕着那动人的吟唱。

做梦总有个来由吧。是什么时候、什么回忆、什么所想,使
我做了这么一个翠绿的梦?我想不出来了。
a
8
6.3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 1、文学家的位置
针对浪漫主义对个人的过分突出和现代派
对传统的一味否定,认为诗人必须具备历史感

(7)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
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
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8)“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的呆住了。

(9)“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
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
吗?

(10)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一遍地唱
• 诗歌语言的特征是悖论
• 悖论把“已经黯淡的熟悉世界放在了新
的光线之下”
• 反讽:语境的外部压力加上语言内部自身的
压力,使诗歌在新的层面上达到了动态的平 衡。
• 悖论”是指“表面荒谬实际真实”的陈述,
“反讽”则指“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之间相
互对立”;即“悖论似是而非,反讽是口是 心非”。
a

美国新批评介绍

美国新批评介绍

美国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

“新批评”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他提出的非个性论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他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包括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的文学本体论和结构-肌质论,由瑞恰兹提出的语境理论。

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对于结构-肌质论,兰色姆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

诗的结构—肌质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

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

新批评派在诗歌批评当中的常用术语包括.反讽.张力.隐喻。

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的意义含混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它以往被视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所谓张力就是指诗歌当中由词的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所产生的相互牵制、相互依托的关系,诗歌的张力来自于词的全部外延与内涵所表现的各种意义的统一。

而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诗歌的一种基本要素。

“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

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反讽——表示所说的话语所 表示所说的话语所 反讽 要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 要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 在文学作品中, 在文学作品中,反讽是由于 语词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 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 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 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
反讽可以体现在诸多 层面,词语反讽、 层面,词语反讽、结 构反讽、戏剧反讽、 构反讽、戏剧反讽、 命运反讽等。 命运反讽等。
马萨乔:油画《失乐园》 马萨乔:油画《失乐园》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客 以种种理由摒弃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 体,以种种理由摒弃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 以文学语言研究为基础, 以文学语言研究为基础,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 作品加以细读分析。 作品加以细读分析。 不足:有着明显的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 不足:有着明显的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 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 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结构的极端文本中心 主义最终导致新批评派在经历辉煌后, 主义最终导致新批评派在经历辉煌后,不可避 免地衰落下去。 免地衰落下去。
布鲁克斯认为,悖论不 布鲁克斯认为, 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 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 而且是文学结构上的特 征,特别是诗的结构上 的特征。他宣称: 的特征。他宣称:“诗 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 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 语言。 语言。”
悖论与反讽
悖论与反讽 P110
悖论——修辞学中的一个修 修辞学中的一个修 悖论 辞格, 辞格,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 上真实的陈述。 上真实的陈述。 诗人在创作中,有意对语言 诗人在创作中, 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 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用暴 力扭曲词语的原意使之变形, 力扭曲词语的原意使之变形, 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甚至 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 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使 之相互作用、相互碰撞,在 之相互作用、相互碰撞, 结构安排上也是如此。 结构安排上也是如此。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6.2.3语境理论
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语 境理论。早在20年代,瑞恰兹就开始谈到这个问题, 而在1936年出版的《修辞哲学》一书中则系统地阐述 了这个问题。
瑞恰兹认为,语境对于理解词汇的内在含义十分 重要。他对语境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在传统的理解 上,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之间 的联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6.3.3 文学批评的标准——“外部权威”
艾略特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文学有机整体性 的原则出发,提出批评的标准应当是“外部权威”,
即 文学传统。这也就是他所谓的古典主义的批评原则。
把外部权威即文学传统作为批评的标准,那么在 批评文学作品时,首先就应当审视它是否遵循传统。 其次,批评要以事实为基础。
兰色姆进一步展开他的“构架一肌质”理论,指 出,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他还以此为标准把 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相区别。他认为,科学论文只有 构架,即使有细节描写,即有肌质,那也只是附属于 构架的,不能与构架分立。诗的根本特征则在于肌质 与构架的分立,而且肌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文学 作品作为一种本体存在,是被充分肌质化了的。
6.3.2 “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承继T·E·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 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为新批评派开辟了道路。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 首先,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 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 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能获得对他的客观 评价。 其次,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再次,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本体论批评呢? 第一种理解是强调诗(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 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 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 当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 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 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兰色姆对于本体论批评还有第二种理解:他认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71、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瑞恰兹、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007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0073、细读法(1)这是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2)细读法可以说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3)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4)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0074、I•A•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的特征:(1)语义分析方法。

①瑞恰兹提出的“细读法”,能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主观因素导致的误读。

②“细读法”后来被新批评派广泛运用、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2)十分重视心理学问题。

细读法所排除的产生误读的主观因素都是从读者的心理原因出发进行寻找的。

(3)是一种内在批评。

瑞恰兹主要研究文学内部组织结构,这一从作者到作品的转移对新批评派的基本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0075、文学作品的意义:(1)瑞恰兹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关键在于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因果关系。

(2)思想和所指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3)文学作品是文学特性、想象和语言三者的结合,其意义不仅涉及到它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也涉及到对它的联想。

文学作品的句子和语词所唤起意义是相对稳定的,而文学作品的联想所唤起的意义则是不稳定的。

(4)把握作品的意义要从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把握入手。

如果批评家和读者能够从隐含在作品中的作家的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着手,就能准确而不加歪曲的把握就能完全了解作品的意义。

0076、语境理论:(1)语境理论是瑞恰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境对于词汇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十分重要。

(2)传统语境是指某个词句段与它们所处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上下文决定了该词句段的意义。

(3)瑞恰兹对传统语境理论的扩展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从共时性角度进行拓展,其次从历时性角度进行扩展。

他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语境所缺失的部分,一个词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由它所处的语境决定的。

(4)复义的新修辞学:①由于一个词在文本中总要承担几个不同的角色,就会产生复义现象。

瑞恰兹认为复义现象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必然结果。

②而区别真假复义现象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语境的检验。

0077、瑞恰兹概括出文学语言的特征包括:(1)文学语言是文学家对事物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

(2)文学语言是对读者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

(3)文学语言希望在读者那里引起情感效果。

(4)评价:不过,该论述仅从文学内部因素来认识文学本质而忽略了外部因素,大大削弱了他理论的力量。

0078、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本质区别:(1)科学语言使用的是符号,符号与其所指称的客体相对应;诗歌语言使用的是记号,记号没有相对应的客体。

(2)科学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而诗歌语言是一种建立在记号基础上的情感语言。

(3)科学语言的陈述必须具有可验证性,而诗歌语言是一种“拟陈述”,是不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的陈述,具有非真非假性。

0079、艺术传达与艺术价值论:(1)艺术传达与艺术价值是瑞恰兹文学理论的两大支柱。

(2)艺术传达:①人类传达信息活动的最高形式就是艺术,艺术的形式是不可或缺的。

②艺术传达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们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结构。

(3)艺术价值:①瑞恰兹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冲动的满足。

②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家身上,互相干扰的对立冲动在作家身上能结构成为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并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现实性。

③艺术能使普通人也能接受这种经验,冲动的平衡主要是借助想象的力量来实现的。

④艺术价值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强调艺术经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

0080、T•S•艾略特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1)文学作品有机整体观不在一部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所有的文学作品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文学批评也应该从作品与该有机整体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评价。

(3)从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机组合,因此批评家在解释和评论该作品时,只有对构成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与作品整体进行联系才能获得正确客观的解释。

(4)艾略特文学有机整体观是对传统有机整体观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又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这一有机整体,使有机整体观充满了辩证色彩。

0081、艾略特的其他理论观点:(1)“客观对应物”:他认为,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要表达某种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

(2)论玄学诗:艾略特通过对17世纪初英国玄学派诗人的再评价,提出了文学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点。

(3)评价:艾略特论玄学诗的观点对后来的新批评派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批评派甚至将玄学诗派视为英诗创作的最高峰。

0082、简述韦勒克关于“起因谬说”的种类:(1)把文学作品看成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从而主张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研究。

(2)从人类社会生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

(3)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中探索文学的起因。

(4)以“时代精神”来解释文学。

0083、有机整体论①在新批评理论家的眼里, 一首诗不仅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天地,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里把诗定义为“某种经验的错综复杂而又辩证有序的调和”。

③诗的本质就是矛盾的调和,在保持动态平衡这点上,诗歌与戏剧是类同的,内在的矛盾冲突深深织进了两者的肌体,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张力。

④因此,读者接受一首诗应当对其多种意义整体地把握,诗歌需要细致的感受而不宜妄加说明。

0084、约翰•克娄•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是什么?(1)1934年,兰色姆将哲学上的本体论概念引入文学批评之中,提出“本体论批评”的口号,亦即后来的新批评派的批评。

(2)文学本体论:①兰色姆认为,批评应当是一种客观研究或内在研究。

②“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本源价值。

③本体论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做客观科学的研究。

④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性质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3)关于“本体论批评”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认为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六种方法应当被剔除。

二是认为诗歌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的“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诗歌的本体性就在于它与“本原世界”的联系。

(4)评价:但这两种理解并不吻合还存在着矛盾。

不过,兰色姆主要倾向于第一种理解。

这一理论对后来新批评派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他们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客体就出自于兰色姆的观点。

0085、论玄学派诗:(1)兰色姆认为玄学诗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玄学诗具有理性内容,是真实的,但又不是历史或者科学意义上的真实。

二是玄学诗包含感性内容,感性与理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感性与理性密切结合这一观点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核心观点之一。

(3)兰色姆还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玄学诗,认为诗人为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采取了许多修辞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0086、英美新批评及其主要观点(1)英美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50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

(2)不过,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一:以兰色姆为主体的文学本体论。

他们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4)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二:兰色姆的结构—肌质论。

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

所谓结构就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诗中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的肌质。

二者就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5)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三:瑞恰兹提出的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0087、构架—肌质理论:(1)为了将本体论批评具体化,兰色姆提出了“构架—肌质”理论来具体说明他的本体论批评。

(2)所谓“构架”,就是诗歌内容的逻辑陈述,即诗歌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

(3)所谓“肌质”,就是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部分。

(4)二者之间的关系:①肌质是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与构架是分立的。

②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肌质才是诗歌的本质和精华。

③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本体存在,是被充分肌质化了的。

④构架的作用在于与肌质相互干扰,作品的魅力就在这种干扰中产生。

⑤构架是对实在的逻辑陈述,而肌质又是一种内容的秩序,这与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当。

(5)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实际上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论,将肌质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本质和精华,显然是一个错误,他割裂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也陷入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误区。

0088、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是什么?(1)艾略特继承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为新批评派开辟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