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孔子
孔子:古代中国的圣贤

提倡“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 点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重视实践,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强调知 识与实践的结合
孔子的文化影响与传承
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 的方方面面。
教育观念: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推动了平民 教育的兴起。
04
孔子的影响与传承
章节副标题
儒家学派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背景:孔子 思想在春秋战国 时期形成
核心思想:仁、 义、礼、智、信
发展历程:汉代 以后成为官方学 说,历代传承
现代影响:儒家 文化对中国及世 界产生了深远影 响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提倡“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和庶人之 间的教育鸿沟
重视道德教育,强 调“仁义礼智信” 的品德修养
道德伦理: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对中国 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艺术: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仁爱思想:倡导 关爱他人,建立 和谐社会
礼乐文化:促进 文化交流,提升 社会文明
忠诚守信:强调 个人品德,树立 道德典范
孔子的思想形成
家庭背景: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礼 乐教育。
教育经历:孔子曾拜师于多位著名学者,深入研究各种学问, 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游历经历: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各地文化、风 俗和人民生活,丰富了他的思想和见识。
思想形成:孔子在长期的学习和游历中,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 心的思想体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忠诚和信义。
孔子:古代中 国的圣贤
孔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言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原文是这样的: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孔子承认自己也会犯错,但他认为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改正错误。
他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意思是,犯了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
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也是孔子一直强调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并不是完整的文言文句子,而是从孔子的言论中提炼出来的一句名言。
完整的文言文句子是:“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因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不要苛求完美,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他有哪些思想观点

孔子生平简介孔子的名言有哪些他有哪些思想观点圣贤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作为一个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自古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辛苦和寂寞,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野合在《史记正义》解释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周礼),故曰野合。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幼年的孔子在母亲颜氏的教育下,早早便遵行礼,因为父亲去世的早,失去家庭支柱的一家,只有靠母亲做零活补贴家用,待孔子稍长,应聘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5岁立志于学,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聪明好学的孔子,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是个儒雅的公子了,他遵行礼教,谦恭严谨,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相传孔子也遗传了父亲的勇武,身长九尺三寸,臂力过人且酒量惊人,这完全颠覆了大家对孔子文弱书生形象的理解。
而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勉,深得官员的信任,一度受到提拔。
孔子十九岁便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二十岁便做了父亲。
此后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和学习,孔丘已经成为了一个学识相当渊博的人,在大约25岁的时候,他看见了学在官府的不公平现象,渴望改变社会的不公,因此设立私学有教无类,使得穷困人家的子弟都能够进入学校读书。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
孔子智慧传世的圣贤

孔子智慧传世的圣贤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
他的思想和智慧被称为圣贤,并世代传承至今。
孔子的智慧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国家治理与仁爱之道孔子提倡以“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仁爱之道,即相亲相爱、以德为重。
他强调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和睦相处。
他倡导的仁爱理念向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和学习。
他强调知识的力量,认为通过学习和教育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
他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道德品质,注重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礼仪与道德孔子非常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他认为遵守礼仪和道德可以使个人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他主张在各种场合都要遵守适当的礼仪,包括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
他还强调要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注重品德和道义。
孔子关于礼仪和道德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修身治家与修养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的成功与幸福离不开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
他主张要从自身做起,先修其身,又齐其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他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传世与后世对孔子的尊崇孔子被后世称为圣贤,他的思想和智慧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形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后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他的智慧被广泛传世,并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孔子的智慧通过他的思想、教育和治国理念等方面流传至今。
他的理念影响广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尊崇孔子,传承他的智慧和思想,对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积极社会价值观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智慧,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孔子出生前后的传说

孔子出生前后的传说一、孔子的出生前传说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出生前,就有一些传说与他的命运紧密相连。
传说孔子的父亲孔雀飞是鲁国的贵族,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
据说,孔雀飞在孔子出生前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一座巍峨的山上看到了一只神奇的凤凰。
凤凰在梦中对孔雀飞说:“你即将有一个儿子,他将成为众人敬仰的圣贤。
”这个梦让孔雀飞感到非常震惊和恐惧,他不知道这个梦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将来会是怎样的人物。
但是,他相信这个梦一定有特殊的意义,于是他决定把这个梦告诉给他的妻子。
孔雀飞的妻子听完丈夫的梦后,也感到非常震惊和害怕。
她意识到这个梦意味着孩子将来会有非凡的使命,她决定用心呵护这个孩子,并将他培养成一个有益于世界的人。
二、孔子的出生后传说孔子出生后,他的母亲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丘”。
这个名字意味着他将会像山一样高大,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孔子的父亲对他非常宠爱,经常陪他玩耍,教他学习,并给他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
孔子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非常喜欢听父亲讲述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关于古代圣贤和英雄的故事。
他常常模仿他们的行为,学习他们的品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孔子的父亲看到儿子的天赋和潜力后,决定请一位著名的教师来教授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位教师名叫老子,是当时鲁国最有声望的教育家和学者之一。
老子对孔子非常严格,要求他勤奋学习,注重品德修养,并且教给他许多有关礼仪、道德和政治的知识。
孔子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
三、孔子成为圣人的传说孔子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修行,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说中,孔子晚年时受到了鲁国政府的迫害,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四处流浪。
然而,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传播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孔门七十二圣贤(前551-479)按综合排名

孔门七十二圣贤(前551-479)按综合排名孔门七十二圣贤(前551-479)按综合排名一、孔子(前551-479)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经典《论语》的主要编者和主角。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他提倡礼、仁、孝、忠等美德,强调道德和正直的重要性。
二、颜回(前507-420)颜回,名回,字子和,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也是五百年来最受尊敬的儒家学者之一。
他对孔子的教诲和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被誉为“至圣先师之后”。
颜回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传统,将其教导传播至众多学生和后来的学者。
三、子路(前522-489)子路,名路,字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也是孔门七十二圣贤中的重要人物。
他以勤奋著称,钻研学问,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诲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传播。
他也是独立积极的人物,努力寻求实践教育,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子夏(前515-429)子夏,名夏,字仲宣,也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他对孔子的教诲有深刻的理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子夏是一位重视实践的学者,他积极探索教育方法和研究途径,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子张(前509-429)子张,名张,字子游,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积极宣传孔子的思想,致力于推广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
子张是一位深思熟虑的学者,他通过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来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
六、子贡(前522-429)子贡,名贡,字子上,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也是孔门七十二圣贤中的重要人物。
他对孔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积极宣传并传承儒家的价值观。
子贡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努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七、子夏闵恭(前520-412)子夏闵恭,名闵恭,是孔门七十二圣贤中的一员。
他是子夏的后代,继承和发扬了子夏的思想和学说。
孔子道德经典传世圣贤

孔子道德经典传世圣贤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孔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立者。
孔子的道德经典被称为《论语》,这是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他的言论和教导。
《论语》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被尊奉为儒家经典的核心。
孔子的道德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涵养的人。
《论语》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的言论和教导,这些言论和教导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孔子对于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孔子主张“仁”,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人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心,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爱和关怀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强调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道德观念,如诚信、谦虚、孝道等。
对于诚信,孔子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讲信用。
对于谦虚,孔子认为要有谦虚的态度,不要自大自满,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孝道,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主张人们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
孔子的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学生和后来的儒家学派,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提出了一种人伦关系的伦理观,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精神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道德经典《论语》是自他的学生将他的言论整理编纂后流传下来的。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不仅成为后来中国世代传颂的经典格言,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道德指南。
总之,孔子的道德经典传世圣贤,他的思想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主张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诚信、谦虚和孝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尊重。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圣贤60句经典名言读背(有释义)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圣贤60句经典名言读背(有翻译)一、孔子经典语录1、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5、君子,俞于义。
小人,俞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
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不仁义的人虽然富有和尊贵,但对于我来说,他们轻得如天边的浮云一样。
10、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不怕别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12、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渗透“做国际的我”,特别体现其中的“心有祖国”领域;渗透“做智慧的我”,体现“乐学善思”领域;渗透“做文明的我”,体现“明礼诚信”领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了解他对古代教育的主要贡献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体会到我国是个古老而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教育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提问:看样子你们的课外知识还是很丰富的,那我再问一个更深点儿的问题:你知道孔子生活在我国的哪一个历史时期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6、预设: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鲁国人,从历史小故事中得知。(板书:春秋鲁国)
三字经上的记载和战国时期的小故事都能说明当时的社会非常动荡,重耳逃亡、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等故事。
19、意图: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插图,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20、过渡:08年奥运会时,山东省在推荐的奥运迎宾语的时候选择了这样几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一位学生朗读P69左下紫色卡片内的五句话
21活动:今天,就让我们像P69书中插图所画的那样,真实体验一下与孔子对话。(小组自愿结合,分角色朗读,要解释成白话文)、
7、提问:这些建筑特点是一般的富贵人家都可以拥有的吗?那你觉得孔家的富贵怎样?
8、预设:大富大贵、富贵无比、富贵无头(回扣对联中的第一个错别字)
四、
交流讨论
精讲点拨
解读《论语》部分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会孔子的文章通天。
不但古代的人尊重孔子,即使是25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同样崇拜孔子,其中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目前,世界的很多地方都建有孔子学院。
五、
加深理解
总结提升
《论语》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倦的书,孔子是一位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愿我们珍藏这些名言,随时共勉吧!
六、
梯度精炼
拓展延伸
1、孔子名(丘),是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鲁国人)。
2、辑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至今广为流传。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4、如何理解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5、你还能写出一句孔子的名言吗?
答: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
板书设计
圣贤孔子
春秋孔丘因材施教
鲁国仲尼有教无类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对我们祖国的古人有更多了解,更多的了解我国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人物。学校提倡的新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以教师为引者,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单向的输入知识传递知识,体现了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不足之处是有部分学生参与度还不够积极。通过这节课也让我去反思怎样才能把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预设:下马石,文官到此下轿,武将到此下马,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5、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孔庙,你会更加的惊叹,请看孔庙大成殿的石柱,这可是惊世之作,每一根柱子都是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而且雕刻的图案是龙,龙的图案是可以随便使用的吗?还不止如此
6、课件:九进院落、房殿的瓦、龙的九个儿子都能在孔庙中找到……
1、出示课件:孔子学院(推广中文的机构,了解中国的窗口)。
2、试学提示:历史的车轮转过2500多年,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掀起了学习孔子思想的高潮,我们都知道,记录孔子言论,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著作就是《论语》,这部书是孔子写的吗?现在,你能不能通过你手中收集到的资料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敬仰孔子吗?
1、教师出示对联。
2、介绍:这幅对联是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的对联,乾隆御批,大学士纪晓岚夜梦老者指点之后亲笔题写的。可是,这幅对联中有两个错别字,找一找。
3、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4、请学生分别找出错别字。
明确:“富”字没有点,“章”字的竖通到了日里。
5、过能不能找到答案。(板书:圣贤孔子)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孔子及其诸子百家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
2、类似书签的卡片。
(二)学生准备:
1、搜集与孔子有关的资料。
2、孔子的名言。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复备
一、
切入主题
聚焦重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中,对联也算是其中一项,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幅,你看看你见过吗?
劲松四小试学精讲课堂教学精品备课
学科
品德与社会
课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授课教师
吴立军
教学内容
圣贤孔子
教学目标
1.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了解他对古代教育的主要贡献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了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主张及其对我国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
自主试学
尝试解决
1、试学提示:孔子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人们都管他叫孔子?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例子吗?
2、试学工具: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请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回答,同伴补充。
4、预设:孔子名叫孔丘,在家排行第二。“子”是古代对老师的尊称。类似的还有孟子、孙子、韩非子、老子……
22、深入:那么多同学竟然没有一组选择了一样的对话,而且还有很多内容是我们没有机会选择或者根本没有读到的,这样看起来,孔子的文章怎样?你想如何形容孔子的文章?
23、预设:好、很棒、文章通天(回扣对联的第二个错别字)。
24、过渡:读了那么多的孔子名言,我相信,你一定有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句或者是几句话,那么就请你怀着崇敬的心情将名言写在P68的最下面。
8、预设: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鼓励学生汇报孔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思想)
9、试学提示:孔子不但总结出了很多的教育规律,他还总结出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原则,你知道哪些?举例说说。
10、试学工具:学生收集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
11、学生自由发言。
传说孔子的弟子有3000人,其中贤能的人72位,例如:子路、冉有、颜回、公西华等,今天我们说说子贡,这位人物可是了不得,他曾只身一人凭借杰出的雄辩才能,游刃有余地使用连环计改变了五国的命运,史学家称作“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就是这样一位奇才,在他学习的过程中曾经问过孔子很多问题。
3、试学工具: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请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回答,同伴补充。(教师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出孔子的教育思想)
5、引导: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可是有一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6、课件:孔子对两个弟子提出的同样问题的不同回答。
7、提问:这是不是说明孔子巧言令色呀,作为老师怎么能言行不一呢?
1、播放:祭孔2550周年
2、过渡:现在在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此语出自子贡。当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称赞子贡的学问比孔子还要高时,子贡说自己的学问只有一仞高(一肩高),而夫子之墙数仞。隔着墙只能看到表面,只有找到了门,并进了门才能了解孔夫子的真学问,可见孔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但学生崇拜他,历代帝王对孔子也是推崇备至,这一点从他们对孔子的封号可见一斑。
7、试学提示:我们为什么将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春秋呢?
8、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仔细看,看谁记住的信息多。
9、播放:春秋的解释
10、请学生说什么将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春秋。
三、
同伴互助
分享补充
通过祭孔、封号、孔子学院等资料了解孔家的富贵
每年,在孔子生日的9月28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有不同规模的祭孔仪式,在孔子诞辰2550周年的时候,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就举行了大型的祭孔活动,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盛况。
课件:部分封号
3、试学提示:“衍圣公”的意思是繁衍旺盛,永不中断,此封号从45代一直延续到77代孔德成先生,共940多年,不愧为天下第一家。为了纪念孔子,我国很多的地方都建有孔庙,在孔庙的大门外我发现了这样一块石碑,上写:官员人等在此下马。什么意思?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4、试学工具: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2、播放:《子贡问政、问朋友、问人生》视频
13、提问:人的一生只要遵守哪一个字就可以了呢?咱们猜一猜。
14、学生自由回答。
15、预设:“恕”字。孔老夫子教导我们做人要宽容、大度、仁爱,这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16、活动:现在就请你带着一个孔子所倡导的观点去采访你身边的人,看看他们是不是也有像你一样的感受。
17、意图:通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升华孔子对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18提问:孔子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主张,你知道是什么吗?播放:《有教无类》视频
提问: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社会是学在官府,你再有钱,不是达官显贵也不可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人的范围很少,孔子将教育从官府拉低至普通百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老百姓看到孔子的弟子都出人头地了,于是更多的百姓主动的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堂中,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提高了,那么,整个社会就进步了,今天我们能坐在教室里是不是该感谢孔子呢?他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