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恐惧心理常常是由做父母的造成的
2023年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1、焦虑性神经症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2009-05)A.有重复动作B.与处境不相符的害怕C.运动性不安D.有自我强迫和反强迫【答案】 C2、案例五:A.1~2分B.2~3分C.3~4分D.4~5分【答案】 B3、求助者一般资料:韩某,女性,28岁,公司出纳。
案例介绍:一年以前求助者的母亲因为心脏病去世,因此求助者一直害怕自己患有心脏病,整日感到紧张、害怕,经常会心悸、气短等。
而且出现烦躁、情绪激动和兴趣降低,但还可以上班和正常生活。
最近两个多月,症状加重,常常坐卧不宁,会常常出现胸闷、心悸、出冷汗,晚上睡不好等症状。
有濒死感觉,每次发作都有半个多小时,天天都会觉得惶恐不安,感觉很难受,甚至想自杀,但是还害怕死亡,经常无缘无故地向男友发脾气。
害怕与人接触,但是身边没有人的时候自己还会感到孤独。
看到别人与男友分手或是单身女性自己就会触景生情,会很难受。
现在休假在家,也不能自理。
男友陪同一起来做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做事要求严格、认真谨慎,觉得工作压力很大,最近经常加班,工作量大。
本案例中求助者的病程是()。
A.短程B.中程C.长程D.无法判断【答案】 C4、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3岁,实习医生。
A.厌恶疗法B.系统脱敏法C.认知疗法D.阳性强化法【答案】 C5、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4岁,自由职业。
A.反抗型B.茫然型C.情绪型D.怀疑型【答案】 A6、求助者一般资料:男性,33岁,大学毕业,国家公务员。
求助者主诉:婚姻不美满,妻子有外遇,自己想与妻子离婚但又怕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对妻子既不满又怨恨,情绪低落一个半月。
心理咨询师在充分了解求助者的基本生活情况后,决定对他进行合理情绪疗法。
以下是整个咨询过程的部分内容: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使你长期处于现在这种情绪状态的原因是什么?求助者:这还用特别解释吗?我们俩五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她根本就不理解我……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心理咨询师:虽然您说的都是你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影响你情绪的事情,但它们并不是最直接的原因。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112班陈子灿摘要:影响心理发展的两大因素是遗传与环境,遗传是物质基础,环境是决定力量。
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自闭症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影响一个人心理形成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应是遗传与环境。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就是父母通过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把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
遗传是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遗传的不只是父母的生理特征,这其中也包括了心理特征。
因此我们就常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会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当然,这就不只是相貌的相似了,还有更重要的是性格特点的相同。
小时候常常会听到老人家数落小孩子说:看看你,怎么就和你爸爸一样的倔呢?我想这就是遗传在起作用吧。
这个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和父亲相似的心理特征。
这种从遗传得来的心理是不能自主与不可抗拒的。
因此,人们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形成独有的家族心理特征。
甚至于,民族的整体心理特征。
然而即使遗传如此的重要,我们也不能就此下结论说遗传是形成心理特征的决定性因素,试问如果一个人完全遗传了上一代的心理,那罪犯的儿子岂非一生都只想着一件事,就是犯罪?因此,环境才是形成一个人心理的决定性力量。
环境因素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自然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看到许多应用这一原理的实例。
如疗养院所处之处必定山清水秀,可以放松人的心情。
再如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就比内地人民更具有开放性的心理特征。
在海边生活的人心胸较为开阔,在高山上居住的人有着良好的协作精神。
严寒酷暑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风雨交加使人凭添焦躁与愁绪,山清水秀会令人心旷神怡。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案例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案例库第一部分 有关心理障碍的案例【案例一】某男D,37岁,76(当时为7-8岁)年唐山大地震,亲人全部遇难,被叔叔婶婶接到上海。
大地震的印象极深,地震时看到亲人的死亡,极其悲惨,从此经常做噩梦,梦中几乎都是妈妈来接自己,跑上去妈妈有不见了,眼前一片空白,惊醒后一身冷汗。
到医院就医,吃过药,效果不大。
诊断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属于创伤性应激障碍(需排除其他情感性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神经症等等)。
病因分析:由于亲历大地震中亲人死亡的突发事件,导致持续性的精神困扰,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噩梦(病理性重现),并产生心悸、出冷汗等躯体化症状,继而影响正常社会功能。
而且到医院就医吃药效果不大。
心理咨询:首先应当对来访者表示绝对的同感,并充分给予其宣泄的过程。
可以进行一般化的安慰技术: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突发事件,且骤然面对亲人全部遇难的现实,的确是许多人都难以接受的。
然后通过专业解释的方式阐述创伤性事件不断重演的心理原因,如在意识中过分回避和压抑导致了内心的冲突等等,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促使来访者能够配合心理咨询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能够使来访者进行回忆当时灾难发生的过程,帮助其面对痛苦的记忆和感受,以缓解内心的压抑。
通过来访者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妈妈来接自己”可以推断其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需要进一步追溯童年期的痛苦源,以找到引发之后持续应激障碍的根源,比如母亲是怎么去世的等等。
询问童年时的内心感受,同时再了解现在的感受,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退行”心理防御机制。
在此过程中,会遇到来访者的阻抗,可辅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技术帮助来访者脱敏。
另外,需要通过认知咨询的技术处理来访者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误,让其明白灾难本身的不可遇测性以及不可抗性,减少自身的内心困苦,并能理性认识到灾难的绝对性与平安的相对性之类的关系。
【案例二】陈某,男,27岁,高中文化,未婚,安徽人。
曾是摩托车飚车手并以此为生,生活富裕,2005年初,交了一个女朋友,感情很好。
考研之教育心理学摸拟题及答案解析118

考研之教育心理学摸拟题及答案解析118单项选择题第1题:协方差分析的目的是( )A.使实验方差最大化B.使实验方差最小化C.控制无关方差D.减少个体间误差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2题:下列对项目特征曲线函数描述错误的是A.P(θ)=1为它的上渐近线B.P(θ)=C为它的下渐近线C.题目难度参数b为它的定位参数D.区分度参数a值越小,曲线越陡峭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项目特征曲线函数的表达式可得,P(θ)=1为它的上渐近线,P(θ)=C为它的下渐近线,θ为个体潜在特质的表征值,C为伪机遇水平参数;题目难度参数b为项目特征曲线的定位参数;参数a为题目的区分度,区分度参数a值越大,曲线越陡峭。
[选项个数]4第3题:对于测验的信效度关系的描述,下列哪种说法错误?A.信度低,效度一定低B.信度高,效度一定高C.效度高,信度一定高D.效度低,信度不一定低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4题:某校初三学生进行了数学考试,其中女生有70人不及格,102人及格;男生有44人不及格,142及格,欲探讨性别是否与数学成绩存在相关,应选用( )A.等级相关B.积差相关C.点二列相关D.Φ相关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5题:鉴别指数的计算步骤为( ):(1)确定高分组与低分组,每一组取答卷总数的27%;(2)按测验总分高低排列答卷;(3)分别计算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4)按下列公式估计出项目的鉴别指数:D=PH-PL。
A.(1)(2)(3)(4)B.(1)(3)(2)(4)C.(1)(4)(3)(2)D.(2)(1)(3)(4)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6题:奥尔波特和泰勒认为人际关系发展的四步骤是( )A.定向阶段——情感探索——稳定交往——感情交流B.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C.情感探索——定向阶段——稳定交往——感情交流D.情感探索——定向阶段——感情交流——稳定交往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7题:通过刺激反应一致性冲突实验可以证明的效应是A.同侧易化效应B.晕轮效应C.蝴蝶效应D.罗森塔尔效应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在空间探测和辨别任务中,当目标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与正确的反应按键位置一致时,行为反应时明显地小于它们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对出现在右侧的刺激,按左键反应明显快于按右键反应),这种空间维度的刺激反映的同侧易化效应,被称为刺激反应一致性效应(SRC)。
论文初稿: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是构成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时,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影响。
目录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影响 (3)(一)要掌握科学营养方法,让孩子拥有健康体魄。
(3)(二)要掌握科学家教方法,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4)2.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毅力。
(4)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5)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6)(三)要创设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6)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6)2.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7)3.建立新型平等的朋友关系。
(7)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7)(一)父母的文化修养。
(8)(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8)(三)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8)(四)家庭生活条件。
(9)参考文献: (10)家长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的同时,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培养上。
人格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家庭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有独特的优势。
笔者提出一个人才公式:人格+知识+能力+健康=贡献+财富。
前面的四项内容是人才的基础素质,核心是人格。
家长最能够发挥教育影响作用的显然是人格。
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保证孩子的健康。
至于知识教育,家长能够起一定作用,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
即使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家长,如果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知识,没有教学方面的经验,也很难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知识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措施本科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措施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级2010年秋分校/学院提交日期2012年8月13日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措施一、影响小学生个体发展的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1.父母的文化修养。
这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
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
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
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
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
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
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
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
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
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
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一)学习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主要表现在厌学、学习压力过大和考试焦虑上。
1、厌学问题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
简单的说,厌学就是讨厌学习。
厌学者往往对学习伴有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在课堂中表现出不认真听课、打瞌睡、看小说或做自己的事情,对老师的提醒阳奉阴违,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也不愿主动学习,有的甚至会选择逃学或旷课等。
厌学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学习速度下降,学习质量不高。
一般厌学的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差,不自信。
这也导致他们对学习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他们往往以学习无用为借口逃避学习。
2、学习压力过大有调查显示,中学生生活事件中排在首位的是学习压力,初中生群体中55.5% 感到有学习压力。
近年来,因承受不住来自学习的各方面压力,一些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等事件频现报端。
因此,中学生学习压力问题日益成为了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学生学习压力最主要是来源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尤其是我国的父母总拿孩子与他人比较,且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孩子成绩不好就会给予责骂或训斥等,这些让学生倍感压力。
还有同学间竞争激烈,学生自身学习计划和时间难以分配,奋斗目标较高或学习动力不足等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
而且,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求职场上学历至上等也让学生产生自我的过度危机感与忧虑感。
很多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而表现出一定的躯体反应,如视力不断下降、时常感到身体乏力、头昏、头痛、胃口不舒服等,有的可能会入睡难、易醒、失眠等。
3、考试焦虑焦虑是指自尊心受到威胁或预计可能受到威胁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
心理学研究避免,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个体保持较高的心理兴奋度,促使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问题上,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篇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和生物因素1.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
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
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
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
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学恐惧症”恐怕是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种进了一些孩子的心里,我们可以从他们磨磨蹭蹭或寻找各种借口以拖延去学校时看出来。
有些孩子则干脆表达出来:或大哭大闹,或喊叫着“我不要上学l”还有一些孩子却真的不能去学校了,因为这时他们不是感冒发烧出虚汗,就是头疼恶心肚子痛,甚至呕吐起来。
这当然不是装出来的,而确实是生了病。
这就是“过分忧虑失调症”,对即将上学的六七岁的孩子而言,则是“入学恐惧症”。
孩子从小依赖父母,一旦离开,哪怕这仅仅是暂时离开或者变换了一下环境,也会令他们感到紧张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以往都是父母告诉他们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却完全要依靠自己,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能做什么,从何处着手。
??这种恐惧心理常常是由做父母的造成的。
??在孩子幼小时,父母会把家庭以外的环境描述得过于可怕,“大灰狼”、“狐狸精”在他们尚不知是什么东西时,就已作为凶恶的恐怖形象埋进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当孩子淘气不听话时,父母总能“镇住”孩子,让他们老实下来。
另一方面,大人又过分强调父母怀抱的温暖,告知以爸爸妈妈是。
多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不管怎样,他们的要求最容易在父母那里获得满足。
当他们因为什么过失惹恼了父母,至多是受些责骂,再厉害也不过是屁股上挨两下“象征”式的巴掌,过后,父母还总是以某种奖励的方式给他们进行“补偿”。
而外面的世界便没那么多。
便宜事”了,他们在那里碰到更多的是失望,这在他们上幼儿园时就已多少有了体会。
??幼儿园的环境比起家里,在有些孩子看来简直就像是“地狱”。
这里不仅需要适应紧张严肃的“学前气氛”,还要与各路来的“学前孩子”进行竞争。
大家都必须遵守纪律,要互相比赛,做得好的孩子才会受到表扬,而这在家里并不存在。
在家里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没有谁和他们比赛竞争,对于父母的批评,孩子们有时也不一定放在心上,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批评则显然不一样了,何况批评过后没有谁会给予“补偿”。
家庭给予孩子的印象是温暖的、熟悉的,与之相反,幼儿园的环境却属于陌生的“冷酷”。
孩子对幼儿园以外的世界则充满了无法预知的恐惧:一切又需要从头开始了。
对于没有幼儿园经历的孩子,这种恐惧感似乎更为严重。
??家长们好像也深知孩子的入学恐惧心理。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学校的门口簇拥着众多等候孩子放学的家长。
他们焦虑不安地徘徊,互相询问,一副“末日来临”的样子。
一些做父母的把脖子伸进校门,左右窥探,深怕这学校的什么地方“埋着地雷,藏着陷阱”。
??孩子入校的第一天,就给做父母的心头平添了许多难以名状的忧虑。
也许,他们是想借助自己的所谓“大人的力量”,缓和一下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不能减轻孩子的心埋负担,反而使孩子认定了,学校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所在,否则大人们为什么早在一年以前就开始了他们喋喋不休地“叮嘱”呢。
??尽管恐惧尚存,然而也有不少安慰,例如,父母手牵手地每日接送,就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他们认为,只要大人天天接送就不会发生什么问题,这也正是父母的想法,通过具体实施就传达到了孩子的潜意识里。
所以,哪天父母若是因为有事未能接送孩子,或是父母想让孩子摆脱这种依赖感,就会使孩子的心头增添一份恐惧感。
??父母们没有发现,他们对孩子从小的过分疼爱,已使孩子失去了将来的依靠。
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依赖他人而获得的。
相反,那些从小独立性强的孩子则有更多自信、自觉和自制能力。
上学的头一天,“噢,那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天!”他们回忆时会这么说。
那么我们的父母在孩子上学之前,不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考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知道:
?孩子上学是不容回避之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迁就孩子,除非子生病。
?你可以把孩子领进校门,但必须让他自己走进教室。
对孩子无故提出的“请假”要求,决不让步。
?当孩子寻找理由时,你可以告诉他,“我知道这些理由,有些有道理,有些可不一定,但只有到学校以后才能解决”。
?消除孩子“入学恐惧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和其他孩子一起走进学校。
?如果家住得离学校近,最好让孩子自己上学、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