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地区近30年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变化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经济价值测评方法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经济价值测评方法研究
4 % , 国 学 者认 为 截 流 率 在 l . %~ 3 . 6 变 O 我 14 4 3,, 9
热带原 始森林余 地流 域集 水径 流水质 检 出均值 为最 优 质 的源水 , 其次 为天然更 新 山地 杉 木幼林 流域 、 天
然更新 山地雨林 流 域 , 森林 对水质 净 化能力 非常 强 。
维普资讯
第2卷 3
第 1 O期
甘 肃科 技
Ga s c e c n c n l g n u S in e a d Te h o o y
VrZ 23 N o. 0 0. 1
20 0 7年 1 O月
Oc. 2 0 t 07
森林 生态 系统 涵 养水 源 功 能 经 济价 值 测 评 方 法研 究
动系数 为 6 6 %~ 5 . 5 。森林 这 种 功 能与 森 林 .8 5 O
土壤较 特殊 的结构 功能 十 分 密 切 , 森林 土 壤 像 海 绵
2 森 林 涵 养水 源经 济 价 值 的 测 算 方 法
2 1 森林 涵养水 源经济 价值测 算原 理 .
体 一样 , 吸收林 内 降水 并 很好 地 加 以蓄 存 。森 林 具 有 调节径 流 的生态 功能 , 究 竟 是增 大还 是 减 少 径 但 流 量 , 术界 没有定 论 , 学 尚处 于争论 之 中 。美 国的多 数学 者认 为 , 积 较 小 的集 水 区 和流 域 ( 1 k 2 面 数 Or a 以下 ) 森林 的存在 会 减 少 径 流量 , 伐 森 林 通 常 可 , 采 使年 径 流 量 增 加 , 最高 可 达 5 0 0 mm, 于 面 积 较 大 对 的流 域 , 况则 恰好 相反 , 情 有林 流域 的年 径流 量较元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 生态现状成因分析 2. 1 地貌不稳定性与地表脆弱性
由于新构造运动活跃 ,第四纪冰川作用以及其它 外营力的影响 ,致使岷江上游发育成了南北走向的高 山纵谷 。河流两侧谷坡陡峭 ,平均坡度在 30°—35°之 间 ,岩层破碎 ,地表风化强 ,现代地貌过程十分活跃 。 此外 ,由于河流纵比降大 ,洪枯流量变幅大 ,河流下切 和旁蚀能力均较强 ,使河谷下部的地貌十分不稳定[3] 。
(1. Chengdu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 2.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调查 年份
总流失 面积 (km2)
年侵 年侵蚀 水土流 蚀量 模数 失率 (104t) (t·km - 2) ( %)
微度 (km2)
轻度 (km2)
中度 (km2)
1989 10264. 7 2614. 52 2547 41. 56 14433. 8 5492. 19 4772 1 1 4613. 61 5306
收稿日期 :2007 - 04 - 26 ;修订日期 :2007 - 05 - 14 基金项目 :国家 973 项目 (2003CB415201 - 5) :近年来长江上游退耕
还林还草等人为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 第一作者简介 :彭立 (1983 - ) ,男 ,山东省滕州人 ,硕士研究生 ,主
人类活动是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恶化的根本驱动 力 ,人为干扰已被认为是驱动种群 、群落和生态系统退 化的动力[5] 。1985 —1999 年 ,岷江上游的人口总数从 331673 人上升到 374937 人 ,增长了 13. 04 %。人口的 急剧增加 ,对环境压力加大 ,该区有限的耕地难以满足 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毁林开荒 、陡坡种植的现象 普遍 ,耕地不断向山丘坡地上扩展 。1999 年底 ,该地 区坡 度 大 于 25°的 耕 地 面 积 已 占 其 耕 地 总 面 积 的 21. 46 %。除毁林开荒外 ,严重的干扰类型还有秋冬季 的积肥 ,秋季的取暖砍伐 、烧木炭 ,冬春秋的挖野菜 、砍 竹 ,全年的牛羊放牧等 。这些破坏性生产方式致使环 境退化 ,泥石流 、滑坡 、洪灾等自然灾害加重 ,干旱谷地 进一步扩大 , 阻碍了经济发展 。 2. 3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1.09.08•【文号】•【施行日期】2021.09.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为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家林业局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林科发〔2017〕46号),促进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局遴选出了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见附件),现予发布。

请各地各单位根据生产实际,重点推广本次发布的100项林草科技成果,特别是在各类林草技术转化项目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重点应用,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示范引领作用。

成果相关信息请登录“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信息系统”网站(http://124.205.185.86:8080/sso/login)进行查询。

特此通知。

附件: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2021年9月8日附件_GBK;">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领域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1三峡库区高效防护林体系构建及优化技术集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肖文发2岷江上游森林植被恢复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关键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3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治沙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永4退化湿地恢复技术体系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崔丽娟5内蒙古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和定向经济型植物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张文军6长江经济带生态退化区植被修复与低效林提质增效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张旭东7竹林生态系统碳过程、碳监测与增汇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8南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多功能协同提升关键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刘世荣保护研究所9低覆盖度羽翼袋沙障及其铺设机械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杨文斌10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复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鄢武先11川中丘陵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川农业大学李贤伟12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集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宋宪虎13陕北沙地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符亚儒14南方型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南京林业大学方升佐15树木良种的“复幼-扦插”规模化繁育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16鲜食枣设施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17青钱柳叶用优良品种选育及定向培育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南京林业大学方升佐18澳洲坚果品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贺熙勇19林木精准井式节水灌溉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新疆林业科学院李宏20泡核桃品种资源创新及提质增效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陆斌术推广总站21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南京林业大学彭方仁22半干旱区人工山杏低效林改造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李显玉23优势特色果品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河北农业大学王国英24檀香与降香黄檀混交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徐大平25漆树良种及高效栽培综合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邱蓉26马尾松大径材及高产脂林定向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贵州大学丁贵杰27花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原双进28川草1号、2号老芒麦产业化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游明鸿29南方次生林经营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曾令海30竹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国际竹藤中心范少辉31紫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北华大学程广有32抗寒苹果、矮化砧木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及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院陈淑英33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化经营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河北农业大学张志东34马尾松良种选育、定向栽培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贵州大学丁贵杰35广西藤县八角低效林改造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梁文汇36珍贵树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生态经营模式及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刘君昂37‘新苹红’苹果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李显玉38酿酒葡萄免埋土安全越冬栽培关键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39一种核桃大树更新复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贵州省核桃研究所孙建昌40一种肉桂高效培育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李开祥41优质材桉树无性系选育与产业化利用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陈健波42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43蓝靛果高效培育及其花色苷提取纯化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北京林业大学付玉杰利用44林木剩余物高得率清洁制浆产业化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房桂干45环保型长效抗菌自清洁柜橱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北京林业大学郭洪武46高性能木竹质重组材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于文吉47建筑与桥梁用竹质结构材料与构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竹藤中心江泽慧48实木木材热改性及其功能性材料应用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曹永建49原竹自动定段技术与设备林草资源开发国家林草局北京林业周建波利用机械研究所50竹质异色层积装饰材制造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林草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陈玉和51圆竹分级展平及展平复合规格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竹藤中心刘焕荣52豆粕胶黏剂无醛中密度纤维板制造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王春鹏53无醛胶合板用豆粕胶黏剂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范东斌54低质人工林木材高效干燥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周永东55高含油互叶白千层产业化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吴丽君56多花黄精林药复合栽培及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利用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竹藤中心汤锋57低施胶量环保木质单板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南京林业大学周晓燕58一种木质纤维定向液化制备乙酰丙酸的综合利用方法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59豆粕胶黏剂无醛刨花板制造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储富祥60江西特色植物萜类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江西农业大学王宗德61人造板VOC快速释放检测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东北林业大学沈隽62杉木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张建国63野牛草高效育制种及其产业化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钱永强64青藏高原东部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白史且65国审良种‘北林雄株1号’‘北林雄株2号’及其繁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康向阳66油茶大果型新品种选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谭晓风67落羽杉属树木杂交新品种林果花江苏省殷云龙选育技术草种业提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68甜柿优良新品种及园艺化栽培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龚榜初69杉木优异品系选育及扩繁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郑会全70杉木种业创新工程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黄开勇71‘中林5号’‘中林1号’楸树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麻文俊72‘西南桦广西凭祥种源’‘西南桦云南腾冲种林果花草种业中国林科院热曾杰源’西南桦提升带林业研究所73油桐抗枯萎病品系选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陈益存74中天1号紫花苜蓿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常根柱75福建柏优良种源和家系选择及培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郑仁华76香花油茶良种选育及繁育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马锦林77高油加工型红松、榛子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黑龙江省林业杨凯提升科学院78枣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韩传明79油茶遗传改良与良种应用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李志真80‘滨海密枝’柽柳林果花草种业提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杨俊明81北林201紫花苜蓿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82‘蓝美1号’蓝莓林果花草种业提升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华江83红掌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陈孝丑中心84‘燕杏’‘送春’‘花蝴蝶’梅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85环湖寒生羊茅林果花草种业提升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刘文辉86陆表植被碳汇量关键技术及管理平台林草装备和信息化北京林业大学冯仲科87电动树干打孔注药机林草装备和信息化绿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敏88安徽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及“森林资源一张图”应用技术林草装备和信息化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刘道平89湖北森林防火网格化监测预警云平台建设及应用技林草装备和信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张维术息化院90灌木林虫灾发生机制与生态调控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北京林业大学骆有庆91林火监测预警双红外火灾探测器林草灾害防控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朱恒星92枸杞病虫害监测预报及安全防控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宁夏农林科学院何嘉93蒙陕青新林业鼠(兔)害防治技术集成林草灾害防控国家林草局林草防治总站常国彬94全国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管理体系林草灾害防控国家林草局林草防治总站宋玉双95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林草灾害防控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季梅96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林草灾害防控东北林业大学孙龙97竹子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国际竹藤中心高健98北京市重要林果病虫害生防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梁洪柱99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模式及技术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孙鸿雁100节约型生态景观绿道建设技术人居优美环境建设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张乔松。

论河流水能资源过度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

论河流水能资源过度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

论河流⽔能资源过度开发的地质⽣态环境问题摘要:⽔能是清洁安全的能源,但是对⽔能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引起的地质⽣态环境问题和相关的负⾯效应却不断显现,岷江上游流域⽔能的开发现状,将给⼈们以警醒。

⽔能因被认为是最清洁安全近于完美的理想能源⽽被⼴泛开发利⽤, 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贡献。

然⽽随着对各⼤江河⽔能资源不断的开发,所引发的地质⽣态环境问题⽇益明显,产⽣的负⾯效应不断显现。

“⼈⽆远虑,必有近忧”,本⽂以岷江上游流域⽔能资源开发的现状为例,探讨由此⽽引发的地质⽣态环境问题,给⼈们以警醒。

岷江上游流域地处青藏⾼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边缘⼭地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主要⽀流岷江的发源地。

由北向南流经6县(市)300余公⾥,流域⾯积3万余平⽅公⾥,居住⼈⼝近百万,以羌、藏、汉民族为主。

该流域的⼤地构造位置处于松潘——⽢孜地槽褶皱系与龙门⼭⼤巴⼭台缘褶皱带交汇处,有茂县、映秀和都江堰三⼤断裂带分布,有记载的7级以上地震3次,新第三纪以来⼀直处于强烈的不均匀抬升。

岷江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发源地⾄都江堰市累计落差达2000余⽶,流域内蕴藏的⽔能资源⼗分丰富。

由于⼈⼝的过度快速增长,经济建设发展的严重滞后等原因,近20年来,能源短缺引发了⼈们对流域⾃然资源包括⽔能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超极限利⽤,⽽⾃然河流的⽣态功能和⽣态效应却漠然置之,从⽽造成了对地质⽣态环境的严重影响,长此下去必将导致社会经济发展陷⼊恶性循环。

岷江上游流域⽔系图1、河流⽔能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然河流补给和径流发⽣变化,梯级开发使岷江流域的⾃然河流变成⽆数断节相连的阶梯,河流之⽔只能从“梯”上来,造就流域地区秀美河⼭的⾃然河流消失殆尽。

可以预⾔其最终的结果是梯级开发⽔能⼯程的淤塞报废,成为灾难。

拦腰斩断岷江⼲流的某电站⼤坝滔滔岷江被束于⼀池2、地表径流的⼈为改变将形成⼤⾯积的地表⽔补给漏⽃,区域性⽔循环发⽣变化,地表⽔与地下⽔之间的双向⾃然调节失灵,潜⽔⾯波动频繁幅度增⼤,从⽽导致地区性的地质⽣态环境恶化,发⽣⽯漠、荒漠化⽣态灾害。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解译分析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解译分析

Su yO te rsn Sau f c 1 I l n iom e t td l h P ee t ttso E 0 ge E vrr tn l 0 a i h p e Rec e f nin i  ̄b c , e es g nteU p r a hso Mij gR v yR n  ̄ ni a  ̄ s S n
地、 、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 未利用土地六大类型 。第二 级是在第一级基础上 , 土地资源 主要利用方 式、 依据 利 用条件 、 难易程度划分为 2 个类型- 。 5 5 】
Hale Waihona Puke 2 4 数 据准备及迭 加分 析 .
收稿 日期 :01  ̄1 20 - 一5 0 作者俺 介 :  ̄ (93 . 四川戚者 . 9 谢 . 7 一)男, 1 队 1 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 9
2 遥感调 查技术方法
2 1 基础 资料 .
岷江上游地 区生态环境动 态分析采用 的卫星资料 包括 美 国阽 地 资源 卫 星 L n s T a d t E M 数 据 3幅 a7 (00 20 年现状数据 )及 18 年 L n s M 卫星 4 、 98 ada 5T t 、 32 、 波段 C R R B合成精纠正分县影象 。 I G 搜集和整理 了岷江上游地区的汶川、 茂县 、 理县、 黑 水、 松潘 、 都江堰 6县市的主要社会 、 经济与环境统计数 据, 及林业统计资料。
l 前

2 2 图像处 理 .
川西北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 其 独 特的 地理 区位 、 地质 、 貌 、 地 水文 、 气候特 点 , 丰富的 与 生物多样性相组合【 , 4 构成了该 区域具有 典型性 的特 J
有的生态系统… 。同时川西北地区作为长 江上游重要 支流岷江的发源地 , 发挥着涵养水源 、 保持水土、 调节气 候、 维护生态平衡 , 保障下游地 区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 构成 了成都平原及长江中、 下游地区得天独厚的绿色保 护屏障。四川省拟在该区域岷江上游地区建 国家级水 源涵养、 水土保持 , 生物资源养护生态功能保护区l 。 5 ]

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价值评估

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价值评估

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价值评估
李本勇;孙卫华
【期刊名称】《河南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3(033)003
【摘要】根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降雨量、森林植被蒸散量,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了薄山林场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量,用“影子工程法”计算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薄山林场森林植被调节水量达到0.29亿m3/a,涵养水源的总价值为2.78亿元/a,其中针叶林与栎类调节水量与涵养水源价值较大;单位面积森林调节水量与涵养水源的价值,针叶林最大,栎类最小.
【总页数】3页(P8-9,61)
【作者】李本勇;孙卫华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河南确山463218;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河南确山4632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5.17
【相关文献】
1.岷江杂谷脑河9种典型植被群落的水源涵养能力与价值评估 [J], 马吉才;冯杰
2.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森林植被类型及水源涵养量估算 [J], 关品高
3.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价值评估 [J], Hao Xinchao
4.宁夏罗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及保育土壤功能价值评估 [J], 熊泽
钦;魏浩男;卞莹莹;
5.薄山林场森林植被固碳释氧经济价值分析 [J], 苏万祥;白保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江水体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岷江水体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岷江水体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摘要:以岷江为对象,探讨水体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指出上游过度兴建水电站及中下游的污水过量是岷江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水环境的破坏使流域生物多样性下降,主要的影响是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物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及土著特有物种快速消亡;基因流动减少,遗传多样性下降。

为了保护岷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应改善水环境,恢复生态环境,主要对策为整治上游的水电站;环评先行;制定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生态工程。

关键词:水体环境生物多样性岷江1岷江水环境现状岷江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50m3/s,年径流量900亿m3,径流主要来自降雨和部份高山融雪。

5~10月为丰水期,水量约占全年80%左右,11月~翌年4月为枯水期。

由于流域内复杂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各河段径流特征也不一致。

据高扬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含沙量0.58kg/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5210万t,其中大渡河3297万t,占63.2%;青衣江近900万t,占17.3%。

岷江推移质主要产于上游,数量较大,且具有粒径大,年内集中,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2002年,岷江已降至三年来最低水位,流量仅为46立方米/秒。

从1996年开始,每年冬季和春旱季节都出现了断流现象1.2造成岷江水体现状的主要原因原因有多方面的。

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上游保持的树木被乱砍滥伐,环保工作力度不够……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上游滥建水电站,尤其是小水电站,以致水流量大量减少,以及中下游沿江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据了解,乐山市所在的岷江中游每年要向岷江排放污水6亿多吨,其中三分之二是生活污水,三分之一是工业废水。

2.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物多样性可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岷江上游典型河段水电梯级开发水环境累积影响

岷江上游典型河段水电梯级开发水环境累积影响
第4 1卷 第 7期 20 10 年 4 月 文章 编 号 :0 1—41 9 2 0) 7—0 3 10 7 ( 01 0 0 2—0 6
人 民 长 江
Ya g z Ri e n te vr
Vo . 1 41. No. 7 Apr 2 0 ., 01
岷 江 上 游 典 型 河 段 水 电 梯 级 开 发 水 环 境 累 积 影 响
5~1 0月 , 自然 资 源 十 分 丰 富 , 以 水 资 源 、 能 资 源 、 尤 水
森林 资源 为最 , 资 源 年 总 径 流量 1 3 5亿 m , 能 水 5. 水
资 源蕴藏 量 约 80万 k , 开发 水 能 蕴 藏量 3 5万 0 W 可 9
图 1 岷 江 上 游 流 域 水 系
第 7期
侯 保 灯 , : 江 上 游 典 型 河 段水 电梯 级 开 发 水 环境 累积 影 响 等 岷
33
水力 资源丰 富 , 是长 江上游 水电开发 最超前 的支 流 , 也
是 我 国 水 电开 发 起 步 最 早 的 流 域 。 到 目前 为 止 , 江 岷 上 游 河 段 已建 成 大 中 型 水 电 站 2 9座 , 较 小 的 支 流 还 在 有 小 型 电 站 10多 座 , 电 总 装 机 容 量 达 3 0万 k 。 0 水 0 W 就 流 域 水 电 梯 级 开 发 而 言 , 单 个 工 程 或 项 目的 对
环评工 作 已不 能反 映对 流域 环 境 问题 全 面 、 合 的评 综 价 , 存在很 大的局 限性 , 如 : 能 全 面考 虑 流域 内 且 例 不 多个 开发项 目的环境 影 响 在时 空上 的累积 作 用 ; 项
2 流域 水 电梯 级 开 发 累积 影 响 问 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杂志 GE@87L7 ?D;P8<S DO \QDSD:R# "$$- , ;< (-) : !$%& 1 !$%-
# # # # # # # # # # # # #
岷江上游地区近 !" 年森林生态系统 水源涵养量与价值变化 !
张文广 # 胡远满
!, " ! !!
# 张# 晶 # 刘# 淼 # 杨兆平 # 常# 禹 # 李秀珍
( "$$"GK!!!.$%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9,<@S:E;R,] @<7J <QJ Q8 收稿日期: "$$%9$-9!!# # 接受日期: "$$-9$(9$%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态学杂志< 第 !- 卷< 第 / 期<
!" 引" 言 森林以其繁茂的林冠层、 林下的灌草层、 枯枝落 叶层和疏松而深厚的土壤层, 建造了完美的截持和 蓄储大气降水的良好环境, 从而对大气降水进行重 新分配和有效调节, 发挥着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水 源涵养功能 ( 邓坤枚等, !""! ; 陈东立等, !""# ) 。森 林植被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大 问题, 也是当今生态科学研究的热点。森林生态系 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拦蓄降水、 涵养土壤水 分和补充地下水、 调节河川流量功能。森林水源涵 养功能与森林所处的当地气候条件、 林地枯落层状 况、 土壤性质及地质结构关系密切, 是森林和降水、 土壤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外对森林生态 系统的服务功能作了大量的报道。$%& 等 ( !""’ ) 对 我国湖北兴山县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报道。 ()*+, 等 ( !""- ) 利用评估方法对伊朗北部森林系 统价值进行了探讨。我国学者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 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 ( 薛达元, ’../ ; 欧阳志云 等, ’... ; 肖寒等, !""" ; 慕长龙和龚固堂, !""’ ; 关文 彬等, !""! ;焦彩霞等, !""! ; 陈国阶等, !""# ; 董铁 狮等, !""# ; 罗传秀等 !""# ; 苗毓鑫等, !""- ; 朱继鹏 等, !""- ) 。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西北部, 地 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 属 高山峡谷区。其地表起伏巨大, 相对高差达 ’ """ * 以上。该区地质活动频繁, 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气候与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生物多样性丰富, 具有强 大的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 是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平原的水源生命线。 但近几十年来, 该区域植被的大量砍伐和不合理利 用,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生态 失调问题。在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划分中, 属于 南方山地脆弱生态环境之列 ( 叶延琼等, !""! ) 。为 了评估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 能, 制定当地的生态管理方案, 本文利用森林生态系 统对雨水的截流率、 降雨量和径流量对岷江上游地 区近 0" 年的水源涵养量和经济价值进行探讨。 #"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 自然概况 岷江上 游 指 岷 江 流 域 都 江 堰 以 上 区 域, 位于 ’"!1#.2—’"31’324、 0’1!-2—001’-2 5、 其范围与四
!, "
!, "
!, "
!
!
(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 )
摘# 要# 根据岷江上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别, 将该区森林植被划分为暗针叶林、 其它针叶林、 阔叶林和灌木林等 ( 个类型, 利用年降雨量、 林冠截流量数据、 径流系数以及 “影子价格” 等方法, 计算和评述了该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益; 并利用遥感 ( 期影像 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 "$$$ 年岷江上游森 !$ & 林生态系统年水源涵养量最高,为 !) &*’" + !$ , , 经济价值为 ’&) $- 亿元。去除降雨量 的影响后,在各时期年降雨量为 -$. ,, 的情况下, 岷江上游地区 !’*% 年的水源涵养量最 高, 为 !) &&(* + !$ !$ ,& ,经济价值为 *’) (& 亿元; !’’. 年水源涵养量下降, 为 !) "&"$ + !$ !$ & , , 经济价值为 *") .( 亿元; "$$$ 年水源涵养量及经济价值与 !’’. 年基本持平。造成这一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世纪 ’$ 年代岷江上游森林景观受到人为的严重破坏, 而随后实施的 “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与 “ 退耕还林还草” 政策, 加强了人工植被恢复建设, 改善了森林生态系 统, 使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有所恢复。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经济价值;岷江上游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0# 文章编号# !$$$ 1 (*’$ ( "$$- ) $- 1 !$%& 1 $. #$%&’( )*(&% +$,’&%-*(.$, *,/ .(’ 0&,&1.(’ ., 233&% %&*+4&’ $1 5.,6.*,7 8.-&% ., %&+&,( !" " " " 9&*%’: 23045 6789:;<8:!, ,3= >;<89,<8! ,23045 ?@8:!, ,AB= C@<D!, ,>045 2E<D9 !, " ! ! ! F@8: ,G3045 >; ,AB H@;9IE78( !"#$%$&$’ () *++,%’- ./(,(01,23%"’#’ */4-’51 () 6/%’"/’#, 63’"14"0 !!$$!% ,23%"4;" 784-&4$’ 9"%:’8#%$1 () 23%"’#’ */4-’51 () 6/%’"/’#,;’%<%"0 !$$$&’ , 23%"4) = 23%"’#’ >(&8"4, () ./(,(01, "$$- , ;< (-) : !$%& 1 !$%-J =0’(%*+( : K<L7M D8 NE7 M@OO7P78Q7L DO FERL@Q<S :7D:P<FER , NE7 ODP7LN @8 NE7 ;FF7P P7<QE7L DO C@89 T@<8: U@V7P W<L M@V@M7M @8ND OD;P NRF7L,%= ’J ,M<PX QD8@O7PD;L ODP7LN,DNE7P QD8@O7PD;L ODP7LNL, YPD<MS7<O ODP7LN, <8M LEP;YY7PRJ ZE7 Y787O@NL DO W<N7P QD8L7PV<N@D8 YR NE7L7 ODP7LN NRF7L W7P7 Q<S9 Q;S<N7M YR ;L@8: P7S7V<8N @8M@Q<NDPL L;QE <L <88;<S P<@8O<SS ,QPDW8 QDV7P @8N7PQ7FN@D8 ,P;8DOO QD9 7OO@Q@78N,<8M‘ LE<MDW FP@Q7’ ,<8M NE7 V<P@<N@D8L @8 W<N7P QD8L7PV<N@D8 W7P7 <8<SRI7M <QQDPM@8: ND NE7 OD;P P7,DN7 L78L@8: @,<:7L @8 M@OO7P78N N@,7LJ ZE7 P7L;SNL @8M@Q<N7M NE<N @8 "$$$ , NE7 <88;9 <S W<N7P QD8L7PV<N@D8 YR NE7 ODP7LN 7QDLRLN7,L W<L !) &*’" + !$ !$ ,& ,<8M NE7 7QD8D,@Q V<S;7 W<L ’&) $- E;8MP7M ,@SS@D8 >;<8 UCKJ 0ON7P M7M;QN@8: NE7 P<@8O<SS 7OO7QN,NE7 <88;<S W<N7P QD8L7P9 V<N@D8 <8M 7QD8D,@Q V<S;7 W7P7 !) &&(* + !$ !$ ,& <8M *’) (& E;8MP7M ,@SS@D8 >;<8 UCK @8 !’*% ,<8M !) "&"$ + !$ !$ ,& <8M *") .( E;8MP7M ,@SS@D8 >;<8 UCK @8 !’’. ,P7LF7QN@V7SR,W@NE NE7 W<N7P QD8L7PV<N@D8 <8M 7QD8D,@Q V<S;7 @8 "$$$ Y7@8: <N NE7 L@,@S<P S7V7SL @8 !’’.J ZE7 ,<@8 P7<LD8 DO NE7L7 V<P@<N@D8L W<L NE<N @8 !’’$L, NE7 ODP7LN S<8MLQ<F7 @8 NE7 ;FF7P P7<QE7L DO C@8T@<8: U@V7P W<L L7V7P7SR M7LNPDR7M YR E;,<8 <QN@V@N@7L,WE@S7 NE7 FDS@Q@7L‘ FPDN7QN@8: 8<N;P<S ODP7LN ’ <8M‘ P7N;P8@8: Q;SN@V<N7M S<8M @8ND ODP7LN9 <8M :P<LLS<8M’@,FS7,78N7M L;YL7[;78NSR FPD,DN7M NE7 7LN<YS@LE,78N DO <PN@O@Q@<S V7:7N<N@D8,@,FPDV7M ODP7LN 7QDLRLN7,,<8M :P<M;<SSR P7LNDP7M NE7 W<N7P QD8L7PV<N@D8 YR ODP7LN 7QDLRLN7,J >&9 )$%/’:ODP7LN 7QDLRLN7,;W<N7P QD8L7PV<N@D8 ;7QD8D,@Q V<S;7;;FF7P P7<QE7L DO C@8T@<8: U@V7P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