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贝类学

合集下载

大连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大连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大连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以及具备节能减排理念,适应国家能源与动力工程行业的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较强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能在工业、国防、民用等领域从事能源动力、人工环境、新能源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培养规格1. 综合素质基本要求(1)热爱祖国,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生观。

(2)崇尚科学,崇尚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求真务实精神和相应能力;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一定的知识更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知识面,较强的进取潜力和发展后劲。

(3)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

(4)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具备良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2. 专业基本要求(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力学、材料、机械、热工、电工电子以及自动控制等工程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等现代工具。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绘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书刊,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

(4)了解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的行业需求动态,熟悉能源高效转化和利用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应用背景,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和技术路线。

(5)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并应用相关新技术为社会服务,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

(6)具有专门针对能源动力系统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行能源新产品和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运行维护以及相关制造,具有集成创新能力。

海水贝类增养殖PPT课件

海水贝类增养殖PPT课件
• 3、开展养殖技术的革新 不断改进养殖方法,进行生态系养殖。实行贝虾、贝藻、贝 参等混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养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集约化程度以及加工机械 化。
• 4、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也是提高贝类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后应积极开展增殖理论 与增殖技术研究。增殖放流的对象是产量较低,人工控制程度较差或较难进行集约养殖 的种类。
绪论一贝类与人类的关系一有益方面食用医药医药绪论5在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农肥和饲料1食用贝类的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类和各种维生素贝类的营养成分还具有容易溶解在液汁中的优点易于被人类消化吸收人们经常食用的贝类有如海产的鲍红经常食用的贝类有如海产的鲍红绪论6螺香螺东风螺玉螺泥螺牡蛎贻贝扇贝江瑶蚶文蛤杂色蛤仔蛏乌贼章鱼鱿鱼等
第2页/共18页
教学参考书
• 蔡英亚主编。贝类学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 王如才主编。 海水贝类养殖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 山东省水产学校主编。贝类养殖学。农业出版社。1979年。 • 齐钟彦主编。中国经济软体动物。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 楼允东主编。组织胚胎学。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 缪国荣主编。海洋经济动植物发生学图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
第12页/共18页
三、发展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
• 1、自然条件优越 我国海岸线绵茑,港湾曲折,浅海滩涂平展广袤,饵料丰富,环境 多样化,可供浅海、滩涂养殖的面积辽阔。
• 2、贝类资源丰富 贝类是海中之宝,我国沿海、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贝类,可养的种类 多,其中已养殖的达40余种。
• 3、贝类养殖特点 具有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它不 与农业争土地,不与畜牧业争饲料,不与鱼虾类养殖争水面。

贝类学第3章-内部构造

贝类学第3章-内部构造
消化腺
唾液腺:口球的前方两侧,一对,分泌消化液
糖腺:食球的前方两则,一对,分泌淀粉酶
肝脏:胃两侧
二、双壳纲的消化系统
双壳类消化系统包括唇瓣、口、食道、胃、肠、肛门及消化腺。
一、唇瓣
唇瓣位于身体的两侧,口的前方,通常呈三角形,左右各1对,共四 片,每侧有一外、内瓣,外唇瓣与外套膜基相连,内唇瓣与内脏囊相连, 内、外两唇瓣相对的一而具横褶和纤毛,依靠纤毛摆动,从而选择及运 送食物入口。
脑弓派出的神经索二对:
1)足神经索1对:位于足的上部,主要派出神经至足部,两只足神经索之间 有许多细小神经连结。
2)侧神经索1对:位于体之两侧,主要派出神经至外套膜、鳃和内脏等部位, 二条侧神经索之间有许多细小的神经连结,在后端则被较粗的直肠上神 经连结贯通。
二、单板纲的神经系统
本纲动物神经系统类似多板纲,由环状神经中枢和由它派生的侧及足神经索 组成。
2、触觉器官
最敏感的地方为二鳃类的腕和四鳃类的触手。
3、嗅觉器官
在头足类眼的腹侧附近有一个嗅觉器,在鹦鹉螺仅是一个突起上的凹洞。 大多数二鳃类,如乌贼,通常为一简单的洞穴,称嗅觉陷,其上皮具有许 多感觉细胞。 此外,鹦鹉螺的各鳃间有前嗅检器(孔头突起),同时有后嗅检器(肛门 后方的乳头突起)。
4、平衡器
晶杆为一几丁质的棒状物,其末端突出 于胃腔中,它依靠晶杆囊片的纤毛作一定 方向的旋转和挺进,以搅拌食物,此外, 依靠胃酸的作用,使晶杆溶解,溶解液中 含有糖原酶,可以消化食物。
五、肠和肛门
肠为胃下的细长管道,位于胃的腹方,胡桃蛤倾向于右倾,肠经常在 脏块内蟠曲,肠的上皮具有纤毛,肠的后端接直肠,直肠中常有一条纵沟, 称肠沟。
1、触觉器
腹足类整个身体表面的皮肤,一般都具有感觉作用,特别在身体的前 部和足的边缘,更为灵敏。

基因编辑CRISPR技术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的应用进展

基因编辑CRISPR技术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的应用进展

第36卷第1期2021年2月Vol.36No.1Feb.2021大连海洋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D0I:10.16535/ki.dlhyxb.2020-049文章编号:2095-1388(2021)01-0169-08基因编辑CRISPR技术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的应用进展于笛1,迟小妹,滕炜鸣打谢玺1,赵冲2,王庆志1*(1.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市海产贝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2.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是生命科学领域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以其对生物内源基因改变的精确性极大地推动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而CRISPR技术则是目前适应范围最广、可靠性最高的一类基因编辑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高效、简单等优点。

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已在动植物遗传育种、生物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中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也日渐增多。

本文以基因编辑技术为切入点,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史、原理、应用过程,以及CRISPR技术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旨在为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遗传育种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基因编辑;CRISPR;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图分类号:Q789文献标志码:A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技术是指在基因组水平进行基因的定点插入/缺失突变、敲除、多位点同时突变和小片段删除等精确操作技术。

通过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探索生命本质,揭开疾病发生之谜,寻求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有效途径[1]。

基因编辑的最初技术手段为同源重组介导的基因打靶技术(gene targeting),该技术虽可以准确对特定基因进行修饰,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效率低、耗时长且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等问题,影响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

菲律宾蛤仔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菲律宾蛤仔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菲律宾蛤仔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聂鸿涛;李佳;霍忠明;郭炜;闫喜武【摘要】The Manila clam,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s of China,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marine bivalve species in China’s aquaculture industry. The world production of this species was 3.6 million metric tons in 2010. As a country, China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90%) of the total global pro-duction of Manila clams, producing about 3.0 million metric tons annually. This species includes several pedigree lines, such as White, Zebra, Liangdao Red, and Marine Red that are distributed in the coastal areas in North China.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re a powerful tool because of their high level of polymorphism, stability, and co-dominance. As a result, they are used widely in studie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In this study, 10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analyzed in three selected lines and one wild population ofRuditapes philippinarum.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om 3 to 12, and allelic richness range was 3.0–10.7. Among all SSR loci, the mean number of alleles breeding populations of white zebra strain was 4.4. Allelic richness was lowest in the breeding white clam population (4.267). The average number of alleles and allelic richness was highest in the wild population from Longwangtang (5.100 and 5.278,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average allelic richness among all groups (Kruskal-Wallis test, df=3,P=0.412).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ranged from 0.307 to 0.757, and observed heterozygosityranged from 0.208 to 0.583. The 77.5% inbreeding coefficient (FIS) was positive,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level of inbreeding within populations, resulting in varying degrees of loss of heterozygosity. TheFst values between the three shell color strains ofR. philippinarum were between 0.05 and 0.15, indicating a moderate level of differentiation. TheFst values for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Longwangtang population and the three shell colored lines were 0.15−0.25, indicating a greater level of differenti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genetic variation has not bee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mass selection and there remains high genetic variability in the mass selection lines, 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for increased gains in future selective breeding programs.%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海湾扇贝引种及展望

海湾扇贝引种及展望

海湾扇贝引种及展望孙家强;周玮【摘要】海湾扇贝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海岸,自1982年引种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海湾扇贝的大规模养殖,制约海湾扇贝养殖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种质退化,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新品种的引进可以遏制种质退化,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单位养殖水体的效益,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并为其他品种的引进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海湾扇贝引种方面的工作,以期为解决海湾扇贝的大规模养殖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河北渔业》【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4页(P54-56,63)【关键词】海湾扇贝;引种;种质退化【作者】孙家强;周玮【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大连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大连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海湾扇贝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又占有重要的地位[1]。

据统计,到1998年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接近7 000 hm2, 养殖产量约30万t[2]。

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病害、环境等问题,尤其是种质退化问题,也日趋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育苗企业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引进国外优良海湾扇贝品种,效果最为明显。

因此,总结我国海湾扇贝引种工作经验,展望在新世纪海湾扇贝引种工作的潜在影响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必要。

1 引种回顾自1982年由张福绥首次将海湾扇贝北部亚种(Northern bay scallop, A 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成功引种到我国以来[3],首次在世界上形成了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奠定了养殖海湾扇贝基础,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4]。

贝类增养殖——精选推荐

贝类增养殖——精选推荐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

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

2022.3辽宁、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河北、山东等沿海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人工鱼礁的建设研究。

鱼、贝类等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开展了30多年,放流品种为各种鱼、虾、贝类,包括海参、鲍、海胆、海蜇、中国对虾等高值海珍品近百种,形成的增殖渔业对修复衰退的近海渔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15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建设海洋牧场200多个,面积近900平方千米,人工鱼礁区面积600多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鱼礁总空方量6000多万米3。

从201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活动,即对以往建设的人工鱼礁达到一定规模且产生明显效果的海洋牧场,在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可申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对获批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的人工鱼礁、海藻场、海草床以及环境因子监测系统的建设,以提高海洋牧场生态效应和信息化监测能力。

截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已批复建设7批共15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主要分为3种类型,即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增殖型海洋牧场和休闲型海洋牧场,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事业单位负责建设与管理的公益性海洋牧场,增殖型和休闲型海洋牧场主要是由企业负责建设和管理运营的经营性海洋牧场。

我国北方沿海的海洋牧场多数以企业建设、管理运营为主,主要是增殖刺参、鲍、海胆等高值海珍品的增殖型海洋牧场,其中一些海洋牧场兼有休闲垂钓及观光功能,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如山东、青岛、辽宁、大连、河北等地的海洋牧场;南方沿海的海洋牧场多以政府建设的公益性海洋牧场为主,生态效益明显,如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的海洋牧场。

海南省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较晚,主要以政府建设、管理为主,多为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一些以企业建设管理为主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效果明显,在海洋休闲观光和生物资源养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2.现代化海洋牧场我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与建设起始于2008年启动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 学内容、学 时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主要内容: 1.双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 生殖系统; 2.腹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 生殖系统。 3.头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学时:3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物(贝壳)教学,画结构图讲解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和参 考书
教学重点:掌握贝类生物学、生态学及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掌 握贝类特别是双壳和腹足类动物的呼吸、消化、繁殖、神经、 循环、排泄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以及贝类分类。
教学难点:贝类特别是双壳和腹足类动物的呼吸、消化、繁 殖、神经、循环、排泄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以及贝类分类等。掌 握重要经济种类和常见贝类的拉丁文学名,具有初步的贝类资 源调查和分析的工作能力。 教材:《贝类学概论》,蔡英亚主编,1979,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参考书: 1、《贝类学纲要》,张玺、齐钟彦编,科学出版社 2、《黄渤海的软体动物》,齐钟彦等编,农业出版社 3、《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门(系列丛书),科学出版社 4、《贝类增养殖学》,常亚青等,农业出版社
重点和难点: 1.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 学内容、学 时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2、软体动物形态构造总论 3、贝类起源和系统发生的探讨 4、贝类的经济价值
学时:2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物(贝壳)教学,画结构图讲解
主要内容: 1、贝类的繁殖; 2、贝类的个体发生; 3、贝类的生长。
学时:2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物(贝壳)教学 ,画结构图示意
本章思考题
1. 贝类的性变现象有哪几种? 2. 贝类有哪几种繁殖方式? 3. 贝类的性腺发育分哪几期? 4. 贝类的生殖细胞发育分哪几期? 5. 贝类胚胎和幼体发育分为哪些期? 6. 影响贝类发育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7. 贝类的生长分哪几种类型? 8. 影响贝类生长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 课程主要通过贝类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生态学、分类学等内容的
讲授,并通过解剖和分类等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贝类生物学、生 理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贝类分类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贝类形 态结构比较及鉴别常见的和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种类的基本训练,掌握 贝类特别是双壳和腹足类动物的呼吸、消化、繁殖、神经、循环、排泄 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以及贝类分类等,具备滩涂和浅海贝类资源调查方面 的基本工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主要 教材、参考书
参考资料
备注
大连水产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9
学时:2
章节
第七章 贝类的繁殖、个体发生及生长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贝类的繁殖发生和生长特点。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是贝类的繁殖发生和生长特点。
教学难点: 1. 贝类的繁殖发生 2. 贝类的生长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 学内容、学 时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段)
现场教学:2 小时,教学地点:大连贝壳博物馆
本章思考题
1.贝类分哪几个纲? 2. 简述无板纲、多板纲和单板纲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别? 3. 瓣鳃纲、腹足纲的主要形态特征有哪些区别? 4. 简述头足纲的主要形态特征?
主要 教材、参考书
参考资料 备注
5
大连水产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学时:3
章节
第三章 贝类的内部构造
1.掌握贝类生物学、生态学及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2.掌握贝类分类的基本理论。 3.具有贝类形态解剖和贝类种类鉴别的基本方法。 4.了解贝类学研究的现状、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5.掌握重要经济种类和常见贝类的拉丁文学名,具有初步的贝类 资源调查和分析的工作能力。 本课程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并 通过阅读相关参考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章节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大连水产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学时:1
绪论 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贝类学、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及研究 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重点 难点
重点是了解贝类的经济价值和贝类学研究的发展简史以及现 状,使学生对贝类学的经济价值和贝类学研究的发展简史。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 学内容、学 时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主要 教材、参考书
参考资料
备注
6
章节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
大连水产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学时:3
第四章 贝类的分类 使学生掌握双壳、腹足纲的主要特征、分类依据及其主要经
济种类和代表种、常见种的特征、拉丁文学名等。
教学重点: 1.双壳纲各个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种类,特别是常见的和经 济价值较大的种类特征及分布、栖息特点等; 2.腹足纲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种类、常见的和经济价值较 大的种类特征及分布、生活特点等。 教学难点: 1、难点是各大类贝类的特征 2、动物拉丁学名。
学时:2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物(贝壳)教学
学时:2
本章思考题
1. 贝类的水平分布分哪几个类型? 2. 贝类的生活型有哪些?其生活型与身体结构及体制的关系如 何?
3. 贝类的摄食方式有几种?各自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4. 简述贝类滤食的机理? 5. 贝类的食性分哪几种?主要摄食什么?
主要
教材、参考书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 学内容、学 时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主要内容: 1、多板纲贝类的分类 2、双壳纲贝类的分类 3、腹足纲贝类的分类
学时:3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物(贝壳)教学,画结构图讲解
1.贝类分哪几个纲? 2.双壳纲各个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种类
本章思考题
主要 教材、参考书
参考资料 备注
现场教学内容:通过实物现场教学对第二章贝类的外部形态 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要求掌握双壳纲贝类、腹足纲贝类以及头足纲贝类的贝壳、
外套膜、足部和内脏囊的各种形式、形态结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双壳纲贝类的贝壳的方位判别 2、腹足纲贝类的贝壳变化特点 3、头足类外套膜、头足部的变化
主要 教材、参考书
参考资料
备注
10
主要内容: 1、贝类的消化与吸收生理; 2、贝类的呼吸生理; 3、贝类的生殖生理等。
学时:2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物(贝壳)教学 ,画结构图示意
本章思考题
1. 腹足类消化腺的组成及主要结构特征? 2. 腹足类消化系统的组成及结构有哪些特点 3. 头足类消化腺的组成及结构特点有哪些? 4. 腹足类雌雄异体生殖系统的组成及结构有哪些特点?
本章思考题
1. 贝类呼吸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2. 贝类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3. 贝类循环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4. 贝类生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5. 贝类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6. 贝类排泄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
使学生掌握各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和生殖系 统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教学重点: 重点要求掌握各类群贝类的神经、消化、呼吸、排泄、生殖
系统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基本特征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1、腹足纲动物的变化特点,如足部、头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的变化。 2、头足纲动物的变化特点,如足部,头部、消化系统、呼吸系 统、循环系统计排泄系统的变化。 3、了解贝类的心脏、血液及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 学内容、学 时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主要内容: 1、多板纲贝类的贝壳、外套膜、头足部和内脏囊; 2、双壳纲贝类的贝壳、外套膜、足部和内脏囊; 3、腹足纲贝类的贝壳、外套膜、头足部和内脏囊; 4、头足纲贝类的贝壳、外套膜、头足部和内脏囊。
学时:3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画结构图讲解, 实物现场教学
大连水产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7
章节
第五章 贝类的生态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
使学生掌握贝类的生活型、食性和摄食方式。
教学重点: 重点是贝类的生活型、食性和摄食方式。
教学难点: 难点是贝类生活型与其体制的相关关系。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 学内容、学 时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主要内容: 1、贝类的地理和垂直分布; 2、贝类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的关系; 3、贝类的摄食及食性; 4、贝类敌害。
教学内容:
1、贝类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贝类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3、现代贝类学的研究概况 4、学习贝类学的意义及要求
1、贝类学的定义和任务。 本章思考题 2、如何学好贝类学?
主要 参考资料
教材、参考书
备注
大连水产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3
章节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
学时:2
第一章 总 论 使学生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形态构造有一个初步认识。
1. 贝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本章思考题 2. 贝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主要有哪些?
3. 贝类的内部构造主要分哪些系统与器官?
主要
教材、参考书
参考资料
备注
4
大连水产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来自章节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学时:5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各类群贝类的贝壳、外套膜、头足部的各种形 式、形态结构、基本特征和功能特点。
参考资料
备注
大连水产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8
学时:2
章节
第六章 贝类的生理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
重点是贝类的消化吸收生理、消化酶。难点是生殖生理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