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贝类学 第4章 贝类的分类
大连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贝类学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 学内容、学 时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主要内容: 1.双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 生殖系统; 2.腹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 生殖系统。 3.头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学时:3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物(贝壳)教学,画结构图讲解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和参 考书
教学重点:掌握贝类生物学、生态学及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掌 握贝类特别是双壳和腹足类动物的呼吸、消化、繁殖、神经、 循环、排泄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以及贝类分类。
教学难点:贝类特别是双壳和腹足类动物的呼吸、消化、繁 殖、神经、循环、排泄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以及贝类分类等。掌 握重要经济种类和常见贝类的拉丁文学名,具有初步的贝类资 源调查和分析的工作能力。 教材:《贝类学概论》,蔡英亚主编,1979,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参考书: 1、《贝类学纲要》,张玺、齐钟彦编,科学出版社 2、《黄渤海的软体动物》,齐钟彦等编,农业出版社 3、《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门(系列丛书),科学出版社 4、《贝类增养殖学》,常亚青等,农业出版社
重点和难点: 1.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进程 (含章节教 学内容、学 时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2、软体动物形态构造总论 3、贝类起源和系统发生的探讨 4、贝类的经济价值
学时:2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物(贝壳)教学,画结构图讲解
主要内容: 1、贝类的繁殖; 2、贝类的个体发生; 3、贝类的生长。
学时:2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物(贝壳)教学 ,画结构图示意
第四章_贝类的分类2

贝类分类的研究是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开 始的。2000多年的发展 多年的发展, 始的。2000多年的发展,现在贝类分为 个纲: 7个纲: 无板纲 多板纲 单板纲 瓣鳃纲 掘足纲 腹足纲 头足纲
第一节 无板纲或沟腹纲
1 主要特征: (1)体呈蠕虫状,没有贝壳 (2)腹面中央具腹沟 (3)种类少,约100种,全部海产 2 本纲又分2个目 (1)毛皮贝目 ① 体延长,蠕虫状。头部由一收缩部与体区分 界,体区圆筒状。口和排泄腔在两端。全身被有 角质带棘的外皮,腹面无腹沟。
第二节 多板纲或有板纲
1 主要特征 完全海产,现生600余种 多板纲分2个目 鳞侧石鳖目 贝壳无嵌入片 石鳖目 贝壳有分裂成齿的嵌入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② 排泄腔有2枚发达的羽状鳃 ③ 中肠具盲囊,有肝的作用 ④ 肾亦作生殖输送管用 ⑤ 雌雄异体,无交接器 ⑥ 齿舌特殊,有的具1枚大齿,大齿上生有多变的 锯齿 (2)新月贝目 ① 体两侧对称,头和排泄腔区与体区之间不明显 ② 口的位置在腹面近端部,排泄腔在端部或近端部, 腹沟中有足 ③ 鳃围绕在肛门缘成褶叠状,永不呈羽状,有时缺 乏 ④ 雌雄同体
贝类形态结构与分类

整理课件
62
2、觿(xi)螺科Hydrobiidae
贝壳小,多少呈尖锥形。壳口呈卵圆形,厣角质或石 灰质,壳表面光滑或具螺纹、螺棱、纵肋。脐孔窄小或 无。具一长吻。触角线状。雄性交接器位于右触角后方 偏中央处。足长。外套膜边缘光滑。齿式为2.1.1.1 .2。卵生。本科为重要的医学贝类,不少种类皆为寄生 吸虫的中间宿主。
少数软体动物(头足类和部分腹足动物) 是直接发育的。
整理课件
27
整理课件
28
整理课件
29
整理课件
30
整理课件
31
整理课件
32
第二节 贝类的分类
A.无板纲 B.多板纲 C.单板纲 D.瓣鳃纲 E.掘足纲 F.腹足纲 G.头足纲
整理课件
33
整理课件
34
第三节 无板纲 Aplacophora
1. 体略呈椭圆形,背腹扁平,左右对称。 2. 背面有8块板状贝壳,作覆盖瓦状排列。 3. 壳片的周围是外套膜环带,上生各种刺、棘、鳞、针
束等,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常作为分类的依据。 4. 头小,在腹面的前方,呈圆柱形,具一短吻,无眼和
触角。 5. 头后为足,足与外套间有一窄沟,称外套沟。 6. 鳃呈羽状,位于外套沟内,其数目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整理课件
37
n
整理课件
38
整理课件
39
整理课件
40
全为海产,世界性种类,通常 以潮间带的种类和数量为多, 行动缓慢,常用足附着在岩石 缝间、珊瑚或海藻上,白天很 少活动。以藻类为饵,少数种 类亦兼食小型动物。本纲种类 体小,无大经济人价值,仅少 数大型种类可作食用。此外, 有些还可作药用。常见红条毛 肤石鳖。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经济种类(1)牡蛎: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2)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3)滩涂贝类:蛤仔,文蛤,丽文蛤,斧文蛤,缢蛏,竹蛏(4)泥蚶:魁蚶,毛蚶(5)扇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美丽日本明贝(6)鲍:皱纹盘鲍,杂色鲍副杂色鲍1.双壳贝类生殖腺的构造生殖腺的构造分为以下三部分(1)滤泡:生殖腺末端在结缔组织中膨大形成,由生殖上皮构成,产生生殖细胞(2)生殖管:分板状,管壁由县委上皮和生殖上皮构成,产生和运送生殖细胞。
(3)生殖输送管:许多生殖管汇聚而成的粗大导管,纤毛上皮构成,输送精卵,开口于泄殖肌2.双壳贝类的外套膜构造,生理机能(1)内部构造:左右两片,由外侧上皮,内侧上皮和中皮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套膜二孔型,膜缘有一个愈着点,将外套膜分成两个孔进水孔和出水孔,鳃末端与愈着点相接,把外套腔分为进水腔和出水腔(2)生理机能:生壳突起分裂禅城贝壳,感觉突起感觉作用,缘膜突起调节水流3.贝壳的生长与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分泌形成的,因此贝壳的形态随外套膜的形态而变化,角质层和棱柱层是由外套膜边缘所分泌的,所以能随贝壳的生长而不断增加面积,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外表皮分泌的,所以随生长不断增加厚度(1)小型种类的生长规律:第一年贝壳生长较快,以后生长极其缓慢,如褶牡蛎。
(2)大型种类的生长规律:固着若干年后能不断生长。
4.双壳贝类鳃的构造及其生理功能(1)鳃位于鳃腔中,左右各一对鳃瓣,鳃瓣由上行板和下行板构成,下行板与上行板相接处有食物输送沟,外鳃瓣的上行板末端与外套膜内面相连,前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与内脏团相连,后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愈合形成WW 形。
(2)鳃于鳃丝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褶皱由9-12根鳃丝组成,鳃丝包括主鳃丝,移动鳃丝,普通鳃丝。
(3)鳃纤毛包括: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线毛连接鳃丝的作用,上前纤毛形成通过鳃的水流。
大连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贝类学_第4章_贝类的分类

二.石鳖目
主要特征,有分裂成齿的嵌入片。
பைடு நூலகம்
1.鬃毛石鳖科
• 身体椭圆形,或近圆形,头板嵌入片具8 个齿裂,有时数目有变化,环带上生长 有或多或少的毛,齿吞内侧齿具有3个大 的齿尖。本科动物多生活在较高的纬度, 向北可分布到俄罗斯远东海域,阿拉斯 加,加利福尼亚和日本等地,我国向南 分布到东海。种类有网纹鬃毛石鳖,史 氏毛石鳖,日本宽板石鳖。
日本宽板石鳖 Placiphorella japonica
2.隐板石鳖科
• 身体长椭圆形,壳 板埋入体内的部分 较多,头板前端的 嵌入片有3-5个齿, 其它壳片嵌入片每 侧一个齿或无。环 带宽厚,有针,刺 状或成簇的针束。
红条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4.棘带石鳖科 日本花棘石鳖 5.云斑石鳖科 6.甲石鳖科 右图为: 朝鲜鳞带石鳖 (Lepidozona coreanica) 北方沿海习见种
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 日本引进,最大超过10cm。 • 右壳(白)大于左壳(红褐),无栉齿,闭壳肌痕大。 • 冷水性贝类,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沿海,日本本州北 部以北沿海,是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
日月贝
•二壳近等, 圆形无足丝, 上壳红如太 阳,下壳白如 月亮,故名。
第二节 双壳纲分类
• 约15000种,种数仅次于腹足纲,有许多 种是重要的养殖和捕捞对象,还有一些 是木材和岩石严重破坏者。 • 双壳类,左右对称,具两片合抱身体的 贝壳和外套膜。 • 贝壳一般分三层: 角质层、棱柱层、 珍 珠层
• 壳顶突出明显,多数前端有小月面和 木盾面,壳面具生长纹和放射肋,有些 壳有突起等物,以及壳毛,壳皮等。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教材

刘建勇
liujy@
•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能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生理、发生和 分类等知识,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水产养殖相 关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二、学时
– 理论课:30学时;实验:16学时
• 三、教学内容 • 四、实验与考试 •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 l、张玺等著,1961,《贝类纲要》科学出版社。 • 2、张玺等著,1960,《南海双壳类软体动物》科学出版 • •
社 3、董正之,1988,《中国动物志,头足纲》科学出版社 4、王祯瑞,2002,《中国动物志,珍珠贝亚目》科学出 版社 5、庄启谦,2001,《中国动物志,帘蛤目》科学出版社 6.蔡英亚等,2006,《广东的海贝》(修订版),汕头大 学出版社 7、Abbort,R.T. & S.P. Dance, 1983, Compendium of Seashells, A colour Guide to more than 4200 of the World’s Marine Shells. New York. 8、Qi Zhongyan, 2004, Seashells of China, China Ocean Press.
•
• • •
• •
壳,又名“双壳类”; 头部退化,足部发达成斧 头状,又称“无头 类”“斧足类”; N系统简单,但已有N节分 化,分脑侧、脏足及其相 连的N索组成; 心脏,1心室,2心耳; 肾脏1对,一端开口围心 脏,一端开口腔中; 大多雌雄异体; 水中生活,大部分海产, 全世界大约15000种。
(五)掘足纲:
• 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 • 2、通常由头、足、躯干部、贝壳、外套 • • • •
贝壳小知识

贝壳小知识贝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物体,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外壳,主要由钙质或其他矿物质构成。
它们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艺术作品中的常见元素。
贝壳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各异,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
贝壳还有着丰富的科学与商业价值,广泛应用于医学、装饰艺术、乐器及化妆品等领域。
一、贝壳的分类1.按照生物分类贝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双壳类,二是单壳类。
双壳类如扇贝、牡蛎等,通常由两片壳组成;单壳类如蜗牛、海螺等,只有一片壳。
2.按照材质贝壳的外层可以由多种材质构成,常见的有钙质、一部分是堤壳类,尤其珊瑚礁中的贝壳,其表面还可能镶嵌有珍珠层,形成美丽的光泽。
3.按照栖息环境贝壳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主要分为海洋贝壳和淡水贝壳。
海洋贝壳一般颜色丰富,形状各异,淡水贝壳则相对简单。
4.按照外形特征贝壳的外形特征包括螺旋型、扁平型、三角型等不同种类,它们形态各异,展现了自然界的独特美感。
5.按照用途贝壳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有的作为装饰品,有的被用作工具,也有的用于制作乐器。
二、贝壳的生长过程1.幼体阶段贝壳从幼体阶段开始生长,通常是在水中通过摄取营养物质逐渐形成。
2.壳的分层贝壳的生长是一个分层的过程,外层通常会覆盖一层坚硬的钙质,内层则可能含有珍珠质。
3.螺旋形和其他形态的形成有些贝壳在生长过程中,会呈现出螺旋的形态,这主要与它们的生长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
4.外部环境的影响水温、盐度和所需营养成分等外部环境会影响贝壳的生长速度和最终形态。
三、贝壳的生态作用1.栖息地的形成贝壳在海洋中为许多小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2.食物链中的重要节点贝壳类生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被消费者,维持着生态平衡。
3.碳循环的作用由于贝壳主要由碳酸钙构成,它们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四、贝壳的经济价值1.珍珠产业贝壳中的珍珠是极具经济价值的产品,尤其在亚洲市场上需求旺盛。
海底世界之贝类

贝的结构 典型的贝壳有3层结构,外层为有质层,称为壳素,是 一种硬蛋白;中层较厚称棱柱层或壳层;内层为叶状的霰石结构,极 富光彩,称珍珠层。外层和中层由外膜的背部边缘分泌而成,内层则 由外套膜全部表面所分泌。有些贝壳却并不具备这3层结构,如江珧 贝壳和乌贼等。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占了总成分的95%,其 它成分有镁、铁、磷酸钙、硫酸钙和硅酸盐等无机物,还有少量贝壳 素等有机物。 贝的称呼 在汉语中,贝类的称呼有多种,通常使用最多的是贝 壳、海螺、牡蛎、蛤蜊等;还有的叫石鳖、鲍鱼、砗磲、章鱼、墨鱼、 海牛、蚌、蜗牛、蛞蝓、虫豪、蚶、蛏、乌贼、田螺等,可谓五花八 门。 贝类,就形状而言,多达10多万种,有的状如斗笠或帽子,有 的呈陀螺状、圆锥状、宝塔状,还有的则似一圆盘或球体。形状各异 的贝类,大小也相差悬殊,虹蛹螺小到身体仅0.03毫米长,砗磲最 大的壳长达1.8米,重量可达500斤左右。贝类的颜色几乎包括了所 有的天然色彩,其斑纹更是百姿千态,令人称奇。海南的贝类 拥有多 种多样的辽阔海洋环境的海南岛,水质优良,盐度稳定,水温适度, 为各类软体动物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形成了海南特有 的种类丰富的贝类资源。
海底世界之贝类
贝类,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极宝贵的资源。全世界贝 类约12万种之多,河川、溪流、湖泊、海洋,到处都有 贝类的踪迹,它是自然界生物中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族 类。那奇特无比的造形、赏心悦目的色彩、绝妙精美的 花纹,展示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赐,让人叹为观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贝类无不以它独具的魅力折射出 人类社会的演化与进程。 贝的种类 全世界的贝类大体可分为陆生和水生两种, 其中水生的海洋贝类占了总量的80%以上。 海洋贝类实 质是软体动物,其特点是体软不分节,由头、足、内脏 囊、外套膜和壳5部分组成。根据其外壳形体特点和结构, 贝又可分为5类。 腹足类:包括蜗牛、海螺和玉黍螺等, 形状呈螺旋形扭转; 双壳类:有蛤蜊、牡蛎和扇贝等, 它们一般有两扇贝壳组成,呈瓣状; 头足类:包括乌贼、 鹦鹉螺和章鱼等; 多板类:这类贝壳多达8块壳板,组 成一幅奇特的形状; 掘足类:壳顶向前,膜面弯曲,呈 浅帽状。5种类别的贝,腹足类、双壳类最多,占现有贝 类总量的80-9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魁蚶 Scapharca broughtonii
•赤贝
•较大,左壳稍大于右壳,壳表约有42条放射肋,放射肋上平滑无小结 节,其它基本同毛蚶。生活于潮间带至水下几十的或泥沙底,多在2030浅水区。肉味美,日本,朝鲜及我国东海以北沿海分布较多主要为黄 渤海区,黄海北部,大连湾为主要分布区。日本人生吃,是黄渤海区主 要出口贝类之一。
第二节 双壳纲分类
• 约15000种,种数仅次于腹足纲,有许多 种是重要的养殖和捕捞对象,还有一些 是木材和岩石严重破坏者。 • 双壳类,左右对称,具两片合抱身体的 贝壳和外套膜。 • 贝壳一般分三层: 角质层、棱柱层、 珍 珠层
• 壳顶突出明显,多数前端有小月面和 木盾面,壳面具生长纹和放射肋,有些 壳有突起等物,以及壳毛,壳皮等。
1.贻贝科
Mytilidae
• 贻贝科种类较多,贝壳呈三角形、长方形、楔 形和椭圆形等;两壳相等,两侧不等,壳表具 有角质的壳皮或壳毛。壳面光滑或具有放肋; • 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常以足丝附着在岩 石、沙砾等物体上或穿孔营穴居或埋栖于泥沙 中生活,除少数种类外,多数为海产。 • 我国沿海已发现的有66种。 • 本科经济价值较大,常见的有:
泥蚶属 Tegillarca
泥蚶 Tegillarca granosa 壳较小,壳表无毛状物,1821放射助。上有粗大结节。 •东海区为优势种,分布于我 国南北沿海,皆有分布,印 度至西太平洋区域的广布种, 为珍品。以浙江,福建,广 东沿海养殖历史较长,为我 国传养殖贝类,生活于潮带 浅水区的滩涂,有淡水注入 处较多。 • 生活时体前端大部埋于泥中。 栖息深度,幼蚶数毫米,成 蚶数厘米,适温广,适盐广。
第四章 贝类的分类
第一节 多板纲的分类
• 多板纲是贝类的原始型,完全海产,现生有 600余种,底栖生活,从潮间带到5000米的大 洋深处都有分布。一般生活于较高盐海区,以 足附着在岩石或它物上生活,活动能力较强, 一般个体较小,经济价值不大,有些有药物价 值如红条毛肤石鳖,可用于治疗麻疯病,颈淋 巴结核等。东南沿海有吃大型石鳖的习惯。 • 根据嵌入片形状分为鳞侧石鳖目和石鳖目。
二.异柱目
1.贻贝总科 2.珍珠贝总科 3.不等蛤总科 4.牡蛎总科 主要特征:前闭壳肌较小或消失,铰合 齿一般退化为小结节或无。
(一)贻贝总科
主要特征 • 贝壳呈楔形,亦有三角形,卵圆形和圆柱形。 • 多数贝壳较大,两壳相等,两侧不等,壳质硬, 壳皮发达,(铰合部齿退化或结节状突起)韧 带细长,位于壳顶后方背缘。 • 鳃除有纤毛盘结外,鳃板间亦有结缔组织连结, 外套膜有一个愈合点。足退化较小,以足丝附 着在外物上生活。
• 此外除少数生于石块和珊瑚礁上,绝大多数 营埋栖生活,壳后端常露出滩面,多生活于 50米以内水域,为暖水性种,世界上共有30 余种,我国9种。其干制品江珧柱胜过干品价 值,足丝极发达,毛发状,古阿拉伯人常用 来编织手工艺品。是重要的增养殖种类。 • 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黄海、东海和南海。 • 图片分别为幼体和成体
1、珍珠贝科 Pteriidae
• 马氏珠母贝(合 浦珠母贝) 大量养殖,是 生产珍珠的主要 贝类。 • 大珠母贝:可生 产高质量的珍珠。
2.江珧科 Pinnacea
主要特征:贝壳大形, 呈三角形,壳质较脆,壳顶 尖细,腹缘凸,背缘较直或 略凹,后宽大,多数种两壳 相等,但两侧不等。壳表呈 淡黄,黄褐和深褐色,壳具 细的放射肋,肋上有“人” 字形小棘,具前闭壳肌。
壳顶偏 ,位于壳前端略偏向背缘,壳面自壳顶向后腹 缘具有明显的龙骨突,后端具细刚毛。 • 此外还有麦氏偏顶蛤,突壳肌蛤黄渤海东海为优势种 (寻代)、黑荞麦蛤(可作饲料,为岩石潮间带常见 种)、石蛏等。穴居于岩石贝壳或珊瑚等中,具有分泌 酸液的腺体。 •
二、珍珠贝总科
• 两壳大小常不等, 壳背缘直,壳顶两 侧有时具壳耳,一 般无铰合齿,足舌 状,无水管。
•
华贵栉孔扇贝 Chlamys nobilis
• 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我国分布于南海,以 大亚湾,大鹏湾为主产区,放射肋巨大约23 条,两肋间形成深沟,内具有细的放射肋3条。
3)海湾扇贝 Argopecten irrandians
• 壳面较凸, 壳色有变化, 放射肋18条 左右。 • 于20世纪80 年代从美国 引进,目前 在我国北部 沿海广泛养 殖,当年长 成。
毛蚶壳(瓦楞子)
• 有消炎,化瘀,健胃的功效, • 1.胃炎:互楞子3钱(煅烧),良姜1钱,甘 草2钱,每日2次 •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互楞子5两(煅烧), 甘草1两共研细末,每次10g,再日3次,开口 冲服,饭前,有效率可达89%,有些服后5分钟 即能缓解疼痛。 • 3.疣痣:互楞子煅灰外敷在挑破的痣或疣上。 • 4.冻疮:互楞子1两,冰片5分,共研末外敷, 同药效的有泥蚶,魁蚶。另外,肉有补血的功 效。
贻贝(海红,淡莱)的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肉 药用部位 用途:用干治疗眩晕、盗汗、高血压、 用途 阳萎等。 1.眩晕及盗汗,淡莱,陈皮,各适量,作 丸剂,每次服2分-1钱。每日2-3次。 2.高血压:淡莱1两,松花蛋1个。共煮服。
翡翠贻贝 Perna viridis
• “青口”
•暖水性,分布于 澳大利亚、西北 太平洋、印度等 沿海,我国分布 于福建以南,是 养殖种,生活于 石砾底,有群栖 性,0-10米,适 盐广,生长快。 澳大利亚、中国 南部沿海养殖前 景极好,个大, 生长快。
帽蚶科 Cucullaeidae
• 贝壳个体大,外形与蚶科近似,壳面被 有棕色壳皮,并有细密的放射肋。壳内 有一纵行的片状隔板,铰合部直而窄, 两端齿强壮、中部齿弱。分布于印度— —太平洋暖水区,栖息于浅海泥沙质海 底。我国有一种。 • 此外还有蚶蜊科,拟锉蛤科
粒帽蚶 biata
• 贝壳大而膨胀,放射肋与生长纹交织成布纹状,壳 内淡紫褐色,有一斜行的片状隔板。 • 在我国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
紫贻贝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世界性分布,壳楔形,壳 顶位于壳的最前端,腹缘 略直,背缘呈弧形,后缘 圆,足丝孔位于腹缘前方, 不明显,足丝发达,以足 丝营附着生活。一般生活 于潮浅下10米以内的水域, 繁殖力强,每年有春,秋 两个繁殖季节,产卵量大。
生长快,生活力强,60-70年代育 苗。现在北方沿海已大量繁殖。其 营养丰富,且可药用,是一种主要 的经济种类。
日本宽板石鳖 Placiphorella japonica
2.隐板石鳖科
• 身体长椭圆形,壳 板埋入体内的部分 较多,头板前端的 嵌入片有3-5个齿, 其它壳片嵌入片每 侧一个齿或无。环 带宽厚,有针,刺 状或成簇的针束。
红条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4.棘带石鳖科 日本花棘石鳖 5.云斑石鳖科 6.甲石鳖科 右图为: 朝鲜鳞带石鳖 (Lepidozona coreanica) 北方沿海习见种
• 壳内面壳顶下方具有齿和齿槽,构成铰 合部,此外还有韧带。 • 外套膜位于壳内面,外套膜缘较厚,愈 合情况分四种:1)简单型:扇贝,蚶, 2)二孔型:贻贝,3)三孔型:多数异 齿类,4)四孔型:竹蛏科种类。 • 鳃呈瓣状,构造分四种类型:1)原鳃型: 原始种类,两侧 各1对羽状鳃,2)丝 鳃 型:贻贝目,珍珠贝目,3)真瓣鳃型: 异齿类,4)隔鳃型:孔螂总科
(三)扇贝总科
• 两壳相等或不等,具壳耳,多无铰合齿, 外套膜边缘具眼和触手,以足丝附着或 固着生活。
1.扇贝科 Pectinidae
• 贝壳呈扇形,背缘直,右壳背缘超过左 壳,外套膜缘游离,后闭壳肌靠中央偏 后,较大。主要种类有:
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
贝壳圆扇形,前耳大于后耳, 壳表具生长纹和放射肋,放射 肋上其发达的棘状突起,右耳 下方足丝孔具6-10枚栉状齿。 •主要生活于潮下线50m以内的 水域底,一般以足丝附着生活。 环境不利时,足丝可脱落,双 壳快速开闭而游泳,并重新分 泌足丝。 •生殖腺♂白色,♀桔红色,干 制品干贝,肉味鲜美。主要分 布于我国北方沿海及东海,日 本,朝鲜也有分布,是目前我 国北部我国重要的增养殖品种 之一。1976育苗成功。资源量 大,后采自然苗成功。
足
• 为身体腹面一个肌肉突起,一般呈斧状, 可缓慢运动或挖掘泥沙,有些附着、固 着种类,退化或消失。
• 全部营水生生活,多数在海洋中,少数在淡水 湖泊和江河中(河蚬,蚌等)。分布广,从寒 带至热带,从潮间带至万米深海沟均有分布。 生活方式主要是底栖,其中除少数生活在底表 面或石缝中外,多数生活于底内泥沙中,另外 还有些穴居于岩石(海笋)或木材中(船蛆), 有些营固着生活,固着于岩石上(如牡蛎)终 生不再移动。双壳类多数种类依靠鳃纤毛活动 形成水流滤下食物,属草食性,少数肉食性种 类,如孔螂,能利用水管,主动捕捉其它小动 物。
二.石鳖目
主要特征,有分裂成齿的嵌入片。
1.鬃毛石鳖科
• 身体椭圆形,或近圆形,头板嵌入片具8 个齿裂,有时数目有变化,环带上生长 有或多或少的毛,齿吞内侧齿具有3个大 的齿尖。本科动物多生活在较高的纬度, 向北可分布到俄罗斯远东海域,阿拉斯 加,加利福尼亚和日本等地,我国向南 分布到东海。种类有网纹鬃毛石鳖,史 氏毛石鳖,日本宽板石鳖。
厚壳贻贝 Mytilus coruscus
• 贝壳大而重厚,呈 楔形,壳内浅灰蓝 色,壳面尤其是顶 部壳皮常脱落呈白 色。 • 分布于日本,朝鲜, 及我国北部沿海及 东海沿岸,生活区 比贻贝靠下。 • 本种个体大,肉肥 味美,在浙江沿海 产量较大,干制品 也称“淡菜”。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嵌条扇贝
• 右壳突出,左壳平,放射助 11条。全国 均有分布,常生活于数十米深,产量少。
2.海菊蛤科 Spondylidae
鳞侧石鳖目
• 主要特征,贝壳无嵌入片,即使有亦无 分齿,头板小于尾板。 • 鳞侧石鳖科 • 低粒鳞侧石鳖(Leptochiton assimilis) 体 小,长圆形,壳板白色,无嵌入片,尾 板比头环带上有多种棘和簇状鳞,寒温 带生活种,分布于我国黄海低潮区至40 米深。鳃10对,饵料以藻类为主,兼食 微型动物如有孔虫、苔藓虫、海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