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介绍-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

余项 ,发表 科技论文 1 1 ,其 中 S I 篇 1 C 【
撰写或 参编 专著 8部 ,申请或获 得发 明专 得广 东省 科技 进 步 奖一 等奖 和 二等 奖各 1
科技进 步奖 9项 。囝
1f科27 2 0厂 技1总4 9名 ,副教授 或副 研究
显微镜 、H t 冷 冻干燥 机等 大型仪器 设备 eo
目前 ,实验 室 在 水产 经济 动 物疾 病 病
员 7 ,中级 及初 级职 称 6人 , 有博 士学 位 的有 1 名 具 2 人 。 实验 室 现 有 G — e l E H a h荧 光 蛋 白质 组 学 系 统 、 t
其致 病机 理 、水 产 经济 动物 主 要疾 病 的流 产动 物疾 病 诊 断技 术 方面 已形 成 重点 突 出 的研 究 方 向 ,并 通 过 良好 的硬 件配 备 和 开 础研 究 与应 用技 术 开发 相 结合 ,取 得 了 一
果。立项 以来计获得 9 3 7 计划 、8 3 6 计划
支撑项 目、国家 基金 、省 重大科 技 专项 等- i
光 光度 计 、L c 半 自动 轮转 切 片机 、L c ea e a全 自动 脱 水 机 、L c e a自动石 蜡 包埋 机 、L c 全 自动 立式 冷 冻 ea
切 片机 、L c e a智能 型 高 级正 立 荧 光显 微 镜 、L c e a智 能 型高级倒 置荧 光显 微镜 、L c e a全 自动高级 荧光体 视
特种水产养殖学无脊椎动物养殖

1、外套膜
位于贝壳内面,紧贴贝壳,为左右两片软的薄膜,它 包住内脏团,保护内部器官。
外
套
膜
1、内脏团
外套肌痕
2、中央膜 3、边缘膜
4、色线
中央膜:指外套肌痕以内的膜,较薄,呈半透明状,为植片区。
边缘膜:指外套肌痕以外 的膜,较厚,结缔组织丰富,其外
珍珠增厚期
珍珠形成期
第三节 蚌的捕捞、运输和暂养
一、蚌的捕捞 1、季节
早春或晚秋,水温5~20℃。 2、方法 二、蚌的运输 1、干运: 浸泡吸水;平放在竹篓或草包中;运输途中洒水;
防曝晒和剧烈震动。 2、湿运:活水船运输。 三、蚌的暂养
放水质较肥、水流畅通的水域中暂养2~3月后,再进行插片 手术。
1、采苗鱼的准备
成熟的钩介蚴虫排出母体后,必须附着在鱼类的鳃 丝和鳍条上,营寄生生活一段时间后,才能完成其变态。 被寄生的鱼叫采苗鱼。
要求
鱼的体质健壮、性情温和,各鳍完整无伤,鳃、鳍宽大。
常用的采苗鱼有:鳙、黄颡鱼、草鱼、鰟鮍、泥鳅等。
2、钩介蚴虫成熟度的检查
一看色:成熟:棕色紫色、桔黄色;不成熟:乳白、粉红。 二拉丝:用针挑起外鳃,若能挑起粘连不断的细丝,示成熟。 三查动:挑出少许,放在玻板上,可见两瓣开启、微动。
珍珠饰品
贝雕工艺品
第一节
河蚌的生物学特性1、壳顶, 2、生长线,
3、前端,
一、蚌的外部形态
4、翼部, 5、后端,
6、腹缘。
蚌壳的结构
角质层 棱柱层 珍珠层
角质层是外层为黑褐层的薄层; 棱柱层由极细的方解石组成,最厚; 珍珠层由富有光泽的霰石组成,富有珍珠光泽。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建设成效

中国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 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 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 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 制”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管理体 系。
与禾�牧�集�公司�始人合影
与��光合水�公司�始人合影
��
主办多层次创业教育交流会
仰望星空(以年度明星��主�):�新�� ���富多彩的��交流活�; 名����航(融入��理念); ��大学生��生涯��工作坊。
举办创业教育交流会
��技�培�
著名学者和企业家就创新创业教育作演讲
��人工催�
生物�料培�
�微��定
3.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
自2007年以来承担国家大学生�新���目40余�,学校SRDP�目100 余�,参加本科生人数500人以上。
�目名称 1.气候�化与生物分布:不同�度笠��群�生理适�机制 比� 2.牙�促性腺激素�放激素(GnRH)基因SNP��及其与 繁殖性能��分析 3.中国沿海�蹄螺�科��DNA条形�研究 4.�度�迫���消化�活性的影� 5.三��足�角�喙的形�学研究及其在����和�源 量 �估中的�用 6.�氏平�分子系�地理学研究 7.金��胚胎�育及温度�志技�研究 8.王哥庄人工�礁区藻�生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9.三角褐指藻低温保存技� 10.不同��水平�三疣梭子蟹消化�活力的影� 11.�源及生�素��株金藻生�及�脂含量的影� 12.��催�激素�金�繁殖生理机能的影�研究 13.光照度改��文昌�生活�性的影� �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2009-2010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国家大学生�新���目 2010-2011 2010-2011 2010-2011 2010-2011 2011-2012 2011-2012 2011-2012 2011-2012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起止�� 参加 学生数 3-5 3-5 3-5 3-5
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精)

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 of Pathogenic 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for Aquatic Economic Animals)依托于广东海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其致病机理、水产经济动物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及水产动物免疫学诊断监测技术。
根据“开放、合作、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重视多学科的相互结合渗透,热忱欢迎和邀请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研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我国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
1.实验室概况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20名,其中教授或研究员5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9名,中级职称及其他人员6名。
实验室现有在读博士生4名,硕士研究生22名。
有设备较完善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实验室面积达600m2,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600多万元,现有AKTA蛋白纯化系统、超低温冰箱、自动包埋切片机、Biolog 细菌鉴定系统、PCR仪、凝胶成像系统、DNA杂交炉、莱卡组织显微镜、莱卡倒置显微镜、莱卡体视显微镜、莱卡半自动组织切片机及冷冻切片机、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成像仪、BIO-RAD蛋白电泳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酶标仪等先进进口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分子生物学、病原及病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
2.说明1)开放基金面向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主要资助对象为具有中级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科研、教学及技术人员。
中级职称以下的申请者需有2名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书面推荐。
开放基金鼓励资助学术思想活跃、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并鼓励中级职称以上的各类科研人员及硕博研究生来实验室从事短期研究工作。
2)开放基金主要资助与本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课题,具体方向参见本指南第4条。
导师简介 - 广东海洋大学

刘志刚简介
刘志刚,男,1963年7月出生,广东省潮州市人,教授,硕导,中国贝类学会理事,水产养殖学科专业建设首席教师。
研究领域:贝类养殖技术、贝类遗传育种。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各类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海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及“《水产养殖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等教改项目均获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及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2009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08年获“师德标兵”、“师德个人”、“优秀教学质量奖”、“科研积极分子”等荣誉,2009
年获“南粤优秀教师”、校级及省级“教学名师”。
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 2篇,一级刊物8篇,核心刊物20多篇。
近3年来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各类研究课题12项,取得科研成果三项。
“东风螺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研究”及“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成果推广遍及华南三省沿海,使北部湾沿岸水产养殖业增加了2个新的养殖品种,并均达到了产业化的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北部湾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和二次创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十年磨一剑,广东海洋大学主持选育的新品种南美白对虾“兴海一号

平。” “兴海1号”是我校与企业产学
研合作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之一。今 天(9月149 )在徐闻角尾——中国大 陆的最南端,湛江市国兴水产科技有 限公司对虾种业基地举行南美白对虾
________ 行业盘点^^
參会人员参观基地
十年磨一剑,广东海洋大学主持选育的新品种 南美白对虾“兴海一号汀即将推向市场
■《当代水产》陈莉莉文/图[微信公众号:tsfish]
2019年9月14B,广东海洋大学 在湛江市国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对虾 种业基地,召开南美白对虾“兴海一 号”新品种成果转化现场会。出席此 次会议人员有广东海洋大学科技处副 处长伍彬、项目科科长吴勇,广东海 洋大学叶富良教授、刘建勇教授、温 崇庆教授、栗志民教授及研究生团 队,湛江市对虾苗种协会会长彭树 锋,国兴对虾种业基地总经理林松、 技术人员及湛江几个繁育场的有关代
促藻利素
促藻利素
培藻专用增效剂
•低温培藻.吧水 •强力诱导激活廣类细犯分
裂和増殖 •完全代替复硝酚钠,安全
“'兴海一号'获批后,受到业 界、养殖户、同行、省、市水产际推 广部门,特别是校友的关注。但转眼间 近两年过去了,成愍励化? 如何将新品种推向市场?我认为,指导 思想应该要低调一点,针对国内亲虾市 场出现的问题,把工作脚后,再逐步 推向市场! ”
刘教授向大家说明新品种获批后开展的
工作: 首先是选址,基地选在湛江市
表“兴海1号”科技 成果转化现场会上发表讲话,其中讲
高位池精养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生长规律

摘 要 :通过对高位池养 殖的斑节 对虾体长和 体质量 的 跟踪测 量 ,研究 了其生 长特 性及 规律 ,结果 表 明 ,斑
节对虾体 长和体质量呈幂 函数关 系:W =9.613×10“L ’ ,b接 近 于 3,呈等 速生 长 ;其生 长分 为 3个 时期 :
快速生 长期 3O~70 日龄 、稳定生 长期 70~110 日龄 、110 日龄后 为生 长缓 慢期 ;生长早 、中期 (50~90日
龄 )肥满度逐渐升 高(1.33—1.45),趋 势显著 ,此后呈下降趋 势(1.44~1.38);拟合 出斑节对 虾的 von Bertal—
lanffy生长方程:L :141.503[1一e ’啷 ’], =38.332[1一e枷 。“ r ,体质量生长拐点出
现 在 114.6 d.
(4)
RL= ( 一 一1)/L 一1×100,
(5)
R = ( 一 一。)/ 一l×100,
()
SGR = (1n —ln —1)/(t 一t 一1)×100,
(7)
dL/dt=L ke一 一 , dW/dt=bW ke ‘ 10 [1一e-k(t-t0’] ,
取样 1次 ,每次 每 口塘取 样 3O尾 ,分 别 采用 游标 卡 尺 (0.02 mm)和 电 子 天平 (0.01 g)测量 和记 录对 虾 体
长 和体 重 .
采 样 Excel和 SPSS17.0处理 数 据 及 图 表 .用 OnewayANOVA对 各 生 长 阶 段 的数 据 差 异 进 行 方 差 分
(8) (9)
dzW/d2t=bW ̄k2e一 ‘‘一‘。 [1一e一 ‘‘一‘。 ] 一 [be一 ‘‘一‘。 一。],
水产养殖系实习基地简介-中国海洋大学

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简介1、山东省乳山市海洋渔业局(1)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2000年9月与水产学院签订共建协议,主要负责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部分教师的科研工作。
主要职责是渔业生产进行指导服务、监督管理、科技推广、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等,辖有乳山市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水产供销集团公司、对虾养殖场、第一对虾养殖场海珍品养殖试验场、滩涂养殖公司、海洋水产资源增殖站、渔业公司、玻璃制品厂、水产经贸公司、浅海养殖开发公司、兴海物资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企业单位。
(2)实习的目的和内容通过在基地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科研工作,并培养良好的科研业务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有关作物育种和作物栽培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基地实习的主要内容有:贝类增养殖学、虾蟹类养殖学、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
(3)实习基地所进行的科研或生产技术活动参加威海市科研课题的实施,为当地养殖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4)实习基地能为实习提供的场地和设施该基地拥有1000平方米综合实验楼、600平方米的养殖车和检测室,养殖设施先进,实验仪器较多。
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良好的住宿和餐饮条件,交通便利。
(5)实习过程中的特色项目主要进行海湾扇贝育苗,产量高、质量好。
(6)学生实习的效果和成果多年来,该基地作为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先后接受实习生100余,撰写实习报告100余篇,毕业论文10余篇。
2、威海市文登综合育苗试验基地(1)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2001年3月与水产学院签订共建协议,主要负责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部分教师的科研工作。
位于威海市环翠区,主要从事扇贝及海带的育苗。
(2)实习的目的和内容通过在基地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科研工作,并培养良好的科研业务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有关作物育种和作物栽培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介绍一、研究室名称及功能区划中文名称: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英文名称:Laboratory of Multiplication & Culture for Aquatic Economic Invertebrates功能区划:养殖生态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免疫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研究生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术会议室等。
二、研究室简介研究室主要从事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开发,同时承担学校各项相关教学任务,科研与教学藕合联动;研究方向包括:(1)甲壳类遗传育种及养殖理论与技术、(2)贝类遗传育种及养殖理论与技术、(3)珍稀种类人工繁育及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涵盖分类、形态、生理、生态、人工繁育、遗传育种、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浅海与滩涂增养殖、养殖容量与养殖环境修复等;研究重点为遗传育种、养殖技术、生态修复;研究特色为“以南海经济及珍稀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以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藕合为研究手段;以研究成果与社会效益挂钩为研究宗旨”;研究室定位为“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及推广中心”。
研究室技术力量雄厚,拥有研究人员12名,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7名、讲师1名,硕士毕业生2名(团队聘用)。
其中博士4名,在读博士3名,另指导研究生21名。
近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4项,研究经费400多万;近三年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市厅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著作5部;对虾、墨西哥湾扇贝、东风螺等科研成果推广遍及华南三省,创经济效益120多亿元,解决50多万人就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奋斗目标(一)近期目标(头两年)1、组建2个教学团队(甲壳动物团队、贝类团队),为精品课程建设打基础;2、创校级精品课程1门;3、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4、建成省级海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实验室;5、争取科研立项每年省部级3项,国家级1项,科研经费150万;6、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7、发表SCI5篇,国家一级刊物10篇,二级刊物20篇。
(二)中期目标(中两年)1、创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2、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3、建成国家级海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实验室;4、争取科研立项每年省部级4项,国家级2项,科研经费250万;5、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6、发表SCI10篇,国家一级刊物15篇,二级刊物30篇;7、每年出一个可产生社会效益且社会认可的科研成果。
(三)远期目标(后两年)1、创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2、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3、把研究室建设成为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推广中心;4、争取科研立项每年省部级5项,国家级2项,科研经费400万;5、获省级科技奖励2项,国家级奖励1项;6、发表SCI15篇,国家一级刊物20篇,二级刊物40篇;7、每五年带动一条水产养殖产业链或产业化一个品种。
四、学术队伍(一)学术队伍组成:1、刘志刚:教授,硕导,中国贝类学会理事;从事贝类养殖及贝 类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及开发;主讲《海水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养殖学》、《珍珠养殖与鉴赏》、《水产经济动物育种学》等课程。
2、王辉:教授,博士,硕导,海洋生物系副主任,从事水产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讲《普通遗传学》、《生物统计学》、《水产经济动物育种学》、《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
3、孙成波:副教授,博士,硕导,从事虾蟹类健康养殖及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及开发。
主讲《虾蟹养殖学》课程。
4、刘建勇: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贝类生物学及分子系统分类研究。
主讲《贝类学》、《虾蟹养殖学》等课程。
5、梁华芳: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虾蟹养殖及中国龙虾养殖技术研究及教学工作。
主讲《虾蟹生物学》、《虾蟹养殖学》等课程。
6、唐啸尘:副教授,博士,从事无脊椎动物繁殖生物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主讲《组织胚胎学》课程。
7、赵素芬: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藻类生理生态及人工栽培技术教学及科研工作。
主讲《藻类生理学》、《海藻人工栽培》等课程。
8、曹伏君:副教授,硕士;从事动物生物学及海洋生物学的科研及教学工作。
主讲《动物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生物显微技术及电镜技术》等课程。
9、栗志民:讲师,博士;从事贝类生理生态、免疫等教学及科研工作。
主讲《贝类学》、《贝类养殖学》、《水产养殖学》等课程。
10、罗杰:高工,硕士;从事贝类繁殖生物学及养殖技术研究。
11、孙小真:硕士,助工;从事经济及珍稀贝类及星虫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及生产开发12、陈静:硕士,从事海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分子生物学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学院领导与团队合影留念刘志刚孙成波 王 辉梁华芳 刘建勇 栗志民赵素芬 陈静 孙小真(二) 学术带头人:刘志刚,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贝类学会理事,北部湾墨西哥湾扇贝养殖创始人。
从事贝类养殖及贝类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及开发;主讲《海水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养殖学》、《珍珠养殖与鉴赏》等课程及硕士研究生《水产经济动物育种学》课程。
2008年获师德标兵称号。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各类研究课题14项。
获各类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奖三等奖2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
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副主编著作1部。
五、团队文化建设(一)组建团队意义21世纪,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
所有事业都将是团队事业。
谁拥有了高效能的团队,谁就拥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与战斗力。
依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取得什么成就了。
这就需要一种团队精神,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很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了一批彼此间互相鼓励、支持、学习、合作的团员,事业才能不断前进、壮大。
孤帆一叶,难以穿越汪洋;众志成城,势必乘风破浪。
如今个人成就团队,团队造就个人。
个人与团队,密切联系,互相依存,共生共荣。
有了团队的成功,才有个人的成功;没有团队的平台与助力,个人就如同失去土壤的花朵。
同样,有了成员的协同作战,才有团队的发展壮大;反之,没有成员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战所凝聚成的合力,团队就如同名存实亡的木偶。
(二)团队文化精华提起团队建设,人们考虑最多的是搭台子、跑路子、发票子,这些都很重要,但除这些硬性东西外,更重要的是一些软性的、无形的动作,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力量在左右着团队。
这些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团队是怎样一个团队,甚至决定了你的团队能维持多久,创造多少绩效,这就是团队文化。
我们的团队文化精华包括下述12点:1.共同愿望 5、互相关爱 9、 团队智力2.有效沟通 6、快乐工作 10、协调创新3.精诚合作 7、扬长避短 11、目标管理4.参与管理 8、克己容人 12、永不言败六、研究工作及科研课题(一)主要的研究工作1、甲壳类: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及健康养殖技术;蟹类繁殖 生物学及种苗繁育技术;中国龙虾繁殖生物学及种苗繁育技术。
2、贝类:杂色鲍、墨西哥湾扇贝、华贵栉孔扇贝、马氏珠母 贝遗传育种;珍稀贝类(管角螺、细角螺、东风螺、栉江珧、施 獭蛤、锯齿巴非蛤、波纹巴非蛤、皱肋文蛤)繁殖生物学、种苗 繁育及养殖技术;贝类分子系统分类。
3、珍稀种类:中国鲎人工繁育及资源保护;方格裸体星虫人 工繁育及养殖技术。
(二)承担的科研课题1、2007年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与企业合作),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新技术示范推广(2007GB2E000183),50万元。
2、2007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贝类健康苗种规模繁育技术与工艺-马氏珠母贝健康苗种规模繁育技术与工艺(nyhyzx07-047),35万元。
3、2007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科技专项,扇贝良种选育及养殖技术研究(A200708D02),60万元。
4、2007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海区海水养殖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南海区主要养殖鱼虾贝品种培育技术-马氏珠母贝优良品种培育及规模化繁育技术(2007BAD29B01),104万元,本研究室为第二承担单位。
5、 2006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施獭蛤种苗规模化生产及养成技术(2006B23004008),10万元。
6、2006年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兴渔)项目,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选育,20万元。
7、2005年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兴渔)项目,深海抗风浪养殖墨西哥湾扇贝设施及养殖技术研究,15万元。
8、2006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北部湾73万亩墨西哥湾扇贝新品系选育及推广(2006B20201055),10万元。
9、2007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对虾产业化推进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编号:2007A020********),30万元。
10、2007年湛江市科技计划招标项目,凡纳滨对虾无特定病原养殖系统的研究与示范(编号:湛科[2007]113号),10万元。
11、200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大弹涂鱼繁殖生物学及种质标准的研究(8152408801000015)。
12、2005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管角螺繁殖生物学、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编号:2005B3320101),10万元。
13、2008年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外海深水育珠研究(编号:A200899C03),150万元。
14、2008年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贝类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编号:A200899E04),55万元。
七、主要科研成果(一)获奖项目:1、墨西哥湾扇贝在粤西沿海的养殖应用研究,2000年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完成人:刘志刚、王辉、刘建勇等。
2、东风螺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研究,2005年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完成人:刘志刚、刘建勇等。
3、东风螺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研究,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完成人:刘志刚、刘建勇等。
4、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2006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完成人:刘志刚、王辉、劳赞等。
5、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2007年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完成人:刘志刚、王辉、劳赞、刘建勇等。
6、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2007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完成人:刘志刚、王辉、劳赞等。
7、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200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完成人:刘志刚、王辉、劳赞、刘建勇、栗志民等。
8、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病毒病综合控制研究,200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完成人:孙成波(第2)。
9、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完成人:孙成波(第3)、梁华芳(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