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第一篇: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鱼类增养殖学题库

鱼类增养殖学重点题库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每一空格1分,共 40 分)1、我国最早养鱼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目前,鱼类增养殖方式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当今,水产养殖业发展很快,要实现“养鱼四化”,是指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栖息水层,可以把养殖鱼类分为三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以鳃呼吸外,有些鱼类还能用辅助呼吸器官进行气呼吸,如鳗鲡的____________________、胡子鲇的_________________、黄鳝的____________________、肺鱼的______________、芒鲶的______________,从而获得更强的适应能力。
溶氧量低于_____________可能引起塘鱼窒息,继而出现大量死亡,通常称为“_______________”。
3、1958年6月4日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水产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外首次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办法突破了____________的人工繁殖。
鱼类生殖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级调控,不同鱼类产出的卵子性质不一样,如_______________产浮性卵,_________________产沉性卵,_________________产漂浮性卵,_________________产粘性卵。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一、填选1. 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主要养殖鱼类可以分为热带鱼类、温水鱼类、冷水鱼类和冷温鱼类。
2. 鱼类的泪游根据其泪游方向可分为溯河洄游、降河洄游;根据其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越冬洄游、索饵洄游。
3.鱼类食性的阶段性变化分为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
4. 虑食性鱼类的代表种类有鲢鱼和鳙鱼。
5.水体中氨态氮,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pH升高,毒性增强。
6.人们常将毒物按其对鱼或其它生物的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物、高毒物、中毒物、低毒物和微毒物。
7.处理养殖用水和废水时,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8.鱼类卵巢一般成对,位于体腔背壁.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9. 鱼类精巢一般成对,位于腹部两侧,呈囊状.依其显微结构可分为壶腹型和辐射型两种类型。
10.影响鱼类精子活动和寿命的因素主要有盐度、水温、pH值、氧和光线。
11.常用的鱼类精液抗冻剂有二甲亚碗(DMSO)、乙二醇或甘油等,另外卵黄、蜂蜜、葡萄糖和牛奶等也有一定的抗冻作用。
12.影响鱼类卵子发育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氧气、温度、营养、光照。
13.鱼类催产剂的注射依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体腔注射和肌肉注射。
14.池塘养鱼时日投饵量的确定的“四看”原则指的是依据水温、水色、天气、摄食情况等确定投饵量。
15.池塘养鱼时日投饵的“四定”原则指的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6.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
二、名词解释1.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剌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3.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本体的净化或自净。
水产增养殖学重点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仅供参考)1.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港养等;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2、早在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鱼史上有名的始组范蠡就著有《养鱼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在公元618—907年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不满足于单一鱼类的养殖,扩大养殖种类,开发其它鱼类的饲养已成为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法律禁止人民捕食鲤鱼。
在这两种因素的促进下,发展饲养草鱼、青鱼、鲢、鳙鱼。
3、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鲢、鳙、草、青、鲤等生长的适温范围在20~32℃左右,4、水温状况的改良:(1)春季水温鱼池灌较浅水,至夏季加至最高水位。
(2)池边不宜种植高大树木,包括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 (3)如引用水温较低的溪水或泉水饲养温水性鱼类,须提高水温后入池。
(4)在风力较大的地区,注意保持一定的水温。
(5)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地下温热泉水或工厂温排水以提高池塘水温,可促使家鱼提早成熟和产卵、进行罗非鱼越冬、提高单位水体的鱼产量。
5、透明度是表示光线透入水中的程度。
肥水的透明度在20~40cm之间。
6、水的热阻力: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下层水被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上层水所替换的阻力7、(1)池塘溶氧的变化规律①昼夜变化(主要是因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白天含氧量高,下午2-4时水中溶氧量常常达到过饱和,至黎明前降到最低值。
昼夜差异:一般来说,浮游植物密度高时昼夜差异大,浮游植物密度低时差异小;晴天差异大,阴天差异小。
②垂直变化(在夏季的晴天表现较明显):上层产生的氧量要比下层高得多,一般日出后上下水层的氧差即逐渐增大,至下午氧差最大,日落后逐渐减小,清晨的氧差最小。
③水平变化(主要是受风力的影响):白天下风处的溶氧都比上风处高,上下层均是如此。
整理鱼类增养殖学 考试复习资料

《养鱼经》是首部用文字形式记录池塘养殖鲤鱼技术。
第一章一、养殖鱼类的食性及特点1、滤食性:鳃耙致密,用来过滤水体中细小的食物,代表种:鲢鱼、鳙鱼、匙吻鲟等。
2、草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摄食陆生植物。
鳃耙不发达,但咽齿发达。
代表种:草鱼、团头鲂等。
一般都没有胃,也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消化道也不长,如草鱼仅为体长2.5-3倍。
因此草鱼食量很大,而对草类的利用率很低。
3、杂食性:食物来源广,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动物成分主要来自底栖动物,植物成分则包括水草、着生藻类、腐屑、植物碎片、植物籽实等。
代表种类:鲤鱼、鲫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淡水白鲳等。
其中鲤鱼有发达的咽齿用于磨碎螺蛳的壳。
有些具有较发达的鳃耙,可以滤食水中的腐屑、大型浮游动物等,如白鲫、罗非鱼等。
4、肉食性:主要以底栖动物和其他鱼类为食。
代表种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的,如大部分鲑鳟鱼类、青鱼等;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如鳜鱼、鲈鱼、大口鲶、石斑鱼、鳗鲡、鳡鱼等。
消化器官特点各不相同。
如青鱼有发达的咽齿;有些有发达的胃或颌齿。
5、刮食性:主要以着生藻类为食,有发达的角质齿,用以刮食着生在石头等物体上的藻类。
代表种类:鲮鱼、鲃科鱼类、鲴科鱼类等。
二、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老师说,注意食性和活动水层。
)1、青鱼:体长近圆筒形,似草鱼,但头比草鱼尖,背不如草鱼平直,背部和体侧上半部为青黑色。
以软体动物有壳为食,肉食性,性情温和,水体底层。
2、草鱼:体长而近圆柱型,头钝圆,体呈草黄色,体表鳞片大而有规则,呈网纹状。
草食性,性情活泼,活动力强,各个水层活动。
通常栖息于中下层,觅食在上层。
3、鲢:体侧扁、背腹较高,背部青灰色,两侧灰白,腹部银白,腹部鳞片细小,易脱落。
腹部狭窄如刀棱(腹棱)。
滤食性,性情活泼,喜跳跃,在水中上层活动。
4、鳙:体形似鲢,但头特别大,约占体长的1/3,鳙鱼腹棱自腹鳍基部到肛门。
中上层活动,性情温和,滤食性。
5、鲤:体呈纺锤形,有2对须,鳞片较大,体侧呈金黄色。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渔业(水产业):人们开发和利用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事业;狭义指的是养殖业和捕捞业;广义的是指捕捞、养殖、加工、渔需、渔业环保、渔业管理等。
2、养殖方式:淡水、池塘、稻田、水库、湖泊、江河。
3、无公害水产品:是指源于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按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从苗种的生产放养,到饲料、肥料、药品等一切投入品的使用,再到产品的捕捞、包装、贮运、上市等各个环节,将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控制在质量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
4、绿色水产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认可,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水产品。
5、有机水产品:是指来自于有机水生产体系,按照有机水产品标准和要求生产和加工并经专门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认证的产品。
6、池塘:是指面积不大,水浅的坑。
7、稻田养鱼:是指利用水稻田进行的鱼类养殖,是淡水养鱼的重要组成部分。
稻田养鱼的类型:稻鱼兼做、稻鱼轮作、冬闲田养鱼(囤水田、冬水田)、休稻养鱼、稻鱼连作。
8、池塘养鱼学:是指运用鱼类学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池塘养殖的综合理论和技术的一门自然科学。
9、亲鱼:用于人工繁殖的鱼种。
10、性腺:鱼类的繁殖器官,精巢和卵巢。
11、排卵:成熟的卵细胞从滤泡膜中脱离出来,在卵囊处形成游离的成熟卵的过程。
12、产卵:成熟的卵子在适宜的生理条件下,从卵巢腔内经生殖孔排出体外的过程。
13、成熟系数:是指性腺/胴体体重╳100%14、成熟度:性腺成熟的程度。
15、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过程中,性成熟过程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周期变化;未成熟前没有性周期。
16、催产率:是指产卵雌鱼尾数/催产雌鱼尾数╳100%17、受精率:受精卵数/总卵数╳100%18、出苗率:下塘鱼苗数/受精卵数╳100%19、鱼巢:人工设置的鱼卵附着物。
20、鱼苗:是指孵化后的仔鱼至寸片。
21、鱼种:寸片至增养殖放养前的幼鱼,即食用养殖生产的幼鱼。
22、催产剂:是指用于鱼类催产,促使其完成产卵的过程的药物。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学增养殖非重点陈氏补充整理版

名词解释5道每道两分
选择15道
填空10道左右,总20分
判断15道
问答题5道总共40分
1.亲鱼培育
2.性腺发育特点
3.影响性腺发育的几个因素
4.亲鱼成熟度的鉴别方法
5.常见催产药物的特点,及效应时间种类剂量及影响因素
6.生理成熟概念
7.人工繁殖方法
8.人工授精方法及技术要点
9.鱼苗鱼种的生物学特性(总结)
10.鱼苗鱼种的选育
11.不同开口饵料特点
12.不同阶段的饵料变化
13.优质饵料(概念,标准)
14.土池培育鱼苗的主要技术环节
15.拉网锻炼
16.肥水下塘与适时下塘原理
17.夏花鱼种
18.乌滋(乌仔吧)
19.活鱼运输方式,运输提高成活率方式(措施)
20.越冬影响因素
21.池塘养殖模式八字精养法内容及相关性
老师说自己要熟悉一套流程
某某鱼1.它的养殖生物学特性
2.繁殖生物学特性
3.鱼苗鱼种的培育
4.食用鱼的养成。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全人工养殖:指养殖对象的整个生活史完全在人工管理下进行,即使用人工苗种养成的亲体采卵,人工培育苗种,养成商品直至亲体。
2、轮辅轮放: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体,再适当补放苗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轮辅轮放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措施。
3、氧债: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4、效应时间:指亲鱼末次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5、转水:由于天气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过度繁殖的藻类发生大量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成为“臭清水”,这种现象称为“转水”。
6、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耗氧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
7、驯化: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移入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不同的其它地区,并使其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或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最终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的过程称为驯化。
8、放养效益:放养鱼的渔获量与放养鱼种重量之比,称为放养效益或群体增重倍数。
9、浮头与泛池: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鱼类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
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称为泛池。
10、人工放流:对已衰落或已被破坏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苗种,然后放流,使其自然生长,迅速加入现存资源量的行列,这一做法称为人工放流。
1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 -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12.池塘一般系指陆地表面小型的积水洼地或面积较小的封闭型静水水体。
就水产养殖而言,池塘应是一种可用于人工控制养鱼,并有完好进排水设施的浅小水体。
13.池塘养鱼在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池塘)内进行鱼类养殖的一种渔业生产形式。
14.网箱养鱼在天然水域中用合成纤维或金属材料制成一定规格的网箱,然后将鱼养入其中,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饲养成食用鱼或鱼种的养殖方式。
15.单养在一个池塘或水体,只养殖一个品种的渔业生产方式。
16.混养在一个池塘或水体,同时养殖两个或以上品种的生产形式。
17.套养是一种特殊的混养类型,即同种异龄鱼的混养或大鱼池里混养小鱼的生产形式。
18.粗养依赖天然饵料,不人工投饲施肥,产量取决于天然生产力的渔业生产形式。
19.精养人工施肥投饲,并辅以各种强化措施,以求在最小的水体产出最多产品的渔业生产形式。
20.高度精养在精养中,流水养鱼、网箱养鱼和工厂化养鱼等精生产形式属高度精养;也称高度集约化养殖,或称设施养殖(陆基养殖)。
21.鱼类人工繁殖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鱼类达到性腺成熟,并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使其产卵、孵化而获得鱼苗等一系列过程。
22.催产用人工方法对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注射激素,以刺激其性腺进一步成熟和排放,而获得成熟卵子和精子的生产过程。
23.催熟对性腺发育不良或较慢的亲鱼注射微量催产剂,以加速其成熟而达到催产标准的生产过程。
24.亲鱼成熟相当于卵子的生长成熟,是指卵子发育已达到了第四时相,即完成了大生长期,已具有对内外因素刺激作出敏感反应的能力。
25.卵子成熟亦称卵子的生理成熟,是指卵子已发育至成熟期的第二次分裂中期,已具有接受精子完成受精作用的能力。
26.成熟系数性腺重占去内脏鱼体重(空壳体重)的百分比。
27.绝对繁殖力即雌鱼体内怀卵的数量,也称怀卵量。
28.相对繁殖力即雌鱼单位体长(cm)或单位体重(g 或kg)怀卵的数量,也就是怀卵量除以体长或体重。
29.成熟卵、未熟卵、过熟卵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后两小时内的卵子,为成熟卵;未达此时的卵子,为未熟卵;超过此时的卵子,为过熟卵。
30.鱼类脑垂体位于间脑腹面,以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是一个卵圆形的实心腺体,包括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
而腺垂体是垂体的主体,可分前叶、间叶和后叶<过渡叶>;其中:间叶所含的嗜碱性细胞能分泌两种促性腺激素<GtH>—促滤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31.催产剂用于人工催产的激素。
32.产卵池条件适宜,能使注射激素后的亲鱼在其中发情产卵,并便于集卵的小型池子;通常包括产卵池、排灌设备、集卵网箱三部分。
33.催产率产卵亲鱼组数与催产亲鱼组数之比的百分率。
34.受精率受精卵数与总卵数之比的百分率。
35.孵化率孵出的鱼苗数与受精卵数之比的百分率。
36.出苗率出苗数与受精卵数之比的百分率。
37.鱼卵孵化从受精卵开始,经胚胎发育至孵出鱼苗为止的生产过程;但实践中其还包鱼苗孵出后至下塘前的整个过程。
38.发情催产后,亲鱼在激素作用下产生生理反应,出现雌雄相互追逐的兴奋现象。
39.自然产卵受精发情达到高潮后,雌雄亲鱼腹部尾部激烈收缩完成产卵排精,精卵在水中结合完成受精作用,称作自然产卵受精(如鲢鳙草鱼)。
40.人工授精通过人为手段,使精卵及时接触而完成受精作用的方法(主要用于青鱼等难以自然产卵受精的品种或用作自然产卵不顺利的补救或用于人工杂交育种);可分干法授精、湿法授精和半干(湿)法授精。
41.全产亲鱼腹部明显瘪塌,成熟卵子均已产出。
42.半产亲鱼腹部有所减小,但仍可挤出部分卵子。
43.未产亲鱼腹部无任何变化,即表明对催产剂没有反应。
44.难产亲鱼腹部非常膨大,生殖孔红肿外突,表明其对催产剂有反应,但无卵子产出。
45.效应时间亲鱼注射催产剂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的时间。
46.亲鱼用于繁殖的雌鱼和雄鱼之通称。
47.仔鱼鳍褶尚存,全长8-15毫米的鱼苗。
48.稚鱼鳍褶消失,鳞片出现至全身披鳞,全长15-70毫米的小鱼。
49.鱼苗刚孵化出膜,全长10毫米左右的仔鱼。
50.鱼种全长3厘米左右至食用规格以下的幼鱼之通称。
51.乌仔全长2厘米左右的稚鱼。
52.夏花全长3厘米左右的稚鱼。
53.仔口(新口、片子)全长10-17厘米的一龄鱼种。
54.老口(过池)体重0.2-0.5公斤的二龄鱼种。
55.主养鱼即主要养殖鱼类,是指在放养量上占有较大比例、是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产量高低对单位面积产量起着关键作用的饲养鱼类。
56.配养鱼是指混养中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其放养量相对较少,是能以主养鱼残饵及天然饵料为食而很好生长,并能有利于主养鱼的混养鱼类。
57.鱼苗培育将孵化后4-5天的鱼苗培育成夏花的生产过程,一般需历时20天左右(主要生产指标①成活率80%;②规格均匀,3cm左右;③鱼体健壮,肥满度大)58.肥水下塘通过施肥培育水质,待轮虫、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大量繁生后,再放养鱼苗的生产过程。
59.适时下塘包含两层意思:既指鱼苗下塘时,池内轮虫正好处于繁殖高峰期;同时,下塘鱼苗本身也正好处在不嫩不老,即腰点出齐、卵黄囊基本耗尽之时。
此时放养鱼苗即称之。
60.四定投饲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饲料投喂方式。
61.四看施肥看天气、看季节、看水质、看鱼类动态,以此为根据决定施肥与否的方式。
62.单位投饲量放养单位重量鱼种全年所投的饲料总量。
63.饲料系数增长单位鱼体鲜重所消耗的干饲料量。
64.饲料效率单位干重饲料所产生的鱼体湿増重的百分比;即饲料系数倒数的百分比。
65.日投饲率每天的投饲量占池鱼总体重的百分率;66.水域生产力即水域生物生产力的简称;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生物产品的能力。
67.鱼载量水体单位面积或体积中在测定的当时鱼类的重量。
(反映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68.鱼载力水体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能维持的最高鱼载量。
(反映的是潜在的生产能力)。
二.问题简答1.怎样学习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这门课(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是在生产实践中创立,并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首先,必须掌握有关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如鱼类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微生物学、海洋学、湖沼学、饵料生物学和水化学等;同时,还应具备有关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如鱼病学、遗传育种学、养殖工程、电子计算机、经济管理等。
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认真学好课堂知识<为深化学习奠定基础>;广泛查阅最新资料<充实、丰富所学知识>;重视生产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自我总结提高<实践中提高综合技能>)2.发展水产动物增养殖业的意义(①水产品在国民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可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蛋白质食物。
发展水产动物增养殖业,对改善国民食品结构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全民族营养与健康水平,实现健康长寿有积极作用。
②渔业是农业中的一个大产业;发展水产动物增养殖业,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水产品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换汇率高。
出口种类几乎覆盖鱼类、虾蟹类、贝类及其它水产经济动物。
出口国家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和西欧市场,需求量大,常供不应求。
大力发展水产动物养殖,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出口创汇,促进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我国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党和国家农村工作和渔业发展方针政策;得益于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以养为主的指导思想;更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4.我国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所谓的五次浪潮就是五次大的科技突破,促进了五次大的海水养殖划时代的发展;分别指:五、六十年代的大型海藻;七、八十年代的贝类;八、九十年代的对虾;九十年代的鱼类;目前正在形成的海珍品)5.目前水产增养殖中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育苗和养殖技术支撑不稳定、病害防治和加工技术滞后、市场开拓等出现的经济问题;药物残留、水产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等出现的社会问题;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争水、争地、争饵以及自身污染等出现的生态问题)6.今后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综合效益的提高;土著品种的开发;水域环境的保护;全价配饵的研发;养殖病害的防治;精养技术的深化;增殖技术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7.未来的渔业企业形象(环境园林化、设施工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8.池塘养鱼的生产流程(通过人工繁殖或天然采捕获得鱼苗;通过鱼苗、种培育将鱼苗培育成夏花至一、二龄鱼种;将鱼种饲养成食用鱼,大部商品上市,少量留做亲鱼;其中:在各个生产阶段都包含有一个特殊的环节-----活鱼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