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人教版)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1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究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化.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本节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二、目的和目的解析1.教学目的(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教学目的解析(1)经历画图理论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2)可以纯熟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4)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p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络又有本质的区别.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篇1: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来,我担任八年级二班的数学老师,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修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进步自己的业务程度,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进步,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进步教学质量,使讲解明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明晰,层次清楚,言简意赅,深化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才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如今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

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制自己的缺乏,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良工作。

四、完善修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书店等地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展挑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修改及时、认真,分析^p 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展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良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四、课堂引入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 与相等吗?为什么?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五、例题讲解P7例2.填空:[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初二数学(人教版)-函数的解析式-1教案

初二数学(人教版)-函数的解析式-1教案

教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中的一种:解析式法,我们通过列出函数解析式,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某些符合条件的函数值来解决一些问题.们以往建立方程的经验找到等量关系建立等式,最后经过整理,习惯写成用含自变量x 的代数式表示函数y 的形式.在三角形中,x ,y 都是正数,可推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0°<x <90°. 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思考:(1)写出底边长y 与腰长x 的函数表达式; (2)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当腰长为7时,底边长为多少?(4)当底边长为8时,腰长为多少?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周长可得:2x +y =18,整理得,y=18-2x三角形得边长都是正数,可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0<x <9我们验证一下,如果令x =1,则y =16,能画出符合条件得三角形吗?显然是不能,同学们可以再找几个值试一试.说明上述自变量取值范围不够精确.联想三角形中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条件没有考虑进去.因此可以列式2x >y ,最终我们得到x 的取值范围为 992x << 这道题启发我们在求自变量取值范围时要关注一些隐含的条件:这个题目要关注隐含的数学定理,公式等.(3)腰长为7即x =7,代入解析式中可求底边y =4(4)底边长为8即y =8,解析式中令y =8,解一元一次方程得,腰长x =55. 在一面5 m 长的墙处有一个底面为正方形的花池,且底面边长为2 m ,如下图所示.若底面的边长增加x m ,则花池的底面积增加y 2m .思考:(1)写出花池增加的底面积y 与底面增加的边长x 的函数解析式;(2)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根据题意可知边长增加之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x +2,得到新正方形面积是2(2)x +,则底面积增加的量为新正方形的面积2(2)x +减去原来正方形的面积22,即222(2)24y x x x =+-=+(2)对于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除了要关注x ,y 都是正数,还要关注题目中提到的“5m 长的墙”这个关键句,说明正方形的边长不能超过5m ,因此2+x ≤5,最终通过不等式组解得自变量得取值范围:0<x ≤3.注意隐含条件:包括数学定理,文中信息等从简单图象写出解析式对比第4题,这个小题中,关注的隐含条件是材料中涉及的隐含条件:正方形边长不能超过墙的长度。

人教版初二下册数学第19章《一次函数》讲义第19讲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1)(有答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数学第19章《一次函数》讲义第19讲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1)(有答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数学第19章《一次函数》讲义第19讲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1)(有答案)〔1〕形如y=kx +b (k,b 是常数,k≠0),那么y 叫做x 的一次函数.由于当b=0时,y=kx ,那么y 叫做x 的正比例函数,所以〝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一次函数y=kx +b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可以看作是由直线y=kx 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失掉〔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普通地,形如y=kx (k 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 叫做比例系数. 注:正比例函数普通方式 y=kx 〔k 不为零〕① k 不为零; ② x 指数为1; ③ b 取零当k>0时,直线y=kx 经过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 的增大y 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 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 增大y 反而减小.(1) 解析式:y=kx 〔k 是常数,k≠0〕(2) 必过点:〔0,0〕、〔1,k 〕(3) 走向: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 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4) 增减性:k>0,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k<0,y 随x 增大而减小(5) 倾斜度:|k|越大,越接近y 轴;|k|越小,越接近x 轴普通地,形如y=kx +b(k,b 是常数,k≠0),那么y 叫做x 的一次函数.注:一次函数普通方式 y=kx+b (k 不为零)① k 不为零; ②x 指数为1; ③ b 取恣意实数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是经过〔0,b 〕和〔-kb ,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 平移|b|个单位长度失掉.〔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1〕解析式:y=kx+b (k 、b 是常数,k ≠0)〔2〕必过点:〔0,b 〕和〔-kb ,0〕 〔3〕走向: k>0,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k<0,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一、二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三、四象限⇔⎩⎨⎧>>00b k 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00b k 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00b k 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00b k 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4〕增减性: k>0,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k<0,y 随x 增大而减小.〔5〕倾斜度:|k|越大,图象越接近于y 轴;|k|越小,图象越接近于x 轴.〔6〕图像的平移: 当b>0时,将直线y=kx 的图象向上平移b 个单位;当b<0时,将直线y=kx 的图象向下平移b 个单位.考点1、一次函数〔正比例〕的定义例1、在糖水中继续放入糖x 〔g 〕、水y 〔g 〕,并使糖完全溶解,假设甜度坚持不变,那么y 与x 的函的函数关系一定是〔 〕A 、正比例函数B 、正比例函数C 、图象不经过原点的一次函数D 、二次函数例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A 与∠B 的函数关系是〔 〕A 、正比例函数B 、一次函数C 、正比例函数D 、二次函数 例3、假定y=〔m -3〕x+1是一次函数,那么〔 〕A 、m=3B 、m=-3C 、m≠3D 、m≠-3例4、以下效果中,是正比例函数的是〔 〕A 、矩形面积固定,长和宽的关系B 、正方形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关系C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之间的关系D 、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例5、假定函数y=-2x m+2+n -2是正比例函数,那么m 的值是_____,n 的值为_____. 例6、我们知道,海拔高度每上升1km ,温度下降6℃.某时辰测量我市空中温度为20℃.设高出空中xkm 处的温度为y ℃,那么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y_____x 的一次函数〔填〝是〞或〝不是〞〕.例7、y=〔k -1〕x IkI +〔k 2-4〕是一次函数.〔1〕求k 的值; 〔2〕求x=3时,y 的值; 〔3〕当y=0时,x 的值.例8、红星机械厂有煤80吨,每天需烧煤5吨,求工厂余煤量y 〔吨〕与烧煤天数x 〔天〕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指出y 是不是x 的一次函数,并求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例9、举一反三:1、以下函数中,是一次函数的有〔 〕A 、xy 2 B 、X -1=0 C 、y=2〔x -1〕 D 、y=x 2+1 2、y=〔m -1〕x |m|+3m 表示一次函数,那么m 等于〔 〕A 、1B 、-1C 、0或-1D 、1或-13、假定函数y=〔k -1〕x+k 2-1是正比例函数,那么k 的值是〔 〕A 、-1B 、1C 、-1或1D 、恣意实数4、当自变量x= 时,正比例函数y=〔n+2〕x n 的函数值为3.5、函数y=3x+1,当自变量添加3时,相应的函数值添加______。

新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x2-9y2;(2)16x4-y4;(3)12a2x2-27b2y2;(4)(x+2y)2-(x-3y)2;(5)m2(16x-y)+n2(y-16x).【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解:(1)x2-9y2=(x+3y)(x-3y);(2)16x4-y4=(4x2+y2)(4x2-y2)=(4x2+y2)(2x+y)(2x-y);(3)12a2x2-27b2y2=3(4a2x2-9b2y2)=3(2ax+3by)(2ax-3by);(4)(x+2y)2-(x-3y)2=[(x+2y)+(x-3y)][(x+2y)-(x-3y)]=5y(2x-y);(5)m2(16x-y)+n2(y-16x)=(16x-y)(m2-n2)=(16x-y)(m+n)(m-n).新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2:公式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问题牵引】1.分解因式:(1)-9x2+4y2;(2)(x+3y)2-(x-3y)2;(3)x2-0.01y2.【知识迁移】2.计算下列各式:(1)(m-4n)2;(2)(m+4n)2;(3)(a+b)2;(4)(a-b)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3.分解因式:(1)m2-8mn+16n2(2)m2+8mn+16n2;(3)a2+2ab+b2;(4)a2-2ab+b2.【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解:(1)m2-8mn+16n2=(m-4n)2;(2)m2+8mn+16n2=(m+4n)2;(3)a2+2ab+b2=(a+b)2;(4)a2-2ab+b2=(a-b)2.【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4a2b+12ab2-9b3;(2)8a-4a2-4;(3)(x+y)2-14(x+y)+49;(4)+n4.【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70练习第1、2题.【探研时空】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1)x2+y2;(2)(x-y)22.已知x+=-3,求x4+的值.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a2-b2=(a+b)(a-b);a2±ab+b2=(a±b)2.在运用公式因式分解时,要注意:(1)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通过对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的总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个公式分解,通常是,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多项式是三项时,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2)•在有些情况下,多项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变形、代换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3)当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该首先考虑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分解.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新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3:探索勾股定理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一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4.因式分解的公式:(1)平方差公式:a2-b2=(a+b)(a-b);(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

3.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运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在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

数学生活化,学好数学,为幸福人生奠基。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下数学《5.2分式的乘除法》的第一课时。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

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方程等做了准备。

八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起,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但在推理方面还不够严谨。

初二数学教案人教版7篇

初二数学教案人教版7篇

初二数学教案人教版7篇初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一、学习目标:1.经受探究平方差公式的过程.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洁的运算.二、重点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敏捷应用平方差公式.三、合作学习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1)20__×1999 (2)998×1002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1)(x+1)(x-1) (2)(m+2)(m-2)(3)(2x+1)(2x-1) (4)(x+5y)(x-5y)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a+b)(a-b)=a2-b2四、精讲精练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3x+2)(3x-2) (2)(b+2a)(2a-b) (3)(-x+2y)(-x-2y)例2:计算:(1)102×98 (2)(y+2)(y-2)-(y-1)(y+5)随堂练习计算:(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6)(a-b)(a+b)(a2+b2)五、小结:(a+b)(a-b)=a2-b2初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一、学习目标:让同学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二、重点难点重点:能观看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依据安排律把公因式提出来难点:让同学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三、合作学习: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既ma+mb+mc = m(a+b+c)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如果用x表示所围正方形的个数,围出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y米篱笆,那么y与x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吗?
(3)若围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米篱笆?
(4)用500米篱笆可以围出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
解:(1)60米;90米.
(2)y=30x.
(3)当x=10时,y=30×10=300(米),
所以需要300米篱笆.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实际情境抽象为函数模型,用函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引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什么是函数?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钟下降2℃,物体的温度T随冷冻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3.观察:列出的这5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可以发现:这些式子等式右边都是非零常数与自变量的积的形式.我们把这样形式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学科
数学
学段:初中
年级
初二
教材
书名:数学八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提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模型的能力(即数学建模能力)。
(3)甲、乙两车谁最先到达终点?早到多少秒?
解:(1)s1=10t(0 ≤t≤ 10);
s2=8t(0 ≤t≤ 12.5).
(2)当t=5时,s1=10×5=50(米),
s2=8×5=40(米).
∴两车相距s1-s2=50-40=10(米).
(3)甲车先到达终点.
当s1=100时,甲车的时间为t1=100÷10 =10(秒);
当s2=100时,乙车的时间为t2=100÷8 =12.5(秒).
∴甲比乙早到t2-t1=12.5-10=2.5(秒).
思考:已知y+2与x-1成正比例,当x=2时,y=3,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y与x成正比例:y=kx(k是常数,k≠ 0).
解:∵y+2与x-1成正比例,
∴设y+2 =k(x-1)(k是常数,k≠ 0).
∵当x=2时,y=3,
∴3+2=k·(2-1),解得k= 5.
∴y+2 = 5(x-1),即y=5x-7.
学以致用
加深理解
学会应用
提升能力
总结
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
2.将实际情境抽象为函数模型,再用函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提升
方法归纳
作业
1.下列式子中,哪些表示y是x的正比例函数?
解:∵y与x的函数 0).
∵当x=-1时,y=2,
∴2=k×(-1),即k=-2.
∴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
例题2:现有一块苗圃,其中一面靠墙.借助围墙(围墙长度大于10m),用篱笆将苗圃向右依次隔成边长为10m的正方形区域.
(1)按照图中的方式,围出2个边长为10 m的正方形需要几米长的篱笆?围出3个正方形呢?
巩固新知
体会应用
复习回顾
引入课题
新课
1.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
2011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 km.设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 km/h.考虑以下问题:
(1)乘京沪高铁列车,从始发站北京南站到终点站上海虹桥站,约需多少小时(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京沪高铁列车的行程y与运行时间t之间有何数量关系?
(1) (2) (3)y=5x2+6
(4) (5) (6)y2=5x
2.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沿一个斜坡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 m/s.
(1)求小球速度v关于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它是正比例函数吗?
(2)求第2.5 s时小球的速度.
3.一列火车以90 km/h的速度匀速前进.求它的行驶路程s关于行驶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注意,定义中对比例系数的要求:k是常数,k≠0 .
4.做两道练习,加深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练习1:下列式子中,哪些表示y是x的正比例函数?
(1) (2)
(3) (4)
练习2:列式表示下列问题中的y与x的函数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周长为ycm.
(2)某人一年内的月平均收入为x元,他这年(12个月)的总收入为y元.
(3)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y(单位:元)包括月租费22元和拨打电话xmin的计时费(按0.1元/min收取,通话不足1min按1min收费).
(4)一个长方体的长为2 cm,宽为1.5 cm,高为xcm,体积为ycm3.
传授新知
理解概念
概念剖析
例题
例题1:若y与x的函数关系是正比例函数,当x=-1时,y=2.求此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2.5 h后,是否已经过了距离始发站1100km的南京南站?
2.思考:下列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请写出函数解析式.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9g/cm3,铁块的质量m随它的体积V的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h随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当y=500时,x=500÷30= ,
所以可以围出16个这样的正方形.
例题3:甲、乙两个小车模型进行百米赛跑,甲车的速度是10m/s、乙车的速度是8m/s.两车同时出发,经过时间为t秒.
(1)分别写出甲、乙两车赛跑时路程s1、s2和时间t的函数表达式及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2)出发5秒后,两车相距多少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