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纵坡调整计算表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五、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P139)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 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 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 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和坡段。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越岭线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一)坡长限制 坡长--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坡长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 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任何路段 最大坡长限制:陡坡路段
1.最小坡长限制 :
(1)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
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 舒适和安全;
②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以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 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 布置。
最大纵坡(%)
3
456 7 8
9
➢ 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 坡可增加1%。
➢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 用原有公路的改建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 加1%。
(3) 自然因素: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 规定如表3-9所示。
最大纵坡
表3-9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道路纵坡设计

1.纵坡(坡度)
道路中线两点间的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以 %计) 称为纵坡或坡度。 从路线起点至止点的方向看,路线升高为上坡,降低 为下坡。 规定:纵坡上坡为“+”,下坡为“—”。
例如:5.3%为上坡, — 2.8%为下坡。
i
H
α L
H i L
第二节、道路纵坡设计
二、最小纵坡 定义:长路堑地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 水,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 1、3%以下纵坡的对卡车行驶不存在困难,即上坡不必换挡, 下坡不必制动,≤3%的纵坡不作为设计坡度;
②下坡安全(≥8%+ 事故多发 )
③道路等级 ④自然条件
•
第二节、道路纵坡设计
第二节、道路纵坡设计
•
2、缓和坡段--当连续陡坡长度大于最大坡长限制的规定值时, 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纵坡不大于3%的坡段, 称为-----缓和坡段
说明:对于大于有坡长最大限制的坡度,如二、三、四级公
圆滑的线形,并重视平纵面线形的组合。 • 3、纵坡设计为保证路基稳定,应尽量减少深路堑和高填 方,在设计中争取填挖平衡。
第二节、道路纵坡设计
第三节、 同坡度线的交点称为 变 坡 点 ( grade change point)。 SJD
• 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而在变坡 处设置的纵向曲线,即为竖曲线(vertical curve)。 • 坡度角ω=i2-i1
2、最小纵坡为5%以上,但在露天矿坑内尽量提高坡度以提高
运输效率和减少三角台阶的土方工程量; 3、如果台阶并段采用了5%的纵坡大坡道,夜间行驶时司机易 出现骤睡而引发重大事故,同时长大坡道也易造成发动机过热 现象。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 ≤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 ≤ L≤50m ≤2 L≤100m步行道≥ ≤ ≤4注:L为坡长(m)。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纵坡不应大于%;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围墙面向道路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道路纵坡设计

s2 R 1.5 0.0349s
Rmin
2R
13.5
经分析,得技术标准以限制凹型竖曲线离心力条件为依据。 规定值,如表4-11、4-12。
第三节、 竖曲线设计
2.竖曲线设计标准
G v 2 GV 2 F g R 127R
课程小结
• 1、道路纵坡设计存在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限坡和 限长。 • 2、当出现连续坡度时必须中间设制缓和坡度和最 小坡长。 • 3、坡度大小还与车速有关联。 • 4、坑上的地表道路设计与地形、地貌有关。
课间休息
•
1、
坡长定义--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最大坡长限制
• ⑴限制理由:如果台阶并段采用了纵坡大坡道,夜间行驶时司机易出现 骤睡而引发重大事故,同时长大坡道也易造成发动机过热现象。持续下 坡刹车频繁危及安全。
⑵采用调查法确定一个坡长,一般尽量不要连续台阶连接。 ⑶影响因素 ①动力特性——爬坡能力
R min S2 3.98
3.98
V2 R 3 .6
(4 - 14)
( 4 - 16)
(Hale Waihona Puke - 17)R min 2s
2
经比较,式(4-16)的计算结果较小,故作为标准的制定依据。
第三节、 竖曲线设计
• (4)、竖曲线设计的一般要求
• ①、尽量选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利于平顺行车。
• ②、反向曲线间应有一段直线连接,其长度能保持按设计 车速3秒的车程。
•
路,i ≥5%的坡度称为陡坡,一般在陡坡之间要设置缓和 坡度,缓坡没有坡长最大限制。 •
道路纵坡计算公式

道路纵坡计算公式
道路纵坡计算公式的通用公式为:斜度=(坡度/长度),其中,
坡度表示道路坡度,单位为米;而长度表示沿着道路的最大坡距,也即是道路总长度,单位为米。
另外,还有一种更具体的计算公式,即斜度=(坡度/长度)×100%,其中,100表示百分比,也可以使用百分数形式表示斜度。
用于实际工程计算的时候,还需要将实测长度和实测坡度输入道路纵坡计算公式中来求得道路纵坡。
因此,道路纵坡的最终计算公式一般为:斜度=(实测坡度/实测长度)×100%,其中,实测坡度表示
实际检测出的道路坡度,实测长度表示实际检测出的道路总长度。
- 1 -。
城道路最大纵坡规定见表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H L
i—纵坡,沿前进方向,上坡为“+”,下坡为“-”,%。
H1、H2—前进方向为序的坡线两端点的高程,m; L —坡线两端点的水平距离,简称坡长。
2020/3/7
基础知识
路基设计标高规定:
新建公路: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2)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 和加宽路段则是指在设置超高加宽之前该处标高;
2020/3/7
设计线
30 28 26 24 22 20 18
坡度 16 14 12
坡度(%)
平曲线
R=2000 T=78.982 E=1.56 R=3000 T=100.163 E=1.672
+770 28.16
+010 20.73
坡长
4.802 270.0(370.0)
-3.096 240.000
气候、排水等方面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4、 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减少借方和废方,以
降低工程造价和节省用地。
2020/3/7
5、 平原微丘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池塘、湖泊分布较 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坡度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 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6、 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引线等, 纵坡应小些,避免产生突变。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 坡也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 面的要求。
2020/3/7
最大纵坡:
1)概念: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断面设计中,各级道路容许采用的
最大坡度值。它是路线设计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指标。在地 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它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的 好坏、行车的安全、运输的成本和工程造价。 2)确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