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生摘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始终关注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且这些理论的都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都体现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生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52-02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内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从此,“自由人联合体”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追求、理论创造的始终,成为人类追求的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是为了改变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受压迫、剥削的命运,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解放提供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即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不能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解放的秘密;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解放的学说。
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并且成为马克思开展理论研究和社会革命活动的动因、动力和价值追求。
所谓“人的自由发展”,即人“不是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异的绝对运动之中”。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不是在某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它的全面性”,是“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从而在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素质等方面所获得普遍提高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指出,自由发展就是“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一一自由的人。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群众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是我们迎接挑战、开创未来的重要法宝。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
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统治者压榨对象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怪论。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诞生和运用,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夺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支撑。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进取的根本立场。
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勇敢担当起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不断发展壮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成就党的事业,人民群众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成为当代中国面向未来的鲜明旗帜。
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党的执政环境深刻变化。
伴随党领导人民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国也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外部局势复杂多变,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行使民主权利的愿望更加强烈、享受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摘要: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是不同时期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的一种理念。
它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着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
任何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否有效,归根结底要看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现实性解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动摇;发展经济,为民生建设提供物质保证;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环保及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生建设;民生观;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01-02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即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体现。
民生的作用价值重大,民生关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传统,也是社会发展的主题。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现实性分析,一方面意在梳理、提炼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得出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思考(一)何为民生所谓民生,是指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的问题,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认识和看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基本保证,还包括精神层面的享受性需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均十分关注民生,都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虽未明确提出具体的民生观,但其理论中充满对民生观的思考,例如:关于理想社会的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深刻内涵1.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基础——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最重视人。
人们的实际需要是一切活动的根源。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271。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探究

中 图 分 类 号 : 6 : 0 4 1 A1 6 F 1 . a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 0 X 2 1 ) 40 0 — 5 0 9 1 5 ( 0 0 0 — 0 70
社会 生 活条件 、 治 生 活 条 件 和精 神 生 活 条件 , 政 下
的 自由和解 放 。马克 思恩格 斯斯 从 实践观 的高 度 ,
科学说 明了人 的生 存 与发 展 中带 有 本 质性 和方 向 性 的 问题 , 为我们 解 决 民生 问 题 和构 建 和 谐 社会 ,
提供 了科学 的思 想原则 与方 法 。
21 0 0年 1 2月
马克 思 恩 格 斯 民生 思 想 探 究
王 贤 斌
( 国政 法 大 学 马克 思 主义 学 院 , 京 中 北 108) 0 0 8
摘 要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的 著 作 中蕴 涵 着 丰 富 的 民 生 思 想 。 民生 是 “ 实 的 个 人 ” “ 们 的物 质 生 活条 件 ” 现 、他 和 “ 们 的 活 动” 个 要 素 的 统 一 。 民生 思 想 的 逻 辑 起 点 是 人 的 需 要 , 穿主 线 是 人 的 实 践 , 他 三 贯 目标 旨归 是 人 的 全 面
行物 质生 产 的” 而且 “ , 是在 一 定 的物 质 的 、 不受 他 们任 意支 配 的界 限 、 前提 和条 件下 能动地 表 现 自己
“ 富于 民” “ 以养 民” , 藏 、宽 等 这些 思 想 客 观 地 反 映
了他 们对 民生 的重视 , 成 了当时 治 国理 政 的核心 构 理念 和最 高境 界 。在 孙 中 山民生 主义 的语 境 中, 民 生作 为近 代 中国资 产 阶 级 民 主革 命 的 三 大 纲 领之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发展阶段。在{ 1 8 4 4 年经济
学哲 学手稿 》 中, 马克思 以对人 的本 质 的进一 步理解
中 共 成 都 市 委 党 校 学 报2 o 1 3 年 第 3 期 圆
一
堡 I
中的人 , 而是处在现实 的、 可 以通过经验观察到 的、 在
存在 , 而他本身 , 即使还不是精神 , 也是一 个个别 的人
时, 这个人才不再是 自然 的产物 。但 是要使作为人 的 人成为他 自己的唯一真 实的客体 , 他 就必须在他 自身
中打破他 的相对 的定在 、 欲 望的力量和 纯粹 自然的力
量。 ” [ 1 1 在这里 , 马克思还深 受黑格 尔哲学思想 的影 响, 从 自我意识 的角度 去分析 人 , 但他 已经 开始认 识 到, 要摆脱 自然的存在 , 自我意识 必须 存 在于与他 人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 其现 实意义
摘要 : 马克思 民生思想体现在他 的许 多著作里 面, 贯 穿于其理论发展过程之 中, 马克思民生思想 的形成 , 先
后 经历 了萌芽阶段 、 发展 阶段和 成熟阶段 。马克思 民生 思想的 内涵非常丰 富, 对 于我们 改善 民生 问题和构建社
会 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 大的现 实意义。
一
为基础 , 阐述 了异化理论并 用来解释 当时其他 哲学 家 无法 解释 的社会 历史现 象。 马克 思通过对 劳动者 同 他 的产品之 间的异化 、 劳动活动本 身 的异化 、 人同自 己类本质 的异化 以及人和 人相 互关系的异化 的分析 , 揭示 了资本 主义制度 下 民生 问题 的严峻性 。 马克 思
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3)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16]列宁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0.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9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0]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是现实的自然人,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和历史的人的统一。
马克思还指出了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成为自由人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2]马克思所倡导的“自由人联合体”当然也是包括所有社会成员在内的每个人人的自由发展,它是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实现的过程。
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定会实现。
二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
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核心思想理论在各个建设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可以创新出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从而指导我国各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政府职能中必须实现的重要工作。
本文从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重要论断,以期对我国的民生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生;马克思主义;含义;认识;理解在传统的观念里,民生就是单纯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任何附加的社会价值。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提升,民生这一概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已经扩大到老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
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研究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分析,就是要从思想理论层面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指导。
一、民生的基本内涵民生,简言之就是关系人民生活的问题。
民生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等。
民生是所有生活细节的总和。
民生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全过程的。
只要有人存在,就必然有民生问题存在。
民生一词自古有之,民生是各朝各代、各个国家的核心问题。
国民生活的稳定进步是国家稳步前进的基础保障。
民生既属于社会范畴,也属于历史范畴。
民生代表着国家对人民生活的重视程度,代表着国家的发展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
民生问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
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标准中,民生要素占据重要比重。
正确认识民生概念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把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重心位置,也是我国促进民生问题提升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民生思想的认知和理解(一)马克思主义中民生思想的体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民生概念没有明确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最关心的就是人的利益。
必须从实际情况着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脚踏实际地关心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生、关注民生。
党的十七大更指出要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民生问题,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民生和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关注和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民生思想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最关心的就是人的利益。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那种脱离了人的活动和社会历史、与人无关的物或自然,是不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其内涵包括:现实的个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事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实现人的解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者的民生思想,不仅表现于他们有关人民贫困的一般性论述,而且见之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经济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说,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条内在主线。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贫困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提出工人的贫困是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造成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只要这种关系依然存在,即使整个社会财富达到了顶点,对工人来说依然是持续不变的贫困。
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灭这种人剥削人的制度,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民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资本剥削和贫富差别被消除,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避免私有制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盲目投资、浪费资源等弊端,同时,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伴随着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工作的展开,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制度保障。
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形成的,民生问题的出现有生产力水平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即使是那些在发达国家解决得比较好的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正如马克思当年所述,只是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而已,根本上没有变化。
而且,只要出现经济衰退,民生问题依然会出现。
现实的个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主体。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以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切入点,而研究这一问题的前提则离不开对人的研究。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引起新的需要。
这些新的需要的产生又要求有与生产生活相适应生产关系、思想和政治上层建筑。
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又产生了满足这种新的需要的新的生产生活。
所以,民生不只是一种物质的生活,而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包含了思想文化精神、政治生活的一个统一的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