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合集下载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探析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探析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探析【摘要】目的是提高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质量,对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相关方案和设计理念进行了分析,对景观特性进行论证,提出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要素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如何处理好景观各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的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达到了创造充满人性关怀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效果。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提高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品质问题。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the discuss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 space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XU dawei,AI mu(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public spac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quality, the public space of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plan and design o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rgumentation, put forward the public spac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essential factor design method, are how to deal with the landscape elements and between people and between the activities of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 create full of human care, the public space of residential area effect. A certain extent solution is to improve the public spac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quality problems.Key wWrds: residential area; public space; landscape design如何提高居住公共空间环境质量, 增进居民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居件区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增加居民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需要探索的途径。

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

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

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首先,环境行为学可以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偏好。

例如,人们在繁忙的城市中更喜欢选择有适量绿植的公共空间休息,这为公共空间设计者提供了关于绿地布置和绿植的指导。

又如,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光线明亮、开放式的公共空间进行休闲和社交活动,这为设计者提供了有关采光、空间规划的参考。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加贴合人们的需要和喜好。

其次,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对人类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共空间可以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人们积极的行为和交流。

例如,设计一个开放、多功能的广场,可以吸引人们进行各种社交和娱乐活动,增强人们的互动与合作。

又如,在公园中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区域,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和娱乐活动的欲望。

公共空间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创造舒适、安全、人性化的环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此外,环境行为学的原理可以为公共空间设计带来创新思维。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核心是了解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而感知和认知是设计师进行创作的基础。

通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原理,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共空间。

例如,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研究,设计师可以在公共空间中增加符合各类人群需求的元素,增强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此外,环境行为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师解决公共空间中的问题,如拥挤、混乱、噪音等。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流线设计,可以优化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流动性。

浅谈居住环境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浅谈居住环境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美术学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ublic space designJ2 J J218.7分类号 学号 密级10722公开题 目 (中、英文 ) 浅谈居住环境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 专业名称 学校代码 成绩评定设计方向浅谈居住区环境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摘要空间活动有三个方面的类型,即必要空间、自发性空间和社会性空间,空间就是从这些活动的不同类型而区分成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不管是哪一种空间类型,都要依靠一个必要的媒介,给予其生命的活力,最主要的就是人类即居住者。

因此,现代城市建设、小区规划、环境艺术等设计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上进行设计加工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人的物质感和精神需求服务的。

通过对自然地加工、利用,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民族风情而生成。

最终营造成为一个具有活力和文化特征的空间,成为人类美好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居住环境、公共空间、空间设计І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ublic space designAbstractThe three aspects of space activities,Space is necessary, spontaneous space and social space,Space is from the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differentiate into different areas,The area is not independence,but interrelated.No matter which kind of space type,Depend on a necessary media,Given the life vitality,Most of the human occupant namely,so,Modern city construction、District planning、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s based on a people-oriented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design process,They exist i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Through the use of natural processing,Combined with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Ethnic customs and generation。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分析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分析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摘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几个环境行为实例,进而探索研究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关于环境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设计模式语言,以促进建筑师改进设计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区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对策及建议一.研究的意义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1] 。

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开始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

如何改进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富于人性化的室外生活空间,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二.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背景简介丰益城市花园小区位于北京西三环南路,总用地面积13.86公顷,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总户数3322户,居住人口10630人。

居民主要为当地及市区拆迁的居民、卫戍区军属(整栋购买) 、市自来水公司家属(整栋购买)及少部分零散缺房市民。

下面通过观察及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小区环境、居民的行为及心理进行研究。

三.小区居民在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1.小区居民的活动时间及活动内容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居民们通过每日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有限的公共空间里演绎着无限丰富的多彩生活。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西区)的居民行为模式调查表(2007年11月3日周六)居民类型时间段主要活动类型活动人数主活动地点老年居民早晨 6:00~8:00打太极拳剑、抖空竹 18 绿化带树下中午11:00~14:00 晒太阳、照看小孩 27 房前绿地及停车场傍晚17:30~20:30 器械、下棋、聊天 21 集中绿地中青年居民早晨 6:00~8:00跑步 2 小区道路中午11:00~14:00 照看小孩、踢健子 19停车场及集中绿地傍晚17:30~20:30 散步、运动场器械8 小区道路及集中绿地青少年居民早晨 6:00~8:00中午12:00~14:00 器械 3 集中绿地傍晚17:30~20:30 篮球、运动场器械 36 绿化带球场集中绿地儿童居民早晨 6:00~8:00中午12:00~14:00 儿童游戏 18集中绿地、道路傍晚17:30~20:30 儿童游戏 12房前绿地车场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居民是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最主要活动群体,不同年龄、性别的居民在不同时段内的行为活动有不同的特点。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传统街区适老化环境设计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传统街区适老化环境设计

2021·03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业近年来亦有所发展,但传统的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养老方式,特别是传统的街区已经成为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成为一些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范围。

与新建社区相比,传统街区具有人口高龄化显著、空巢老人数量多、居住环境品质较差等特点。

且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和内心孤独的加深,老年人身心方面往往出现诸多问题。

这要求在对街区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时,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出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 Psychology),是研究环境与人类心理以及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也可以称为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作用于环境,环境可以被人的行为所改变,同样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是一个完善的平衡系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

二、老年人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通常在较低层次需求满足的情况下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由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过渡到自我超越,并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

(一)生理需求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大,身体各项机能开始逐渐衰退。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项感官系统敏感度均明显下降。

同时记忆能力、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能力也在下降。

感官系统的退化将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这需要设计人员在对空间进行设计时,注重对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进行弥补。

(二)安全需求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衰弱,肌肉骨骼系统也逐渐老化,导致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下降。

在进行适老化设计时,一定要高度关注因老年人运动能力退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通过合理的无障碍设计来规避风险。

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安全感还来自于对空间环境的熟悉,环境越熟悉其内心安全感越高。

(三)归属与爱的需求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以及退休后无事可做,导致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情感的依赖度增加,更渴望获得情感陪伴。

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

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

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
近几十年来,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专家认为,居住空间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发展。

以下我们将对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的意义及其作用进行系统的介绍。

首先,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的意义。

通俗的说,就是从心理的角度研究人类在居住空间环境中的心理行为和反应,即如何通过空间环境布置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同时,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也包括对居住空间本身的空间物理特性和特殊功能的研究,以及不同空间环境布置对人心理状态及行为的影响,以及空间终端技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发展的研究,等等。

其次,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的作用。

专家认为,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可以改善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使人们心情更好。

同时,将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运用到居住空间建设中也可以提升居住空间
的安全性、便利性,从而改善和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

此外,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还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消除环境对人的心理压力,恢复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心理均衡,从而缓解人们的压力和心情,增强人的社会关系,让居住空间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营造良性的心理环境,进一步促进个人心理发展和健康。

综上所述,针对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有必要从多方面、系统的去思考和研究,然后将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积极转化为居住空间的实际设计和应用,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未来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将与心理学
的理论及其相关的技术紧密结合,使居住空间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当今复杂的生活需求。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探究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探究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探究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带来了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改变。

在城市居住区的外部环境设计中,空间的利用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应该注重绿地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

绿地和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锻炼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居住区的外部环境设计中,应该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面积,使居民能够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就能接触到自然景观,并且更好地享受阳光、空气和绿色植物的清新。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还应该关注交通和道路的规划和布局。

良好的交通和道路规划可以改善城市居住区的交通状况,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应该合理规划和布局道路、人行道和停车场,使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和安全。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还应该注重建筑和景观的协调和统一。

城市居住区的建筑和景观应该相互协调,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和氛围,使整个居住区显得更加美观和宜居。

在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应该统一建筑的外观风格、色彩和材质,使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相融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城市居住区的外部环境设计应该以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为目标,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和设施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应该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和绿色园林景观设计,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应该注重绿地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关注交通和道路的规划和布局,协调建筑和景观的统一,同时也重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探究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探究

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城市居住区的设计中,外部环境空间的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对于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空间设计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从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公共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设计出适宜的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空间。

城市绿化是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空间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城市绿化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净化环境,还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外部环境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绿化的设计。

在居住区内部,可以设置绿地、花坛、草坪等,为居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活动场所。

而在居住区的周边,可以通过植树、开辟绿地公园等方式来营造更为宜人的环境。

至于绿化植物的选择,则应该兼顾观赏性和实用性,既要能够美化环境,又能适应城市环境的特点,具有抗污染、耐热、耐旱等特点。

景观设计也是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空间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为居住区增添魅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外部环境设计中,景观设计应该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旨在打造具有人文情怀的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引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还可以结合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与居住区整体氛围相符的景观设施。

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结合,打造宜人的自然环境,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增添居住区的活力与魅力。

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外部环境设计中,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多元化的社交和休闲空间。

在居住区内部可以设置共享广场、健身区、儿童游乐场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活动场所。

而在居住区的周边,可以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和休闲场所。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们的不同需求,既要满足个人的独处需求,又要满足社交交流的需求,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公共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以荔湾区大岗元小区为例【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心理;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近年来,景观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景观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荔湾区大岗元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

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

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

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

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离(1.20~3.60m)和公共距离(3.6m以上)。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

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

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

2 大岗元小区现状分析2.1 小区概况大岗元小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西湾路。

临近地铁五号线且公交线路繁多,交通十分便捷。

区内绿树成荫,环境安静。

小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要住房类型,并有平房穿插散布其中。

周边布有很多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因此学区房为该小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区内还配套有肉菜市场、食肆、士多、发廊、社区活动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居民日常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利。

2.2 小区游憩者及其活动特征2.2.1 小区游憩者通过对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游憩者调查分析,发现85%是本小区的居民,10%是来访者,5%是小区内部某些士多、发廊等的外来顾客。

由此可见,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小区居民服务。

观察发现在小区休闲空间停留的人群中40%是老年人,30%是儿童, 20%是中年人,10%是青年。

由此可见,儿童与老年人是使用此公共休闲空间的主要人群,因此下面重点对儿童与老年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

2.2.2 活动特征户外活动分三种类型: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

必要性活动指居民都要参与的日常生活事务的所有活动。

自发性活动指居民自愿参与的散步、晒太阳等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包括儿童游戏、互相交谈及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被动式接触, 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本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提供给居民的行为活动空间较之城市大型户外公共空间更具有尺度小、亲和力强、舒适性好的特点。

通过询问调查,发现35%的人来公共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散步,30%的人来喝茶与打扑克牌,25%的人是休息与聊天,10%的人是来做运动。

3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本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评析3.1 公共空间景点布局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同一景点的环境感知有很大不同。

这正证实了文中叙述的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感知理论、领域性特征等五条相关理论。

下面以康乐健身区、榕树头和绿化小庭院三处景点为例详细评析。

3.1.1 康乐健身区由于老年人和儿童对空间感知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观察发现老年人大都喜欢坐在边缘的石板凳上,观看周围的活动或相互间聆听交谈。

而中部的康乐建身设施则成为儿童攀爬娱乐的领域。

虽然老年人与儿童对环境的喜好各不相同,但两者的活动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与交叉。

很多老年人为看护儿童,经常放弃边缘的座椅,站在健身设施旁观看孩子们玩耍,而儿童则常常攀上爬下以展示自己的本领。

3.1.2 榕树头榕树头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交流的场所,位于步行道交汇点。

只要天气晴朗,该处的人流量就十分大。

榕树下座椅摆放的距离基本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的社交距离,人们可以一边喝茶抽烟打牌,一边聊天闲谈。

这种社交距离很好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榕树头仿佛成了成年人的专属领域,由于缺乏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儿童从不会自发性地在此停留(除非被坐在那里的亲人们叫住),往往作为通过的路径快速跑开。

3.1.3 绿化小庭院绿化小庭院是整个小区公共休闲空间中最为理想的休息场所。

院中小径设计成流畅的曲线, 以引导空间的序列变化。

院内还利用植物来创造小尺度空间,以增强安全感。

该庭院在建筑创造的灰空间下,既使人们的私密性需求得到满足,又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

院内的居民或独处、或亲密、或拉琴唱小曲、或聚集围观,不同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

紧邻绿化小庭院有一块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

白天场地上空无一人,人们选择在边缘的花架下停留和休息;但到了晚上,这块场地便成了老年人们跳舞的露天舞池,有时还会有些中年人在踢毽子。

可见,同一块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不同的功能和领域性特征。

3. 2 小区道路设计3.2.1 道路的安全性为了有效保证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小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

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并结合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及绿化、铺地划分空间, 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老人活动场地。

这样的做法显得更富活力。

3.2.2 道路的舒适性出于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推儿童车的父母等的考虑,小区道路设计为坡度变化不大的坡道或步行道,并相应设有无障碍通道。

步道的铺装为防滑,防目眩的材质,且利用铺装的变化来显示高程的变化。

另外小区内还有一些富有趣味的道路,如镶嵌于草地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用鹅卵石拼成不同图案的小径等,这些都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活动空间。

3.3 植物配置3.3.1 大型乔木小区内高大乔木丰富,多以构树、大叶樟、小叶榕等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栽植。

夏季浓密的枝叶为游憩者提供广阔的树荫,冬季树叶掉落便于阳光洒入场地,给游憩者提供一处晒太阳的佳所。

这种季相变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以及对于私密性、领域感的需求,在视觉、触觉上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3.3.2 小乔木与灌木在小区中各景点与道路旁点植紫薇、鸡蛋花、桂花等观花观叶的小乔木与灌木,有效地增加了视觉以外的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过程。

3.3.3 草本与地被小区中设有一片小草坪。

儿童常常在草坪上追逐、翻滚,对草地与泥土的柔软与芬芳的感知丰富了儿童对于公共绿地的体验,青少年及中年人也因这样的感知会坐在草地上读书看报或打牌聊天。

4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1)综合考虑居民在游憩时的多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各种感知的交替作用和交互作用。

(2)小区内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等多层次空间领域的考虑与设计。

(3)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专属性活动空间,又必须考虑相互交叉活动场所的设计与营建。

(4)小区内休息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相应的距离要求,以促进人们特定活动的发展。

5 结束语通过对大岗元小区的调研与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初步解析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普遍应用价值,同时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从而对今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作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1] 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 (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3]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1.[4] 石洋,闫红伟.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5] 徐磊青.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6] 徐慧华.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花园与设计,2006.10秋末版.[7] 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一).园林, 2004 (4): 22-23.[8] 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二).园林, 2004 (5): 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