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1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 ⼈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篇⼀ 【摘要】⼈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但“天⼈合⼀”思想产⽣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关键词】“天⼈合⼀” “主客⼆分” ⽣态⽂明 “天⼈合⼀”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对于“天⼈合⼀”,国学⼤师季羡林认为“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个⾮常伟⼤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①“天⼈合⼀”作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度对儒家“天⼈合⼀”思想进⾏剖析,本⽂总结归纳了学者对“天⼈合⼀”思想的不同理解,认为对儒家“天⼈合⼀”思想的解读应根据社会的客观状况进⾏认识。

儒家“天⼈合⼀”思想的不同论述 学者对儒家“天⼈合⼀”观念从不同的⾓度作了论述,归纳学界的各种观念,主要有以下⼏种代表性的思想。

第⼀,将“天⼈合⼀”看作是处理⼈与⾃然关系的重要原则,因此奠定了现代⽣态⽂明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然之天,认为“天⼈合⼀”主张的是⼈与⾃然的和谐,⽽不是对⽴。

张载对“天”的论述成为理论基础,他认为,⼈与万物都是由⾃然和宇宙产⽣,是合为⼀体的。

张载《西铭》说:“乾称⽗,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② 第⼆,将“天⼈合⼀”作为德性修养的最⾼⽬标,由此体现出现代⼈性修养的⽣态伦理智慧。

这种观点将“天⼈合⼀”的“天”理解为是伦理之天,德性修养的最终⽬标是与天道合⼀。

在传统⽂化中,孟⼦思想具有代表性。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浅谈董仲舒徳易学思想和京房易学思想好武帝即位后,易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儒学取代道家的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它所尊崇的包括《周易》在内的五经成为刘汉皇朝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并立为官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易学亦颇受其惠。

列为官学的是承自孔子的田何之学,杨何、田王孙先后为博士,后又有施、孟、梁丘之学和京氏之学,其中孟、京易学作为象数易学的代表,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流形态。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董仲舒元论的确切内涵。

冯友兰先生指出:“董仲舒所讲的‘元’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还不能作出明确的说明。

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董仲舒的体系中,‘元’不可能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

……仅仅依据后来某些公羊家认为‘元’就是‘气’的说法,便得出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结论,这是站不住的。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

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

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

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不必应四时之变,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

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

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元。

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

董仲舒赋予“元”以一种人文性的内涵,这种人文内涵贯穿于所谓“反自贵者始”(实即“正身”观念)至“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即指“王化”大行),可谓“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体现了“大其贯承意之理”的理念。

这一理念一方面与《公羊传》关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的阐释相通;另一方面,也继承了《易传·彖》关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思想。

中国哲学专题论文-浅探墨家之源

中国哲学专题论文-浅探墨家之源

浅探墨家之源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盛极一时,这个学派和儒家一起被并称为‚当世之显学‛。

墨子本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孔子齐名,同被称为‚智者‛和‚圣人‛,《吕氏春秋·当染》篇这样描述他:‚盛誉流于北方,义声振于楚越。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墨家学派在秦汉之际逐渐趋于衰微,司马迁作《史记》时没有为墨子立传,仅于《孟子荀卿传》末尾附载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

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虽然墨家学派式微,但是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逝。

通过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许多思想家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墨家的烙印。

在秦汉之际的儒家典籍里,可以找到某些原本属于墨家的理念;在游侠的行为中,依稀可以看到墨者们勇于牺牲、乐于助人的身影;在方士们的法术中,甚至可以看到后期墨家的科学思想在实际中的一种扭曲应用。

本文针对墨家思想本源收集了一些观点和讨论,希望能通过对不同看法的比较探索出墨家思想的渊源所在。

首先,关于学派命名,墨家与众不同。

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杂家、纵横家等等都是以其学术宗旨来命名的,只有墨家是以其创始人之姓来命名。

这极易给人造成一种联想,好像‚墨‛也是一种学术宗旨的标志。

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如江瑔、钱穆以及冯友兰都有这样的怀疑。

江瑔说,所谓‚墨‛大概是垢面囚首、面目黧黑的意思,墨子之学适合于‚墨‛字之义,故以墨名家。

①钱穆则进一步推演说,‚墨‛为古代的刑名之一,转辞为刑徒、奴隶,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所以就被称为‚墨‛了。

②早期冯友兰也认为:‚墨子所主张者为‘贱人之所为’,此其所以见称为墨道也。

‛③不过,这几位学者均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先秦各家各派的名称实际上是由汉人来命名的。

秦汉以前,诸子的名称大都还没有确定,直到司马谈和刘歆总结过去学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时,六家九流的说法才最后成立。

‚汉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刘向、刘歆的总校群书。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关于哲学的论文2000字 [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

关于哲学的论文2000字 [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

关于哲学的论文2000字[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讨论,以人和世界关系的引入为前提。

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这是考察其他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篇一哲学何为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讨论,以人和世界关系的引入为前提。

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这是考察其他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人和世界的关系,首先呈现为内在性与统一性的特点,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也可以看作是对此的概括。

然而,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是内在于世界并仅仅表现为世界的构成,而不发生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则不仅具有内在性,而且呈现对象性的特点。

在单纯的内在性关系中,人与世界融合为一,并相应地主要表现为世界本身的安居者,而不是世界的发问者。

然而,人同时又参天地之化育、制天命而用之,并在这一过程中与世界形成对象性的关系。

就世界之为人的对象而言,关于世界的以下三重问题便难以回避: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是什么”的提问主要在于敞开世界本身,它涉及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意味着什么”以世界对于人的价值意义为实质的内容,它更多地涉及人与世界的评价性关系;“应当成为什么”则蕴含着按人的价值要求来变革世界,它涉及的是人与世界的规范性关系。

不难看到,人与世界的如上三重关系,既蕴含着如何认识、把握世界的问题,也关联着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作为人“在”过程的基本关系,它们同时构成了理解“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本体论前提与背景。

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及评价性关系,首先将哲学与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联系起来。

人对世界的说明和解释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例如,科学便是其中之一。

不过,科学主要是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来把握经验世界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生物、物理、化学,抑或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都是以分而别之的方式敞开、切人这个世界。

这种方式无疑有助于我们深人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它们同时又在不同的层面将世界加以分离,这种科学的图景中,世界往往呈现“分”与“别”的形态,借用庄子的话来表述,它们常常导向“判天地之美”。

哲学论文范文

哲学论文范文

哲学论文范文中西哲学比较以“中国哲学”和“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既孕育着比较的哲学,更催生着“世界的一般哲学”的理论建构。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哲学论文范文篇一哲学的比较与比较的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以“中国哲学”和“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既孕育着比较的哲学,更催生着“世界的一般哲学”的理论建构。

从理论上说,当中西哲学作为“他者”出现时,中西哲学比较的思路历程就已经开始了。

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学者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的严重缺陷,但客观地说,没有西方哲学的传入和中国学者的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就没有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产生。

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面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价值危机,以及西方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和现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解构和颠覆,如何在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中,努力克服作为“标准”和“尺度”的传统哲学观的局限性,超越“可比”与“不可比”的“比较悖论”,在比较的路径和方法上实现新的突破,已成为国内哲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既是哲学研究的题中之意,也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赖以突破的前提和条件。

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试作探讨,以期将这些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中西哲学比较的目的和意义哲学比较,以哲学的自我认同为基础,既是不同哲学之间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与融通,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哲学比较既包括不同民族的哲学、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和不同哲学家的哲学,以及不同哲学家的不同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共时性的比较,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哲学派别、同一哲学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历时性的比较。

哲学比较之所以可能,从共时性的视角来看,就是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都是对自己时代声音的回应和对自己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终极性思考和回答。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哲学以其深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哲学论文写作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哲学论文写作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但我要说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名正言顺的神学世界观,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上帝造人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劈地”等神话传说和《神创论》,“神化自然”等神学的影子。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是可以谦虚地说:中国虽无西方式哲学体系和哲学论著,但中国不乏有哲学思维和哲学精神。

关键词::哲学,文化,哲学精神,传统文化一、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中国很长时期里文史哲不分,以学科专门形态出现的哲学家及著作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样态。

表面上看,中国好像没有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也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首先,我们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底蕴。

西方哲学大师常讲:“我们所说的哲学,无非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

”科学设计的是一切可以被认识的理性的东西,神学则超越于理性的知识之上,是超验的,非理性的,哲学则见于二者之间,回答二者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可见,西方哲学起源于神学,以科学为原动力。

这里的“科学”非同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概念。

中国文化中,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将日本之“学科”一词变形使用。

科学和技术不分家,经常放在一起使用。

西方文化则不同,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科学有三种主要功能:技术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科学的技术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类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被动地位(这是中西方都认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4-23作者简介:刘笑非(1977—),女,山东曲阜人,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①参看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中国学术》(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学林出版社,2003年。

②参见吴锺逸《阳明传习录传来考》,《哲学研究》(第5辑),[韩]高丽大学校哲学会,1978年,阳明学最初传入朝鲜是在1521年。

 2009年第6期总第213期 齐鲁学刊QILU JOURN AL N o .6G ene ral N o .213退溪性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联系刘笑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48) 摘 要:李退溪是韩国儒学中继承朱子学传统的大师。

虽然李退溪在捍卫朱子学的正统地位的同时竭力批判阳明心学,但是根据本文的考察,不论在学术渊源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都可以看出李退溪与阳明心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学术渊源上,李退溪所推崇的《心经附注》与曾经影响阳明所著《朱子晚年定论》的《道一编》都是出自程敏政;在学术思想上,无论在心性论方面还是在工夫论方面,退溪哲学对朱子哲学的某些拓展都可以看作是李退溪对阳明心学的某些问题的回应。

关键词:李退溪;王阳明;朱熹;《心经附注》;心性;工夫中图分类号:B 312;B 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9)06-0015-06 李退溪是韩国李朝著名儒学代表人物。

中国的程朱学于高丽末叶的朝鲜初期传到朝鲜半岛,被称为“新儒学”、“性理学”、“宋学”、“程朱学”等。

在程朱学传入后,朝鲜半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并吸收了程朱理学,并加以研习和拓展,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逐渐形成了具有朝鲜特色的程朱理学研究传统。

在此过程中,李退溪“集大成于群儒,上以继绝绪,下以开来学,使孔孟程朱之道焕然复明于世”[1](第四册,P 16),被誉为“海东朱子”。

退溪一生服膺朱子之学,曾倾注半生心血编纂《朱子书节要》一书,为朝鲜半岛后世学者研习朱子哲学奠定了基础。

当退溪在朝鲜半岛极力推广朱子哲学的时候,在中国,作为与程朱理学抗衡的阳明心学也经由阳明的弟子们的大范围讲学活动而成为当时的显学①。

而且,当时集阳明思想之精髓的《传习录》也传入了朝鲜半岛②。

在对待阳明心学的态度上,李退溪竭力维护朱子的正统地位,在其著作中对阳明本人及心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他曾为此写过《传习录论辩》、《白沙诗教传习录抄传因书其后》两篇论文,专门针对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进行批判。

他的批评主要针对阳明心学里禅学的成分,他说:“陈白沙、王阳明之学皆出于象山而以本心为宗,盖皆禅学也。

”[1](第二册,P 335)这与退溪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异端学说的一贯做法有关,他尤其排斥佛教是因为他认为“东方异端之害,佛氏为甚,而高丽氏以至于亡国”[1](第一册,P 188)。

但是,综观退溪的性理学,不论是从学术渊源上看,还是从学术思想上看,它与阳明心学的联系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学术渊源———《心经附注》与《道一编》纵观退溪的一生,有一本书是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对其学术造成极大影响,并奠定了其性理学基础的《心经附注》。

退溪在其晚年所作的《心经后论》中说:“滉少时游学汉中,始见此书,于逆旅而求得之,虽中以病废而有晚悟难成之叹,然而其初感发兴起于此事者,此书之力也。

故平生尊信此书亦不在四子《近思录》之下矣。

”[2](第三册,P 236)可以看出,退15溪在少年初习儒学时就接触到了《心经附注》,而且极其推崇,将它看成是不亚于集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四子之言而成的经典《近思录》。

他的弟子在《退陶先生言行通录》中也记录说:尝访上舍姓黄人,始见《心经附注》,心甚爱之,授纸求得一本。

其为注皆程朱语录,人见之或不分句读,惟先生闭门数月,沉潜反复,或验之践履之实,或察之义理之精,或以文义推之,或以他书考之,久久思量,自然心会。

[1](第四册,P 23)而且,退溪对《心经附注》的推崇一直延续到晚年,他不仅在66岁时作《心经后论》,而且到了每天诵读的地步:“先生居陶山玩乐斋,鸡鸣而起,必庄诵一遍。

谛听之,乃《心经附注》也。

”[1](第四册,P 24)正如中国明季儒者把《近思录》当作入门之基,退溪把《心经附注》当作入门之基,他说“吾得《心经》,而后始知心学之渊源,心法之精微”,“初学下手用功之地,莫切于《心经》一部”[1](第四册,P 26)。

①朱人求《真得秀思想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6期,文中有关于真氏心性之学之心学倾向的研究综述。

②鹤山指魏了翁,他与真德秀同年生,同年登第,同显仕于朝,在对朱子学的贡献方面也是并称其功。

后人常常二人并论。

魏氏对于朱子之心学层面的强调比起真氏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支持心学传统的黄宗羲更加推崇魏氏。

③除《四库全书总目》外,[日]冈田武彦也指出“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可以说就是《道一编》的副产品”,《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1页;陈寒鸣在其论文《程敏政合王阳明的朱、陆观及其历史影响》中也指出,“《道一编》实是《朱子晚年定论》的先导”,见吴光主编《阳明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33页。

考察《心经附注》还要从《心经》入手。

《心经》为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所编。

真德秀虽然为朱子再传弟子,但是他更重视朱子哲学之心学层面。

①虽然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这样评价他:“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而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西山则依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

”[3](第四册,P 118)②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真氏所编《心经》对于朱子哲学的意义。

此书汇集了有关存心工夫的古圣先贤之说和近世的濂、洛之说,并总结朱子的《敬斋箴》、《求放心斋铭》、《尊德性斋铭》。

存心工夫不仅是心学一派工夫修养的核心所在,程朱理学也并不否认心在道德体验和认识中的能动作用,所以在工夫论中也强调就心而言做具体的功夫。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合汇朱陆才具有可能性。

《心经》正是突出了程朱理学中的心学层面。

《心经附注》为明代程敏政所著,是对真德秀所编《心经》的注释。

退溪所阅之《心经》,即是此《心经附注》。

但是程氏此举在当时并未被重视,以至于此书后来在《四库全书》中只是存目,现在国内流行的《心经附注》则为退溪提倡后的韩国刻本。

从退溪对程氏的关注中可以看出程氏对退溪哲学有很大影响。

作为退溪哲学思想纲目的《圣学十图》之《第六心统性情图》的上图就是程氏所作,且退溪对《第八心学图》的说明更是时常引用程氏之语。

然而,程敏政在明初大力提倡朱陆同异论,并著《道一编》六卷,集以往朱陆同异论之大成。

后来阳明所作《朱子晚年定论》明显是受到程氏《道一编》的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道一编六卷》提要说,《道一编》“不著撰人名氏,编朱、陆二家往还之书而各为之论断。

见其始异而终同。

考陈建《学蔀通辨》曰:`程篁墩著《道一编》,分朱、陆异同为三节,始焉如冰炭之相反,中焉则疑信之相半,终焉若辅车之相依。

朱、陆早异晚同之说于是乎成矣。

王阳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论》之录,与《道一编》辅车之说正相唱和'云云,然则此书乃程敏政作也。

”③不论在《心经附注》里,还是在《道一编》里,程氏都认为朱子的道问学是以尊德性为本的,有明显的合汇朱陆的倾向。

从以上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退溪的哲学思想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在学术渊源上都是与程敏政有密切关系的。

因而,我们在学术思想上发现二者的相通之处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学术思想在学术立场上,退溪的态度可以说是十分鲜明地反对阳明心学,他不仅批评阳明之学为禅学,甚至对阳明本人的指责也非常苛刻。

他说:“至如阳明者,学术颇忒,其心强狠自用,其辩张皇震耀,使人眩惑而丧其所守。

贼仁义,乱天下,未必非此人也。

”[1](第二册,P 335)这样的评价固然一方面是由于退溪所处的时代和立场使他具有捍卫朱子学之正统地位的使命,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朱子哲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且成为了官方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所以逐渐僵化,再加上朱子后学中对朱陆同异论的提倡,阳明心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在朝鲜半岛,朱子哲学的流传与发展还处于一个较早的阶段,作为与朱子哲学具有相反的倾向性的阳明心学是很难让士林接受的。

但是,并不能就因16此断定退溪对阳明心学是全然反对的,或断定他认为阳明心学没有任何合理的成分。

通过比较朱子哲学和退溪哲学可以看出退溪哲学在理论上对朱子学的继承和开拓,而他的开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受到阳明心学的启发。

就广义的宋明理学来说,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是儒家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的无非是探讨如何成就道德的人格,以此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宋明理学大致从三个方面论证道德之人格如何可能:理气论、心性论和功夫论。

(一)朱子哲学与阳明哲学的区别朱子把理气论作为其心性论和功夫论的形而上的根据。

在他看来,理是客观实存的超越存在,也就是说理的存在是不需要任何前提的,气是形而下的存在,逻辑上也是理在气先。

“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4](第十四册,P116)。

阳明罕言理气,言理必在心上说,因为阳明主张“心即理”和“心外无理”,不承认理的客观实存———这属于心性论的内容。

“性即理”与“心具万理”是朱子理气论向心性论的过渡。

天理下贯到人心而为性,性之为理不仅在于它是心所禀受的一种实体(天地之理),而且在于性就是人的内心原则、本质和规律,是人性支配思虑的内在道德依据[5](P185,P223);“心具万理”是说心是个容器,具有容纳万理的可能性,理作为本质在心中是潜存的。

所以“心具万理”并非“心与理一”,“心与理一”是指主体在知觉之心上完全体认理以后的道德状态,是朱子哲学最高的追求。

理具于心不在于被朱熹比喻为实体之理充于心之中虚,更在于表现为与知觉不相离[5](P223)。

因而,朱子并没有忽略心的主观认识能力。

心在认识上具有主宰作用,“心者,人之所以主于身者也”[4](第二十三册,P3278)。

朱子进而主张心统性情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在朱子哲学中主要指现实的感应知觉之心,在经验与现实知觉之外不存在其他作为本体的心。

当朱子说到心之本体时,仅仅是指心的本然状态,也就是理想的道德人格,而不是指形而上的道德本体。

朱子之心体认识论的色彩较重,故多以“湛然虚明”言心体的认识论基础[6](P214)。

就心统性情来说,虽然朱子主张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其实是说性是心理活动、知觉活动的内在本质,情是心理活动的表现。

而就人心和道心的区分来说,朱子认为道心是心的本然的道德状态,也就是理想的道德人格的状态,道心陷溺于人欲就是人心,也不独立存在实体性的道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