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学

第三章心理学
第三章心理学

第三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一: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何作用

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

2激发行为的使动功能

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

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二:那些动机因素有利于人们参加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的需要

2 有利于健康的需要

3 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振奋,放松感

4 在运动情景中获得友谊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5 作为工作和学生活动的补偿和调整,借以转换和调整情绪

6 追求成功的动机

7 目标定向

8 成败归因

1 广泛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2 情感先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3 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4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5 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任务

五:通过实例分析积极体育态度形成的条件

体育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等社会学习方法获得体育价值观和相应行为方式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态度的观察学习是指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他人的行为表现,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不需要经过亲身的经历就可学到体育态度和运动行为方式,因此,又被称为“勿需练习的学习”。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采取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榜样的一致。

体育态度的模仿学习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模仿,学生通过榜样行为的示范,直接学到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二是象征性模仿,学生通过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所展示的榜样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三是创造性模仿,学生将各种榜样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表现出来。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习还受到强化的作用与影响。强化为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认知提供了反馈信息,其种类包括外部直接强化,如实物、表扬和其他形式的对合乎要求的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奖励;替代性强化,即学生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受到鼓励,进而使相应态度和行为出现频率增加的趋势;自我强化,学生因为实现了自己设置的体育活动目标而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给予的积极肯定。

在学生体育态度形成过程中,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家长,甚至学校运动队的队员,都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向学生灌输体育活动的意义、价值,并带头从事运动锻炼,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体育态度与行为给予积极强化。

第三章心理学

第三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一: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何作用 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 2激发行为的使动功能 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 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二:那些动机因素有利于人们参加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的需要 2 有利于健康的需要 3 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振奋,放松感 4 在运动情景中获得友谊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5 作为工作和学生活动的补偿和调整,借以转换和调整情绪 6 追求成功的动机 7 目标定向 8 成败归因

1 广泛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2 情感先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3 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4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5 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任务 五:通过实例分析积极体育态度形成的条件 体育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等社会学习方法获得体育价值观和相应行为方式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态度的观察学习是指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他人的行为表现,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不需要经过亲身的经历就可学到体育态度和运动行为方式,因此,又被称为“勿需练习的学习”。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采取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榜样的一致。 体育态度的模仿学习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模仿,学生通过榜样行为的示范,直接学到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二是象征性模仿,学生通过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所展示的榜样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三是创造性模仿,学生将各种榜样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表现出来。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习还受到强化的作用与影响。强化为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认知提供了反馈信息,其种类包括外部直接强化,如实物、表扬和其他形式的对合乎要求的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奖励;替代性强化,即学生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受到鼓励,进而使相应态度和行为出现频率增加的趋势;自我强化,学生因为实现了自己设置的体育活动目标而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给予的积极肯定。 在学生体育态度形成过程中,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家长,甚至学校运动队的队员,都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向学生灌输体育活动的意义、价值,并带头从事运动锻炼,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体育态度与行为给予积极强化。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1)含义:一种觉知;一种高级心理官能;一种意识状态。 (2)种类:无意识(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 (3)功能:觉知功能;计划功能;选择功能;监控功能。 2、睡眠 (1)四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 ①第一阶段:轻度睡眠、α波、浅睡、身体放松、呼吸缓慢、易惊醒、10分钟; ②第二阶段:出现频率更低的波、偶尔出现“睡眠锭”、身体放松、较难被唤醒、20分钟; ③第三阶段:出现&波、时有“睡眠锭”、身体继续放松、血压、心跳、体温下降、40分钟; ④第四阶段:深度睡眠、脑电多为&波、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会出现梦呓、梦游、尿床等,很难被唤醒(第三、四阶段被称为慢波睡眠); ⑤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身体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通常伴有梦境(一般规律为:随年龄增长,REM睡眠在总睡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在每次睡眠中,随着时间推移REM睡眠所占比率越来越大)。

(2)功能:①修整、恢复大脑与身体功能; ②减少个体能量消耗和避免伤害; ③大脑节律性自我抑制调节。 (3)特征:普遍性、必需性 3、梦: (1)精神分析: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弗洛伊德); (2)生理学观点: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神经随机活动的主观体验(霍布森、麦卡利); (3)认知观点: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可意识的知识(福克斯)。 二、注意概述 1、含义: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种类: (1)不随意注意: ①含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影响因素:刺激物特点(相对强度、新异性、对比性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和人本身的状态(个人需要、直接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 (2)随意注意:

安全心理学

第三章事故不安全行为因素心理机制分析 第一节人失误及其心理因素分析 1.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的。 2.人失误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3.斯文认为人失误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即规定的可接受的界限不恰当造成人的失误;二是由于人的不恰当的行为引起的人的失误。皮特认为人的行为明显偏离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导致不希望的时间的拖延、困难、问题、麻烦、误动作、意外事件或事故。里格比认为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超出了某种可接受的界限,即在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与被要求的功能之间出现偏差,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4.人失误的概念:人失误即指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偏离了既定的目标、没有完成所分配的功能或任务并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的行为。 5.对人失误的理解有六点论述:1、人失误是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可以测定失误率。2、工作条件可以诱发人失误,能过改善工作条件来防止人失误比对人员说服教育、训练更有效。3、关于人失误的许多定义是不明确的,甚至是有争议的。4、某一级别人员的失误,反映了较高级别人员的职责方面的缺陷。5、人们的行为反映其上级的态度,如果凭直感来解决安全管理问题,或靠侥幸来维持无事故的记录,则不会取得长期的成功。6、按惯例编制操作程序的方法有可能促使人失误发生。 6.人失误、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概念的相互比较:1、人的不安全行为就是可能导致事故的人失误。2、违章操作就是生产操作过程中的人失误。3、由于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会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因此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本质是相同的。(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体是在(或曾经在)事故现场的人员,一般是生产操作者(3) 防止不安全行为采用3E 原则中的教育和强制比较有效。(4)人的不安全行为本身往往是错误的;换言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有意识的(故意的)错误行为。(1)人失误不一定直接导致事故。(2)人失误的主体可以是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如设计者、制造者、维修者、管理者等各类人员。(3)防止人失误采用3E原则中的工程技术和教育比较有效。(4)人失误时行为本身往往不错,而是进行过程中偏离了预定的目标。人失误的发生往往是无意识的。 7.按照人失误的原因将人失误分为随机失误、系统失误和偶发失误。随机失误是指由于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不能重复的。系统失误指由于系统设计方面的问题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起的人失误。系统失误主要与工作条件有关,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及职业训练能有效地克服此类失误。偶发失误是指一些偶然的过失行为。 8.按照人失误的表现形式,可以把人失误分为三类:1、遗漏或遗忘2、操作错误3、进行规定以外的动作。 9.人失误的产生机制:人的生理学模式可以表达为:感知(信息输入)-判断(信息加工处理)-行为(反应)。按照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人失误就是由于感知过程或判断过程失误或行为过程失误造成的误操作。 10.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是信息输入的心理过程,产生感知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信号缺乏诱引效应。2、认知的滞后效应。3、判别失误。4、知觉能力缺陷。5、信息歪曲和遗漏。6、错觉。 11.确定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叫判断。产生判断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遗忘和记忆错误。2、联络、确认不充分。3、分析推理失误。4、决策失误。 12.行为是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产生行为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习惯动作与作业方法要求不符;2、由于反射行为而忘记了危险;3、操作方向和调整失误;4、工具或作业对象选择错误;5、疲劳状态;6、异常状态。 13.导致人失误的因素有多种,包括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因素。人的因素包括个性特征、

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 第一章 1.安全心理学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人为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里活动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2安全心理学研究内容(1)各类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对事故发生的影响。(2)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征研究,如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3)防止各类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3、安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搜集资料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问卷法、交谈法、测试法和实验法。 4.测试过程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测试效度,另一个是测试信度。测试效度主要是测试的范围,而测试信度则是表示测试结婚的前后一致性。 第二章 1.反映时间,从机体接受刺激到做出回答反映所需的时间。 2.反映时间分简单反映时间和选择反映时间。 3.经典条件反射,知道那些是经典条件反射 4.操作性条件反 第三章 1认知心理:就是人在认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 2 知觉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3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 4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根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5遗忘的原因有三种学说:消退说,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渐渐消退,直到消失,成为真正的遗忘;干扰说,认为由于记忆痕迹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干扰,引起相应的神经抑制过程,以致产生遗忘,当抑制过程解除,记忆就会恢复;压抑说,由弗洛伊德提出,由动机而引起的遗忘。认为一般人常常潜意识地压抑痛苦的回忆,以避免引起焦虑。 想象,按目的性程度和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情绪与情感的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情绪与情感四种动力特征的两极性;情绪与情感的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6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7激情:是一种猛烈暴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8应激:是指当遇到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9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环境因素、工作因素、组织因素和个性因素。 10意志:从本质上说来,就是人自身对意识的积极调节和控制。 11意志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行动目的的自觉性是意志行动的主要特征;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13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14注意的起伏: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恒定不变。如当人们用心倾听钟表的嘀嗒声时,有时能听到、有时听不到,有时听的清楚,有时模糊不清。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现象,就连注意的起伏。

最新-中学生《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精品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知觉是更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 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因而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高,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识别文字。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可以依据的线索很多,如小的物体似乎远些,大的物体似乎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灰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线近似平行等。我们还可以通过立体镜来了解深度知觉。 人依靠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来判断方位,这种能力是后天形成的。依靠视觉进行方位判断必须借助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是自己的身体、太阳的位置、地球的磁场、天地等。不同方位辨别由易到难的次序分别是上、下、后、前、左与右。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分别在头部的左右两侧,因此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两耳所感知的声音在时间上、强度上存在差别。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依靠听觉进行方向定位。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活中,我们

心理学 第三章 课后习题

第三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 ___________ 。 A. 情绪 B. 动机 C. 思维 D. 需要 ( )2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 ___________ 之间的关系。 A .动机与需要 B. 动机与生理 C. 动机与目标 D. 动机与行为效果 ( )3 、心理学家瓦顿用白鼠实验来测量和比较各种驱力的强度。结果发现,驱力最强烈。 A 、母性 B 、渴 C 、饥饿 D 、性 ( )4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 、控制感 B 、自我效能感 C 、习得性无助感 D 、社会支持感 ( )5 、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 ___________ 。 A .正比 B .反比 C .正 U 型曲线 D .倒 U 型曲线( )6 、研究已证实, ___________ 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 B. 动机 C. 需要 D. 思维 ( )7 、耶基斯 -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 ________ 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 的任务。 A.10% B.20% C.50% D.100% ( )9 、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 )10 、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 )11 、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 A. 社会动机 B. 生理动机 C. 社会赞许动机 D. 交往动机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 一.名词解释 知觉知觉链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双眼视差两耳距离差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似动知觉错觉 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 D.知觉的完整性 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 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 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A.创造想象 B.幻觉 C.知觉的理解性 D.错觉轮廓 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 B.双眼辐合 C.单眼线索 D.双眼视差

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A.看到深度和距离 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 D.无法判断距离 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 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 三、多项选择题:11-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多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1.知觉具有哪些作用?( ) A.觉察 B.分辨 C.选择 D.确认 12.知觉恒常性包括 ( )。 A.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C.距离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E.颜色恒常性 13.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 )。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E.运动透视 14.错觉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 A.物体轮廓对眼动方向和范围产生影响 B.侧抑制改变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 C.受视觉生理特点的影响或限制 D.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E.误用知觉恒常性 四、简答题:15-19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b.控制条件的重要属性—为自变量提供可比的基线 c.实验假设(1)含义:是对一个事件或一种行为提出的假定性解释,它预测特定前提条件会对被测量行为带来何种影响。(2)特点:精确性; 合理性;可验证性(可证伪性) d.选择被试(1)含义:研究者研究的对象(2)选择被试的方法:简单随机法;系统随机法;分层随机法;等组匹配法;方便取样法;个案取样法 e.实验变量的操纵与测量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心理学 第三章 习题

第三章个性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 (C)是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 2. (B)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 3. (D)提出了观察学习。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 4. (A)是人脑对各种身体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A.需要B.动机C.兴趣D.信念 5.(B)是指激励人去活动的心理方面。 A.需要B.动机C.兴趣D.信念 6.(D)是指激励和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 A.需要B.动机C.兴趣D.信念 7.(D)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 8.(C)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A.需要B.气质C.能力D.性格 9.(B)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A.动机B.气质C.能力D.性格 10.(D)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综合。 A.需要B.气质C.能力D.性格 11.(A)遵循快乐原则。 A本我B自我C超我D人格 12.(B)遵循现实原则。 A本我B自我C超我D人格 13.(A)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 A本我B自我C超我D需要 14.(A)是心理能的储存地。 A本我B自我C超我D需要 15.(C )是人格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 A本我B自我C超我D需要 16.(B )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A本我B自我C超我D需要 17.(B)将里比多看作是普遍的生命能力,它是人格的推动力,投放于各种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上。A.弗洛伊德B.荣格C.埃里克森D.艾森克 18.(A)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 19. 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 20. 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21. (D)的特征是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心理学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95页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基础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1、包含三个方面: 1)心理的种系发展: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 2)心理的种族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人类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3、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是本质特征。 4、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第2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层层递进的关联,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 3、纵向研究设计师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纵向跟踪研究。 4、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3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200页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环境决定论。华生是观点代表人物 3、二因素论观点是: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是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 5、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 6、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代表:维果茨基,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a.最近发展区 b.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c.学习和指导的 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展成熟为前提 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 条件 7、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观点203页 1)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 构学说 图式(认知结构)、同化、顺应、平衡3)心理起源于动作,是主题的主动发展趋向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205页 1、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 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7、神经系统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支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 交感神经:兴奋,调动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意志,维持平衡 (支配内脏器官)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神经系统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桥脑、中脑 (脑最古老的部位,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 脑间脑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端脑 8、大脑的四个“叶” 额叶——控制躯体运动,最大,约占半球表面的1/3 顶叶——感觉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听觉中枢 9、高级神经系统的反射学说 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共有)——以现实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人特有)——以语言和词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10、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3)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4)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发射

北大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之感觉和知觉_毙考题

北大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之感觉和知觉 第4章感觉和知觉 01. 感觉指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的过程。知觉指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的过程。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是我们常说的五感。 02. 所有感觉道都符合下列三种基本原理:1)生理和心理存在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感和知觉是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 3)感觉和知觉具有适应生存的意义。 03. 感觉从环境刺激开始,所有感觉系统都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受体,它们对环境刺激作出应,一般在相邻的感觉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这个过程称为转换。 04. 要使观察者知觉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小物理能量称为绝对阈限。信号侦察论认为,侦察刺激的能力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比如强度),也有赖于观察者的特点。检测信号有一个反映观察者反应偏差的决策过程:没有把握时如何报告检测到刺激。 05. 辨别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异,要求两刺激强度有小差异量,这就是差别阈限(小可觉差,jnd)。韦伯定律指出,不管两个刺激有多重,差别阈限是两个刺激之间的一种定比关系。费希纳定律认为,刺激主观感觉量物理客观量的对数函数成正比。斯蒂文思采用数量估计法,提出了幂定律:心理量随刺激量的乘方函数而变化,即感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06.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07. 眼睛对称之为光的一小部分电磁波敏感。光线通过角膜、瞳孔和晶体聚焦到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视锥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地带的中央窝。神经节细胞有感受野,即某个神经元的反应区域。特征觉察器,是枕叶皮层中的专门细胞,只有当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定向,诸如竖条或横条时,细胞才反应。 08. 色觉刺激有三个物理属性:波长(频率)、光波强度、光波的纯度。对应的心理属性有:色调、亮度和饱和度。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 1.费希纳定律:S=KlogR 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 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冯特——创始人 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 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 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 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 4.遗忘曲线 2.非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 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 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特点:直接和描述性 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 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 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 实验控制一一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 1.确定课题 2.选择被试 3.确定实验控制 4.数据整合 5.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2.操作定义 ——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 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4.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 ——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 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5.统计控制法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简答题 1.试说明注意的概念及功能。 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在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既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 (2)保持功能 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 2.试述关于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 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1977)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实验心理学题

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名词解释 1.实验法(浙大,2002)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改变自变量,使之系统地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的情况。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完全随机化设计(浙大,2002)指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组,使各组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保持各方面相等,并随机安排实验处理的设计。 3.被试间设计(浙大,2001)又称为组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4.操作定义(华南师大,2004)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5.实验的内部效度(南京师大,2002)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 6.时间序列设计(华中师大,2003)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其基本形式为: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多用于小样本实验,结果一般采用t检验进行考察。 简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浙大2002,中科院2003) 答: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我们可以采取消除额外变量、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或随机化等方法,来避免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2.如何提高实验者的内部效度?(浙大2003) 答:内部效度的目的是保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就实验而言,就是要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所引起。由于除自变量外,任何其他外部变量都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使其效果与自变量的效果混淆在一起,从而使我们难以判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或对其关系做出错误的结论、推论。因此,要使研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外部变量,消除它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3.比较被试者内设计与被试者间设计的特点(浙大2003) 答: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 (1)被试间设计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但被试间设计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且从根本上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2)被试内设计节省了人数,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但被试内设计会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4.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含义(北大2005)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