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20=20’二、判断:1’*10=10’三、名字解释:5’*4=20’四、简答:5’*5=25’五、论述:10’+15’=25'第一编:人给格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人格研究的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第二章:人格理论的学习要领:第三章:人格的界定:1.人格:(阿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生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决定了此人对其他环境的独特适应。

(人格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取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特征。

反映了个体差异性与共性的对应。

气质: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人格的基本性质的四个方面: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3.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系统性第四章:人格成因:1.人格是怎么形成的:1)遗传与生理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③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家庭与早期经验: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他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的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社会遗传性”3)学校与社会文化: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②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4)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格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第五章: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章:弗洛伊德的经典分析理论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1.人性观: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2.人格界定:潜意识深度心理学=潜意识的心理学3.个人结构:1)地形学模型: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

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②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以“基本焦虑说”为代表的霍妮等认为,“恋母仇父”的现象不是幼儿的性欲所致,而是父亲教管不严,母亲宽慈溺爱的结果。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和启发,根据人格的发展受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的三个过程的演变创建了以自我成长为中心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人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个体对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自我品格,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反之减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发展是人生过程中一直进行的,个体发展中包含了八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出生到18个月);第二阶段,自主与怀疑(18个月到3岁);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3岁到6岁);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6岁到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成年早期);第七阶段,繁衍与停滞(成年中期);第八阶段,完善感与悲观失望(成年晚期)。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可能会给一个人造成终身的遗憾。

虽然在目前的研究,也有很多人不认同这种划分,但是埃里克森确实为我们研究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在埃里克森的划分的八个阶段里,研究最多可能要算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

对于同一性的定义在学界也是多种多样,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家庭因素(即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和父母期望等);认知发展因素(即对自我、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学校教育因素(教育观念与方式、同伴关系和友谊);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背景、榜样作用)和其他因素(即人格、依恋、自尊、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归因方式、学校适应、情绪适应、网络和职业生涯等)。

老师在上课时也强调了与同一性相关的两个概念:自尊与自我概念。

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人格等变量的研究成果较多,与自尊、依恋和同伴关系等的相关研究略有不足。

新精神分析学派3

新精神分析学派3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儿童与社会》
(1950)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 《新的同一性维度》
(1980)
(1973)
(1968)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58)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69)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
㈠、自我



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 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 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 性欲合理发展 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 迫 自我的特性:信任、希望、意志、自主性、勤奋、 同一性、忠诚、爱、创造、关心、智慧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一、神经症的文化观 二、神经症病理学 三、神经症的治疗
第二节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海因兹· 哈特曼(1894-1970)


海因兹· 哈特曼(1894一1970)生于德国,早年学医 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二 战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 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 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被誉为自我心理 学之父 。 二战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自我心 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可与弗洛伊德的《自我与 伊底》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 碑。
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 幼儿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学前期:主动性对内疚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
Erik Erikson's 8 Stages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新精神分析流派读书文摘读书笔记

新精神分析流派读书文摘读书笔记

新精神分析流派1. 人格结构Ⅰ 自我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理想自我:完美的自我意象,在该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Ⅱ 荣格的潜意识学说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为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结,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集体潜意识:人类在种族进化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是个人潜意识的负面特征●自性:人格的核心,是由条理的、统合的人格原型Ⅲ 自我同一性2. 人格动力① 安全感寻求:霍尼认为个体从出生就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是基本焦虑② 亲密关系寻求:沙利文认为人格动力源于亲密关系寻求③ 自我的寻求④ 自卑与心理补偿——阿德勒的理论心理补偿:个体通过努力,发展某方面的成就来抵御自身的某一缺陷。

人格的发展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社会兴趣:个体将自己是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3. 人格发展埃里克森认为:儿童早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4. 人格适应弗洛姆认为,面对这种孤立无助,人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自由中逃离(逃避自由),回归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状态;二是通过创造性的爱和有意义的工作来时间积极的自由四、特质理论流派1. 特质结构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心理学家 G.W.奥尔波特Ⅰ 奥尔波特的三层次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个人所独有的特质。

因其在生活表现的范围不同,又可分成三类○首要特质: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中心特质:能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次要特质:只在特殊场合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Ⅱ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写此文的目的是用简洁的纲目做科普。

想把精神分析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神乎其神的概念简洁条理化,特别是经常用的精神分析五大学派,让大家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知。

因为一百年来精神分析的人物众多,学界说法也多,我又是个粗线条的人,所以定会挂一漏万。

我们先把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列出来。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二.沙利文,埃里克森等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三.克莱茵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theory四.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五. Stolorow和Atwood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therapy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

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一粒种子,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 (好像人成长)的本能。

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

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

而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一、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 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

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

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2.人格结构理论: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8 65岁-死亡
对艾里克森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 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将精神分 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 • 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 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了正常个体的研 究; • 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 期,突破了其它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 格发展的局限性。 • 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等概念深入日常生活.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动力 (一)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
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 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
(二)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1.自我
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三我的划分,但艾里克森认为他 认为,①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 的需要。埃里克森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 的。②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着人的意识活动, 是可以加以控制的。③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 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 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决定个人的命运。 作用:①防御性 ②自主性,如游戏、言语、思想和 行动等。 ③适应性
第三章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

第一节
沙利文的生平及著作
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 :Interpersonal Theory 美国人,精神病学家 大学教育不顺利,个体健康问题 《现代精神病学概念》,1947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1953

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1 2 3 4 5 6 7 0-1岁 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1-3岁 3-5岁 5-12岁 12-20岁 20-24岁 25-65岁 自主←→羞怯和疑虑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新精神分析流派

新精神分析流派
新精神分析流派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 埃里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Alfred Adler (1870-1937) •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 富裕的商人家庭,六个孩子 中的老三,一哥一姐 • 佝偻病、肺炎(5岁)、两 次严重的车祸,体弱多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理论
• 集体无意识
– 与生俱来 – 基本相同 – 原型: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无意识的意
象 – 母亲、英雄、神话故事、梦、宗教。。。
原型 魔术师(或骗子) 母性 英雄 恶魔 人格面具
例子 巫师、术士、千里眼 睿智的祖母、圣母玛利亚 国王、救世主、冠军 撒旦、吸血鬼、妖怪 面具、社会性外表、演员
重要的原型
• 恋爱关系
– 安全:信任、表露、包容、亲切 – 回避:害怕亲密、怀疑、难以给以和获得
支持 – 焦虑-矛盾:担心、讨好
– 可适当的改变
THANK YOU!
THE END!
研究正常儿童和情绪紊乱儿童
• 1939,加入美国国籍,改名字 • 1942-1950,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老师 • 1951-1960,心理医生和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
学系教授
• 1969,哈佛医学院,人类发展学教授
安娜.弗洛伊德
• 1895-1982 • 最小、曾被希望是男孩 • 1912,中学毕业,曾担任小学 教师,被多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攻击
• 挫折与攻击
– 压力大、受到挫折 – 原因之一 – 引发不愉快,引起攻击行为:高温、噪音
• 替代性攻击 • 激发性替代攻击
• 宣泄
– 实际的攻击行为可能会增加攻击倾向 – 强化、冲破了之前的克制、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理论应用
心理治疗
• 治疗分为四个阶段 – 正式的初期晤谈 – 侦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试着熟 识病人的情况 – 详细的探问: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试着去 了解病人 – 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强化病 人所获得的各种收获(gains)。
第四节 对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的评价

四、自我系统


自我动能也称自我系统,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 我”自我成分(good-me)、坏 我(bad me)自我成分、非我(not me)成分。 人格意象(自我系统)最早形成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赞许 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 受赞许的行为被自我接受,从而形成“好我”自我成分。这主要与安全感 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受责备的行为被自我接受而形 成“坏我”的自我成分。换句话说“坏我”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 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能引起焦虑。 第三种自我人格意象是非我,它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 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 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 到非我的人格化。

一、理论贡献
他有两大贡献: ①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 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 ②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 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 式。在他的理论中,包括了机能主义、新行为主义和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折衷主义思想的典型倾向。


1902~1994






儿童期与社会:1950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1958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 领悟与责任:1964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1969 新的同一性维度:1973 杰斐逊演讲集:1974 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 游戏与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1 2 3 4 5 6 7 0-1岁 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1-3岁 3-5岁 5-12岁 12-20岁 20-24岁 25-65岁 自主←→羞怯和疑虑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积极解决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六、人格发展

根据人际关系特点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
• • • • • • 婴儿期 0-2:从出生到能清晰地表述语言 儿童期 3-5:从掌握语言到对玩伴需要的产生 少年期 6-8 :从寻求玩伴到同性密友形成 前青春期 9-12:从需要亲密的同伴到异性朋友的需要 青春初期 13-17 : 从性欲发生到性行为形成模式 青春后期 18-20+:从生殖活动到完全成熟的丰富的 人际关系
8 65岁-死亡
对艾里克森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 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将精神分 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 • 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 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了正常个体的研 究; • 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 期,突破了其它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 格发展的局限性。 • 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等概念深入日常生活.
五、人格化


人格化是沙利文人际关系人格论的另一个主要概念。 定义:人格化是个体以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形成对自己和对他人的 习惯性印象(包括情感、态度和思维)的过程。 种类: ①对自己人格化: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 的整体形象。 ②对他人人格化:指形成对他人的形象。 ③对某种观念人格化:是指头脑中的观念拟人化后形成人格化形 象。如神或上帝的形象。 刻板印象 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之间的关系 。而且人格化的形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化形象脱离现实 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从而不利于 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理论缺陷

1.自创术语过多,晦涩难懂。 2.动力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性欲论和阿德勒的自卑论。 3.将自我系统的形成归因于重要他人赏罚的结果,忽视 了孩子自己的错误认知造成的歪曲。 4.太过于强调人格的人际部分。
第四章


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第一节 艾里克森的生平及著作
1902年6月15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少年时期深感“认同”危机 1927年结识安娜弗洛伊德,开始接触精神分析 1933年移居美国,独立开业 1938年开始人类学研究,深感社会文化的重要 作用 1939年将姓名改为艾里克· 洪伯格· 艾里克森,显 示出身份认同上的转变 1960~1970年在哈佛大学任教 1994年去世,享年92岁

不足:
• 理论思辨意味强,八阶段理论难以验证,研究方法 以主观性比较强的传记和个案研究.
第五章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 theory) 代表了精神分析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转 变是将理论重心从以生理驱力为取向转向以人 际关系为取向。通常这一理论由一组学者构成 ,成为客体关系论者(object relations theorist)。 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精神医学家克雷恩( Melanie Klein,1882-1960)、马勒(Margaret Mahler)、美国精神病学家克哈特。
三、选择性忽视



像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强调焦虑的作用。然而沙利文不像弗 洛伊德那样强调焦虑的根源,而是关注人们与其重要人物的关 系。 不良的社会关系导致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一过程开始于出生 后的头几个月里。情绪紧张的母亲在与孩子交往时,会把焦虑 传给孩子。开始,婴儿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种情绪,然而,如沙 利文所观察到的那样,很快婴儿就学会了缓解其焦虑的技巧。 即选择了“选择性忽视”这种手段。 所谓选择性忽视是指当儿童和成人主动地对引起焦虑的信息予 以忽视或抗拒。 这种方式基本上是有害无益的,会妨碍个体从威胁中学习经验 教训的能力。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

同一性的对立极端,也称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或者同一性 危机(identity crisis),这种状态包含着与同一感相反的内容: 内心支离破碎感,自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 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会感觉像是一个被放逐 的人,或者一个流浪者,再或者谁也不是,就像艾里克森自己在 二十多岁时所体验到的那样。 同一性混乱的后果: ①轻者引起人格的不良适应。 ②重则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 心理访谈《我是谁?》 /u/vw/4873800 /u/vw/4873809

2.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
“对同一性的研究已成为我们时代的策略,犹如弗洛伊德时代对性欲 的研究。”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种类: ①个人同一性(在个人方向):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 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 ②集体同一性(在社会方向):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健康自我的建设性功能关键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感(也称自我同 一感、心理社会同一感),这种复杂的内心状态包括四个不同方 面
• 自我同一性的四个方面: (1)个体性(individuality):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 ,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 (2)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and synthesis): 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 用,健康的自我能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 义的整体。 (3)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and continuity): 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 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 的方向前进。 (4)社会团结感(social solidarity):具有团体的 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 和认可。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动力 (一)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
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 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
(二)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1.自我
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三我的划分,但艾里克森认为他 认为,①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 的需要。埃里克森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 的。②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着人的意识活动, 是可以加以控制的。③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 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 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决定个人的命运。 作用:①防御性 ②自主性,如游戏、言语、思想和 行动等。 ③适应性






关注-少年成名
认识你自己的二十问法
第一步:问你自己20次,你是谁?请把
你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答案写出来。每次 回答的问题是20秒,如果写不出来,写 出来个标号,继续进行。
第二步:分析答案。

(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一共写出了多少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 面的内容多。如果能写出9-10个,大体上你的自我认识没有问题。 如果小于7个,则可以认为压抑自己,回答时可能感到无聊害羞、 时间不够。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性质 沙利文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 强调“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 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 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人际关系 相对持久的模式,是 一个人在人与相处的社会情景中 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 他提出“重要他人”的概念,用来说明影响人格发展 的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能是记忆、想象、文 学作品中的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