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版教
高一地理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人不可以只想着不劳而获,应当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勤劳汗水为自己争取一片天空。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地理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
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目标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和区位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教学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六、教学准备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七、教学过程导入给出大脑功能区分布图,以此启发学生理解功能区的概念,说明功能区的分布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读大脑功能区分布图,理解功能区及空间结构的概念为教学目标1打下基础过渡提问:参照大脑功能区的含义,联系日常生活,北京是否有功能区?你能说出几个?联系日常生活,说出北京的几个功能区知识联系生活,使学生对功能区的认识更加深刻介绍城市功能区在学生说出或由教师启发得出的功能区中,重点介绍CBD、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地理组鲜花花2017.3.14《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要求】1. 掌握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关系2.掌握三大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城市图片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
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聚,人地关系和用地也趋于紧张,在城市内部的土地又是如何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城市内部看个究竟吧。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任何城市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和土地,根据城市土地的用途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观察展现的图片及联系实际生活,总结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有哪些?总结归纳: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城市用地类型多样,一般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读p18第二段,分析:为什么有些地区形成工业区,有些地区主要以住宅区为主?总结归纳: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必将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各种城市功能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能够分析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
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讲解(20分钟)1.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如高密度的城市中心、低密度的居住区、交通枢纽等。
2. 解释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如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的联系、交通枢纽与不同区域的连接等。
Step 3: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所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的功能和联系。
2.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对其做出补充和提问。
Step 4:总结(10分钟)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考。
Step 5:拓展练习(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观察自己周围的城市空间结构,并写一篇短文描述所观察到的特点和发现。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以书面形式提交观察结果的作业,并鼓励学生提出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的想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够分析不同空间的功能和联系。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考可能较为浅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深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課題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設計教師授課教師時間第周月日課型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1、瞭解城市地域形態的特點及形成原因;2、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3、掌握影響城市功能區的因素及區位因素。
重點難點重點: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難點: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綜合因素分析教法教具教學過程設計教材處理師生活動第一步:嘗試練習嘗試練習學案上的試題第二步:考點掃描:考點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考點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第三步:寫學案記知識點知識點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1.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包括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和農業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區(1)形成: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裡的集中。
(2)特點:各功能區之間並無明確的界線。
(3)主要功能分區先學後教,先試後導(3分鐘)目標定向(1分鐘)學生說出考點教師補充第一課時主要以記憶知識點為主,學生限時記憶,然後馬上驗收默寫知識點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1.含義: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佈與組合,也叫城市地域結構。
2.主要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因素(1)經濟因素(主要因素):影響地租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離市中心遠近。
(2)社會因素:收入導致住宅區的分化;知名度; 種族或宗教(3)歷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日後功能分區有深遠影響。
4.發展變化:隨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第四步:變式訓練學案上例題作為變式訓練題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設置相關問題,自己鋪設道路,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讓學生學會圖文轉換。
第五步:解惑答疑該環節為學生討論探究本節課知識點和變式訓練以及嘗試訓練的習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質疑,師生質疑把本節課知識真正掌握。
第六步:構建網路第七步:當堂檢測教師及時把握學生動態,對記憶和理解有困難的知識點進行及時的講解和點評變式拓展,感悟實踐,質疑互動(15分鐘)合作探究,視導討論,穿插鞏固(3分鐘)總結昇華,回扣目標(5分鐘)。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2.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3.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4.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方法和评价指标;5.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方法和评价指标。
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2.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1)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和内涵;(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1)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演变原因;(2)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对比不同时期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4.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1)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如自然环境、人口、交通等;(2)通过实地考察或虚拟体验,让学生感受影响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5.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方法和评价指标:(1)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方法,如功能区划、用地利用、景观格局等;(2)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如紧凑度、交通便利性、居住环境等;(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分类方法和评价指标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6.课堂小结:通过问答、综合归纳等方式,让学生复习和总结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对比和分析,加深理解。
3.实地考察或虚拟体验:通过实地考察或虚拟体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4.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2)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3)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形态的类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积聚而成的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观点;2)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探究分析教学过程:1、引入:在地理必修1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从宏观的角度讨论过河流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和聚落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对聚落中的城市进行一些较深入的讨论。
2、讨论:展示《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教材P18,图2.1)。
让学生观察三幅城市地图,说出三个城市外部几何形态的特点及其差异,并讨论三个城市形成这样的城市形态的原因,教师作适当点拔。
3、巩固:再展示洛阳、北京和莫斯科城市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城市的城市形态,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就北京和莫斯科两个城市形态的形成与两地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4、小结:5、转入下一内容:我们刚才对城市的外部几何形态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再对城市内部的结构进行讨论。
人们要在城市的内部进行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有不同,而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使城市内部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展示《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类型,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类型中,人类主要从事哪些生产生活活动?展示《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举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在城市各部分地区中,人类主要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归纳各功能区的结构和分布特点,并讨论这些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考点同步解读本节作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教材分为两局部内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开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根底。
同时本节内容又为今后学习选修模块4?城乡规划?打下了根底,是后面知识的铺垫和根底。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核心素养聚焦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和思维,也具备了人文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一人口的知识和思维,并且在成长过程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具备了一些对城市的感性认识,学生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对工业、商业等各种活动有感性认识,此外,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整理、分析资料和一定的课堂讲解的能力,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根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城市蔡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自主探究法2 .读图分析、讨论法情•咸木府与侨信5®・引导际量关注社会、再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开展的参与意识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考点同步解读核心素养聚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
随着世界经济的开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
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拟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举例我国的成都(左图)、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重庆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
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
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
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 地理地图册 课本插图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具体操作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城市为什么是这
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了解城市形态的概
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
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状
特征
影响因素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城市举例
承转 以上是城市的外部形态,那么走进绚丽多彩的城市内部,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
子的呢?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 联系实际,说说本地城市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
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
地、农业用地等。
其中,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是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不同,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
和位置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使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相同
的功能区。
2 城市主要功能区 1 引导学生读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即教材P19图2.2),说一
说图3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
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
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
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只是其他类型的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已。
〈1〉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1 引导学生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即教材P20图2.3),让学生从图5中两种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单位面积房屋售价、公共设施的配备是否
齐全等方面对城市住宅区的类型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在建筑质量上,城市住宅区
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2 通过读图5,让学生讨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布的位置特点,从而得出:
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内城
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进而得出: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
宅区出现背向发展的趋势。
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 1 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析香港商业区分布在城市
的什么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商业区位于中环和尖沙咀及维多利亚湾两岸,
是香港的市中心位置。进而得出: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
口。
2 结合商业活动的特点,及商业活动的集聚效应,引导学生分析商业区一般
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的原因。从而得出,商业区分布应遵循:
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的原则。
〈3〉工业区 1 引导学生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析香港工业区在
城市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位置。由图可见,香港工业区位于港口附近,并且位于城市
的郊区。从而得出,城市工业区分布的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
要交通干线分布;分布的位置: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2 依据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和工业生产运输量大的特点以及工业生产对城市
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区多分布在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的原因。
小结 找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主干知识结构以及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城市地域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城市的形态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和放射状几大类型
B 集中式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例如,兰州
C 集中式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D 条带状或放射状格局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
近自然
2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
A 城市规划的需要 B 各功能活动之间空间竞争和集聚
C 交通条件的发展 D 人口的消费需要
3 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B 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 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出现背向发展的趋势
D 各种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4 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是出于如下哪种考虑( )
①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②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③为了寻找交通方便的地区
④为了加强城市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
A ① ② B ③ ④ C ① ③ D ② ④
5 随着工业化和交通的发展,住宅区出现了分化,主要表现为( )
①在物业管理上,出现了高收费和低收费的倾向
②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③在建筑风格上,出现了仿欧式和仿古式建筑
④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A ① ② B ① ③ C ② ③ D ② ④
6 有关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
②同类活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
③一个城市通常只有一个工业区
④商业区的区位要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人口
A ① ③ B ② ④ C ① ② D ③ ④
二、思考题
1 城市住宅区的形成和分化过程怎样?
2 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有何区别?
3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什么样的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