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第二章 城市建设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筑城的办法: 夏商——版筑夯土城墙 唐以后——砖包夯土墙
门洞结构:早期采用木过梁,宋以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砖拱门洞。 水乡城市则设水城门。
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城市中设有两道城门,形成“瓮城” 另外,还设有敌台、窝铺、城楼、敌楼等。
3.道路系统布置: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局。 地形平整和完全新建的城市——均齐方整的布置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的 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 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殿 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
崛起———城市发展高潮。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 说 城市——奴隶主、封建主统治的据点,集中表 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 业区、居民区。 按阶段划分: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三代。 氏族间暴力斗争促使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 活动兴盛起来。
我国境内已发现原始社会城址30余座。 技术上:采用夯土筑成。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北京钟楼
北京鼓楼
西安钟楼(明)
西安钟楼鸟瞰
西安鼓楼鸟瞰
7.城市排水: 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
明代,设沟渠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 之职。 清代,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负责内城沟渠。 8.城市规模宏大:面积与人口都居世界前列。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 中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 丽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 防火: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里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 • 排水: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城明沟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中国建筑史02--城市建设.概要

二、都城建设的特点
1、特点: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着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2、表现: 在建设程序上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 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三、实例
1、汉长安的建设
A.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 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B.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7座城市,供强行从各地迁来的富豪居住,以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C.长安城街道有“八街九陌”之称。
2、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的建设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
(3)居民区
二、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以及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积累的经验:
(1)城市选址:重视解决水源、漕运问题。 (2)城防安全措施:设置城、郭;宫城、皇城、外城。
南朝建康城按地形布置,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因此地形对城市布局
起着明显的作用,这是建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3、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隋大兴城的设计者:高颖、宇文恺。 城建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布局特征: 规划大体仿照汉晋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但更规整。主要宫殿向东北 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贵族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是国际贸易中心,东市有120多行商店和作 坊;里坊大小不一;长安城的庙宇多,戏场少,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长安城街道宽,都是土路,街旁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是高而厚的坊墙。 因此长安城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街景单调。
第5,中国建筑史_第_2_章____城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2.布局制度
古代城市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a.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b.手工业和商业区 c.居民区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于《周礼.考工记》
2.道路系统
街道取棋盘状,在南 北走向的干道之间,平行 排列着称为胡同的小巷, 作为众多居民院落的通道。 干道宽约为25m,胡同67m。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3.规划特点
元大都是一座规 划周密的城市,街道 平直,市政工程完善, 气势宏伟。
第 二 章 城 市
建 章 宫
东市 西市
明光宫
北 宫
桂 宫
第 二 章 城 市
长乐宫 未央宫
第二节 实 例
•汉长安城的建设 1.基本构成要素 市:
封闭布局,定时启、闭,有把守,同时也是刑场。
居住区:
“仕者近宫”——当官者住在宫城附近的墙围住居民住宅,户门不得朝外。
第二节 实 例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隋唐长安城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1隋唐长安城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严整 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到日本、朝鲜的城 市建设。 2设置有利于防火的建筑形式。
第 二 章 城 市
唐长安
平城京
第二节 实 例
四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历史变迁
燕都城:蓟 —唐幽州城 —辽南京 —金中都(此时加 建离宫:北海)—元大都——明清北京
第 二 章 城 市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夏、商、周、

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 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 门前有树(影壁)——大门——前院——前堂 ——中廊——后室; 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字殿。 南北45.2m,东西32,5m。
陕 西 歧 山 风 雏 村 西 周 建 筑 遗 址
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 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 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 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 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 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过
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3.晚商: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殷虚宫殿遗址
北区—宫殿区 中区—宗教部分 南区—祭祀地区 殷墟的宫室是陆续建造的 ,并且以单体建筑沿着与子午线大体 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 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对称式的布 局方式,在商代后期宫室中已初成形状
1、社会背景:
2、都城:
1、据《汲冢周书•作洛解》记载:“城方千七百三十丈, 郛方七百里,南系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2、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市朝一夫┄”
商周时期的建都思想: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则国中之中而立宫”
宫室的组成:五门三朝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 《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
商(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历史背景: 建筑遗迹: 1).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

(二),竹木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 少数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于东北、云南林区。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 河南、陕西。 汉洛阳河南县出土的汉代仓 房,以砖砌方室较多,证明 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 在地面住宅中用砖不普及。 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 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方形 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一 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海 面各3间,但在前、左、右 三面房屋正中间砌墙,除解 决架檩传载外,火坑位置亦 可合理安排,从而形成一间 半式房屋
从支撑住宅主体的构筑方式看,上述为主要几种不同类型。 但实际上一幢完整的住宅,往往是多重构筑方式共同完成的。 如一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分布于昆明 为中心西迄大理、南至普洱、墨江、建水,东至昭通、沾 益—‘带。 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 或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为“金包银。“印”内的房 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源自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人民进行 统治的据点,城市建设首先是为他们服务。 另一方面,城市又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 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 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节 宫
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 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特点: 夯土筑基,茅草盖顶,无瓦。 结构完整。 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 布局的先驱。 实例: 考古发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 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 期宗庙、宫室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衙署区
州城扩建 水运
五代 梁汉晋周
《东京梦 华录》
《清明上 河图》
居住区
里坊制:春秋到隋唐,封闭式的城市管理制度 宋以后,里坊制解体,城市出现街巷体系
市场——商业区
坛庙建筑
3.道路系统
五、城墙
唐以后 夯土包砖包石
敌台和马面
瓮城
城楼:
七、重要实例
1.唐长安 (1)选址 (2)规划特点 A.以宫城为中心;B.街道;C.里坊;D.市场;E.园林
几个基本概念: (1)里坊(2)市场,市坊,草市(3)陪都Biblioteka 斗城秦兴乐宫遗 址
160闾里
八街九陌
未央宫 正门向北
陵邑
格局严整 宫殿居北 功能分区
晋洛阳
邙山 洛水
320里
<洛阳伽 蓝记>
六朝建康
吴晋宋齐梁 陈
龙蟠虎踞
秦淮河 长干里
2.元大都
(1)保留金中都旧城,在东北另建新城 (2)型制(三套城) (3)水系设计 (4)形制规整、分区明确、道路(胡同) (5)空间景观设计
四、城市选址
1.自然条件 水资源 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与军事上的要求
五、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河北易县 燕下都
赵邯郸
曲阜鲁城 山东临淄齐故都
地方城市:子城制度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2.城市布局
宫殿区
宫殿区(衙署区)
内容:政府机关与居住 宫殿的位置:城市中轴线 防卫性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从半坡村到明清北京
什么是城市? 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要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城市史研究什么? 1.选址 2.布局结构 3.工程建设(城防、水利)
一、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國 中国:
防卫性
西方:city (城市、市镇) 市民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特有的作用: 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
二、城市的起源
1.先有“城”后有“市”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市”进行交换的场所
2.城市产生的条件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之始
1.《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 《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 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凡士者近宫, 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城中有壮丽宫殿,复有美丽邸舍甚多..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 ——《马可波罗游记》
3、明清北京
(1)皇城为中心;(2)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3)左祖右社
梁思成先生赞美它是“都市计划的杰作” 英国城市学家培根:“也许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就是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