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

语气词语气词不仅仅位于句末,而且也有位于句首与句中的情况,句末语气词以前已经讲过,这里主要学习位于句首与句中的语气词,以下具体讲解其中的几个。
1夫(1)位于句首,表发议论,其来源为指示代词“夫”,但已经完全虚化,如:《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弗戢,将自焚也。
汉班固《东都赋》: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
《吕氏春秋·察传》:夫得言不可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2)“夫”还有一些搭配用法:A且夫:《左传·隐公三年》: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故夫:《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不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C今夫:《论语·季氏》: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史记·范雎列传》: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
D若夫:《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
2其可位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表委婉语气。
如:《左传·隐公元年》:其是之谓乎?《左传·宣公二年》:其我之谓矣!《论语·宪问》:吾其被发左衽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左传·僖公四年》: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其”字还可加重反问语气,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论语·为政》:其何以行之哉!3惟(唯、维)(1)句首A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左传·僖公三十年》: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B表希望语气《左传·僖公三十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古汉语通论(十四)

肖旭《<诗经>“言”“薄”“薄言”释义探 讨》,《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三期。
4、于:用于动词之前。多用在句中,位于主 语之后,动词之前。主要见于《诗经》。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一说:于,往,去,趋向动词。
郑笺:“于貉,往捕貉以自为裘也”“昼 尔于茅,当昼日往取茅归。” 朱熹《诗集传》:“于耜,往修田器也”。
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惟、维)
《左传》: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诗经》: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4、盖(句首语气助词)
《史记·孝文帝纪》:盖天下万物之萌生, 靡不有死。(表示发议论)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表示发议论)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 身不复鼓琴。(表示陈述原因、理由的语气) 《论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古代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主要有 “夫”“其”“唯”三个。
1、夫:
句首语气词“夫”用于提起话题,引发议论, 用于一个论点或叙述的开端,是从指示代词 “夫”发展来的。
《孟子》: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韩非子》: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国语》:夫吴之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5、也
《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 物之以息相吹也。
《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
踵为之泣。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也”表示停顿语气。
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古汉语通论(十四).

懲 蓋 薦 滅 戰
芻 穀 臘 畝 徵
從 顧 蘭 難 尔丰妇肤盖谷顾刮 画欢获几击价荐腊兰礼 怜临虏乱屡庙灭亩难农 系习县向响叶战征众昼
2、其 “其”字作詞頭,一般用於不及物動詞或 形容詞的前面。如: 既見君子,雲何其憂?(《詩經•唐風•揚之 水》)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經•邶風•北風》)
3、言、于、薄 “言、于、薄”作詞頭時,都只用於動詞 的前面。如: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周南•葛覃》)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詩經•周南•葛覃》)
(2)加強祈使語氣。如: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齊桓 公伐楚》) 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左傳•隱公三年》)
(3)加強反問語氣。如: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韓愈《答李 翊書》)
词头,词尾
詞頭、詞尾一般均不表示什麼含義,只起補充音節的作用, 位置固定。 1、有 (1)用於專有名詞的前面。如: 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書經•召誥》) 禹攻有扈。(《莊子•人間世》) (2)用於一般名詞前面。如: 予欲左右有民。(《書經•皋陶謨》) (3)用於形容詞前面。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詩經•邶風•擊鼓》)
4、然、如、爾、若 這幾個字均是詞尾,一般用於形容詞後, 和形容詞一起充當狀語或謂語。如: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晏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華侍坐》)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愛 辦 畢 蠶 嘗 稱 鬭 獨 爾 豐 婦 膚 畫 歡 獲 幾 撃 價 憐 臨 虜 亂 屢 廟 繫 習 縣 嚮 響 葉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十二 语气词 和词头、词尾
一、语
气
词
附着在句子上帮助表达各种语气的词。有句首语气 词、句中首语气词、句尾首语气词三种。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
乎 ?
1、句尾语气词
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 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用在复句末尾,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其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达推测语气。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用于祈使句中,表达祈使语气。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用于反问句中,表达反问语气。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用于句中,表达停顿语气。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 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了”。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 “矣”字 则是动态的,其中有时间动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 的基 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语气,但语气的重点一 般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乎
•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 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夫 基本用法:用于句尾,表感叹语气,但语气较低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作用,但语气的重点一般 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乎”、“哉”连用(“哉”放在“乎”后)。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用。
用于测度问句末尾。句中常有“其”、“得无”、“无乃” 等副词表达推测语气。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
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乎”并不表感叹语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 “乎”并不表感叹语气,此句含有问苍天之意)
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肯定、确认语气。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 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肯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用在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语气词——精选推荐

第十一章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语气词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只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语气词按照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可分为三类:句尾、句首、句中。
1 句尾语气词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已,乎,与(欤),邪(耶),为,哉,焉,夫,耳,者。
(1) 也“也”用在句尾,含有判断、肯定、确认的语气。
“也”的用法主要有六种:①“也”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进行判断。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
”《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
”②“也”用于叙述句,表示对所述情况深信不疑。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洛阳伽蓝记·城西》:“虽梁王兔苑,想之不知也。
”③“也”用于因果复句,表示对原因或结果的肯定。
例如:《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④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战国策·齐策》:“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孟子·离娄下》:“追我者,谁也?”韩愈《答李翊书》:“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乎”、“也”连用,表选择问)⑤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祈使等语气。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表命令)《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表禁止)陶渊明《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祈使)⑥用于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
例如:《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言也!”(2) 矣“矣”和“也”的用法完全不同。
《淮南子·说林》云:“‘也’之与‘矣’,相去千里。
”它们的差别在于:“矣”表动态,“也”表静态;“矣”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把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与现代的“了”、“啦”大致相当,“也”字则没有与之相当的现代语词。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 以兵为? 《荀子·议兵》
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列子·杨 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孟子·梁惠王上》
子(孔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阳货》
与其杀是僮,与其卖而分,孰若 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 用于感叹句,语气不太强烈, 译作“啊”。例如: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9)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庄子·外物》:“子何为者 邪?”
④ 用于反问,译成“吗”、 “呢”。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孟 子·滕文公上》
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 《庄子·盗跖》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 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 》
(6) 为
“为”(wéi)作语气词,主要 有三种用法:
②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例如: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 子·秋水》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 王下》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③ 用于特指问,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陈轸 列传》
《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 言也!”
(2) 矣 “矣”和“也”的区别: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 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 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把事物发 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 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