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浅谈概念教学中数量关系的积累——“平均分”教学片断及分析

数学2013·5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算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基础,其中,运算意义理解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将解决问题教学和运算意义紧密结合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变化。
现结合人教版“平均分”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对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结合运算意义教学,注重数量关系的原始积累片断1:“平均分”概念引入环节师:把6个橘子放在2个盘子里,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生1:一个盘子放1个,另一个盘子放5个。
生2:一个盘子放3个,另一个盘子放3个。
生3:一个盘子放2个,另一个盘子放4个。
……师:你认为哪种分法比较特殊?生4:第二种,因为两个盘子分得一样多。
师:像这样的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师:你能说说这一题是把几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吗?生5:把6个橘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
……片断2:师(出示右图):图中哪些物品是平均分的?为什么?师:你能用刚才的话说说是把什么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吗?师:牛奶不是平均分的,你有办法使它平均分吗?生1:从第三列拿2瓶到第二列。
(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动态演示)师:你能用刚才的语言完整地说说是怎么分的吗?生2:把12瓶牛奶平均分成3份,每份4瓶。
师(小结):我们在判断平均分的时候,要说清楚是把几个东西平均分,也就是分的总数;分了几份,也就是分的份数;每份几个,也就是每份数。
……分析与思考:从片断1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引出平均分概念后,没有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而是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尝试用语言表述图中三者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表述经历了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的过程,初步感知了数量间的关系。
片断2作为平均分概念的辨析和巩固环节,情境图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
分数的意义、统计图的感知、求平均数“移多补少”思想在此图中都有所渗透,从而使平均分概念得以更多的延伸。
小学数学基本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种类

小学数学基本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种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好解答应用题的正确解法,将是重要一环.在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讲明白,把类型分清楚,使学生清晰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中的数量关系,将是关键的一环。
也是为今后解答复合应用题打好基础的重要一步。
在小学教学基本类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中,可分为十一种:加法2种;减法3种;乘法2种;除法4种。
现分述如下:一、加法的种类:(2种)1.已知一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
(求和用加法)例:小明家养灰兔8只,养白兔4只。
一共养兔多少只?想:已知一部分数(灰兔8只)和另一部分数(白兔4只)。
求总数。
也就是求8与4的和。
列式:8+4=12(只)答:(略)2.已知小数和相差数,求大数。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例:小利家养白兔4只,灰兔比白兔多3只。
灰兔有多少只?想:已知小数(白兔4只)和相差数(灰兔比白兔多3只),求大数(灰兔的只数)。
也就是求比4多3的数。
列式:4+3=7(只)答:(略)二、减法有3种:1.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求剩余用减法)例:小丽家养兔12只,其中有白兔8只,其余的是灰兔,灰兔有多少只?想:已知总数(12只),和其中一部分数(白兔8只),求另一部分数(灰兔有多少只?)也就是求剩余部分。
列式:12—8=4(只)2.已知大数和相差数,求小数。
(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例:小强家养白兔8只,养的白兔比灰兔多3只(或养的灰兔比白兔少3只)。
养灰兔多少只?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3只),求小数(灰兔有多少只?)(即求比8少的数)列式:8-3=5(只)3.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例:小勇家养白兔8只,灰兔5只。
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灰兔比白兔少多少只?)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小数(灰兔5只),求相差数。
(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或灰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列式:8-5=3(只)三、乘法有2种:1.已知每份数和份数。
《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

(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单价×数量=总价〞与“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在一般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容许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完成以下几点: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觉数学。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数量关系教材中只是静态地呈现了2个例题,我在设计本课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课前安排了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好学。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
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商量,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答复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学生就找出了共同点,同时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等概念。
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在学生概括出两个数量关系,并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速度等的根底上,我又让学生总结单价怎么求,数量怎么求,速度及时间的求法,学生都表现不错,气氛非常活泼。
四、精心设计练习,开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开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稳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一般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时机,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稿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稿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_人教新课标肖浩彬老师执教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中,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培养能力,进展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把智力因素、概念的明白得和应用、推理因素看作是数学能力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而应用题教学是锤炼学生思维的“磨刀石”。
应用题教学要紧关心学生解决“想什么”和“如何样想”的问题。
苏联闻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是设法进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专门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
为了完成那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制造一种能够进行制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
”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确实是把应用题的教学过程变成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及正确判定等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进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从而摒弃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幸免了把学生教“死”的问题。
二、运用模式的“四环节”进行教学(一)明白得新知1.明白得题意。
第一要教会学生读题。
读题时要慢一些,边读边想边明白得,培养学生默读题目的适应,提高学生内部语言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预备。
2.分析数量关系。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由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同,可分两种方法,一是综合法。
由条件推向问题,即由因寻果。
二是分析法。
由问题推向条件,即由果索因。
肖老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紧采纳综合、分析的方法。
3.列式运算。
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依照四则运算判定出每一步的运算方法,列成算式。
教师在教学时,专门注意抓好明白得题意、分析思路和指导解题方法的差不多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应用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思路、采取不同解法。
4.验算与答案。
验算的方法一样有两种:一是依照题意对算式的意义和运算过程进行全面复查;另一种方法是看运算出来的结果是否与原先的数量相符,在确保整个列式和运算过程全部正确的情形下写出正确的答案。
二年级应用题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提高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 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 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1. 应用题的审题。
2. 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情境,引出应用题。
2. 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包括题干、条件和问题。
2. 教师举例说明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
3. 教师讲解审题、分析、解题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3. 教师出示多道应用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解题步骤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针对课后练习题中的错误,找出原因,进行针对性练习。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应用题的概念。
2. 教师在讲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解题步骤和技巧时,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3. 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师在讲解解题过程时,注重了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
5.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建议:1. 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4.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数学分析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通过实际的买卖活动来理解加减法的运算。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组织数学猜谜、速算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数学分析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数学分析的基础,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学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例如,在教授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数学语言的培养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准确、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和解题过程。
例如,在教授数学概念时,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概念的含义,并且要及时纠正学生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六)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六)教案详细介绍:教学目标(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运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承诺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适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差不多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运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可给5分钟时刻)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
如: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同学们通过认真摸索,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24+45=69(袋)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差不多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
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舞下,因此专门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列式:40-16=24(袋)248=3(袋)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打算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列式:40+16=56(袋)568=7(袋)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假如每天吃7袋,能够够吃几天?列式:40+16=56(袋)567=8(天)答:能够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40-36=4(千克)答:还剩4千克。
注重数量关系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

成才之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二者呈现方式、素材范围、学习内容、价值取向、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区别也非常明显。
解决问题是建立在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基础上的,而应用题的范围则窄一些。
但解决问题和应用题教学一样,离不开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二者的思维本质是一致的。
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同样可以运用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数学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对数量关系的问题重新审视,认识其数学价值,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突出数量关系的重要作用,注重数学关系教学。
一、数量关系是使学生形成解题能力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个规律可循,那就是数量关系的运用,而且运用时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在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数量关系分析透彻了,就能列出算式,正确解答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量关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难度,随着学段的增长,数量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过程,不可能在低年级一开始就接触很难的数量关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量关系具体体现在四则运算上,形成于对同一类现象的分析、比较,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
在教学中,教师可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与生活情境结合中得到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
在小学低年级,教师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其启蒙期打好基础。
在低年级数量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其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
数量关系的分析虽然是抽象的,但可以运用实物进行参与,从而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使运算的意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感性、直观的教学方法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建立起数与表象的关系,在分析、比较中找到规律,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想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不出
错,首先我们要让他们弄清楚基本的数量关系,只有将每个
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搞明白,他们解答时才能做到心中
有数,运用自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一共
有十一种:1.一已知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2.已知
小数和相差数,求大数。3、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
另一部分数。4、已知大数和相差数,求小数。5、已知大数
和小数,求相差数。6、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7、求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8、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9、
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10、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
倍。11、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以上十一种数量关系,学生较难理解有:第2种、第4
种、第10种。在教学这几部分时可多作讲解。
1.抓住关键词。每一个题目都存在的关键词。如果我们
解题时抓住它们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为分析数量关系找到
突破口。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一共、还有、
剩下、同样多、还差、比……多、比……少、平均、几倍、
增多、一半等字词展开思维。如:五年级数学课本的一道练
习题:8个工人一年可以生产机器3200,这个工厂一共有工
人210人,一年可以生产机器多少台?问题:“这个工厂一
共有工人210人,一年可以生产机器多少台?为此,启发学
生动脑思考,讨论应该求什么?从而抓住关键词,准确快速
地解决问题。
2.去掉多余条件。有时应用题给出的已知条件比较繁
杂,有的条件在求解时根本用不上,有时还会干扰学生解题
思路,是多余的无用的条件。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数
量关系时,要善于找关键词,对复杂的已知条件进行简化,
敢于消去多余条件,使需要的条件更加明晰。如:二年级数
学课本中的一道练习题:奶奶今年63岁,孙子今年8岁。8
年后,奶奶比孙子大多少岁?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求:
“奶奶比孙子大多少岁?只需要知道:“奶奶和孙子现在的
年龄”这个条件就可以了。题中“8年”是多余条件,是解
题的干扰因素,应该不管它。
3.找出隐含条件。有时应用题中,看似所给的题目缺少
已知条件,根本无法解答,其实是出题者故意将条件隐藏起
来了,没有用数字明确地告知我们。如果我们细心一点,(教
学论文 )认真地读题,找出隐藏的已知条件就可以解答了。
如:五年级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五一班的男生人数占
全班的,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多18人,问女生人数是多少?
这道题中只告诉了我们男生人数占全班的,而没有告诉女生
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条件找到隐含的条件,就是女生的
人数占全班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出对应的数量关系了。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为了使思路更清晰,常常采用画
图的方法。图形更形象直观,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
学生弄清应用题中的数量及他们的关系,还可以利用图形的
直观性和几何性来帮助分析,思考,甚至根据图形直接找出
答案。如:一个学校操场上原来一个实心花阵,现在搬走12
盆后,每行每列都少一盆,请问原来有多少盆花?如果单纯
地从文字上来理解这道题,学生就很困难,不知道这个每行
每列都少一盆是怎样的,但只要我们画出它的图形,学生理
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 ◎ ◎ ●
◎ ◎ ◎ ●
◎ ◎ ◎ ●
● ● ● ●
这样一看就明白了是少了一行和一列,既然告诉我们搬
走了12盆,那么就可以用12÷2=6 ,又因为列和行交叉的
地方少算了一盆,所以6×=42。
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时最常用的是线段图,我们
要引导学生画好。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
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要解答应用题必须先把题目告诉我
们的数量搞清楚,只有搞清楚了及它们的数量关系才能根据
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问题转化成数学算式,通过
计算进行解答。如: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
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终点
72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道题要求总路
程,但并没有告诉我们他们行了多少时间,那么我们必须要
先求到时间才行。题中只告诉我们两车在离终点32千米处
相遇,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因为乙车的速度慢一
些,这32千米实际正是它行的。那知道了:72÷48=因为甲
乙两车是同时相向而行,所以这个时间也是甲车行的时间,
甲与乙相遇时行的路程就是56×=84两地的距离是
72+84=156
在应用题教学中,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引导
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那么应用题自然迎刃而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