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解剖
(完整版)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ACA及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
Willis环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P2:PCA环池段SCA:小脑上动脉OA:眼动脉ON:视神经CNIII:动眼神经CNIV:滑车神经大脑中动脉MCA分段: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 颈内动脉2. 大脑前动脉3. Heubner返动脉4. 颞前动脉5. 外侧豆纹动脉6. MCA分叉处7. MCA膝部8. 侧裂顶部1. M1分叉前段2. M1分叉后段3. MCA膝部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5. M2段6. M3段7. M4段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9. 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ACAACA前后位1. ACA A2段;2. 胼周动脉3. 胼缘动脉;4. 皮层支ACA侧位(椎动脉造影)1. ACA A2段2. 眶额支3. 额极动脉4. 胼周动脉5. 胼缘动脉大脑后动脉PCA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脑血管解剖(动脉精华)

中央支和皮质支
中央支发自Willis环和大脑
前、中、后动脉邻近Willis
环的动脉主干上。他们几
乎垂直穿入脑实质,供应
间脑、纹状体和内囊,又
称穿动脉、纹状体动脉、
豆纹动脉。相邻中央支之
间存在解剖形态上的吻合,
但是功能上的吻合似乎要
差很多。
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
第六页,共129页。
中央支和皮质支
颈内动脉
(二)颅内段,根据走行位置分为:岩骨段、 海绵窦段、膝段、床突上段和终段五段。
C1 C2
C3
C4
C5
第二十二页,共129页。
颈内动脉
Fisher分段:颈段、岩段、破裂孔段、海绵窦 段、床突段、眼动脉段和交通动脉段,共七段
C7
C6
C5
C4
C3
C2
C1
第二十三页,共129页。
左颈总动脉造影侧位像
垂体
大脑前动脉
眼动脉
颈内动脉膝段
第三十四页,共129页。
颈内动脉的临床相关病变
颈内动脉闭塞 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初发血栓多起于颈动
脉窦或者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最为常见, 其次为虹吸部。可以出现:交叉性视神 经-偏瘫征、发作性晕厥-偏瘫征、交 叉性Hornor偏瘫征、痴呆-偏瘫征等。
第十九页,共129页。
颈内动脉
ICA颅内段及其分支
ICA颅外段
第二十页,共129页。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颈段具有以下特点:
全长没有任何分支 起始部呈梭形膨大,为颈动脉窦。颈动脉窦
为压力感受器,将感受的动脉压转为神经冲 动,调节心血管的活动以调节脑动脉压。 位置较深在,不易触摸到。
脑的血管解剖

联络纤维 连接同侧半球
各叶与回之间的纤维
投射纤维 连接皮质与皮
质下中枢的上下行纤维
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胼胝体 连接两侧半球纤维
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胼胝体
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弓状纤维
上纵束 下纵束 钩 束
扣 带
投射纤维 Projection fibers
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脑脊液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大脑水管
第四脑室 中央管
第四脑室 外侧孔 正中孔
脑室系统及脑脊液循环
心脏 颈内静脉 脑 室 第三脑室 脉 络 丛 第四脑室 侧 脑 室
上矢状窦
蛛网膜粒
蛛网膜下隙
• •
分析讨论
1. 大脑动脉环形成及生理意义,常见 变异。 • 2. 腰穿及硬膜外麻醉进针部位,穿经 层次。 • 3. 解释内囊损伤“三偏症”。
基底神经核的位置
基底神经核的位置关系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左侧基底核模式图
基底神经核
尾状核 屏状核 豆状核 壳 苍白球
纹 状 体
豆状核 纹状体 尾 状 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壳 新纹状体
纹状体为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可调节躯体运动。
髓 质 Medulla
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大脑
半球皮质的纤维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
发自颈内动 脉,沿胼胝 体沟直达胼 胝体压部的 后方,与大 脑后动脉末 稍吻合。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血循的正中矢状面观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
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医疗检查技术,通过注射对比剂进入血管,利用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方法观察和评估脑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
脑血管造影的目的
脑血管造影的目的是评估脑血管系统的异常,如动脉狭窄、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通过脑血管造影,医生可以对脑血管病变进行定位、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脑血管的解剖结构
脑血管包括大脑动脉、脑室系统、大脑静脉等。
其中,大脑动脉分为前大脑动脉、中大脑动脉、后大脑动脉。
不同的脑血管供应不同的脑区。
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方法
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利用连续的X射线拍摄,可以观察到脑血管的强化图像。
2. CT血管造影(CTA):利用CT扫描和对比剂,可以获取脑血管的三维图像,对血管病变进行评估。
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利用磁共振技术,观察脑血管的图像,可以展示血管的血流情况,并评估血管异常。
脑血管造影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自己是否对对比剂过敏;患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时,需特别注意。
脑血管造影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过敏反应、感染等,医生会在治疗前进行评估和告知。
结论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诊断和评估脑血管病变,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图文并茂】脑血管走行及分支分段解剖

【图文并茂】脑血管走行及分支分段解剖颈内动脉走形位于颈部的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向颅底走行。
再通过颅底岩骨的颈动脉管。
在破裂孔内向上走行,离开岩骨。
颈内动脉在一个标志性结构岩舌韧带的下方穿过,进入海绵窦。
在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呈“S”形弯曲。
经过一个向前的弯曲后,颈内动脉离开海绵窦,通过海绵窦顶部的硬膜环,即近端硬膜环。
此时,出海绵窦的颈内动脉有一小段走行于硬脑膜内,蛛网膜下腔之外。
颈内动脉再通过远端硬膜环,进入蛛网膜下腔。
相继发出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
在最后,颈内动脉分为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
Bouthillier分段法是较常用的颈内动脉分段法。
Bouthillier等(Bouthillier 1996)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将颈内动脉全长,按照从近端到远端的顺序分为七段,即颈段、破裂孔段、岩段、海绵窦段、床突段、眼段和交通段。
① C1段:颈段(cervical segment);② C2段:岩段(petrous segment);③ C3段: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④ C4段:海绵窦段(cavenous segment);⑤ C5段:床突段(clinoidal segment);⑥ C6段:眼段(ophthalmic segment);⑦ C7段: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颈内动脉在颈段没有分支,在颈动脉管段有颈鼓室动脉、翼突管动脉,海绵窦段有海绵窦支、脑膜垂体干等,床突上段或称脑段的分支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以及各动脉段的一些穿通支。
颈动脉管(carotid canal)位于颞骨岩部内,是颈内动脉颈颅底进入颅内的通道。
颈动脉管开始于颞骨颅底的下表面的颈动脉管外口(也称为颈动脉孔,carotid foramen),在颞骨内先向上走行,再弯曲向内上走行。
颈动脉管的颅内的出口临近破裂孔。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无删减范文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引言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技术,常用于评估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脑血管畸形和脑血管瘤等。
通过脑血管造影,医生可以观察到脑血管系统的血流动态和血管的解剖结构,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原理。
脑血管的解剖结构脑血管是指供应和排除脑的血管系统,包括供血动脉和排血静脉。
供血动脉主要有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在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合流处,形成了基底动脉环,它是脑供血的主要途径之一。
基底动脉环发出多个脑底动脉,进一步分布到大脑的各个脑区。
在脑底动脉的分支中,有饼突动脉、中大脑动脉等。
脑血管的排血静脉主要有大脑静脉、大脑桥静脉和大脑深静脉等。
它们将脑组织代谢产物和废物以及缺氧血液排出脑外。
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原理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原理基于X射线的吸收特性和血管的对比度。
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通常使用造影剂(也称为对比剂)来增加血管的对比度。
造影剂通常是一种可以在X射线中产生明显反差的物质,常用的造影剂有碘化物、钡剂等。
脑血管造影通常分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两种方式。
在DSA中,先通过一根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到靠近感兴趣区域的动脉中,然后进行X射线成像。
造影剂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和血管的形态能够被实时观察到。
通过将连续的X射线图像进行数字处理和重建,可以得到血管的高对比度图像以及血管的三维结构。
CTA是一种使用计算机对X射线图像进行重建的技术。
在CTA中,患者先接受一次或多次X射线拍摄,然后通过计算机对拍摄的多个图像进行处理和重建,血管的二维和三维图像。
CTA相对于DSA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和更低的麻醉风险。
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脑血管造影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首先,脑血管造影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位置,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动脉成形术或支架置入。
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 ACA及 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
Willis 环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P2: PCA环池段SCA小脑上动脉0A:眼动脉ON:视神经CNIII:动眼神经CNIV:滑车神经ICA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 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
| PCoAP2SCACMDZ大脑中动脉MCA分段: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颈内动脉2.大脑前动脉3.Heubner返动脉4.颞前动脉5.外侧豆纹动脉6.MCA分叉处7.MCA膝部8.侧裂顶部ACoAMGAICA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1:颈段; 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 C7:交通段1.M1分叉前段2.M1分叉后段3.MCA膝部4.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5.M2 段6.M3 段7.M4 段8.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9.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ACAACA前后位1.ACA A2段;2.胼周动脉3.胼缘动脉;4.皮层支1.ACA A2 段2.眶额支大脑后动脉PCA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脑血管解剖(动脉精华)

颈内动脉
(1)岩骨段(C5) 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 管外口起至穿过硬脑膜进入海绵窦之前止。 此段自颈动脉管外口上行,骤然转弯以近 乎水平位由后外走向前内,出颈动脉管内 口至破裂孔,向前上穿过硬脑膜,续为海 面窦段。特点:全程大部行于骨性管道内, 且通常在穿过硬脑膜进入海面窦时形成一 个正常环状狭窄。分支:颈鼓动脉、翼管 支。
颈内动脉
(5)终段(C1)
指颈内动脉参加
Willis环一段而
言。此段短,但 ACA
是颈内动脉所有
主要分支,包括 C1 后交通动脉、脉
C2
络膜前动脉、大 脑前动脉和大脑
MCA
中动脉均由此段
发出。
C4 C3
颈内动脉入颅路径(后面观)
海绵窦
颈内动脉 海绵窦部
颈内动脉 岩部
颈内动脉颈部
颈内静脉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侧面观)
脑动脉血管解剖
脑动脉系
人脑血供非常丰富, 左心室每分钟排血 量为5000ml,其中 供应脑部的血液为 750-1000ml,占全 身供血量的20%。
脑动脉两大体系
颈内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系
颈外动脉
脑动脉系的特点
脑动脉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然 后再回绕到脑的背侧面。
脑动脉可以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或回旋支与旁中 央支)两类分支。皮质支与中央支之间吻合甚少, 但皮质支与皮质支之间,中央支与中央支之间却存 在较多的吻合,不过前者吻合丰富,后者吻合相对 较差。
颈内动脉的临床相关病变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 )为颈内动脉海面窦段破裂造 成的结果,多由外伤引起。动脉破裂后, 同时造成海绵窦内皮相继破裂,动脉血涌 入海绵窦造成海绵窦内压力增高,导致眼 静脉、大脑中静脉及脑膜中静脉血液回流 障碍,同时海面窦内神经受压。出现:搏 动性突眼(眼静脉逆流)、视力障碍(眼 压升高)、眼外肌麻痹(III、IV、VI神经受 累)、面部感觉障碍(V神经受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FMRI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溶 栓治疗的价值
••
常规MRI、CT对于脑梗死6h后的诊断 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对于最有治疗机会的 梗死后6h内,这些方法的使用表现出其局 限。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的 诊断和治疗中有其特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FMRI
•• 明确病变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是新发性还是 陈旧性,是持续性还是短暂性,只有对于新发 的持续性缺血性中风才可以进行溶栓治疗 明确病灶是否有缺血半暗带,有缺血半暗带才 有溶栓的价值 明确发生溶栓后出血的危险性 DWI/PWI明显优于传统的MRI和常规CT
P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原理
•• PWI是利用快速增强扫描技术,根据造影剂信号 强度改变的大小描述脑组织灌注情况 通常用脑血流(CBF)、脑血容量(CBV)平均 通过时间(MTT)参数来表达 rCBV是最直观的指标 在急性脑梗死发作早期,PWI显示病灶中心血流 灌注严重减少,而周围血流灌注逐渐增加。
10
1
2
3
小时
脑血流与缺血损伤的关系
••
45 无症状性 血流减少 25 10 低灌注 缺血症状 缺血半暗带 缺血核心
脑缺血影像检查
• • 脑缺血的三个阶段
血流下降
细胞功能异常
组织结构破环
影像检查与缺血阶段
脑血流 —— 大血管:MRA,CTA,DSA 微循环:脑灌注MR,PET,ECT 细胞功能——脑弥散MR:细胞膜钠钾泵功能异常 MRS:细胞代谢异常 组织结构——Flair, T2
急性脑缺血的影像检查
••
急诊临床评估 平扫CT
CTA 脑卒中MRI •DWI •FLAIR •梯度回波T2* •2D PC MRA •灌注成像 •T1增强扫描
一般MRI DWI FLAIR 2D PCMRA
选择治疗方案 静脉或动脉t-pA 神经保护 抗凝剂 处理高血压 保守治疗/ASA
CT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
••
DSA
••
传统MRA的不足
••
饱和效应(慢血流,远端血管,信号降低, 消失) 失相位效应(湍流:狭窄远端,分叉处, 无信号) 长的扫描时间
••
••
CE-MRA的临床应用
••
几乎所有的大血管系统可利用CEMRA成 像,最常见的包括颅外颈动脉,胸腹主动 脉及其主要分支及外周动脉
正常超声图像
••
颈内动脉狭窄
••
严重病变的超声图像
••
RMCA
••
血管成像方法
CTA:受操作人员技术影响,周围骨质剪影处 理困难,可观察血管外情况 MRA:间接成像,无创,图像细腻,成熟筛 选技术 DSA:真实血管成像,金标准,可进一步介入 治疗
••
CTA
••
••
••
MRA
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原理
••
DWI是基于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 在体外对组织水的移动能力进行测量的一 种手段 ADC值反映的是水分子在组织内的弥散运 动能力 DWI图像的获得可通过测量近似弥散系数 (ADC)来完成
DWI图像
••
弥散运动相对快的区域(如csf)暗于正常 脑组织,正常脑组织暗于比正常弥散更慢 的脑缺血损伤区
头CT
••
头颅MRI
• •
常规MRI(T1、T2和质子相)在脑缺血发生的数小时内能发现病 灶的不到50%;
DWI在症状发生的数分钟就可以发现缺血区(敏感性88-100%, 特异性95-100%),PWI可以对脑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测量;
缺血半暗区—DWI和PWI mismatch?超出溶栓时间窗的患者是否 还可以接受溶栓治疗?在某些情况下,DWI显示的缺血区也是可 逆的; 局限:对急性颅内出血的发现不能令人满意;时间长、费用高、 有心脏起搏器或金属物植入的无法检查。
脑梗死超急性期DWI
••
DWI图像上呈高信号 ADC图像上呈低信号 随梗死时间的延长,DWI信号强度呈下降 趋势,而ADC值呈上升趋势。
脑梗死
•• DWI反映的是细胞毒性水肿 T2WI反映的是血管源性水肿,血管源性水肿的 出现比细胞毒性水肿的出现晚6-12h CT反映的是脑组织的坏死和水肿 6h内在病灶的确认上,DWI明显优于头颅CT和常 规MRI。
脑梗死的CT影像表现
••
CT早期脑梗征象
溶栓治疗的要求,影响治疗决定; • • 包括以下表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提示该 区域有栓塞或血栓形成;皮层或豆状核灰白质 分界模糊(特别是岛叶外侧缘);脑沟消失 (水肿或占位效应);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梗塞约82%(?)在症状出 现6小时内可以发现上述早期征象,提示预后可 能不良; 如果头颅CT有分布广泛的早期脑梗征象(>1/3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 出血的危险增加。但如果发病时间明确在3小时 以内,还是推荐进行溶栓治疗。
DWI高信号疾病
••
偏头痛 脑脓肿 脑肿瘤 多发性硬化等 与急性脑梗死鉴别: DWI病灶更亮一些, ADC值却没有下降
ADC/DWI
••
判定脑梗死的分期,以决定是否进行溶栓 治疗 急性脑梗死:病灶区ADC值下降,DWI上 出现高信号 亚急性期、慢性早期:ADC值开始回升, DWI图上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高信号
••
颅内前组动脉造影
••
••
••
••
••
••
••
大脑中动脉
••
大脑中动脉的皮质分布
••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
大脑中动脉的功能分布
••
MCA分段
••
••
MCA
••
MCA
••
MCA
••
MCA
••
ACA分段
••
ACA
••
ACA分布区
••
大脑前动脉的皮质分布
••
大脑前动脉的功能分布
脑梗塞的MR表现
• • 梗塞后数分钟:脑弥散和灌注MR显示缺血 6小时:T2像可见高信号,T1等信号,灰白 质交界面模糊不清 24小时-3天:水肿明显,长T1长T2信号,增 强扫描可见血管强化 亚急性期:水肿更明显,占位加重,脑回样 强化,脑回样T1高信号 慢性期:与脑脊液信号相似,T2像边缘可有 低信号
••
••
••
••
脑动脉体系
••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动脉体系
••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 (右侧)
••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 (左侧)
••
正常颈外动脉DSA表现
••
正常椎动脉DSA表现 (左侧)
••
正常椎动脉DSA表现 (右侧)
••
脑血管DSA时项 (动脉期)
••
脑血流量与脑血流阈
••
CBF
脑缺血
电衰竭阈 值
脑缺血
膜衰竭阈值
脑梗死
影像表现、CBF和脑组织改 变的关系
•• 影像学 血流量
正常
50-55
急性脑缺血
正常
TIA
脑梗死
(ml ·100mg ·min)
/ PENUMBRA
25
20
15
8
脑组织
正常
血流
异常
细胞 电衰竭 膜衰竭 死亡
血液动力学改变
•rCBF=rCBV/MTT, •
••
••
大脑后动脉分布区
••
大脑后动脉的皮质分布
••
大脑后动脉的皮质分布
••
大脑后动脉的皮质分布
••
大脑后动脉的功能分布
••
PCA
••
卒中辅助检查
• • 1. 脑结构学检查(CT、 MRI) 2. 脑血管检查(Dupplex、 TCD、CTA、MRA) 3. 灌注影像检查(CT-P、 MR-PWI) 4. 其他脑影像检查
ADC变化与临床
••
ADC变化与临床症状及血管再通不平行 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分钟ADC值下降,若 大脑中动脉在闭塞30分钟内再通,则ADC 值可在1h内恢复正常;再通后2.5-4h, ADC值又再次出现下降;而实验动物的体 征却在进行性好转 72h时ADC值可再次正常化。若闭塞30-60 分钟再通,则72hADC值不能完全恢复
脑血管DSA时项 (毛细血管期)
••
脑血管DSA时项 (静脉期)
••
脑血管DSA时项 (静脉窦期)
••
Willis环
••
构成: 经前交通动脉连接双侧前循环 经后交通动脉连接前后循环
Willis环
••
••
WILLIS环:
••
脑动脉病变的病理学
••
颈总动脉造影
••
••
ICA分段:
卒中辅助检查
•• 1. 脑结构学检查(CT、 MRI)
2. 脑血管检查(Dupplex、 TCD、CTA、MRA)
3. 灌注影像检查(CT-P、 MR-PWI) 4. 其他脑影像检查
头颅CT
••
头颅CT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颅内出血,有助于 鉴别出现神经系统体征的非脑血管病,如脑肿 瘤; 头颅CT对于怀疑脑血管病的患者应作为首选 的影像学诊断手段; 头颅CT对于脑血管病早期或较小的皮层或皮 层下梗塞不敏感,尤其是后颅窝病变;除非怀 疑肿瘤、炎症或行CTA,增强扫描一般意义不 大。
急性期脑梗死
••
急性期脑梗死
••
卒中辅助检查
• 1. • 脑结构学检查(CT、 MRI)
2. 脑血管检查(Dupplex、 TCD、CTA、MRA)
3. 灌注影像检查(CT-P、 MR-PWI) 4. 其他脑影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