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及止凝血检验练习题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考试资料(强化练习)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考试资料(强化练习)1、单选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查试验是()A.BT与PTB.BT与BPCC.PT与APTTD.AFIT与BPCE.BT与CT正确答案:C2、判断题TXB2与6-(江南博哥)酮-PGF1aELISA法测定中,OPD显色常选择的比色波长为475nm。
()正确答案:错3、问答题简述纤溶酶原的激活途径。
正确答案:纤溶酶原主要通过以下3条途径激活:①内激活途径:主要是通过内源凝血系统的有关因子裂解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的过程。
FⅫ经接触激活成为FⅫa,后者使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能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此是继发性纤溶理论基础;②外激活途径:主要是指t-PA和u-PA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过程,t-PA和u-PA受PAI-1及PAI-2的抑制,它们之间的作用激活、抑制调节着纤溶系统,此是原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③外源性激活途径:药物依赖途径,激活纤溶系统的制剂如SK、UK、重组t-PA(rt-PA)注入体内,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此是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4、填空题作为辅助因子参与凝血的因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TF;因子Ⅴ;因子Ⅷ;HMWK5、多选有关血小板聚集试验哪些说法是对的()A.血小板聚集试验最常用的是比浊法B.不同浓度的诱聚剂对血小板聚集曲线无明显影响C.记录仪记录的血小板透光度变化就是血小板聚集曲线D.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聚集率下降E.脑梗死、高脂饮食、吸烟等聚集率增加正确答案:A, C, D, E6、多选纤溶酶原激活物包括()A.t-PAB.u-PAC.SKD.凝血酶原E.PK正确答案:A, B, C7、填空题先天性XⅢ缺乏症,纯合子型者FXⅢα∶Ag______,FXⅢβ∶Ag_________。
正确答案:明显减低;正常8、多选关于血栓前状态的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的变化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血管内皮细胞坏死B.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C.凝血因子含量减低或活性减弱D.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E.纤溶成分含量减低或活性减弱正确答案:B, D, E9、单选?患者,男性,35岁,入院时呈半昏迷状态。
凝血功能试题及答案

凝血功能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凝血因子Ⅷ主要在哪个器官合成?A. 肝脏B. 脾脏C. 肾脏D. 心脏答案:A2. 以下哪个不是凝血因子?A. 纤维蛋白原B. 钙离子C. 血小板因子D. 凝血酶原答案:B3. 凝血酶原复合物主要包括哪些因子?A. 因子Ⅱ、Ⅶ、Ⅸ、ⅩB. 因子Ⅰ、Ⅱ、Ⅴ、ⅩC. 因子Ⅲ、Ⅶ、Ⅸ、ⅩD. 因子Ⅴ、Ⅶ、Ⅸ、Ⅹ答案:A4. 以下哪个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A. 因子ⅢB. 因子ⅦC. 因子ⅪD. 因子Ⅻ答案:D5. 以下哪个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A. 因子ⅢB. 因子ⅦC. 因子ⅪD. 因子Ⅻ答案:B二、多选题1. 以下哪些是凝血因子的激活形式?A. 因子ⅡaB. 因子ⅤaC. 因子ⅩaD. 因子Ⅺa答案:ABC2. 以下哪些是凝血过程中的负反馈机制?A. 蛋白C系统B. 蛋白SC.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D. 抗凝血酶答案:ACD3. 以下哪些是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A. 维生素KB. 血小板数量C. 凝血因子活性D. 抗凝血药物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最终产物。
(错误)2. 抗凝血酶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之一。
(正确)3.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促进凝血。
(正确)4. 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Ⅷ的合成所必需的。
(正确)5. 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都会导致因子Ⅹ的激活。
(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参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到受损血管壁的胶原蛋白上,激活后释放出多种因子,如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因子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2. 描述一下凝血酶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它能够将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形成稳定的血栓。
同时,凝血酶还能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聚集,进一步稳定血栓结构。
《临床检验基础》期末复习题(第三至第四章)

《临床检验基础》期末复习题(第三至第四章)第三章血栓和止血一般检验(一)、A1型题(标准型)1.血小板聚集是指:A.血小板与红细胞、白细胞的相互粘附B.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粘附C.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的粘附D.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粘附E.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红细胞、白细胞的相互粘附2.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是: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B.血小板第3因子(PF)3)C.血小板第4因子(PF4D.血小板促生长因子(PDGF)E.血小板生长素(TPO)3.下列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哪一种最强:A.ADPB.肾上腺素C.凝血酶D.TXA2E.胶原4.血小板α颗粒内容物为:A.Fg、vWF和ADPB.Fg、vWF和ATPC.Fg、vWF和β-TGD.Fg、β-TG和5-HT和5-HTE.Fg、PF45.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FⅪB.激活FⅫC.提供ADPD.提供血小板第3因子E.提供FV6.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作用是:A.参与血块收缩B.参与粘附反应C.参与释放反应D.参与聚集反应E.参与凝血7.参与初期止血的基本因素为:A.血管、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B.血管、血小板C.凝血因子、血小板D.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E.凝血因子、血小板和抗凝物质8.活化蛋白C主要能灭活下列哪些因子:A.FⅤa和FⅧaB.FⅦa和FⅩaC.FⅨa和FⅪaD.AT-ⅢE.HC-Ⅱ9.下列物质哪一种有利于止血:A.PGI2B.t-PAC.AT-ⅢD.PAIE.肝素10.用罗马数字Ⅰ-ⅩⅢ表示凝血因子,其中缺下列哪一因子:A.因子ⅥB.因子ⅢC.因子ⅣD.因子ⅤE.因子ⅩⅢ11.在凝血过程中,哪几种因子形成复合物发挥作用:、Ca2+A.FⅪa、FⅧa、PF3、Ca2+B.FⅩa、FⅤa、PF3C.FⅨ、FⅧ、FⅡ、磷脂、Ca2+D.FⅢ、FⅡa、F Ca2+E.FⅩa、FⅤa、FCa2+12.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ⅩD.因子ⅫE.因子Ⅸ13.抑制凝血酶活性最主要的物质是:A.抗凝血酶ⅠB.抗凝血酶ⅡC.抗凝血酶ⅢD.抗凝血酶ⅣE.抗凝血酶Ⅴ14.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是下列哪一组:A.因子Ⅺ、Ⅸ、ⅩB.因子Ⅻ、Ⅺ、PK、HMQKC.因子Ⅰ、Ⅴ、Ⅷ、ⅩⅢD.因子Ⅲ、ⅩE.因子Ⅳ、Ⅶ15.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作用的因子是: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ⅩD.接触因子E.凝血酶16.内、外凝血系统形成凝血活酶都需要哪种凝血因子:A.FⅦB.FⅩC.FⅧD.TFE.FⅫ17.在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除钙离子外,还需要哪种凝血因子:A.FⅫB.FⅫaC.FⅩⅢD.FⅩⅢaE.FⅩa18.下列哪项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A.TFPIB.FDPC.TFD.vWFE.D-二聚体19.决定出血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是下列哪项:A.因子Ⅰ减少B.因子Ⅲ减少C.因子Ⅹ减少D.因子Ⅻ减少E.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20.出血时间延长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血友病AB.血友病BC.血友病C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过敏性紫癜21.出血时间正常可见于:A.因子Ⅷ缺乏症B.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C.血小板功能异常D.血管性血友病E.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22.出血时间测定是反映下列哪一对主要矛盾的平衡关系:A.PGI2-TXA2B.cAMP-cGMP C.凝血酶和纤溶酶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2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的因子为:A.FⅠ、FⅡ、FⅤ、FⅦ、FⅩB.FⅠ、FⅡ、FⅢ、FⅤ、FⅧC.FⅤ、FⅦ、FⅧ、FⅨ、FⅩD.FⅩ、FⅪ、FⅫ、FⅩⅢE.FⅡ、FⅦ、FⅧ、FⅨ、FⅪ24.白陶土可激活的凝血因子是:A.ⅠB.ⅡC.ⅢD.ⅩE.Ⅻ25.肝素治疗时,APTT一般维持在正常对照的多少倍比较合适:A.0.5~1.0B.1.5~3.0C.3.5~4.5D.5.0~6.0E.6.5~7.526.患者PT15秒/对照13秒,APTT36秒/对照35秒。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测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测试题1、单选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主要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A.黏附功能B.血块收缩功能C.聚集功能D.凝血功能E.分泌功能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血小(江南博哥)板膜糖蛋白Ⅰb与血小板Ⅸ形成复合物,是vWF的受体,参与血小板的黏附反应。
2、单选凝血因子中不是蛋白质的是().A.ⅢB.ⅣC.ⅦD.PKE.HMWK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因子Ⅳ是Ca2+。
3、单选在正常凝血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能形成复合物().A.因子Ⅸa,Ⅷa,磷脂,Ca2+B.因子Ⅲ,ⅦA.Ca2+C.因子Ⅹa,Ⅴa,磷脂,Ca2+D.因子Ⅻa,Ⅺa,Ⅸa,Ca2+E.血小板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多成分酶复合物的形成:由酶一辅因子一底物组成的复合物称为多成分酶复合物,磷脂可增加反应物在局部的浓度,并提供酶促反应表面,活化血小板能提供凝血因子在体内反应的表面。
这些多成分酶的复合物如因子Ⅸa、Ⅷa、血小板、Ca2+;因子Ⅶ、TF、血小板、Ca2+;因子Ⅹa、Ⅴa、血小板、Ca2+。
4、单选AT的抗凝血酶活性在下列何种因素的作用下达2000倍以上().A.肝素B.VitKC.血栓调节蛋白D.蛋白S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肝素作用于AT的赖氨酸残基,从而大大增强AT的抗凝血酶活性,可达2000倍以上。
5、单选接触凝血因子为().A.Ⅰ、Ⅴ、Ⅷ、ⅩⅢB.Ⅱ、Ⅶ、Ⅸ、ⅩC.Ⅰ、Ⅱ、Ⅷ、Ⅹ、ⅢD.Ⅺ、Ⅻ、PK、HMWKE.Ⅲ、Ⅴ、Ⅸ、Ⅹ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FⅩ。
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FⅠ、FⅤ、FⅧ、FⅩⅢ。
6、单选纤溶酶原激活途径的外源性激活途径主要是指().A.内源凝血系统的有关因子裂解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的过程B.外源凝血系统的有关因子裂解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的过程C.t-PA和u-PA使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的过程D.药物如链激酶和尿激酶等注入体内使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当血液凝固时,纤溶酶原大量吸附于纤维蛋白网上,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激活成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
血小板练习题

血小板练习题血小板练习题一:血小板的功能和形成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片段,主要功能为止血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成和功能涉及多个步骤和因素。
1. 血小板的形成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
在骨髓内,巨核细胞会经历一系列的分化和成熟过程。
最终,成熟的巨核细胞会释放出大量的血小板入血液。
2. 血小板的功能- 止血作用: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聚集物。
这些血小板会释放出多种物质,如血小板因子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促进血凝块形成,从而止血。
-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血小板会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形成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结合物。
这种结合物可以起到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的作用,防止血管破裂和出血。
血小板练习题二:血小板计数与疾病血小板计数是一项常规的血液检查指标,可以反映血小板数量的多少。
正常成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异常与一些疾病密切相关。
1. 血小板计数过低(血小板减少症)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或难以停止的出血。
一些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过低的原因包括:- 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
-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应用一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 骨髓转移瘤:某些肿瘤扩散到骨髓可以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
2. 血小板计数过高(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增加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导致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
引起血小板计数过高的原因包括:-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炎症或感染:炎症反应会导致血小板增多。
- 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增加。
血小板练习题三:血小板相关疾病常见症状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疾病是指与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包括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题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题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栓的主要成分?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纤维蛋白2.止血过程中,首先发生的是?A.血小板聚集㈠尸B.凝血因子刈激活C.凝血酶原激活D.纤维蛋白原分解3.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凝血途径?A.凝血因子XnT凝血因子XIT凝血酶原激活T纤维蛋白原分解T纤维蛋白B.凝血因子刈一凝血因子X一凝血酶原激活一纤维蛋白原分解T纤维蛋白C.凝血因子刈一凝血因子XlT凝血酶原激活T纤维蛋白原分解一纤维蛋白+D.二聚体+凝血因子VD.凝血因子XnT凝血因子XT凝血酶原激活T纤维蛋白原分解T纤维蛋白+D-二聚体+凝血因子V卜确洛案)4.下列哪种物质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A.红细胞B.血小板C.凝血因子D.纤维蛋白5.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栓的主要成分?A.红细胞B.纤维蛋白C.血小板D.胆固醇6.关于止血检测,下列哪一项说法错误?A.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凝血因子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纤维蛋白在止血过程中不起作用,D.红细胞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7.以下哪种疾病与血栓形成关联密切?A.贫血8.高血压C.炎症D.心脏病(;8.下列哪个组织或器官最容易发生血栓形成?A.肝脏B.心脏C.大脑(正确D.肾脏9.止血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A.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块收缩:B.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块溶解C.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块成熟D.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块成熟和组织修复10.下列哪种物质在止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ID.纤维蛋白原11.一青年男性,突然右下肢疼痛,水肿,患肢皮肤颜色发暗但无皮损,皮温略高,足背动脉有搏动。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都正常,根据病人表现,可认为病人发生了A,右下肢动脉堵塞B•右下肢静脉堵塞(C-右下肢动、静脉都有堵塞D•双下肢静脉堵塞E•右下肢有炎症12•经探查,其右侧大隐静脉有血栓形成。
习题------止血、血栓与凝血检验

习题------止血、血栓与凝血检验一、名词解释1、内源性凝血2、血液凝固3、PT4、APTT5、TFPI6、原发性纤溶症二、选择题(一)单向选择1、不属于凝血酶的作用是()。
A. 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B. 激活因子ⅩⅢC. 加速因子Ⅶ复合物与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D. 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稳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E. 使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单体2、正常机体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液流动快B.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C.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D. 有抗凝物质存在E. 血管内膜损坏暴露出胶原纤维3、下列哪种情况不能延缓和防止凝血()。
A. 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B. 血液置于硅胶管中C. 血液中加入肝素D. 血液中加入维生素K E. 血液放在较低的温度下保存4、下列哪项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
A. 由因子Ⅲ发动B. 所需时间较内源性凝血途径短C. 不需要钙离子参D. 需要因子Ⅶ参与E. 由因子Ⅴ发动5、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
A. 抗凝血酶ⅠB. 抗凝血酶Ⅲ和肝素C. 氯化钠D. 肝素E. 白蛋白6、使血小板聚集第二时相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物质是()。
A. 外源性的ADP B. 血小板内的cAMP C. 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D. 外源性的cAMP E. 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的ADP7、下列凝血因子中,除哪个外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A. 因子ⅡB. 因子ⅨC. 因子ⅩD. 因子ⅪE. 因子ⅩⅢ8. 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 ( )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B.因子Ⅻ被激活C.血小板破裂D.凝血酶的形成9. 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A.血小板破裂B.血管紧张素增加C.肾素分泌增加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 引起血块回缩的因素是 ( )A.纤维蛋白B.血小板收缩蛋白C.凝血酶D.肝素11. 血小板聚集的第一时相由下列哪一种因素所引起 ( )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TPC.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D.受损伤组织释放ADP12. 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 ( )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因Ca2+是否起作用而不同13. 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 ( )A.因子ⅠB.因子ⅡC.因子ⅣD.因子Ⅹ14、下列哪项不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A、血管壁结构异常B、过敏性紫癜C、单纯性紫癜D、血友病E、血管性血友病15 B型题A、出血时间测定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C、血小板无关免疫球蛋白测定D、凝血时间测定E、血浆纤维蛋白肽测定17、了解内源性凝血系统()18、用于ITP的诊断()19、用于VWD的诊断()20、了解血小板的功能和数量()C型题A、血管性血友病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2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22、出血时间延长()23、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24、凝血时间延长()A、血友病甲B、血管性血友病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25、APTT延长()26、PT延长()27、BT延长、血小板代数增多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ITPB、SLEC、AAD、TTPE、慢粒白血病慢性期16、下列哪项血块收缩试验不减低:()A、ITPB、ⅩШ因子缺乏症C、血小板无力症D、红细胞增多症E、多发性骨髓瘤(二)多项选择1. 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 )A.Ca2+-C.ADPD.ATPE.肾素2.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 )A.柠檬酸盐B.抗凝血酶IC.肝素D.维生素KE.抗凝血酶Ⅲ3. 成人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 ( )A.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小B.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大C.红细胞核逐渐消失D.红细胞核变大E.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4. 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是 ( )A.除掉纤维蛋白原B.除掉血浆中的Ca2+C.增强肝素的抗凝D.降低凝血酶的活性E.阻断凝血酶激活因子Ⅹ5.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 ( )A.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使局部血管收缩的物质B.在损伤处血小板粘聚C.形成止血栓D.促进血液凝血E.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6. 关于内源性凝血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A.胶原组织损伤首先激活因子ⅫB.参与凝血步骤比较多C.所需时间较外源性凝血长D.许多环节有Ca2+参与E.不需因子Ⅱ参加7. 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 ( )A.纤维蛋白降解B.因子Ⅰ降解C.能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D.纤维蛋白降解后不再凝固E.纤维蛋白降解后能凝固8. 肝素抗凝的作用机制是 (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C.抑制血小板的粘聚和释放反应D.抑制因子Ⅹ的激活E.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三、判断正误题1、内源性凝血过程是由因子Ⅹ激活而开始的。
医学检验凝血试题及答案

医学检验凝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凝血因子?A. 纤维蛋白原B. 凝血酶C. 血小板D. 凝血因子VIII2. 凝血过程中,哪个因子的激活标志着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A. 凝血因子XB. 凝血因子IXC. 凝血因子XIID. 凝血因子VII3.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促进血液凝固B.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C. 溶解纤维蛋白D. 激活凝血因子二、填空题4.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将______转化为______。
5. 抗凝血酶的主要功能是抑制______和______等凝血因子。
三、简答题6. 简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
7. 描述一下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四、论述题8. 论述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五、计算题9. 如果一个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为15秒,对照组的PT为12秒,计算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C二、填空题4.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5. 凝血酶;因子Xa三、简答题6.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包括:启动速度快,依赖于组织因子(TF),在血管损伤时迅速激活,主要发生在血管外表面。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全身性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失衡,导致微血管内广泛性血栓形成,同时伴有出血倾向的临床综合征。
四、论述题8.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等。
其重要性在于维持血液流动性和防止不必要的血栓形成,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五、计算题9. INR = (患者PT / 对照组PT)^(ISI的倒数),其中ISI是国际敏感性指数。
假设ISI为1,则INR = (15 / 12)^(1) = 1.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血小板及止凝血检验练习题第一部分习题一、名词解释1.出血时间2.血小板聚集试验3.血小板生存时间(PST)4.活化蛋白C 抵抗5.过敏性紫癜6.原发性纤溶二、简答题1.简述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哪些疾病?3.何为血栓前状态?有何病理性变化?4.简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简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论述题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3.试述血友病的实验诊断步骤。
4.试述肝病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6.诊断DIC 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各有哪些?7.试述血友病A 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17 182.下列哪项疾病属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A.血小板减少症B.血小板无力症C.巨大血小板综合征D.ITP E.MDS 继发血小板功能异常183.ITP 的诊断标准包括A.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B.脾不肿大或轻度肿大C.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D.PAIg增多E.骨髓巨核细胞均为成熟细胞184.目前“凝血常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A.APTT B.vWF:Ag测定C.PTD.TT E.Fg定量测定185.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有意义的试验是A.白细胞计数B.血小板计数C.出血时间D.纤维蛋白原定量E.血浆D-Dimer 定量第二部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BT主要反映毛细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皮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收缩功能、血小板数量与功能、血管周围绳索缔组织万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等。
2.在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中加入不同种类、不同同浓度的激活剂,如ADP、胶原(collagen,COL),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等,由于血小板聚集,导致PRP 的浊度降低,透光度增加,血小板聚集仪可以通过连续的光电迅号转换而将血小板的聚集过程记录并以聚集曲线显示,自动计算出血小板聚集曲线的斜率,不同时间的聚集百分率和最大聚集率等参数。
3.血栓素B2(TXB2)和丙二醛(MDA)是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化酶途径的稳定代谢产物,阿司匹林能不可逆性地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使TXB2和MDA合成受阻,直至骨髓生成新的血小板才能重新恢复环氧化酶活性。
通过观察单次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TXB2或MDA 生成恢复至服药前水平的时间,可以反映PST,健康人PST 一般为7~12天。
4.在正常人血浆中加入APC 后,由于APC 可使FVa 和FⅧa 灭活,故可使APTT明显延长。
若在待测血浆中加入APC 后,其APTT不延长或延长不明显,则称为APC-R。
引起APC-R 的原因可能是:①存在APC 的抗体;②存在APC 的某种抑制物;③蛋白S 缺乏;④由于基因突变等导致FVa 和FⅧa 不被APC 灭活;⑤某种尚不明确的机制。
因此,检测APC-R 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意义。
5.也称许兰-亨诺综合征(Schonlein-Henoch syndrome)。
一种变态反应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全身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导致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6.原发性纤溶:由t-PA 或u-PA 激活PLG 转变为PL 所引起的纤维蛋白(原)溶解过程为原发性纤溶。
二、简答题1.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致聚剂,血小板发生聚集,血浆浊度减低,透光度增加。
将此光浊度变化记录于图纸上,形成血小板聚集曲线。
2.①血小板无力症(thrombosthenia),亦称Glanzmamm病;②巨血小板综合征,亦称Bernard-Soulierz 综合征;③贮藏池病(storage pool disease);④血小板第3因子(PF3)缺乏症,亦称血小板病(thrombopathia)。
3.血栓前状态也称血栓前期,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和备液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反映: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②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③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④抗凝蛋白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⑤纤溶成分含量减低或活性减弱;⑥血液黏度增高或血流减慢等一系列的病理状态。
4.①PAIG 增高:见于ITP、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次输血、输血后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Evan’s 综合征、良性单株丙球蛋白血症等。
90%以上ITP 患者的PAIg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IgA和PAC3,则阳性率可高达100%。
②观察病情:经治疗后,ITP 患者的PAIg水平下降;复发后,则又可升高。
5.①原理:应用抗血小板膜GPIb、GPⅡ和GPⅢa 单抗与受检血小板膜相应糖蛋白特异反应的原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相应GP 的含量。
②临床意义:GPIb 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三、论述题1.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所引起有止血功能缺陷。
常用的筛检试验包括出血时间(BT)和血小板计数(PLT)。
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BT 和PLT 都正常:除正常人外,多数是由于单纯血管通壁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所致的血管性紫癜,如过敏性紫癜、遗传性(2)BT 延长和PLT 减少:多数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3)BT 延长和PLT 正常:多数是由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或血管性血友病(Vwd)、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其中vWD通常在口服阿司匹林后出现出血时间延长。
(4)BT延长和PL增多: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2.二期止血缺陷是指血液凝固和纤溶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常用的筛检试验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APTT和PT都正常:各种血栓止血改变处在代偿阶段,若临床表现出较明显的延迟性出血,则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2)APTT延长和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和获得性因子Ⅷ、Ⅸ、Ⅺ缺乏症等。
(3)APTT时间正常和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致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
(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的凝血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V、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等所谓的联合因子缺乏,但更多的还是存在血液凝固调节有异常。
3.①筛检试验:APTT延长,PT正常。
②纠正试验:STGT及其纠正试验。
延长的STGT 能被正常BaSO4吸附血浆和正常血浆和正常血浆纠正,而不被正常血清纠正者为因子Ⅷ缺乏;能被正常血清和正常血清和正常血浆纠正,而不被正常BaSO4吸附血浆纠正者为因子Ⅸ缺乏;正常血清、正常血浆和正常BaSO4吸附血浆三者均能纠正者为因子Ⅺ缺乏(目前纠正试验临床上已很少用)。
③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因子活性(Ⅷ:C、Ⅸ:C 和Ⅺ:C)S 检测是常用的确诊试验,依此可将各因子缺乏症分为重型(<1%)、中型(1%~5%)、轻型(5%~25%)和亚临床型(25%~45%)。
④凝血因子抗原含量检测:因子抗原含量(Ⅷ:C Ag、Ⅸ:Ag和Ⅺ:Ag)减低或正常。
结合因子促凝活性可分为CRM+(活性和抗原同步降低)和CRM—(活性降低,抗原不降低)。
⑤排除试验:做BT 和vWF:Ag 检测均正常基本可以排除vWD;做复钙交叉试验可被纠正,提示重、中型凝血因子缺乏;而轻型、亚临床型凝血因子缺乏以及存在因子抑制物(尤其因子Ⅷ抑制物)时不能纠正。
⑥基因分析:均表现异常。
4.肝病出血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一期止血、二期止血、纤溶亢进和血小板异常等方面,但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合成减少:当肝细胞受损或坏死时,盾细胞合成凝血因子9除Ca2+和组织因子外的其他凝因因子)和抗凝蛋白(抗凝血酶、肝毒辅因子Ⅱ、蛋白C、蛋白S 等)的能力减低,这些因子或蛋白的血浆水平降低,导致凝血和抗凝机制紊乱。
②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消耗增多:肝病常并发原发性纤溶或DIC,此时血浆中纤溶酶水平增高,纤溶酶不仅可以水解纤维蛋白(原),而且可以水解多个凝血因子(因子Ⅶ、Ⅸ、Ⅹ、ⅩⅢ、),同时也消耗了大量抗凝蛋白。
因此,这些因子或蛋白的血浆水平进一步降低。
③异常抗凝物质和血FDP 增多:肝病时,肝细胞合成肝素酶的能力减低,使类肝素抗凝物质不能及时被灭活而在循环血液中积累。
此外,高纤溶酶血症致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的FDP 水平增高。
FDP 具有抗凝血作用。
④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障碍:在肝炎病毒损伤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脾功能亢进和存在免疫复合物等因素的作用下,抑制了血小板的生成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功能,致使患者血小板数减少、寿命缩短及其功能低下。
5.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h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opur,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①急性型:典型病例见于3~7 岁的婴幼儿,紫癜出现前1~3 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起病急骤,常伴发热、皮肤紫癜、粘膜出血和内脏(胃肠道、泌尿道)出血等,少数病例可发生颅内出血。
病程呈自限性,多数病例在半年内自愈。
②慢性型:多数见于青壮年,以女性多见。
常无诱发因素,起病缓慢,以皮肤、粘膜出血和月经量过多为主要表现,脾不肿大或稍肿大,病程长达1 年至数年,且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的是:BPC 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或正常,但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PAIg和(或)PAC3增高;血小板寿命缩短等。
6.筛选试验(1)BPC↓/进行性↓,<100×109/L(2)PT延长/进行性延长,>正常对照3s 以上(3)Fg↓/进行性↓,<1.5g/L(4)APTT 延长/进行性延长,>正常对照10s 以上确诊试验:(1)3P 试验(+)(2)TT 延长/进行性延长,>正常对照3s 以上(3)FDP 测定:(+)或增加(4)D-Dimer 测定:(+)或增加(5)ELT<70min7.临床表现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出血常发生在负重的大关节和负重的肌肉群,尚可发生内脏出血(血尿、黑粪、咯血)和致命的颅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