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 学前教育课程论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一、填空单选1、课程一词的出现在我国最早是唐代的孔颖达.2、课程所概括的主要是目的性较强的教育内容和进程3、主要产生了四种课程定义:课程即学科或教材;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4、潜在课程的特征:潜在性;模糊性;多样性;非预见性;非强迫性.5、课程的中心是学习者;6、课程在教育者不直接参与的条件下也会进行或延续.7、所有实际发生的课程都是具体的,有多少学习者,就有多少不同的课程.8、课程实际上是连续的经验累积和改造过程.它既表现为外显的教育性活动,也包括发生在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外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9、课程也相应的分为内部课程和外部课程.10、学前儿童素质的特性:原点性、脆弱性、易塑性、发展迅速性.1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行动性、即时性、整体性、真实性.12、从人的整体价值来对待学前儿童,在教育上必须:要充分发展学前儿童在现阶段的价值;要体现阶段的价值成为以后价值的基础.13、学前教育课程价值取向表现: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14、学前儿童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动性、活动性、探索性.15、从大的方面讲,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向物的,成为实物活动;二是指向人的,表现为人际交往.16、信心即能力;信心是主体性的背景,甚至是主体性的基础.17、课程内容分为:静态的;动态的;动静结合的.18、动态过程作为课程内容,但只能使用于初级阶段和低浅层次的教学工作,很难产生大量经验.19、课程中的三类知识:表征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创造性知识.20、学前儿童发展是教育课程内容的根本来源.21、情境与活动是学前课程内容最基本的来源.22、学前教育内容的基本特性:根基性、直接兴趣性、人文性、情境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23、有趣课程内容的意义:为了培养与发展学前儿童的内在兴趣;为了使课程内容与学前儿童发生有机联系.24、课程组织的三个层次:官方课程组织;理想课程组织;实践课程组织.25、课程组织的要素:学习者、教育者、教育情境.26、综合化原则:目标综合化;内容综合化;教育方式综合化.27、课程组织应是师生合作的过程.二、名词解释1、课程: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2、学前教育课程:是处于终生教育开端的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学前教育情境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得全面基础素质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教育课程.3、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人们根据社会、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性质等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进行的综合判断与选择.其结果是确定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4、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是根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所做的选择与判断.它确定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性.5、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是为实现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对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选择与判断.它主要由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内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体现出来.6、全人格教育:塑造儿童的完整性,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道德、个性、意志、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有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是儿童成为“完整儿童”,是教育成为“完整人”教育,就是全人教育或“全人格教育.7、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一切有学前儿童参与的教育性活动的结构化或者系统化的过程.8、目标定向原则:课程组织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选择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课程组织方式,这是课程组织的第一原则,就是目标定向原则.9、教育生活化:要使学前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把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中的“温情”和“人文精神”.10、生活教育化: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幼儿实施教育,并通过生活的条理化、丰富化等帮助幼儿组织已获得的零散的生活经验,使经验系统化、整体化.三、简答题1、潜在课程的涵义答: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潜在课程主要指价值、态度、规范、信念、情意、人际关系等非学术内容;潜在课程的影响是无意的、非预期的、但也有可能是有意识的;潜在课程可使学习者获得系统的共同的经验,也可能使其得到个别的、零碎的经验.2、潜在课程给我们的启示答:潜在课程的提出,是我们必须重视预先计划好的课程之外的教育性经验对学习者的影响;潜在课程包括情意、动机、态度等非理性内容,把学习者看做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既要采取强迫性、主观性措施,也要采用隐喻式、潜在性方式,利用教育环境感染熏陶学生;要注意教育系统内部课程的统整优化,也要注意学校内外不同因素的教育作用相互配合;必须增强教育意识,并重视课程作用的方式.3、学前教育课程性质的确定答: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学前教育课程是非义务性教育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终生教育的根基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适宜发展性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4、适宜发展性课程的涵义答:课程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客观需要;课程具有选择性;课程具有发展性;课程要考虑学前儿童全体发展的共同性,还要照顾其个性;课程还要适当照顾教育者,切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5、学前教育课程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关系答:学前教育课程理想价值是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期望;一般来说,理想价值总是大于现实价值.然而,当课程目标比较狭小,并未包括现实变化的种种情况而课程实际又必须调整时,可能会出现现实价值大于理想价值的情况.这就有必要调整课程目标,使课程理想价值增大.6、学前教育课程基本的价值取向答:塑造完整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发展学前儿童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7、儿童与知识原生态的关系答:儿童有求知的本能和与生俱来的浓厚的探索兴趣;儿童对知识有一种非功利性的需要;儿童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8、根基性的定义答:学前教育内容是一切课程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学前教育内容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的;学前教育内容具有最基础的结构与启蒙功能;学前教育内容涉及人生价值与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9、简述人文性答:人文性是指课程内容中所反映的人的本性以及与人的本性相关的文化特色;在课程内容中,必须包括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传统、民俗礼仪、节日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10、简述整体性的内容答:整体性是指课程内容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结构;从横的方面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之间彼此联系,构成统一整体;从纵的方面看,同一领域、相同类型的内容按一定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组成整体,发挥整体功能.11、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答: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既是全面的,又是个别的;全面发展性包括对全体儿童的发展,意即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儿童的整体,也就是各个方面;个别发展性是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尊重儿童的个性需要,促进儿童个性发展.12、根基性原则要求答: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以后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把涉及人生价值和发展的最基础的问题选作课程内容,使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成为课程内容整体系统中必然的基础部分.13、简述发展性原则答:发展性是指课程内容顺应学习者身心成熟的内在秩序并促进学习者向着教育预期目的变化的特性.发展性原则要求,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选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所有儿童健康人格和主体性发展.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儿童长久能力,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转化.因此,课程内容要稍有超前性.14、课程组织的概念答:课程组织是一个自组织过程;课程组织的动力源是人;学习者是课程组织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动力源,其身心等特点影响课堂组织的效果;分为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和现实活动状态的课程组织;课程组织的过程可以部分预知,但不能全部预知.15、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特点答:教育者主体性需要较高水平的发挥,这种发挥以提高学习者的主体性为方向,以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依据;学前儿童与教师互动的媒介非常重要,并要突出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结构化系统化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并以“自然式过渡为主”,简单、明了、直接、短时等,是必须特别注意的要点.16、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价值答:学前教育课程组织是核心的教育过程;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累计教育效应;学前教育课程组织形成和表现教育艺术;学前教育课程组织是主体性统一的过程.17、相互作用原理的内涵答:课程组织过程,就是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情境彼此作用的系统化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作为人的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就是人人互动.二是人物互动;相互作用两方面有不同特征:人人互动更多的形成人的社会性本质,互动方式复杂多样.人物互动更多的产生“理”或“知识”,更多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18、整体教育原理的内涵答:学前儿童是完整的人由身心两方面有机统一的构成;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健全和谐的发展,是教育的目标.19、环境陶冶原理的内涵答:环境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总和;环境之于学前儿童,其作用相对较大;环境的主要作用:陶冶人的心灵.作用的主要方式:潜移默化;环境陶冶功能大小与儿童年龄成反比;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感染力;儿童人格的主要塑造者是人文环境.20、简述家园同步原则答:这里的家,是指除了家庭以外,还有幼儿的父母以及照顾幼儿生活的人和这些人对幼儿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幼儿园要通过针对幼儿家庭的个别方式,围绕着幼儿发展与教育这个中心经常性的与家庭取得沟通,还应该定期开展家园集体活动;家园同步,应该育中有教,教中有育,保教结合,切实促进幼儿健全和谐发展.四、论述题1、论述情境性的主要内容答:课程内容的情境性是指课程内容引发学习者情趣而积极主动发展的特性;它有两种情况:处于构想中的情境性,现实的情境性.构想中的情境性蕴涵于课程内容设计者的想象或者理念之中,例如文字.二现实的情境性是真实存在与儿童生活中的,例如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情境.教育情境是形成学习者经验的必要条件.不同特点和性质的教育情境是影响学习者经验的重要因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应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情感力量,萌生和强化学习者的兴趣,是他们获得有益经验.应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中选择具体形象直接能引起儿童想象的事物和内容.课程内容应具有感染力和陶冶功能,适合儿童,使其获得感性经验. 2、论述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答:1涵义: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潜在课程主要指价值、态度、规范、信念、情意、人际关系等非学术内容;潜在课程的影响是无意的、非预期的、但也有可能是有意识的;潜在课程可使学习者获得系统的共同的经验,也可能使其得到个别的、零碎的经验.2)特征: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觉察性、多样性.3)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分为: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4)要重视学前教育领域中潜在课程的研究:第一,把握学前教育特征.其特征是启蒙性、全面性、基础性教育;第二,了解幼儿学习发展特征.其特征有幼儿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幼儿还从自己的活动中学习,对教师的评价也有反应、有意识有计划的学习仅仅是幼儿学习的一部分;第三,要强调潜在课程研究的价值.潜在课程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认识、纠正了学前教育中的许多片面理解与做法、对幼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5)要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要根据教育目标,使他们获得经验,创设适宜发展性的问题情境,充满人情味,还应该具有审美特性.6)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形象与设计,展示教师人文特征、内在涵养、教育观念以及生活风范.五、材料题:师生同构原则答:师生同构原则表明,作为学前儿童与教育者同时课程组织的主体,者具有相对性的双主体共同进行着课程组织过程,通过动态的交互联系,形成一致性的课程效应.课程组织应是师生合作的过程.如何在实践中贯彻答:1课程组织的师生同构不能泛化到课程工程的所有领域与环节;2师生同构既包括师生外部共同指向于客观世界的作用,包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心里内部的同构;3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而且家长往往是最经常和最长期对儿童产生影响的人;4师生同构是师生有机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但并不代表师生任务相同,作用一样,更不是说幼儿是课堂的主宰;5师生同构必须要求教师平等的对待幼儿的人格、权利、尊重幼儿; 6要求所有教师树立良好形象,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幼儿;7)要求教师注意在具体的活动中吸引幼儿,发挥幼儿主体性;8)师生同构是全面展现双方主体性的最佳配合过程;9)师生同构是和师生主体性有机的配合到一起的;10)是指向人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师生的情谊交流、言语交际等.。

《学前教育课程论》第一章课程的本质

《学前教育课程论》第一章课程的本质

第一章课程的本质一、课程曾经是什么(一) 课程最初是什么(二) 课程后来是什么(三) 从“课程”到“潜课程”说明了什么二、课程应该是什么(一) 从课程概念的变化看课程本质观(二) 课程本质所涉及的方面(三) 课程本质的概念化(一) 课程结构是什么(二) 课程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三) 课程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关系课程是什么?这个命题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要研究课程的有关问题,首先必须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

”①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

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或对象,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

它既有长远的过去,又仅有短暂的历史。

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就宏观而论,它关系到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

对课程作评说,的确难于一言以蔽之。

但是,所有上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课程的特性,都在一剖析课程概念发展史,是探索课程本质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课程概念集中地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这种概括,既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水平,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过程。

透过对课程本质认识的水平特征和过程特征,可以看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哲学、心理等诸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简言之,课程本质(一) 课程最初的含义“课程”,作为实践过程,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是早已有之。

原始社会,年长者向儿童传授捕渔、守猎、民俗传统等,即属课程活动。

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就是课程实践的例证。

课程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②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关于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记载。

比如《礼记·内则》中就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在国外,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corates,前469~399)运用“产婆术”对其学生授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每个儿童的本质价值内容,使儿童内在的固有人性能够充分地展开。

2022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2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2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题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B.泰罗C.查特斯D.麦克尼尔2、被誉为是查看答案【二、简答题】1答: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范例性则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

基础性和范例性。

基本性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基础性是针对同学、针对同学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2答:在奥苏伯尔看来,同学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附属驱力。

3答:教学方法的选择最起码要符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⑴第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⑵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

;⑶第三,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4答: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同学阅历的整合。

(2)学科学问的整合。

(3)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称“社会关联"。

5答: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两类课程组织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

⑴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

分科课程总包含着学问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

⑵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的。

⑶另一方面,综合课程并不全然不顾学科规律.并不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而是从某种观点、以某种方式对分门别类的学科规律的超越。

【三、论述题】1答:所谓“教学永久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同学在此过程中不仅把握学问、进展力量,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转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当然,同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未必肯定符合教育要求和社会要求,当老师不能自觉意识到“教学的教育性”原理、不能高质量地组织教学、不能有意识地发挥教学的乐观教育作用的时候,同学很有可能变得道德败坏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教学的教育性表现为反教育性。

2答:世纪大转换时期,世界各国所推出的面对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呈现岀如下趋势。

①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②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学问”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③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④重视课程实施讨论,重视老师进修;⑤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询问机构。

《学前课程论》答案

《学前课程论》答案

《幼儿园课程》(本科)答案一、填空题1、课程是关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一个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2、目标模式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其基本立足点,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3、"综合教育"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心理顺序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使各种课程内容之间保持整合性。

4、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发展-互动”。

5、对课程内容,存在三种不同的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6、综合性课程就是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如学科领域的综合、发展方面的综合、通过专题的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等,最为常见的则是通过主题的综合。

7、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儿童的学习经验,认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主要方面是儿童而不是教材。

8、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要素包括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人员、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指标。

9、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确定目的、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

10、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稚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他所谓的“五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11、20世纪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二、名词解释题1、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课程”,这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

2、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实施课程。

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有人称其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江苏开放大学 学前教育课程论 期末大作业答案

江苏开放大学   学前教育课程论 期末大作业答案

1以教师计划为主和()是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设计的两种倾向A以学科内容为主B以儿童计划为主C以儿童生成为主D教师和儿童共同计划正确答案:C2陈鹤琴的五指活动主要是指()、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A音乐活动B游戏活动C健康活动D主题活动正确答案:C3在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于1918年发表了“方案教学法”。

A布鲁纳B泰勒C克伯屈D蒙台梭利正确答案:C4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作()。

A活动课程B理想课程C经验课程D生活课程正确答案:C5在课程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中,()反对把人作为物而把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并把课程看作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过程。

A表现性目标B生成性目标C预设性目标D行为目标正确答案:B6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是()A陶行知B陈鹤琴C张雪门D张宗麟正确答案:B7课程评价人员要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编码、组织、储存和提取,使之有效地运用于评价。

属于幼儿园评价过程中的()阶段。

A整理信息B撰写评价报告C搜集信息D分析材料正确答案:A8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属于幼儿园课程评价原则中的()原则。

A科学性B整体性C多样性D发展性正确答案:D9在课程编制目标取向中,提倡表现性目标的是()A罗杰斯B斯坦豪斯C艾斯纳D杜威正确答案:C10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念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皮亚杰和()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

A克伯屈B佛洛依德C班杜拉D维果斯基正确答案:D多选题1下列关于生成性目标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性目标更加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B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教育活动的过程C生成性目标这一取向可以追溯到杜威D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正确答案:B;C;D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健康教育的目标有()A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B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C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D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正确答案:A;C3民国时期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有()。

《学前教育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03

《学前教育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03

第三单元学前教育课程一、判断题1.学前课程就是所教的内容。

( X )2.学前课程要在生活、游戏中进行。

(√)3.尊重儿童的独特性也是学前课程的发展的取向。

(√)4.蒙台梭利课程是一种以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

(√)5.光谱课程考虑了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可能。

(√)二、选择题1.学前课程的特点是( ABC )。

A.游戏化B.生活化C.启蒙性D.间接性2.21世纪学前课程的价值取向有(ABCD )。

A.尊重儿童B.回归游戏C.提升智慧D.特长发展3.高瞻课程的一日流程有( ABCD )。

A.集体点名B.布置作业C.自由活动D.总结交流4.瑞吉欧的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使孩子( ABCD )。

A.更健康B.更聪明C.更具潜力D.更愿学习5.学前课程的编制包括( ABCD )。

A.制定目标B.选择内容C.组织实施D.评价反馈三、简答题1.学前课程含义是什么?答案要点:学前教育课程是在学前教育机构安排下所进行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的儿童在教育机构内外的学习经验或活动。

2.简析高瞻课程的活动安排及意义。

答案要点:高瞻课程中,幼儿一日生活安排有半日和整日之分。

一般包括以下环节:问候时间,计划时间,工作时间,收拾、整理时间,回顾时间,茶点时间,小组活动时间,大组活动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其倡导的主体性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理论顺应了各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它让儿童自主的,有目的性地追随他们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展了好奇、探索、机智、独立、合作、负责任的品行,这些品行作为一种心灵的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

另外,高瞻课程对如何实施学前教育方案有一个具体详细的说明,既有指导性原则,又有具体应对的策略,还列举了许多实例,因而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除了吸收它所提倡的教育理念,这些具体的操作性内容也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学前课程的内容选择应注意什么?(见新纲要)四、实践应用题1.到一所幼儿园抄录课程表,试分析其设置课程的合理性。

《学前教育课程论》第一章课程的本质剖析

《学前教育课程论》第一章课程的本质剖析

第一章课程的本质一、课程曾经是什么(一) 课程最初是什么(二) 课程后来是什么(三) 从“课程”到“潜课程”说明了什么二、课程应该是什么(一) 从课程概念的变化看课程本质观(二) 课程本质所涉及的方面(三) 课程本质的概念化(一) 课程结构是什么(二) 课程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三) 课程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关系课程是什么?这个命题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要研究课程的有关问题,首先必须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

”①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

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或对象,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

它既有长远的过去,又仅有短暂的历史。

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就宏观而论,它关系到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

对课程作评说,的确难于一言以蔽之。

但是,所有上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课程的特性,都在一剖析课程概念发展史,是探索课程本质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课程概念集中地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这种概括,既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水平,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过程。

透过对课程本质认识的水平特征和过程特征,可以看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哲学、心理等诸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简言之,课程本质(一) 课程最初的含义“课程”,作为实践过程,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是早已有之。

原始社会,年长者向儿童传授捕渔、守猎、民俗传统等,即属课程活动。

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就是课程实践的例证。

课程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②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关于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记载。

比如《礼记·内则》中就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在国外,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corates,前469~399)运用“产婆术”对其学生授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每个儿童的本质价值内容,使儿童内在的固有人性能够充分地展开。

浅谈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浅谈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浅谈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作者:陈倩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一直是我国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幼儿园,几乎都有本园自成体系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改革,无疑是学前教育的一场革命。

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认为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总和。

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

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

综合以上三个观点,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

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笔者现将一些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产生过或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的理论与思想加以研究和阐述,以期对当前和以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

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

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三)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

为此,陈鹤琴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

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文活动。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这五指活动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前教育组织的基本原则1.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三大基本原理?151一、相互作用原理二、整体教育原理三、环境陶冶原理2.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172一、目标定向原则二、生活化原则三、活动化原则四、游戏化原则五、综合化原则六、家园同步原则七、师生同构原则3.相互作用原理的内涵及其具体化(活动化、游戏化、师生同构)152、157内涵:只有经过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课程组织才是真正的教育。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发展观、系统科学、心理科学和人类发展生态学。

4.整体教育原理的具体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化(综合化、家园同步教育)159、163内涵:学前儿童是身心有机统一发展的整体;要保证这一整体和谐健全的发展,必须以整体观看待他,并整合各影响因素,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说、系统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前儿童发展观)关于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是好课程的评价标准变为:能顾及学前儿童心理、身体、情谊、人格等和谐发展的“完整性”;能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的“广博性”;能顾及不同儿童的天赋、生长背景、学习意愿、发展倾向等个别差异的“可弹性”;能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与手段,发挥整体效力,具有“整合性”等等。

这些观念及其实践化,演化出课程组织的综合化原则。

5.环境陶冶原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164、171内涵: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充分创设和优化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主要是人文环境陶冶的结果;儿童年龄越小,环境的陶冶功能越大;特征不同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感染力不同。

理论基础:儿童生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儿童生态学、儿童人类学和文化生态学。

在实践中的运用:○1创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发挥其美育功能,陶冶幼儿美的心灵,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如绿树成荫、花草芬芳,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温暖的交际环境,选择和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熏陶感染幼儿;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使它们协调优化,融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于一体,创设适应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要的教育环境,是课程组织的重要任务。

6. 系统论对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启示(注重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整体价值)162系统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外界环境系统地整体地影响着儿童发展,课程组织必须从儿童发展的整体出发,重视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对儿童的影响,重视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的优化;特别要注意儿童从家庭到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到小学课程目标、内容及组织方式的调整,注意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性;把各种环境因素组织为有机系统,发挥系统的整体育人功能,使儿童在逐渐扩展的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7. 生态学视野下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

166(1)安全性,。

为幼儿安排的物质环境、行为环境首先必须安全、可靠,不能使其身心受到威胁和伤害。

(2)刺激性。

环境能引发幼儿兴趣,促使其活动。

(3)陶冶性。

环境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积极的行为、良好的心情和主动向上的精神,避免消极因素。

(4)适宜性。

适合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不应干扰幼儿的活动。

(5)审美性。

为幼儿准备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美感和艺术熏陶。

8.目标定向原则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173内涵:课程组织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选择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课程组织方式。

这是课程组织的第一原则,即目标定向原则。

要求: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内涵特点;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目标随时把握课程内容。

9.不要把实现教学目标作为课程组织或教育追寻的唯一目的。

10.贯彻生活化原则的必要性?174○1幼儿阶段的特殊性○2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生活○3幼儿学习特点○4幼儿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11.生活化并不是与日常生活混为一谈。

12.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是如何践行生活化这一原则的?176○1课程安排依照幼儿园生活的自然顺序展开;○2课程内容依据节日顺序组织;○3依据时令、节气变化规律组织课程13.课程组织生活化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显著特点。

17714.活动化并不等于是具体的活动(不光包括可见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是要引起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状态。

)15.为实现语言教育的活动性,教师应该怎么做?182○1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水平、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心中有数地因时因势利导。

○2充分利用材料和资源,丰富儿童的各种经验。

○3了解儿童言语的兴奋中心课题。

○4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情绪饱满,积极热情,声音悦耳,给儿童留下愉快的言语记忆。

16. 课程组织活动化原则的实施要求。

要求:○1创设新颖刺激的外界情境;○2了解儿童的活动状态;○3充分调动儿童的主体性;○4增加师幼、幼幼以及幼儿与活动材料的充分活动。

17.幼儿园课程组织中为什么要贯彻游戏化这一原则?一、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三、游戏不是单纯的学习或教学四、游戏本身具有动力性,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性”五、游戏化的核心是兴趣化和乐趣化18.教学游戏化是将教学等同于游戏(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意过程;教学在幼儿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游戏化是针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19.贯彻游戏化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尊重幼儿游戏的自愿;○2不可把所有教育都归之于游戏○3注重游戏的发展价值○4不能夸大游戏的作用20.综合化原则的内涵及具体要求。

191内涵:综合化是课程组织的一种指导思想,而非某种单一组织形式。

它是指以有机整合的教育方式,统整教育内容,发挥课程的综合功能,实现学习者整体和谐发展的目标。

动态的整体教育原理的具体化。

要求:目标综合化、内容综合化、教育方式综合化21. 家园同步原则的含义22. 家园同步并不等于家园共育.195因为家园共育是客观事实,即不论我们承认不承认,意识到还是未意识到,它都存在着;也不管我们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我们都在进行着共育幼儿的活动。

而家园同步,则是为了使家园共育指向共同目标,是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的课程组织原则。

23. 师生同构的基本含义与注意事项。

198师生同构原则表明,作为学习者的学前儿童与教育者同是课程组织的主体,这具有相对性的双主体共同进行着课程组织过程,在各自发挥着独特作用的同时,通过动态的交互联系,形成着一致性课程效应。

24.什么是潜在课程,其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特征是什么?214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特征: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觉察性、多样性25.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潜在课程包括哪几个层面?215○1物质—空间类:园林建筑——风格、方位、规模、新旧、装饰等;绿化美化——内容、形式、特点;活动室设置——大小、照明、色彩、装饰、器具、图书等;声光色、温度、适度。

○2组织—制度类:教育内容与活动安排,教育评价,教育管理思想方式。

○3文化—心理类:正规课程,教育语言,教师的期望与态度,行为心理,师生关系。

26.潜在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特殊价值?218○1潜在课程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认识。

○2纠正学前教育中的许多片面理解和做法。

○3潜在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潜在课程还具有文化传递和社会控制功能)27.怎样创设一个适宜于幼儿发展的学习环境?220一、最大可能地依据教育目标二、有利于良好的全面的学习经验的获得三、应十分重视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问题情境四、学习环境应充满人情味,具有人文性五、学习环境应具有审美特性28.如何理解教师这种特殊的“潜在课程”。

2282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第一次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什么237一、第一次制定并颁发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二、幼儿园课程中国化与科学化是课程改革的主题三、课程的指导思想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四、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五、课程研究成果甚丰,产生了一些重要著作30.解放战争时期,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经验。

24131.建国初期,我国幼儿园课程有哪些特点?224一、课程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具有了统一性二、课程“苏化”,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三、初步确立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32.进入9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哪些特点?250一、改革范围扩大,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初步形成二、改革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不断加强三、改革力度增大,不断深入教育实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四、课程以“教育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并把游戏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五、更新和优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六、潜在课程被引入幼儿园教育领域,其作用受到广泛重视33.简述我国三次大规模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对当代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启示。

255特点: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条主线,课程改革一直是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三次改革是从自由探索到国家统一再到相对自由探索,使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阶段特点。

启示:○1坚持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中国化○2坚持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独立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34.简述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思想。

26735.简述张雪门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

27136.简述张宗麟的社会化幼儿园课程体系。

27737.简述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

29238.简述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29639.简述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思想。

30940.简述认知发展课程及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启示。

311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二、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三、课程组织与实施应注意的方面四、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五、培养幼儿互助、合作、互尊等,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六、正确运用认知冲突原理,强调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发展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41.凯米课程设计有三原则312○1能动性原则○2充实性原则○3结构化原则42.凯米课程四特点:○1重视儿童的生活和自发活动○2重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密切结合○3重视过程与内容的统一○4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