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13]五人墓碑记优秀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13]五人墓碑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6f0f08fab069dc502201f6.png)
《[《五人墓碑记》教案13]五人墓碑记优秀教案》摘要:⒉了阐述生死价值观认识生死义教学数教学程、导入新课二、题⒈介绍作者⒉介绍写作背景⒊介绍“碑记”体三、整体感知⒈朗课质疑难⒉知识归纳⒊思考①贯穿线是什么,②主旨――“明死生匹夫有重社稷也” 四、具体分析㈠析“五人”死⒈五人墓埋葬是哪五位义士,⒉天祥诗云“人生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学目标⒈运用对比方式议论⒉了阐述生死价值观认识生死义教学数教学程、导入新课二、题⒈介绍作者⒉介绍写作背景⒊介绍“碑记”体三、整体感知⒈朗课质疑难⒉知识归纳⒊思考①贯穿线是什么?②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死重义和社会价值?要分别引用原句子回答明确①线――“激义而死焉者也” ②主旨――“明死生匹夫有重社稷也” 四、具体分析㈠析“五人”死⒈五人墓埋葬是哪五位义士?他们何而死?明确颜杨马沈周――“激义而死焉者也” ⒉天祥诗云“人生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有生就有死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但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用己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回答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了吴地姓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记述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片言只语但我们他们音容笑貌仿佛就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齐三、四段感受五人英雄壮举、豪杰正气并用己语言复述五人“激义而死”明确周公被逮(开端)→声义(发展)→噪逐(高潮)→遇害(结局)⒊作者怎样描写五人当刑情景?表现了五义士什么品质?明确“…气扬扬呼丞名以詈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㈡析“五人”死重义和社会价值⒈“人固有死或重泰山或轻鸿毛” 司马迁这句名言运用比喻形象地明了生命价值而这五位义士素不相识除周元外其余四人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义”而发参加斗争、慷慨赴死对他们义举作者是怎样高评价?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明确“明死生匹夫有重社稷也”――对比手法对比义五人“激义而死” 富贵子、慷慨得志徒“淹没不足道” 光明磊落五人“激昂义、蹈死不顾” 缙绅“易其志” 不畏强暴五人“有重社稷” 高爵显位“辱人贱行” 死义重五人“尽其天年”(假设)豪杰“扼腕发悲” (现实)容身显耀※ 对比作用作者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政治立场上通这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义而死”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夫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那些人显示了轻重不相两种生死价值㈢齐课领略英雄们壮烈风采五、课结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义举颂扬了他们高尚品德批判和揭露阉党倒行逆施和缙绅们“辱人贱行”阐明国、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道理林云铭评“拿定激义而死说有赖社稷且有益人心何等关系令附阉缙绅无处生活有原委有曲折有发挥有收拾华衮带出斧钺真妙也”。
五人墓碑记 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新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
代表性的时文固然重要,因为它能及时的反映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特定时期的文章思想特色和写作风格。
但是,代表性的古文是我们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精粹,它代表不同时代或时期的特色和风格,并且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证明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辩证深邃的思想认识,匠心独运的构思布局,精练简洁的语言表达,独具一格的艺术才华等)。
因此适当增加优秀古文的比重,对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加强青少年的素质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五人墓碑记》从形式看是一篇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
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
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因为五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并且,作者在这个基础上,阐述了生死价值观的问题。
因此本文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格感化的极好材料。
教师不必过多的阐发课文的主题思想,只须介绍必要的历史背景和事实,加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性讲析,让学生自己在诵读关键文句的过程中接收熏陶,感悟人生的价值观。
“义”是全文的“纲”,五人“激于义而死”,贤士“激于义”而“立碑”,作者“激于义”而写“记”,那么我们也该“激于义”而“教”而“学”。
本文感情强烈,语言铿锵,主要得益于语言表达上的叙议结合。
指导学生搞清楚本文叙议是如何紧密结合的,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生的学能否“激于义”,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点拨性讲析是否真正能突出课文内容本身的“义”,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自然地“激于义”,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通过学习叙议结合手法,深刻领会“义”的强大感召力是根本目的。
对比、反衬是许多优秀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
《五人墓碑记》在这方面用的犹为突出和成功。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1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二是侧面烘托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
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
(完整版)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二.作者介绍: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注意下面的读音蓼li?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案之五人墓碑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五人墓碑记》的背景知识和时代背景;
2.理解和分析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通过引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作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或者提出一个与作品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讲解背景知识(15分钟)
3.阅读和讨论(30分钟)
让学生阅读《五人墓碑记》,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a.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b.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4.扩展阅读(30分钟)。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五人墓碑记》是徐则臣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揭示了贪污、腐败、追求名利等社会现象。
小说描写了清朝末年一群官员及其家族的丑恶行径和悲惨遭遇,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此书以朴实、生动、细腻的语言,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关切。
2.教学目标1)能理解小说《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容及主旨。
2)能够分析、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倾向。
3)能够分析、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联系当下社会问题,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因为《五人墓碑记》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重视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探索海量信息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文学细节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1. 提问式授课通过提问确定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情况,同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问答环节可以是以问题导向的互动形式,也可以是以课前或课后任务的形式,或者采用小组探讨方式,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巨大的支持,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小组,共同探索问题,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分析,研究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让小组根据主题进行探究。
3. 互动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问题、主题和任务,然后给learning等工具。
通过互动,学生们之间可以交流彼此之间的不同见解和思路。
三、教学流程设计1. 小说阅读小说制订个中心: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基础了解,回答基本问题,包括小说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主题。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语文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蓝图,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
为此,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结合语境揣摩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2、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的特色。
3、了解碑志类文体知识,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二、基础知识梳理1、熟记字音蓼( ) 阉( ) 皦( )湮( )没赀( )财缇( )骑( ) 抶( ) 溷( )藩詈( )傫( )缙( )绅牖( )逡( )巡冏( ) 暴( )谥( )扼( )腕脰( ) 投缳( )2、通假字①敛赀财以送行赀,通资,钱财。
②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③其为时止有一月尔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④忠义暴于朝廷暴,通曝,显露。
3、古今异义词慷慨,胸怀大志,义气豪放。
例:慷慨得志之徙。
痛心,痛恨。
例:吴之民方痛心焉。
意气,神情。
例: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颜色,脸色。
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行为,品行作为。
例:行为士先者。
疾病,轻的为疾,重的为病。
例:其疾病而死(在此用作动词)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
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
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
例: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视,比较。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4、指出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抶而仆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
人皆得以隶使之。
其疾病而死。
去今之墓而葬焉。
以旌其所为。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5、一词多义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盛呜呼,亦盛矣哉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上之悲战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卒而卒莫消长也猛将必发于卒伍公子季友卒有始有卒者军旅卒发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徒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也,而为之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6、文言句式①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五人墓碑记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重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
教师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
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二、题解
1、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
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
(1)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
“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
登自东除。
《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
诛乱除害。
《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南路〉后序》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
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
/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
当,适值,正当。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
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
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
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
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
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
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1)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