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五人墓碑记 学案答案精简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声、易、顾、加、遇、记、明”;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而”;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掌握课文中“痛心”、“按”、“非常”、“首领”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了解课文中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表达作用。

2.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3.了解颜佩韦等五人“蹈死不顾”从容赴难的原因和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二、课前导学1.正音:(给加短线的字注音)蓼洲()被逮()皦皦()赀财()抶而仆之()缇骑()溷藩()傫然()詈之()投缳道路()猝发()赠谥()逡巡()户牖()十有一月()逆阉()矫诏()佯狂()扼腕()暴于朝廷()社稷()匹夫()缙绅()冏卿()蹈死不顾()2.完成《导与练》P26基础积累练习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

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解释文中加短线的字词。

望()为()堪()抶()相()詈()函()(2)与“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3)与“谁为哀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C.独五人之皦皦,何也D.轻重固何如哉三、智慧导学1. 整体感知:概括每段内容,梳理本文层次。

2.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完整word版)《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及答案

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一)1。

正音蓼.州()废祠.( )皦皦.()敛.( )赀.( )财缇.()骑.( )抶.而扑之( )鞭笞.()呵.斥( )傫.然()詈.骂( )矫.诏( ) 逡.巡( )投缳.( ) 佯.狂( )户牖.( ) 扼.腕()溷.藩()湮.没()逮.捕( ) 逮.住( )湮没.()没.戏( )2.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同)(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3)亦曷.故哉(同)3.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2)缇骑按剑而前.( )(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人皆得以隶.使之()(6)不能容于远近..()(7)亦以明.死生之大.()(8)安能屈.豪杰之流()4.古今异义(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路中间(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家的(3)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带头人(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5)颜色..不少变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7)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今义:意志和气概.5.一词多义(1)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与之争( )呜呼,亦盛.矣哉()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见大木枝叶盛.茂()使君盛.怒()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发.其志士之悲哉()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舜发.于畎亩之中( )夫鹓雏发.于南海(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号施令()(3)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卒.葬之()卒.与尸合()五万兵,难卒.合()直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4)徒慷慨得志之徒.(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寡君师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自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则徒.隶之人至矣()舍车而徒.( )(4)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明日,徐公来。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五人墓碑记探究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五人墓碑记探究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五人墓碑记》探究案【学习目标】1.自主梳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总结“以”的用法,准确翻译文中4个重点语句,2.找出并分析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说出自己对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精神的理解。

【文本探究】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标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及文言现象。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梳理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3.梳理文中“以”的意义及用法。

4.本文通过对比赞颂了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做对比的?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对“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自己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拓展提升】☆1.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还有人说“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无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对生死的不断追问从有生命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不同的生死观带来的是不同的人生追求。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但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更是为了生活而生存。

生存的价值相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

请谈谈你的生死价值观。

☆2.使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评价文中的五人,力求表现五人的精神及其牺牲所具有的意义。

(形式可以是颁奖词、挽联、歌词、诗歌、小传等等)【助学微素材】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选辑1.杨科璋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

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保住了孩子,但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杨科璋入伍以来共参加灭火救援战斗200多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160多人。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五人墓碑记》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五人墓碑记》
状语后置句式两个: 省略句一个: 4.找出两个活用词: 4.文化常识:赠谥褒美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保其首领
匹夫: 1.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2. 独夫。多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
如: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3. 骂人的话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 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 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指国家代称。
使动,使……屈服
• (二)一词多义:
• 1.发:①又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
•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生
• ③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头发
•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抒发
• ⑤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 2.徒: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人
•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只,空
3.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 堪。
成语答案:
1.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 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2.我们不应对自己的成绩妄自菲薄,也不应轻易满足自己的成就。 3.他积累了很多资料,写作时能信手拈来一些经典素材 4.有些领导干部漠不关心群众的疾苦。 5.孩子很容易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 6.那个小孩视而不见父母对他的付出,仍旧我行我素。 7.经过我的一再询问,他和盘托出了行动计划。 8.但历史依然对命运坎坷的人儿不离不弃,人们似乎对这份伤感乐 此不疲。
• 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 从此,因此。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 》

高一文言文《五人墓碑记》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高一文言文《五人墓碑记》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高一文言文《五人墓碑记》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古文阅读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以.小舟涉鲸波出C. 佯狂不知所之.者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D.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其.皆出于此乎20.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本文是为五位平民百姓树碑立传的文字,综合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B. 文中把“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辱人践行”与五人的慷慨赴死作对比,反衬出“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丑态。

C. 文中运用假设论证,把五人的英勇就义与五人寿终正寝作对比,突出五人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

D. 文段最后一句,点明作记的缘由和目的,同时揭示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进步性的观点。

21. 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案】19. A 20. B21. (1)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偌大的中国,能有几个人呢?(2)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五人墓碑记》一组 (1)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五人墓碑记》一组 (1)

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逮 捕受牵连的东林党人的人遍于天下,
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
终于因为我们苏州民众的愤怒的
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一击,不敢再有牵连治罪; 魏忠贤也犹豫不决畏惧正义,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 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 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
等到当今皇帝即位,就在路上自 缢,这不能说不是五个人的功劳呀!
5、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幽默的墓志铭
1、英国约克郡牙医约翰.朗的墓碑上写着: “我一辈子都花在为人填补蛀牙上头,现在 这个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进去啦。”
2、美国佛州有一个墓园的墓碑上写着: “这里躺着我们的安娜,她是被香蕉害死的,错不在 水果本身,而是有人乱丢香蕉皮。”
3、一对夫妻为出生两周便夭折的孩子这样 写墓志铭: “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 了。”
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高一语文
山人
,固
或有
轻 于 鸿 毛
一 死 , 或 重


他有他有
还的已的
——
活人经人
着死死活
臧 克

了 ,
了 ;
着 ,

五人墓碑记 舍 二 义 生
生者亦亦
张溥
而不我我
取可所所
义得欲欲
——
者兼也也
孟也 , ; , 子。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标注知识点,疏通 课文大意。
2.掌握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等基础知识,提升文言翻译 能力。
凡富贵之子 ,慷 慨得志之徒
对 比
死而湮没不足道
五人
曒曒
突出五人光明磊落不同寻常
研习 第二部分

高三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答案

高三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答案

▪ 【拓展提升】
▪ 1.A
▪ 【解析】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意思是:更 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 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 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 2.【答案】B
▪ 【解析】收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 的意思。
列传》
➢ 以君为长者。--《战国策.魏策》
➢ 3、显贵的人 ➢ 负随平至其家,
▪ 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趟憙一向和邓奉处得好, 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 赵憙和邓奉合谋,皇上怀疑这件事。等邓奉失败, 皇上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赵憙真是有 道德的人。”后来拜任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 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百姓很怕他。趟憙到任, 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 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 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 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 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 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 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 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赵王不再说话。
▪ 【 探究、归纳】 ▪ 一、为 ▪ (一)动词 ▪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①做
②成为③变成④断词,是。 ▪ (二)介词。 ▪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 “为……所”,译为“被”。 ▪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因为② 为了 ▪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 4.对,向。 ①动词,对付②介词,对,向 ▪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四川省射洪县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2 精选 含答案

四川省射洪县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2 精选 含答案

四川省射洪县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2 新人教版【教学过程】一、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墓碑记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事迹、生卒年寿等大概情况,但是这篇碑记不取这种程式,而是站在历史高度,突出赞颂五位义士面对强权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高度评价五义士为首的这场群众抗暴斗争,深刻阐发“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

通过这篇碑记,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

全文只用了六百八十一个字,就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它的巨大意义。

全文七个自然段。

第1段,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起首一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文章没有像一般的碑记那样介绍墓主的姓氏籍贯,作者在这里要突出的是“激于义”。

为义而愤起,为义而蹈死不顾,正是作者所要倡导的精神。

有声望的贤士大夫出面,请示当局,得到许可,清理魏阉废祠,就在这基址上,安葬五义士,立石碑以表彰他们的义举。

“呜呼,亦盛矣哉!”发出了强烈的赞叹。

因为给平民这样高的待遇,在专制时代是难以想像的事情,仅从隆重地为五位平民建墓立碑这样一件具体的事,也可以看出五人之死意义重大。

第2段,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义举。

从五人之死到“墓而葬焉”不过“十有一月”,在这十一个月中,形势发生了变化,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有了结果,人们目睹了这场斗争的始末,但是对作者来说,更是一场人生的思考过程。

文章一转,引出了一组对比。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尊卑贵贱,芸芸众生,在十一个月中不知死去几许,本不足论,但是作者在这里要引出的问题是:“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第3段,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先说周公被东厂缇骑逮捕时的情形。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这句话内涵丰富,有两层意思不能忽略。

一是“行为士先者”的行动。

行为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为周顺昌伸张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词,于此,在这里 (6)慷慨得志之徒 意气激昂 (7)其疾病而死 名作动 , 患病 (8)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9)在丁卯三月之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10)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品行 成为
▪ (11)为之声义 伸张正义 ▪ (12)敛赀财以送其行 同资,钱财 表目的,来 ▪ (13)谁为哀者(句式 ) 宾语前置 ▪ (14)抶而仆之 笞打,鞭打 使……倒下 ▪ (15)为魏之私人 亲信,心腹 ▪ (1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 追究,查办 ▪ (17)然五人之当刑也 接受 ▪ (18)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斥骂 ▪ (19)颜色不少变 脸色 ▪ (20)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 ▪ (21)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名作动,用匣子装,这里指用棺材收殓 ▪ (22)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恨 ▪ (23)则噪而相逐 动作偏指一方,指毛一鹭
▪ (2)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发泄
▪ (3)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
▪ (4)而又有剪发杜门
头发
▪ (5)使人发书至赵王

▪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
▪ 补充: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动


句子翻译
▪ (1)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块墓空有那块石 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 一个平民的死,对国家兴亡也是有重大作用的啊!
彰显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也表现了作者 对底层民众作用的正确认识。
▪ (8)斯固百世之遇也 实在 际遇
▪ (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头颅,借指性命
▪ (10)人皆得以隶使之 名作状,像对待奴仆那样
▪ (11)安能屈豪杰之流 使……屈身
▪ (12)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空,徒然
▪ (1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句式) 改变 定语后置

一词多义
▪ (1)发其志士之悲哉
抒发
▪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 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 其志士之悲哉?
▪ 译: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人人 都可以把他们当做奴隶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 拜倒哭泣,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 志之士的悲慨呢?
文意理解
本文通过对比赞颂了五义士“激昂大 义,蹈死不顾”的精神,文章是从哪 几个方面作对比的?这些对比有什么 作用?
(二)5—6段 文言梳理
▪ (1)素不闻《诗》、《书》之训 平素,向来
▪ (2)激昂大义(句式 ) 省略句(于),被动句
▪ (3)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何,什么
▪ (4)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发泄 (愤怒 )
▪ (5)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不同寻常 立即发动
▪ (6)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 怎么样
▪ (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显露
由是观之 ,则今之高爵显位 ,一旦抵罪 ,或脱身 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 知所之者 ,其辱人贱行
歌颂 他们 高尚
对比点: 生与死,生不如 死与虽死犹生
的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固 百

五人: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之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对比的作用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作对比:以五人之死和富 贵之子、慷慨得志者的死作对比,表现五人 “激于义而死” 的荣耀;以五人蹈死不顾和缙 绅的失节附逆作对比,表现出身底层的五人为 正义而死的气节;以五人的义无反顾而死同 “高爵显位”获罪后的丑态作对比,歌颂他们 高尚的人格。
表现五人“激于义而死” 的荣耀
凡富贵之子 ,慷慨得志之徒 ,其疾病而死 ,死而 湮没不足道者 ,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对比
对比点是:死后的影响
独五人之曒曒
以“何也”引发下 文
大阉之乱,缙绅难以不易其志
表现出身底层的 五人为正义而死 的气节
对比点: 面对暴政的不同态度
五人则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高一语文
五人墓碑记
张溥
知人论世
▪ 张溥,崇祯进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 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著有 《七录斋》 集 。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 复社 ,评议时 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 (一)1—4段
(1)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发语词,无实义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表被动 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整治,清理 (4)以旌其所为 表彰 (5)去今之墓而葬焉 距离 名作动,筑墓
▪ 句子翻译(先画出得分点再翻译)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 译文:我们社里那些品行行为成为能成为读书人榜样的
人,替他伸张正义,聚集钱财来为他送行。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于尸合。 ▪ 译文:有名望的人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
并用棺材收殓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