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学案(学校第六届骨干教师).doc

《五人墓碑记》学案【学习有目标】1、积累文屮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巧用对比手法的效果。
3、理解五义士Z死的重大意义。
【心中有计划】学习本文我们预计三节完成:第一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碑记”这一-文体特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二节,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逐句口头翻译全文,完成预习学案;第三节,展示口主学习成果,解决疑难问题,深入研读文本内容。
【学前先了解】一、了解文体碑记:又称“碑志",是刻在墓碑上,用來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的一种文体。
二、了解作者张溥(pu),字天如,号四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
明末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党为己任,结纳社会上冇节气,冇操守,冇学识的知识分子和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与阉党进行斗争。
三、了解背景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Z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止义人士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 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 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四、了解人物1、五义士颜佩韦、杨念如、沉扬、马杰、周文元五人都是“索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百姓,过去他们互不相识,而且除了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夕卜,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
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口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口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天启六年七月屮,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五人墓碑记》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重难点:、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
教师介绍黄继光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
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XX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片介绍明代一些的英雄的——《五人墓碑记》。
二、题解、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五人墓碑记》教案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教师版)课题:《五人墓碑记》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注音蓼.洲(liǎo)逆阉.(yān)旌.旗(jīnɡ)湮.没(yān)皦.皦(jiǎo)赀.财(zī)缇.骑(tí jì)抶.仆(chì)溷藩..(hùn fān)曷.(hé)逡巡..(qūn xún)投缳.(huán)赠谥.(shì)户牖.(yǒu)詈.骂(lì)冏.卿(jiǒng)废祠.(cí)缧.然(lěi)缙.绅(jìn)猝.发(cù)傫然(lěi)2、释义以旌其所为:“旌”,表彰,表扬。
按诛五人:“按”,追究,查办。
然五人之当刑也:“当”,受,面对。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发”,拿出。
则噪而相逐:“相”,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偏指其中一方,此处偏指“他”(毛一鹭)。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或”,无指代词,有人。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有”,无指代词,有人二、课文探究导引(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2)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为何而死?(3)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提示: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
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4)在此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内容,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
提示:可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小节):叙写修五人墓缘起及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3篇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人墓碑记》,了解并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故事背景,解释《五人墓碑记》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问学生对该作品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主体:1. 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a. 分析作品中五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选择。
b.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如比喻、隐喻等。
c. 分析作品中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
2. 进行批评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a. 通过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提炼出主题概括。
b.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c.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和评价。
3.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a. 在深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的文学创作。
b.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巩固:1. 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和提升。
作业:1. 要求学生对《五人墓碑记》进行个人感悟与批评性分析的书面作业。
2.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一篇以《五人墓碑记》为题材的作品。
教学资源:1. 《五人墓碑记》的文本材料。
2. 针对文学分析和批评性分析的学生手册。
3. 学生的文学创作作品。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二)《病梅馆记》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病梅馆记》的背景和作者。
《五人墓碑记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题目:《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人墓碑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小说主旨。
2. 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
3.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五人墓碑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小说文本鉴赏和解读。
3. 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五人墓碑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把握小说主旨。
2. 文本鉴赏和解读,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学科素养不足,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力度不够。
3. 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
2. 阅读指导法。
3. 活动探究法。
4. 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步骤:1. 教师为学生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背景和史料,带领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享小说中人物、情节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和内涵。
3.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鉴赏,让学生分析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
4. 教师分组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5. 学生整理探究成果,以小组演讲的形式呈现给全班。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主题探究成果。
2. 学生小组演讲的表现和合作情况。
3. 学生成绩单的书面表现。
八、教学资料:1. 《五人墓碑记》原著。
2. 《五人墓碑记》的研究文献和历史资料。
3. 文学鉴赏和探究学案。
九、教学总结:1. 当前高中教育要注重学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培养,而这种能力恰恰是通过学科素养的提高来实现的。
2. 教学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可以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常识。
3.、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材料翻译全文。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著有《七录斋集》。
2、背景简介: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并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阉党失败,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之墓”。
3、文体简介: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二、辨形正音蓼.洲()被逮.()皦皦.()赀.财()逡.巡畏义()缇.骑.()溷.藩()傫.然()詈.之()投缳.道路()猝.发()抶.打()缙.绅()户牖.()蹈.死不顾()阉.党()矫.诏()佯.狂()扼腕.()暴.于朝廷()社稷.()匹.夫()钩.党()冏.卿()高爵.显位()张溥.( ) 废祠.()淹.没()曷.故()赠谥.褒美()三、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古今字①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五人墓碑记》教案(5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5篇)第一篇:《五人墓碑记》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上课时间:总课时:复习目标:1、写出“有、皦、赀”三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2、写出“至于、私人、痛心、按、金、视、首领、”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3、写出“发、行、固、使、徒、按”等词的一词多义;4、写出“墓、疾病、隶”等词的活用意思;5、辨析“而、焉、之、其、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6、准确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教学过程:一、文言实词(15分钟)1.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只”,不过,仅仅;通“又”)(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2.古今异义(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3)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于心,痛恨今义:极端伤心(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古义:考察,查究今义:压住(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古义: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义:金子(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非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古义:比较今义:看(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3.一词多义(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6)按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7)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高一语文导学案(教师版)教学课题:《五人墓碑记》主备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熟读课文并背诵五六两节;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明3.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4.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诵读翻译。
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记文本预习一、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
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
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二、时代背景: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
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
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
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
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
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三、解题: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对比
意义
五人“激于义而死”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
之徒“淹没不足道”
光明磊落
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缙绅“易其志”
不畏强暴
五人“有重于社稷”
高爵显位“辱人贱行”
死之意义重大
五人“尽其天年”(假设)
豪杰“扼腕发悲”
(现实)
容于身后的显耀
[小结]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三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切块三、自主学习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
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
杜,闭,塞。
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
(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
户,门户。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
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重点句子翻译:
1、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
荣,在死后(非常)荣耀;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切块三、合作探究:总结全文内容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义”。
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
(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
3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
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
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
(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
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
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
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小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贱行”。
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
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在危急关头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对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如何去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五义士那样“临难毋苟免”。
当堂检测:完成下面练习题: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A.出发、派遣
B.产生
C.发放
D.拿出
2.下列句中加点词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⑦非常之谋难于猝发⑧大阉亦逡巡畏义
A.①③⑤
B.④⑤⑧
C.②⑥⑦
D.③④⑤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④安能屈豪杰之流⑤吾得兄事之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⑦抶而仆之⑧亦以明死生之大
A.①⑥/②⑤/③⑧/④⑦
B.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C.①⑤/②⑦/③⑥/④⑧
D.①⑧/②⑦/③⑥/④⑤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呜呼,亦盛矣哉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蹈死不顾,亦何故哉?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6.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旌其所为众不能堪蹈死不顾矫诏纷出
A.表彰能够顿足纠正
B.表彰忍受踏上假托
C.旗帜忍受履行匡正
D.旗帜能够踏上假托
7.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两句
①()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吴之民方痛心焉
C.且焉置土石
D.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
A.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为之声义
C.以旌其所为
D.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③()
A.谈笑以死
B.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亦以明死生之大
D.敛资财以送其行
④()
A.不能容于远近
B.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C.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请于当道
答案:1.D2.B(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草野,指乡间。
首领,代头。
社稷,指代国家。
湮没,埋没,磨灭。
颜色,指脸色。
非常,不一般,指篡夺帝位。
逡巡,犹豫不决)
3.A(依次为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4.A(为感叹句,其他三句均为在疑问的基础上有感叹)
5.D(“不易其志”应连读,“而”前断开)
6.B
7.①AD(兼词“于之”;B.助词;C.兼词,于何)②AC(介词,替,给;B.名词,作为,D判断词,是)③AB(连词,而;C.为了,表目的;D.介词,用来)④AC(表示被动;B.介词,在;D介词,向)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5、6自然段。
2.完成《优化探究》、《课时作业》、《语文周刊》对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