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岩层及岩层的产状
合集下载
岩层的产状类型和在地质图的表现

第三讲
岩层基本产状类型 及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形式
1. 岩层的基本产状类型
表2-1 岩层基本产状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简表
类型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构造复杂区
倾斜岩层
中等复杂区
分 布 构造简单区 区 倾角 0,或小于5
90 露头宽度L
0~90 h=H×cos V字形法则
厚度h 铅直厚度H
地 质 平行于等高线 直线 图
地地 质质 界界 面面 的倾 倾向 角与 小地 于形 地坡 形向 的相 坡同 角,
(4)当地质界面水平时, 地质界线的弯曲形态随地形等 高线的变化而变化,且二者相 互平行或重合。 (5)当地质界面直立时, 地质界线呈直线沿其走向延伸, 不受地形变化影响。
地 质 界 面 直 立
4. 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4.1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接触界面上下的 岩层时代存在明显的间断, 但其上下的地质界线与不整 合界线相互平行。
2. 地质图
2.1 地质图 用规定的符号、色谱、 花纹表示,按一定比例把地 壳或岩石圈某一部分地质组 成、构造地质现象等地质内 容正投影到地形图(水平面) 上得到的一种图件。
2.2 地质图的要素
图名 图例 比例尺 地形线 地质体 地质界线 制图单位 制图时间等
2.3 地质图类型
标准化地质图 按国家制图标 准和规范编制的 专门地质图 按某种特殊要求 编制的
超覆不整合
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在不 地整 质合 图接 上触 的关 表系 现 特 征
大 别 高 压 超 高 压 变 质 带 构 造 简 图
3. 地质图上地质界线的V字形法则 3.1、几个概念 3.1.1 露头线 任一地质界面与天然地面的 交线。其形状取决于地质界面 的产状和地形两个基本要素。
岩层基本产状类型 及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形式
1. 岩层的基本产状类型
表2-1 岩层基本产状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简表
类型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构造复杂区
倾斜岩层
中等复杂区
分 布 构造简单区 区 倾角 0,或小于5
90 露头宽度L
0~90 h=H×cos V字形法则
厚度h 铅直厚度H
地 质 平行于等高线 直线 图
地地 质质 界界 面面 的倾 倾向 角与 小地 于形 地坡 形向 的相 坡同 角,
(4)当地质界面水平时, 地质界线的弯曲形态随地形等 高线的变化而变化,且二者相 互平行或重合。 (5)当地质界面直立时, 地质界线呈直线沿其走向延伸, 不受地形变化影响。
地 质 界 面 直 立
4. 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4.1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接触界面上下的 岩层时代存在明显的间断, 但其上下的地质界线与不整 合界线相互平行。
2. 地质图
2.1 地质图 用规定的符号、色谱、 花纹表示,按一定比例把地 壳或岩石圈某一部分地质组 成、构造地质现象等地质内 容正投影到地形图(水平面) 上得到的一种图件。
2.2 地质图的要素
图名 图例 比例尺 地形线 地质体 地质界线 制图单位 制图时间等
2.3 地质图类型
标准化地质图 按国家制图标 准和规范编制的 专门地质图 按某种特殊要求 编制的
超覆不整合
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在不 地整 质合 图接 上触 的关 表系 现 特 征
大 别 高 压 超 高 压 变 质 带 构 造 简 图
3. 地质图上地质界线的V字形法则 3.1、几个概念 3.1.1 露头线 任一地质界面与天然地面的 交线。其形状取决于地质界面 的产状和地形两个基本要素。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改

真厚度:顶底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顶底界面之间的铅直距离。
铅直 真厚度 厚度
顶面 底面
水平面
4、尖灭:
——厚度向一个方向变薄以至缺失成楔形时称尖灭。
5、透镜体:
——厚度向两个方向尖灭。
(二)岩石的原始产状及产状类型
1、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 2、岩层的原始产状
水平或近水平
岩层走向的剖面上, 岩层顶、底面之间的 垂直距离;
视厚度(h’)与铅直 厚度(H)的关系: h’ = H * cosβ
β——岩层视倾角;
2、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1)厚度
真厚度(h)
顶底面之间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H)
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 h=Hcosα
(2)埋藏深度
地面某一点到目的层的铅直距离。
3、岩层的产状类型: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岩层的产状——产出状态 产状三要素:
走向: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线)的方向。 (岩层在水平地表的延伸方向)
倾向: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射线(倾斜线), 该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方向(朝向)。
倾角:倾斜线与倾向线的夹角
记录格式: 倾向 倾角
角 度 不 整 合
角度不整合
张岩子
其它类型的不整合
非整合(nonconformity,国 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 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 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而 形成的不整合关系。代表较 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三)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
1、不整合的识别标志
①古生物证据 ②发育古风化壳,古土壤等。上覆地层有时有底砾岩。 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 ④上下两套地层的变形程度、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不同,下
岩层及岩层产状课件

岩层产状与水平面平行,无倾斜。
表示方法
在地质图上,水平岩层通常用与 水平面平行的直线来表示。
适用情况
适用于沉积岩地层和部分变质岩 地层。
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倾斜岩层 表示方法 适用情况
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直立岩层 表示方法 适用情况
04
岩层产状的实际应用
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总结词
不同层位的岩层。
火山活动则通过火山喷发和熔岩 流等过程,形成火山岩层。
岩层的分类
02
岩层产状
走向
01
走向的定义
02 走向的测定
03 走向的表示方法
倾向
倾向的定义
倾向的测定
倾向的表示方法
倾角
倾角的定义
倾角的测定 倾角的表示方法
03
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水平岩层
岩层及岩层产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岩层概述 • 岩层产状 • 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 岩层产状的实际应用 • 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 • 岩层产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01
岩层概述
岩层的定义
岩层的形成
岩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和火山活动。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隆起、沉降和 水平运动等,这些运动导致地壳 物质重新分布,形成不同类型和
隧道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
罗盘仪测量法
01
准备工作
02
测量步骤
03
数据处理
表示方法
在地质图上,水平岩层通常用与 水平面平行的直线来表示。
适用情况
适用于沉积岩地层和部分变质岩 地层。
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倾斜岩层 表示方法 适用情况
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直立岩层 表示方法 适用情况
04
岩层产状的实际应用
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总结词
不同层位的岩层。
火山活动则通过火山喷发和熔岩 流等过程,形成火山岩层。
岩层的分类
02
岩层产状
走向
01
走向的定义
02 走向的测定
03 走向的表示方法
倾向
倾向的定义
倾向的测定
倾向的表示方法
倾角
倾角的定义
倾角的测定 倾角的表示方法
03
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水平岩层
岩层及岩层产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岩层概述 • 岩层产状 • 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 岩层产状的实际应用 • 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 • 岩层产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01
岩层概述
岩层的定义
岩层的形成
岩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和火山活动。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隆起、沉降和 水平运动等,这些运动导致地壳 物质重新分布,形成不同类型和
隧道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
罗盘仪测量法
01
准备工作
02
测量步骤
03
数据处理
岩层产状课件

5、倾斜岩层的厚度与埋深
倾斜岩层的厚度 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视厚度(h’)=铅直厚度(H) ×cos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倾斜岩层的厚度与埋深
倾斜岩层的埋藏深度
倾斜岩层的 厚度与埋深
4、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6 地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面状构造 线状构造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
走向(strike); 倾向(dip); 倾角(angle of dip)
1 产状与产状要素
表示面状和线状构造在空间中的产出状态的参数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的特征
走向与走向线 某一倾斜构造面与任意水平面的交线为走向线,走向线所指的地理方位称为走向。 倾向与倾向线 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于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投影向下倾斜一端的方位角,称为倾向。
地质体的概念—— 泛指人们观察和研究的任何体积的天然岩石体
类型 成因:沉积的、岩浆(原生的地质体)的和变形——变质的(次生地质体) 变形情况:变形地质体和未变形地质体 形状、内部结构和产状:层状、块状和脉状 构造要素:面状 构造要素: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一 岩层的产状及其表示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倾伏: 倾伏向+倾伏角, 如:330 °∠ 20 °或 N30°W,20° 侧伏: 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 如: 20°S/N30°E,45 °SE
Grand Canyon of Arizona
2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
老地层在低洼处,新地层在高处
倾斜和直立岩层出露宽度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地面坡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时
“V”字型法则
地面坡向 与 地层倾向 相同 (1)
倾斜岩层的厚度 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视厚度(h’)=铅直厚度(H) ×cos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倾斜岩层的厚度与埋深
倾斜岩层的埋藏深度
倾斜岩层的 厚度与埋深
4、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6 地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面状构造 线状构造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
走向(strike); 倾向(dip); 倾角(angle of dip)
1 产状与产状要素
表示面状和线状构造在空间中的产出状态的参数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的特征
走向与走向线 某一倾斜构造面与任意水平面的交线为走向线,走向线所指的地理方位称为走向。 倾向与倾向线 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于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投影向下倾斜一端的方位角,称为倾向。
地质体的概念—— 泛指人们观察和研究的任何体积的天然岩石体
类型 成因:沉积的、岩浆(原生的地质体)的和变形——变质的(次生地质体) 变形情况:变形地质体和未变形地质体 形状、内部结构和产状:层状、块状和脉状 构造要素:面状 构造要素: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一 岩层的产状及其表示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倾伏: 倾伏向+倾伏角, 如:330 °∠ 20 °或 N30°W,20° 侧伏: 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 如: 20°S/N30°E,45 °SE
Grand Canyon of Arizona
2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
老地层在低洼处,新地层在高处
倾斜和直立岩层出露宽度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地面坡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时
“V”字型法则
地面坡向 与 地层倾向 相同 (1)
2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舌状波痕和平行 它常见于粉砂岩、泥灰岩和石灰岩中。 波痕(水流向左) -新疆民丰县安德尔河
在海、湖浅水地带,由于来回动荡的 波浪涉及水底尚未固结的较细的沉积 物,形成了尖棱的波峰和圆滑的波谷 相间排列的对称型波痕(右图)。尖棱 的波峰指向岩层的顶面,圆滑的波谷 则凹向岩层的底面。
洪水事件过后在边滩上留下 的舌状波痕-新疆库车河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一致地质界线比地形等高线开阔地质界线的弯曲程度比地形等高线弯曲程度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且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的坡角地质界线弯曲的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且岩层的倾角小于地面的坡角地质线弯曲的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相同地质界线比地形等高线狭窄岩层露头线的弯曲程度比地形等高线弯曲程度v字形法则向东倾角大于直立向北倾角小于岩层露头的宽度
位于沉积岩层顶部的界面,称为上层面(顶面);位 于沉识岩层底部的界面,称为下层面(底面);两个沉 积岩层的接触面,为上、下两个岩层所共有,既是上覆 岩层的底面,又是下伏岩层的顶面(图2)。沉积岩层上、 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沉积岩层的厚度。
一、沉积岩层
砂岩层 上层面
泥岩层
下层面 砂岩层
岩层
一、沉积岩层
A G B
E α′ H α
O ω α′
F
C
D
二、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直线的产状是直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倾斜程度,产状要素包括倾 伏向、倾伏角,或直线所在平面上的侧伏向、侧伏角来表示。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方位,用方位角 或象限角表示(图)。 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γ角。 侧伏角:倾斜直线与其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侧伏角, 如图中θ角。 侧伏方向或侧伏向:构成侧伏角走向线的方位,如24°N, 表示侧伏角24°,构成24°的走向线指向北。
在海、湖浅水地带,由于来回动荡的 波浪涉及水底尚未固结的较细的沉积 物,形成了尖棱的波峰和圆滑的波谷 相间排列的对称型波痕(右图)。尖棱 的波峰指向岩层的顶面,圆滑的波谷 则凹向岩层的底面。
洪水事件过后在边滩上留下 的舌状波痕-新疆库车河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一致地质界线比地形等高线开阔地质界线的弯曲程度比地形等高线弯曲程度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且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的坡角地质界线弯曲的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且岩层的倾角小于地面的坡角地质线弯曲的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相同地质界线比地形等高线狭窄岩层露头线的弯曲程度比地形等高线弯曲程度v字形法则向东倾角大于直立向北倾角小于岩层露头的宽度
位于沉积岩层顶部的界面,称为上层面(顶面);位 于沉识岩层底部的界面,称为下层面(底面);两个沉 积岩层的接触面,为上、下两个岩层所共有,既是上覆 岩层的底面,又是下伏岩层的顶面(图2)。沉积岩层上、 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沉积岩层的厚度。
一、沉积岩层
砂岩层 上层面
泥岩层
下层面 砂岩层
岩层
一、沉积岩层
A G B
E α′ H α
O ω α′
F
C
D
二、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直线的产状是直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倾斜程度,产状要素包括倾 伏向、倾伏角,或直线所在平面上的侧伏向、侧伏角来表示。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方位,用方位角 或象限角表示(图)。 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γ角。 侧伏角:倾斜直线与其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侧伏角, 如图中θ角。 侧伏方向或侧伏向:构成侧伏角走向线的方位,如24°N, 表示侧伏角24°,构成24°的走向线指向北。
2-2岩层及岩层的产状

44-26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沟谷上游 山脊下坡
44-27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沟谷下游 山脊上坡
44-28
总 结:
若地层没有倒转时,地质界线: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新地层
老地层
44-29
V字形法则,适用于:
岩层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露头线的 分布形态。
44-30
2.岩层的露头宽度 水平岩层
岩层的产状——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 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其 与水平面的关系来确定的。
44-2
分类
水平岩层 倾角<5˚ 按产状可分为 倾斜岩层 倾角5˚~85˚
直立岩层 倾角≥85˚
44-3
1.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一般出现在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44-4
水平岩层特征
前提:岩层没有发生倒转 ⑴ 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 ⑵ 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底面标高之差;
决定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
44-31
岩层的露头宽度 倾斜岩层
A
B
露头宽度与厚度、倾角的关系
A-倾角不变,露头宽度随厚度而变化;
B-厚度不变,露头随倾角而变化
受岩层厚度、产状、地面坡度的共同影响。
44-32
①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
A
B
C
露头宽度与坡度的关系
44-33
②当岩层面与地面的交角不同时;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地质图件方位角法象限角法野外记录和文字报告4418135?30?倾向倾角135n30方位角法0?文字表示法44194530nwsen45?e30?se走向倾角倾向象限009090象限角法4420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数字是倾角
第0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28
主要内容
1. 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2. 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
3. 地层接触关系
岩层的原始产状—近水平
但局部存在原始倾斜.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30
(一) 水平岩层主要特征
1. 地形地质图上表现为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 线平行.
2. 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 3. 岩层顶底面之间的高程差是岩层的厚度. 4. 岩层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
2. 类型:
1) 平行层理. 2) 斜层理. 3) 波状层理.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8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9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10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11
3、层理的识别 岩石成分的变化 岩石结构的变化 岩石颜色的变化 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
1) 负荷构造.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23
2) 砂岩球、枕.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24
3) 火焰状构造.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⒉滑塌、滑移作用——卷曲层理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34
2020/8/11
第2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35
2) 产状表示方法: 205°∠25°,倾向∠倾角。 或 以北或南为0 ° ,记N65 °W ∠25°SW,走向、倾角和倾向。
工程地质学之岩层及岩层产状(PPT207页)

岩层形成后,在地壳构造运动影响下发生变形,其原始 产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还基本上保持水平产状; 有些形成倾斜岩层,或者形成直立,甚至倒转岩层。在某些 情况下,由于重力、流水、岩溶、冰川等与地壳运动无直接 关系的地质作用的影响,也会使岩层产状发生改变。
岩层的产状
一、水平岩层
指岩层倾角为0°的岩层。绝对水平的岩层很少见,习 惯上将倾角小于5°的岩层都称为水平岩层,又称水平构 造。
工程地质学之岩层及岩层产状(PPT207页)
第二节岩层及岩层产状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
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有四种主要类型: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褶皱和断裂 岩层:是指由同一岩性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
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岩层产状: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
水平岩层一般出现在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二、倾斜岩层
指岩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的岩层。自然界绝 大多数岩层是倾斜岩层,倾斜岩层是构造挤压或大 区域内不均匀抬升、下降,使岩层向某个方向倾斜 而成的。
缓倾岩层,a<30˚
陡倾岩层,30˚≤a<60˚
陡立岩层,a≥60˚
倾斜岩层往往是某种构造形态的一部分
确定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年代 法和相对年代法。
绝对年代法
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 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称为绝对年代法。 该法主要是通过测定地层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来 确定。用于测定地质年代的主要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 常数,见下表。
当测定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质量m1,以 及它蜕变产物的质量m2后,就可利用蜕变常数λ, 按下式计算其形成年龄
岩层的产状
一、水平岩层
指岩层倾角为0°的岩层。绝对水平的岩层很少见,习 惯上将倾角小于5°的岩层都称为水平岩层,又称水平构 造。
工程地质学之岩层及岩层产状(PPT207页)
第二节岩层及岩层产状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
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有四种主要类型: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褶皱和断裂 岩层:是指由同一岩性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
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岩层产状: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
水平岩层一般出现在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二、倾斜岩层
指岩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的岩层。自然界绝 大多数岩层是倾斜岩层,倾斜岩层是构造挤压或大 区域内不均匀抬升、下降,使岩层向某个方向倾斜 而成的。
缓倾岩层,a<30˚
陡倾岩层,30˚≤a<60˚
陡立岩层,a≥60˚
倾斜岩层往往是某种构造形态的一部分
确定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年代 法和相对年代法。
绝对年代法
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 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称为绝对年代法。 该法主要是通过测定地层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来 确定。用于测定地质年代的主要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 常数,见下表。
当测定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质量m1,以 及它蜕变产物的质量m2后,就可利用蜕变常数λ, 按下式计算其形成年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11
a
水平面
b
c
a
d
e
ab-走向线 ce-倾斜线 cd-倾向 α-倾角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即走向线两端所指的 方向。(两个方位角,相差180˚)
产 状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倾
要 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
素 走向 = 倾向 ± 90°
倾角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0~90˚)
44-23
②直立岩层 的地质界线是 沿其走向作直 线延伸,不受 地形影响。
44-24
③倾斜岩层露头分布形态则较复 杂,表现出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相交 的曲线延伸,并有一定规律,当其 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 “V”字形,故此规律又称为V字形 法则。
44-25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沟谷上游 山脊下坡
方位角法 N 0˚
135˚∠30˚
135°
(倾向、倾角)
30°
44-18
象限角法
N 0°
45 °
90° W
90°
E
N45˚E∠30˚SE
(走向、倾角、倾向象限)
30 °
S 0° 44-19
②符号表示法
30°——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数 字是倾角。(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 位标绘在图上);
—— 岩层水平(0˚~5˚); —— 岩层直立(箭头指向较新岩层); ——岩层倒转(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
sinq OC GO GO ∴ tga = tgb/ sinq
44-14
2.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
岩层产状 要素的测定, 一般在野外 用罗盘仪 (袖珍经纬 仪)来测定。
44-15
44-16
3.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方位角法 文字表示法 象限角法
野外记录和文字 报告
符号表示法
地质图件
44-17
①文字表示法
决定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
44-31
岩层的露头宽度 倾斜岩层
A
B
露头宽度与厚度、倾角的关系
A-倾角不变,露头宽度随厚度而变化;
B-厚度不变,露头随倾角而变化
受岩层厚度、产状、地面坡度的共同影响。
44-32
①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
A
B
C
露头宽度与坡度的关系
44-33
②当岩层面与地面的交角不同时;
露头宽度与岩层倾角和地面坡角之间的关系
44-34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 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地层之间在空 间上的接触形式和时间上的发展状况。
44-35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44-36
1.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连续沉 积,产状也基本相似的 的接触关系。
44-3
1.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一般出现在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44-4
水平岩层特征
前提:岩层没有发生倒转 ⑴ 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 ⑵ 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底面标高之差;
44-5
⑶ 岩层的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 坡度;
⑷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行 或重合,而不相交。
44-6
44-26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沟谷上游 山脊下坡
44-27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沟谷下游 山脊上坡
44-28
总 结:
若地层没有倒转时,地质界线: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新地层
老地层
44-29
V字形法则,适用于:
岩层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露头线的 分布形态。
44-30
2.岩层的露头宽度 水平岩层
30°
即指向老岩层,数字是倾角)
44-20
三、岩层的露头Βιβλιοθήκη 态和宽度1.岩层的露头形态 岩层露头分布形态,决定于岩层产状、地
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44-21
水平岩层(Ⅰ)、直立岩层(Ⅱ)和倾斜岩层(Ⅲ)的露头形态及 其在平面图上的表现
44-22
①水平岩层的露头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的 影响,在地质图上,其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 行或重合。
2.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往往是某种构造形态的一部分。
44-7
单面山
44-8
倾斜岩层按倾角a的大小又可分为: 缓倾岩层,a<30˚ 陡倾岩层,30˚≤a<60˚ 陡立岩层,a≥60˚
44-9
3.直立岩层
直立岩层一般出现在构造强烈的地区。
44-10
二、岩层产状
1.产状三要素 走向、倾向、倾角
任何构造面或地质体的界面,也可以通 过测定这三个要素来确定其产状 。
这一地史时期内曾发生过 显著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44-41
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
44-42
不整合面
44-43
作业题: 1. 什么是岩层?岩层的产状三要素是什 么?并绘图表示。 2. 论述地层的接触关系。
44-44
⑴平行不整合
特征:
①上下岩层的产状 基本平行一致;
②在两套地层之间 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 层,存在沉积间断。
这一地史时期地壳曾经 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
44-39
不整合面
平行不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
44-40
⑵角度不整合
特征: ①上下岩层的产状不
平行; ②在两套地层之间缺
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存在沉积间断。
特征:①时代连续,没有间断; ②上下岩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一致。 地壳相对稳定, 沉积环境持续稳定
44-37
2.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面
常见底砾岩
存在沉积间断的 上下地层的接触关 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简称不整合。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所反映的地 壳运动的特征,分为: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44-38
不整合面
第二节 岩层及岩层的产状
44-1
一、岩层
概念
岩层——指由同一岩性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 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岩层的产状——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 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其 与水平面的关系来确定的。
44-2
分类
水平岩层 倾角<5˚ 按产状可分为 倾斜岩层 倾角5˚~85˚
直立岩层 倾角≥85˚
44-12
注意!
真倾角——真倾斜线HG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 OG的夹角
视倾角——视倾斜线HD、HC与其在水平面上 投影线OD、OC的夹角。
44-13
真倾角a和视倾角b之间的换算公式: tga tg b sinq
其中:q ——视倾向与走向线的夹角。 【推导】从图上的三角关系可知:
∵ tga = HO/GO,tgb = HO/OC,sinq = GO/OC ∴ tg b HO OC HO tga
a
水平面
b
c
a
d
e
ab-走向线 ce-倾斜线 cd-倾向 α-倾角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即走向线两端所指的 方向。(两个方位角,相差180˚)
产 状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倾
要 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
素 走向 = 倾向 ± 90°
倾角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0~90˚)
44-23
②直立岩层 的地质界线是 沿其走向作直 线延伸,不受 地形影响。
44-24
③倾斜岩层露头分布形态则较复 杂,表现出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相交 的曲线延伸,并有一定规律,当其 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 “V”字形,故此规律又称为V字形 法则。
44-25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沟谷上游 山脊下坡
方位角法 N 0˚
135˚∠30˚
135°
(倾向、倾角)
30°
44-18
象限角法
N 0°
45 °
90° W
90°
E
N45˚E∠30˚SE
(走向、倾角、倾向象限)
30 °
S 0° 44-19
②符号表示法
30°——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数 字是倾角。(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 位标绘在图上);
—— 岩层水平(0˚~5˚); —— 岩层直立(箭头指向较新岩层); ——岩层倒转(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
sinq OC GO GO ∴ tga = tgb/ sinq
44-14
2.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
岩层产状 要素的测定, 一般在野外 用罗盘仪 (袖珍经纬 仪)来测定。
44-15
44-16
3.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方位角法 文字表示法 象限角法
野外记录和文字 报告
符号表示法
地质图件
44-17
①文字表示法
决定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
44-31
岩层的露头宽度 倾斜岩层
A
B
露头宽度与厚度、倾角的关系
A-倾角不变,露头宽度随厚度而变化;
B-厚度不变,露头随倾角而变化
受岩层厚度、产状、地面坡度的共同影响。
44-32
①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
A
B
C
露头宽度与坡度的关系
44-33
②当岩层面与地面的交角不同时;
露头宽度与岩层倾角和地面坡角之间的关系
44-34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 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地层之间在空 间上的接触形式和时间上的发展状况。
44-35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44-36
1.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连续沉 积,产状也基本相似的 的接触关系。
44-3
1.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一般出现在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44-4
水平岩层特征
前提:岩层没有发生倒转 ⑴ 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 ⑵ 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底面标高之差;
44-5
⑶ 岩层的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 坡度;
⑷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行 或重合,而不相交。
44-6
44-26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沟谷上游 山脊下坡
44-27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沟谷下游 山脊上坡
44-28
总 结:
若地层没有倒转时,地质界线:
V字形尖端
沟谷处
山脊处
新地层
老地层
44-29
V字形法则,适用于:
岩层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露头线的 分布形态。
44-30
2.岩层的露头宽度 水平岩层
30°
即指向老岩层,数字是倾角)
44-20
三、岩层的露头Βιβλιοθήκη 态和宽度1.岩层的露头形态 岩层露头分布形态,决定于岩层产状、地
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44-21
水平岩层(Ⅰ)、直立岩层(Ⅱ)和倾斜岩层(Ⅲ)的露头形态及 其在平面图上的表现
44-22
①水平岩层的露头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的 影响,在地质图上,其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 行或重合。
2.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往往是某种构造形态的一部分。
44-7
单面山
44-8
倾斜岩层按倾角a的大小又可分为: 缓倾岩层,a<30˚ 陡倾岩层,30˚≤a<60˚ 陡立岩层,a≥60˚
44-9
3.直立岩层
直立岩层一般出现在构造强烈的地区。
44-10
二、岩层产状
1.产状三要素 走向、倾向、倾角
任何构造面或地质体的界面,也可以通 过测定这三个要素来确定其产状 。
这一地史时期内曾发生过 显著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44-41
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
44-42
不整合面
44-43
作业题: 1. 什么是岩层?岩层的产状三要素是什 么?并绘图表示。 2. 论述地层的接触关系。
44-44
⑴平行不整合
特征:
①上下岩层的产状 基本平行一致;
②在两套地层之间 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 层,存在沉积间断。
这一地史时期地壳曾经 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
44-39
不整合面
平行不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
44-40
⑵角度不整合
特征: ①上下岩层的产状不
平行; ②在两套地层之间缺
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存在沉积间断。
特征:①时代连续,没有间断; ②上下岩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一致。 地壳相对稳定, 沉积环境持续稳定
44-37
2.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面
常见底砾岩
存在沉积间断的 上下地层的接触关 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简称不整合。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所反映的地 壳运动的特征,分为: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44-38
不整合面
第二节 岩层及岩层的产状
44-1
一、岩层
概念
岩层——指由同一岩性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 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岩层的产状——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 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其 与水平面的关系来确定的。
44-2
分类
水平岩层 倾角<5˚ 按产状可分为 倾斜岩层 倾角5˚~85˚
直立岩层 倾角≥85˚
44-12
注意!
真倾角——真倾斜线HG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 OG的夹角
视倾角——视倾斜线HD、HC与其在水平面上 投影线OD、OC的夹角。
44-13
真倾角a和视倾角b之间的换算公式: tga tg b sinq
其中:q ——视倾向与走向线的夹角。 【推导】从图上的三角关系可知:
∵ tga = HO/GO,tgb = HO/OC,sinq = GO/OC ∴ tg b HO OC HO t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