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论文
社区门诊老年病人安全静脉输液护理论文

浅谈社区门诊老年病人安全静脉输液护理【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190-02【摘要】探讨对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变化的老年病人,实施安全静脉输液护理的可行性。
社区护士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娴熟的技术,为老年病人服务,提高了老年病人输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社区门诊;老年人安全静脉输液;护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区医疗条件的不断完善,方便、快捷、优质的社区护理模式逐渐被社区居民所接受。
“大病进医院,小病上社区”的理念在大众心中逐渐形成[1]。
而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的实施,对于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变化的老年人,安全输液护理至关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认真重视,并纳入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在多年的社区门诊输液室工作过程中有一些体会。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886 例,均为2007 年3月至2009 年12 月本社区门诊静脉输液的患者,年龄55~82 岁,大多数为本门诊附近的慢性病患者,并曾接受过大医院的诊疗,服务对象疾病种类多样。
1.1 了解病因老年病人的精神、情绪和心理波动在临床上较突出,部分老年病人性格和行为反常,甚至失去理性,在治疗上表现为不配合治疗或抗拒治疗。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疾病长期的折磨对治疗丧失信心,或是因经济的压力而无奈无助,或是丧失亲朋好友和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等,造成老年病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和精神变化,负性情绪增加,导致沟通困难,依从性下降[2]。
1.2积极沟通,赢得治疗配合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充分体现了护患的沟通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约有35%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因为它能清楚且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
护士应着装得体、整洁,面带微笑,做到尊重、理解、体贴病人。
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提高沟通艺术,向其讲解疾病的可控性,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赢得病人的信任、配合。
老年患者输液细节护理论文

老年患者输液中的细节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86-01【摘要】目的:关注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性,从而促进老年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字】老年患者;输液;护理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一项基本护理技术,以显著快捷的特点成了老年患者经常选择的临床治疗途径。
据有关调查显示老年患者输液占门诊输液总数的四成以上,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在生理功能等等方面都发生退行性变化,大部分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老年疾病,一般的老年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弹性差、皮肤松弛、血管细脆、滑,静脉穿刺困难,回血又慢,皮肤松弛血管不易固定,输液中途容易发生漏针。
同时老年患者机体反应功能减退,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又不易及时发现问题,为了提高静脉输液安全,减少护理差错及纠纷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我们科开展了细节护理,即从细微处入手,关注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性,从而促进老年患者的早日康复。
现将临床护理老年输液患者的体会进行简单总结如下:1静脉输液前的细节护理1、1、心理护理与宣教。
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接受治疗的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输液安全成为患者最担心的问题,尤其是初次接受输液的治疗者。
治疗前护士要向患者说明输液的目的、药名、药物的主要作用和不良反应、全天输液总量、用药次序,每一种药物的滴速;宣教输液过快、过慢的危害和后果。
协助患者整理好病床单元、调整病房的温湿度和光线、选择合适体位、呼叫器、水杯、痰盂、便器等放在患者方便拿到的位置。
详细告之患者输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取的帮助,使患者在治疗前对整个治疗过程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解除其顾虑。
1、2、认真核对医嘱与药物。
92例老年患者临床中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护理论文

92例老年患者临床中应用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41-01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不易滑脱,能较长时间留置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由于老年患者各组织器官功能的逐渐减退,都有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软[1],因而用常规针头输液容易失败。
2010年9月—2011年7月我科对92例老年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操作,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92例,男性53例,女性39例,年龄在61—88岁;全部病例均为在我科住院的上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冠心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而遵医嘱输液者。
浅静脉留置针为bd公司产品,20—24g头皮式留置针,胶布或透明敷贴。
2 临床应用2.1 选择血管:评估患者留置针的难易程度,宜选择相对粗直,弹性较好,血流丰富宜固定的血管,但应避开关节及静脉瓣。
老年人末稍循环差,下肢静脉瓣相对较多,一般不宜选择下肢浅静脉,多选用上肢浅静脉。
2.2 选择留置针:留置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通划,一种y 型,我科常规使用的是y型。
根据患者静脉粗细,药液性质等,尽量选用能满足输液要求的最小型号的静脉留置针。
2.3 心理护理:部分老年患者对静脉留置针不了解,有顾虑,所以操作前详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加强护患沟通,说明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优点及配合护士操作的注意事项,充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合作,积极配合治疗。
2.4 操作方法:穿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8 cm×8 cm以上)后, 选择适合的角度(瘦弱者适合10-15°角穿刺,肥胖、水肿者适合45°角穿刺)缓慢进针,见回血后,一手退出针芯,一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保留约5mm软管在外,拔出针芯,连接输液管,用帖膜固定留置针座后,延长管呈u形固定,使肝素帽高于套管尖端,调节滴速并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2]。
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舒适护理人性化服务效果观察论文

探讨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舒适护理及人性化服务的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233-01【摘要】目的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的血管特点探讨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减轻患者痛苦,观察舒适护理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住院的接受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因人而异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给予舒适的人性化护理。
结果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
患者自觉舒适愉快接受治疗,达到预期的最佳治疗效果。
结论舒适护理使老年患者及家属在心理、生理上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明显提高了护患关系,说明舒适护理在静脉输液中可达到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老年患者;舒适护理;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机体抵抗力下降,如何使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过程连贯、安全、舒适、人性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舒适护理(comfort care)模式又称“萧孝氏双c护理模式”是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的。
所谓舒适护理,就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
它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上、生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真正从心理、生理、社会、精神四方面达到舒适。
目的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1。
静脉输液是老年保健常用的、疗效较为显著的保健治疗手段之一,也是护理工作中一项最繁重的操作技术。
军队老年住院患者平均年龄都在85岁以上,合并有多种疾病。
需要输液的疗程较长,药理化性质复杂,加之年老体弱,皮肤薄且松弛,血管多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穿刺难度较大,对护理的要求也高。
现将我院对军队老年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以来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我院开始为150名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人性化舒适护理。
男142例,女8例,年龄75~95岁,平均年龄85.4岁。
其中冠心病35例,高血压20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7例,脑梗塞20例,各类肿瘤15例,消化系统疾病 9例,其他14例。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医疗水准也不断提高,因此对我国老年人的临床护理体验也应进行发展。
静脉输液是我国医疗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静脉输液以给药快的疗效,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医疗中,因此,对加强我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体验的医疗研究一直在进行,逐渐已经成为当下主流关注的医疗优化问题。
由于医疗技术的急速发展,相应对不同疾病的特效药也相继被研发出来,人们对于老年患者与病人的静脉输液临床手段与措施也进行了一定深入研究,并已经初步取得一定成果,本文通过阐述我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的发展现状,探究進行静脉输液临床护理可以发展的一些问题,探究加强我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体验的手段与措施。
标签: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问题与现象,手段与措施。
一我国老年患者临床护理现状分析。
(一)我国老年患者病人的静脉输液护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医院对老年人的医疗生活也变得更加重视,对与老年病人来说,静脉输液临床治疗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慎重,而静脉输液临床又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但是由于老年人的身体体质脆弱特殊,使得我国医务人员对老年人的静脉输液临床需要高度注意。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是使得老年人的体质远远不如以前,导致我国静脉输液临床的老年患者人群需要进行特别注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所以这就需要加快我国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的研究,使我国对于静脉输液临床护理的体验与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水准,带动了我国老年人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
二分析加强我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的手段与措施。
(一)对于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中病人饮食方面的精心治疗。
饮食是老年人进行静脉输液护理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临床护理过程中要通过饮食来保证老年人患者营养的保证,通过对患者饮食的保证能够推动老年人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病况的稳定与优化,从而推动静脉输液临床护理的顺利进行,在老年人患者的具体护理治疗中,关注老年人患者在配合治疗过程中的饮食情况,注意是否存在与药性冲突的食物,最大程度减少静脉输液患者的重新发病几率,在饮食方面从病人的具体习惯出发,解决静脉输液临床护理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避免因食物的冲突导致静脉输液的药品失去药性,使得老年患者的病症反复发作,减少静脉输液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额外状况,通过对食物的管理来保证静脉输液治疗的有效性。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操作成功率护理论文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操作成功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用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给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护理问题——血管损伤。
针对于老年患者自身的特殊情况及长期的治疗过程,通过对临床老年静脉穿刺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我体会到:合理地应用静脉、保护静脉、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地防止血管损伤,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使静脉用药得以顺利进行,并提高老年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静脉用药时血管损伤的原因患者状态: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长时间的输液治疗患者在进针的瞬间往往会有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痉挛,硬度增加,增加输液难度。
人为性损伤:除了正常的治疗外,由于技术不娴熟造成的不必要的静脉损伤。
保护措施不到位:输注的过程中巡回观察意识不强,在输液渗漏后没有及时发现引起肿胀较大,以及拔针时没有按压到位引起血液外渗造成针刺面青紫,影响再次输液操作。
如何提高老年患者输液成功率做好心理工作:取得患者信任,争取患者合作。
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老年患者往往对某几位护士的信任度较高,精神也相对放松。
合理选择血管:老年患者的皮下组织少,皮肤松弛,血管充盈差,选择注射时应遵循由四肢的远端向近端循环使用的原则,也可选择肢端的末梢静脉,但应避免选择有感染及硬化的静脉,而且也应尽量避免首选粗大血管,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输液器的选择:在长期的住院过程中,由于患者静脉的损伤较大,为了减少针刺造成的血管损伤,可建议采用使用5号半的针头,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会起到很好保护血管的作用。
促进浅静脉充盈:老年输液患者,一般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充盈差,可以采用热敷、轻拍静脉、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等方法。
1%的硝酸甘油热敷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血管直径和充盈度增加,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非握拳穿刺:多年来,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一直延续使用握拳法。
但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肤较松弛,在进行穿刺时采用非握拳的方式即用背隆掌空的握怀状和握指法更符合他们的生理特点。
老年外周静脉输液护理体会论文

老年外周静脉输液护理体会【关键词】老年;外周静脉;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64-01外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老年患者存在血管条件差或是经常使用一根静脉反复穿刺,长期输入较多药物的刺激,浅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炎的化学特性反应,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
重者有局部皮肤变色或坏死情况,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增加患者疼痛。
为了减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损伤,减轻痛苦,近来我科对60例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进行观察护理,采取各种方法措施,减少各种输液并发症发生。
1 临床资料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对我科60例进行静脉治疗的老年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在65岁以上,均有两种以上的疾病,肺心病为10%,糖尿病为20%,高血压30%,脑梗死40%,患病史均有5年以上,输液时间在4周以上。
2 护理对策2.1认真观察合理选择血管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病,血管条件差,伴有血管神经病变,血管循环不良,血管脆性大,动脉硬化。
应根据应用药物种类、时间来合理选择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原则由上至下,由远到近,避免靠近关节、硬化、感染、静脉窦的血管,严禁多次反复穿刺一根血管,保证一次成功,避免感染。
2.2 输浓度高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护理静脉输液前10min给老年患者的穿刺部位用热水毛巾热敷,能使局部表浅血管扩张充盈,减轻血管刺激疼痛及不良反应。
另外使用输液增温器后液体的黏度可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从而使流速增快,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也是预防发生或降低局部症状和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
2.3 输液过程中的护理老年患者常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反应迟钝,言语沟通障碍,输液过程中疼痛、痉挛、渗出,输液不畅发生率较高。
因此要求护士要熟悉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静脉输液论文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最常用,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护理技术操作,其临床价值已被公认,而静脉输液如何做到稳,准,快,好,穿刺能否做到“一针见血”,是护理工作者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参阅相关文献,将成人浅静脉输液相关环节综述如下:一、配液微粒污染不容忽视,输液过程带入血液循环中不被机体代谢的微粒其危害性严重,包括血管栓塞,变态反应,肉芽肿,静脉炎等,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要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预防方法:1、环境净化:操作者除按要求穿衣,戴帽,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减少人员流动外,还强调为每名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2、安瓿的正确切割:有实验证明,在抽吸药液前,常规要求用已醇棉签消毒安瓿颈部及小沙轮,安瓿颈部割锯后,再重新消毒,拭去细屑,折断安瓿,是目前接受的观点。
3、针头的针尖斜面与针根成30°,当针根与瓶塞成60°插入时,针头的斜面与瓶塞面垂直,两平面构成90°,此时针头斜面不能切割瓶塞,故能较好的减少液体中产生皮塞现象。
4、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液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抽吸时针头置于安瓿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二、体位:输液体位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但舒适的体位会减少病人的痛苦,也能促进护患关系,曾有报道一些病例由于输液姿势不当,病人易疲劳,不由自主活动,导致针头滑出血管外,造成液体外漏,为此特对采用上肢静脉输液病人进行观察,结果表示:上臂自然下垂,屈肘90°,前臂置腹上是上肢的功能位,此位置可使人觉得自然舒适,伸直位输液病人上臂和前臂肌群处于紧张状态,极易产生疲劳,而导致不自主活动产生液体外漏,所以手背功能位输液能减轻病人的上肢疲劳,减少药液外漏,避免重复穿刺,减轻病人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85-01
【摘要】静脉输液是门诊治疗中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操作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使他们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感到身心愉快和舒适,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临床护理
老年患者是医院患者中的特殊群体,其特征表现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流缓慢,给临床护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而外周静脉滴注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多例老年患者外周静脉滴注的观察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7~12月老年患者输液1 558人次,年龄55~89岁,男783人次,女775人次。
复穿109人次,因查对有误造成差错2例,输液时有不适反应35人次,拔针后发生皮下瘀血176人次。
2 护理体会
2.1 结合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准备: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较差,常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恐惧等,有的存在意识与精神障碍,甚至因对所患疾病无正确认识而自暴自弃,不能积极配合治疗。
护士在工作中首先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认
真做好入院宣教,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存在问题,在将行静脉穿刺时,要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可适当运用触摸技巧使老人放松,或用肢体语言促进沟通,采取请家属共同参与的方法,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争取患者合作。
另一方面,护士在操作前要调整好自身心理状态,因为情绪变化可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出现判断、感觉失误。
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穿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穿刺时,身体放松,做到镇静自如,操作不慌不乱,无论你所面对患者的血管多么复杂,都要相信自己,这样,也给患者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2.2 仔细观察和选择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 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伴有神经血管病变。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弹性差,脆性增加,皮肤肌组织松驰,血管不易固定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等。
穿刺前,要认真观察血管条件,根据应用的药物种类、时间,对选择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次数进行全面的计划、评估,再进行输液治疗。
穿刺时观察外周静脉弹性的程度,及有无硬结、肿胀。
血管选择,原则上由远到近,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下肢静脉不作为常规穿刺的血管选择,对深而不显、细小空虚静脉可行局部热敷。
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
对持续长期输液和1 d多次输入甘露醇等药液,尽量采用较粗大的静脉,使用浅
静脉置针。
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穿刺时将止血带扎于具穿刺部位上方10 cm处。
若扎的过近,松开止血带时,止血带弹力会震动穿刺部位,针头刺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
也可用非握拳穿刺法,即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握空杯状,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
静脉穿刺的角度一般为20°。
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10°~15°进针,对血管壁厚、血管较硬、易滑动的,主张40°进针。
对长期输液的患者,由于血管较差,可利用未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
2.3 做好输液过程中的护理观察 : 输液前护士要熟悉药物的
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有关输液的适应证、药理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监测指标的知识,了解药物用量的换算、剂量和对老年患者用药剂量的限制,严格掌握滴速,合理排序。
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而且自身调节储备能力不足,特别是快速输液或输液量过多,容易发生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等。
临床上,无心、肾、肺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滴数可控制在50滴/min以内。
如高血压、冠心病、明显心肌缺血及肺心病或其他心脏疾病患者,滴数可控制在30~40滴/min。
此外,在老年人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随时正确而灵活的调整滴数。
在输液过程随时巡视,及时发现输液不畅或不通,沿静脉走向有无条索状改变或血管变粗、硬结现象,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白、发红、发麻、疼痛、肿胀等,特别注意病情危重者在下肢输液时,
因皮肤松驰,外渗时往往滴速正常,不易发现,且有增加静脉栓塞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稍有不慎,后果严重。
应做到重点巡视,严密观察,认真、准确填写输液巡视卡。
对出现静脉炎者,及时更换输注血管,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拨针时,将手指指腹顺静脉走向按压穿刺部位3~5 min,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的两个穿刺点为中。
输液后将患者肢体略抬高
40~60 min,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减轻因输液时间过长引起的不适。
避免药液在小血管内存留时间过长,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另外也防止慢性渗出。
对应用留置针者要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要严格判定血管条件,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快、准。
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消毒1次,并盖以无菌敷料。
连续输液者,应更换输液器1次/d,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
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拨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总之,对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时,应特别注意到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对机械损伤和抗化学性能力下降,产生静脉损伤的并发症较多。
用爱心和过硬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可以防止各种输液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陈虹. 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护理浅析[j]. 实用临
床医药杂志. 2010(02)
[2]苏媚菊. 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的临床护理和体会[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01)
[3]尹相华,袁晓英,姜翠梅. 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问题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09)
作者单位:115000 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