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干栏式建筑设计过程
干栏式建筑——美术人美版8年级下课件PPT

递进时期
元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递进时期。元大都 按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 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 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性 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塔,大 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 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 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 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 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
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
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
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
干栏式建筑
简介
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 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 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 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 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 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 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 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 的建筑。
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
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
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
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
干栏穿斗木楼

建筑特点
传统的典型干栏穿斗木楼全身是木,木构架、木檩椽、木板墙、树皮瓦,连接处用榫头穿卯眼,甚至没有一 根铁钉、一件铁钩。房屋平面呈矩形,屋顶为双坡大“悬山式”(悬山式:悬山也叫“挑山”,是前后成两坡而 桁檩突出在山墙之外的屋顶;坡是指从侧面看为人字型的两片屋顶),架空两至三层,家家户户多沿山坡密集聚 合。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民居,则是大量使用毛竹的竹木混合构架的干栏竹楼,其不同 处是竹材连接多用棕绳、藤条绑扎;屋顶称为“孔明帽”并有燕尾状的“千木”,是一种类以“歇山式”(歇山 式:歇山式屋顶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天安门城楼就运用了重 檐歇山屋顶)四坡大屋顶。这一地区的景颇族、基诺族、哈尼族等也多沿用竹楼,在架空层的高低、是否搭配土 坯、萱草、瓦顶等建筑材料以及图腾供奉上则大同小异。云南的竹楼寨还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如傣寨寨寨有水 井,井台刻意装饰,甚至有井亭及守护的石雕神兽;傣家人人勤洗浴,有“宁可食无好肉,不可居无好水”之说, 重视水源质量是当地一种良好的生活习俗。又如哈尼族的寨门常以树干搭成门框状置于入寨大路之中,横木上覆 以兽皮,逐渐演变成鸟形雕刻。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先生经过大量考证断定:日本传统建筑的“鸟居”(鸟居: 一种牌楼式门,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牌坊以及日本民居屋脊的“千木”都源自云南。 此外川西南峨嵋山地区,重庆地区以及湘西凤凰一带山地、滨水地区的“吊脚楼”,台湾阿里山区曹人和台东卑 南人的“圆竹楼”等,就其营造渊源和民居基本构架、空间理念来说,大体也是楼居式的另类模式。
干栏穿斗木楼01 建筑简介
03 干栏式木楼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 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摘要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其中民居改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受城市住宅建设的影响,农村民居中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和钢筋等现代材料。
近代的农村民居建设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市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逐渐丧失了它的传统,农村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干栏建筑大有被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替代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干栏建筑消失的速度愈快,在经济趋同一体的今天,原生态干栏民居正逐渐被同化。
由于民居的永久性特质,从某种角度看具有着不可逆转性;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会对广西的壮丽风光、生态和环境等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民族和文化等传统要素的传承。
广西民居,从远古走来,历经几多风雨,它一直在演进,一直在变化,它最基本的东西,因其合理,因其科学,得以鲜活的保存了下来,由原来的较为封闭,发展为较为开放。
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
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
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
笔者作为建筑设计师,感觉到在接触的村落营造中的工作与在城市中是大为不同的,由于大多数建筑师学习成长的城市背景,大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来自于城市住宅设计,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在乡村营造中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对广西干栏式民居建筑的总结概括中,探讨怎么将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艺术风格,与现代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融合,使得现在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艺术有机融合,为现代新民居住宅设计寻找新的思路。
基于侗族干栏式住宅平面空间布局的手绘建筑效果图研究

基于侗族干栏式住宅平面空间布局的手绘建筑效果图研究作者:黄薇薇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7年第06期摘要: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干栏”式的吊脚楼各有特色,但不同民族在选择居住环境、地理条件、群居或散居、都是与其民俗与信仰有关,而侗族的“干栏”式建筑却独具特色。
研究侗族干栏式建筑的平面空间布局是画好侗族建筑表现图的知识储备。
同时还能从传统建筑文化中获得灵感,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侗族建筑;干栏式;建筑效果图;创造性思维中图分类号:TU252 I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7)06—0095—02引言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中,侗族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他们自古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有着自己独特的居住建筑。
当今侗族的住房建筑,仍然保留古越人干栏式建筑传统特征。
“干栏”一词,起源于古越语:“干”或“巩”音是当今侗族的自称。
以考察三江程阳八寨侗族聚居区干栏式建筑为例,这种干栏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住房空间,包括卧室、客房、堂屋,灶屋。
下层豢养牲畜、安放石舂及各类杂物。
根据室内空间的不同用途及其重要性,又将其划分为四类:礼仪空间,包括火塘和堂屋,在室内布局中有着重要的精神功能;生活空间,包括廊道空间、卧室和起居室,为日常起居的主要场所;辅助空间,包括畜棚、储藏室和卫生间,是日常生活的辅助空间;交通空间,主要是楼梯,它主导着进出住宅和住宅内部的垂直交通。
1侗族干栏式住宅的3种平面类型1.1前廊直入型这种类型的住宅采取与人口轴线垂直方向为导向的平面布置形式,空间的序列由前部宽廊分散到后部的空间,因此,宽廊均有开口进入各个封闭开间内的房间,可以直人到每个开间。
住宅在空间上被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从平面布局形式来看,类似于“前堂后屋”,即前部为起居待客空间,后部为家人寝卧空间的空间格局,只是前廊与后室所在的轴线正好与人口轴线相垂直,也可以说是入口侧面的“前堂后屋”。
干阑式建筑PPT演示课件

“高台式土木建筑”
11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哈尼族 蘑菇房
房子分层: 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
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 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 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12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黎族
分布
构造特点
干阑式建筑
历史
“干阑”建筑——人类建筑史 上的“活化石”
1
形成原因
干阑民居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一种下部架空的住 屋建筑形式。它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非常 适用于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由于当地气候炎热、 潮湿多雨,干阑建筑的基本特征均具有露面架空的特 征,主要是为了适应于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特 别是在山区,还能够起到保持底层地面坡度的作用, 有利于适应山地凹凸不平的先天地势缺陷,且能够节
住人,下面养牲畜;一般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垂 直等高线布置。底层形成横形空间,四周以木、竹栏 围,平面布局已趋定型,由庭(晒台)、厅堂、卧房、 杂用房等几部分组成,从山墙左侧入口,庭在最前面,
20 有简易木梯上落。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2.“低栏” “低栏”即矮脚船形屋,黎语称“隆旁”。 “低栏”的底层由前庭、居室和后部杂用房三部
四川成都十二桥出土商 代干阑复原图
7
汉朝
8
干阑楼屋
广州出土汉代干阑式谷仓 (明器)
明清
9
宋也叫“阁阑”、“麻阑”, 元明时干阑在川地呼作“榔 盘”,清称为“阑”。
明清两代,南方侗语族地区 少数民族一直大量使用这种 悠久的干阑式建筑。
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 但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 房的干阑建筑,距地较矮, 是为隔潮之用。
黔东南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审美追求

172作者简介:魏莹(1993— ),女,汉族,贵州赫章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干栏式建筑是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也被称作干栏、干兰、高栏、阁栏、葛栏等,由古时候人们在树丫上建造房屋演变而来,在古代主要常见于南方百越部落。
干栏式建筑的构架是以木柱或者竹柱作为底架,在底架的基础上搭建房屋,形成一个架空的居住空间。
目前为止,河姆渡干栏式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干栏式建筑。
一般资料上记载的栅居、巢居等,都属于干栏式建筑。
这种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能较好适应雨水丰富,气候湿热的气候,主要常见于我国西南地区,比如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东南部等。
黔东南地区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少数民族村寨,有很多保留完整且仍是当地主要居住形式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与其所依赖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并形成了一个范围颇为广泛的地域性人文景观。
一、黔东南干栏式建筑的现状黔东南是我国干栏式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黔东南的居民根据依山傍水的地势,构筑了通风耐热、防潮防震的干栏式建筑。
这些干栏式建筑也被称作吊脚楼,因其在二层楼板上出挑的穿斗式结构,看起来像是楼板上有人吊着脚坐着。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这种楼下架空,楼上住人的干栏式居住形式,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黔东南山地居多,干栏式吊脚楼的地基多为斜坡地势。
人们会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用长木柱来支撑“厂”字地基的下方,长木柱的高度和地基的高度一致,再装上穿枋和横梁,横梁与“厂”字地基的上方平行,通常高七八米到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左右。
黔东南这种干栏式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因为它是一半架空,另一半在土台上,当地人们称这样的半干栏式吊脚楼为“半边楼”。
这种半干栏式建筑居住起来既宽敞明亮,也方便舒适,它是很好的适宜地势,巧妙利用坡地空间的典范。
所以,在多山地的黔东南,半边楼比全干栏式建筑更具有优越性。
二、黔东南干栏式建筑美学分析(一)合理的空间布局黔东南干栏式一般为三层建筑,下层圈养家禽牲畜和堆放农具,二层为居住楼层,顶层为阁楼,也可作粮仓。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历史发展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
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建筑风格干栏式房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与地面隔离而达到有效的防潮。
除此之外,其尚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
居住形式与各民族生活的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塞北游牧民族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中原华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这样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
西江千户苗寨干栏式建筑构造

2020·12干栏式建筑形式在中亚和南亚最为流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于地面建造,用支柱将建筑物支撑于高处。
在苗族地区,居民住宅绝大部分都是干栏式建筑。
它的建设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当地苗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地形,建筑一般临山而建。
这种类型的建筑具有保温隔湿的作用,又可以隔绝地面的害虫。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的选址、用材、建造技艺和空间组织都遵循自然法则。
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营造(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在历史上,苗族人由于被统治阶级的镇压和驱逐,会选择居住在地形相对比较险恶的高山老林,背靠大山,正面开阔,这样的选址可以挡风向阳,避暑消热。
苗寨里的路弯弯曲曲,狭窄又危险,甚至在某些地方特意造险,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守。
因此“依山而建,择险而居”成为了苗寨的第一特点。
水是生命之源。
在高山地区,水对整个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因此苗寨的选址通常是靠近水源,但是在选择离水源近的地址时苗族人民还需要处理安全防卫和生活农业用水的矛盾[1],因为黔东南地区雨量大,考虑到山洪的危险,在选址时要避开大的冲沟以防水患,只能够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小沟壑进行排洪。
除此之外,苗寨干栏式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在防火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充足的水源也是防火的需要。
在黔东南地区,地形以低中山岭为主,平原占地非常少,平原上的可耕作的土地对于当地苗族人来说是寸土寸金,所以苗寨在选址的时候会选择乱石地段,让出平原上的耕作之地,来满足苗族人自给自足的粮食需求。
同时苗寨选址在乱石地段又很好地满足了防卫的需求,这样的选址完美地将防卫和利于耕种相结合,不破坏生态环境。
苗族人认为山是人丁,水是钱财,因此苗寨的选址会尽可能地满足建筑面朝东南面对山坳,背倚青山绿树。
苗族人一般都会将住所建在山腰处,民谚称之为“鬼占山,人占湾,鱼占滩”。
(二)西江千户苗寨的用材及营造技艺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一般就地取材。
杉木是西江千户苗寨较为常见的建筑材料,有山必栽杉,苗族当地有“家有十亩杉,不愁吃和穿”之说[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干栏式建筑设计思路与规划思考
• 规划思考: • 1.经济的发展是传统聚落保护与复兴的根本; • 综合分析现状,以解决重要问题为规划目 标的核心; • 注重联络与公众参与,强调规划的长期跟 踪服务;
侗族干计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 面临无人传承的境地。在经济条件发展以及当下时兴的的 西式小洋楼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建筑面临被失传和创新 传承。 • 2.设计目标:随着旅游业的的快速发展,侗族民居在传统 民俗方面有着利益的鼓励,让人民有坚持这一民俗的坚定 理由;因此,针对这有利现状,也针对干栏式建筑防火功 能差的缺点,进行一次整合设计,不仅在功能上符合现代 居民的居住要求,也保留了侗族民居的传统习俗。 • 3.设计创新点:通过对湖南通县,广西三江,龙胜,贵州 肇兴侗族民居整体风格的了解与分析,对干栏式建筑内部 不合理的的布局以及不符合消防条件的部分进行改造;其 创新点是在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风格的前提下,对建筑 的外观以及市内进行全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不仅使旧 建筑重新焕发活力,同时更好的为侗族人家服务。
侗族干栏式建筑旧房屋改造规划理念
• 1.理念的选择: • 1)整体保护与动态发展,不仅要 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 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 • 2)“少就是多”与生态原真理念。 传统聚落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蕴含着朴素的山水生态理念,是地 域文化现象在物质环境的映射。其 中强烈的环境意向与人文景观值得 尊崇与体恤,多修整,少新建, “减法”为主,“加法”为辅。 • 3)务实规划理念。综合考虑时代 背景,摒弃固定的规划模式,强调 时效性,合理判断和协调多元利益 主体意愿,实事求是的找出解决问 题的途径与方法,是规划变为现实 的必然选择。
侗族干栏式建筑现状
• 以程阳八寨为例: • 1)程阳八寨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北,包含马鞍, 岩寨,平寨,大寨,东寨,平铺,平坦,吉昌八个风貌独 特的原生态侗族村寨。懂侗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文 化积淀丰厚。 • 2)近年来,随着自住居民的增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居民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程阳八寨面临的诸如历史遗存 破损,风貌破坏,火患威胁,环境恶化以及基础设施缺乏 等问题也越加严重凸显。 • 3)传统聚落保护欲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挑战,程阳八寨居 民生活现状堪虞,经济基础薄弱,但旅游资源丰富。 • 4)旅游业的无序发展,极易出现“假古董”或居民外迁 等过度商业化现象,违背传统聚落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侗族干栏式建筑重点问题的判断与解决
• 1.重点问题的甄别
• 1)核心问题 • 2)一般问题
• 2.重点问题的系统解决
• • • • 1)村寨消防 2)建筑更新 3)环境卫生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3.其他建设问题
侗族干栏式建筑重点问题的判断与解决
• 1.重点问题的甄别 • 经过筛选,把问题分为核 心问题和一般问题。 • 1)核心问题是:村寨消防, 建筑保护与更新,环境卫 生,旅游发展,道路交通 等; • 2)一般问题则有:给水 • 排水,生态保育,景观 • 风貌,土地利用,电力电 信,文化传承等。
侗族干栏式建筑愿景
• 针对程阳八寨,如何挖掘其文化潜质,将保护与发展相结 合,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条件,促进旅游业发展, 从而顺应居民生活方式的改的要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使得历史文化得以很好的保护并永续利用,村寨的建设与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谐共生。 • 这不仅是程阳八寨所面临的问题与需要改进的条件,而是 几乎所有侗寨所面临的外来居住模式,新材料,新技术的 挑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将侗寨原有的建筑模式很 好的传承,并且满足居民对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
2.侗族的分布: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 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的新晃、芷 江,靖 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 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
侗族干栏式建筑前期调查
• 3.侗族的建筑形式: • 1)侗族属于传统聚落,有高密度群居习俗。侗族的群居 特性,受建房地域狭窄的影响,把住房紧密相连。侗寨的 建筑分布因地势不同,各具布置特色。山脚和山坡的侗寨, 首先是从邻近稻田的边缘建起,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步朝 山坡向上而建,或沿山脚左右扩展。 • 2)侗寨住房的朝向,是因地而定的。一般都选择背山面 水。 • 3)由于侗族主要从事农业,监事林业,盛产杉木。而今 的侗族住房,保留着古越人干栏式建筑的传统特征。故侗 族建筑是全木质结构,以圆木作柱,凿凖穿枋衔接成整体 骨架,楼板和壁板用开槽相拼接,紧密牢固。
侗族干栏式建筑重点问题的判断与解决
• 重点问题的系统解决: • 1.村寨消防:在消防责任 区的划分与消防管理站 的设置上,结合农村基 层政权的管辖特性设立 消防站,配备消防设备 亦采用车宽2米的微型消 防车。 • 2.在各村寨落实村寨防火 分区划分,结合具体的 防火间距要求,设置防 火墙,规划消防,疏散 通道以及停车场,回车 场并布置消火栓,灭火 器。
侗族干栏式建筑重点问题的判断与解决
• 3.建筑更新; • 1)延续侗族传统聚落沿河串联 布置特点,为保持传统村寨的 独立性,完整性,将修建性详 细规划,划分为保护类,修缮 类,改造类,更新类,拆除类, 新建类,呗分别提出保护欲整 治要求。 • 2)建筑的外观改造,建筑室内 改造,建筑防火设计,建筑节 能设计,建筑防腐,防蛀设计 五大项。焦点集中在新型材料 的使用,室内火塘,厨房,卫 生间的改造,消除冻住传统木 构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达到 可持续保护利用的目的
侗族干栏式建筑重点问题的判断与解决
•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涵盖农村的保 护与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在此 主要侧重于村寨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用地调整,人口疏散 方面。 • 5.其他建设问题 • 规划还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道路交通系统,林溪河滨 景观利用开发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侗族干栏式建筑重点问题的判断与解决
• 3.环境卫生; • 环境卫生涉及垃圾与污 水处理问题。 • 布局环卫设施,包括果 皮箱,公厕,垃圾收集 点;村寨内污水采用沼 气池,高效氧化塘,人 工绿地的生态处理方式; • 村民自负房前屋后的牲 畜栏,池塘,沟渠的卫 生工作,形成长期有效 的垃圾收集清理制度。
锦绣侗寨------新 农村旧房屋改造 方案
侗寨旧房屋改造方案目录
• • • • • • 1.侗族干栏式建筑前期调查 2.侗族干栏式建筑现状 3.侗族干栏式建筑愿景 4.侗族干栏式建筑旧房屋改造规划理念 5.侗族干栏式建筑重点问题的判断与解决 6.侗族干栏式建筑设计思路与规划思考
侗族干栏式建筑前期调查目录
• • • • 1.侗族的历史 2.侗族的分布 3.侗族的建筑形式 4.侗族建筑来源
侗族干栏式建筑前期调查
1.侗族的历史: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
百越、干越。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 自古代侗族自称。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 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 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 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 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侗族干栏式建筑前期调查
侗族干栏式建筑前期调查
• 4.侗族的建筑来源: • 百越先民处在巢居时代已经产生在巨杉之下行歌坐月的群 体社交活动习俗。直到今天,有些侗族地区的田坝中心, 山峰要道旁,还保留着千年古杉,供登山劳累者歇息。夏 乘凉,冬烤火,谈古道今,巨杉就是鼓楼的前身。 • 百越后裔进入农耕时代后,多选择在巨杉之地建寨,随着 人口的发展,在选地建寨时难以找到既有依山傍水,又有 巨杉的如此完整的自然条件,便在建寨时先选定鼓楼定点 之地栽种一株小杉木,再测定住房的整体布局。建寨后再 在小杉木之地开始建造形似巨杉的独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