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原文及备课

合集下载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第一篇:《当我死时》教案范文《当我死时》教案语文组:彭忠德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善于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人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善于表达。

三、学情分析诗歌是高度浓缩简洁的文学,再加之很多学生难以体会诗人情怀,故不能够正确理解诗歌。

同时,也加深了教者教授的难度。

本诗侧重于通过朗读来促进文本情感的把握和体味。

三、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朗读,借助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哀愁沉重的氛围。

)播放诗歌朗读,让学生回答朗读内容(即《乡愁》),随后让学生简要品析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并由此进入诗人余光中的介绍。

二、课前检测1、诗人余光中简介(借助学法)余光中,1928年生,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著有诗集:《钟乳石》《五行无阻》等;散文集:《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擅长写思国怀乡的作品,是海外游子的代言人。

因所作《乡愁》家喻户晓,故而有“乡愁诗人”之称。

2、初读诗歌,识记文中生字词。

头颅坦然安魂曲滔滔瞭望未餍饕餮鹧鸪三、朗读诗歌(自由读)1、再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流利、有节奏朗读。

2、听读诗歌要求:注意节奏与停顿;体会情感与思想。

3、再读诗歌要求:正确、有节奏、有感情。

四、品析诗歌1、找出文中有过渡作用的两行诗句,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2、划分层次,体会情感。

明确:第一部分(当我死时—满足地想):安眠之乐第二部分(从前………—代替回乡):思念之苦①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苦”,文中如何体现?明确:“望透黑夜”体现诗人思念之切;“十七年未餍”体现诗人思念时间之长;“饕餮地图”体现诗人对祖国思念之深。

《当我死时余光中》课件

《当我死时余光中》课件

经典作品
诗歌
《浣溪沙·北戴河》、《登高》等是余光中的经典诗歌之作。
散文
《约定》、《伤逝》等是他著名的散文作品。
非虚构文学
《舌尖上的中国》、《水之味》等作品成为了非虚构文学的经典之作。
影响
1
开创散文先河
余光中开创了中国新意识散文的先河,为后续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
推动文化与文学创新
他的作品推动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为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3
个性化文学风格
余光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文学风格,深刻影响了一代作家。
《当我死时余光中》PPT 课件
当我死时,余光中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20年,逝于1993年。他的作 品代表了中国文学的精华,饱含智慧和深度。
简介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余光中是中国现代著名 作家,以其优秀的文学 作品闻名于世。
生于1920年,逝于 1993年
余光中于1920年出生, 1993年逝世,他的作品 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代表作品
余光中的代表作品包括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 河》、《舌尖上的中国》诗歌创作中融合 了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和 现代主义的风格。
散文写作
他的散文描写了城市的风 土人情,反映了社会现实, 传达了人生智慧。
非虚构文学
余光中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例如《舌尖上的中国》、 《水之味》等,引人入胜。

大学语文当我死时教案

大学语文当我死时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当我死时》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 课文的写作手法分析。

教学难点:1. 课文情感表达的理解。

2. 课文的写作手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课文原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余光中吗?他的哪些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 引导学生回顾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引入《当我死时》这首诗。

二、自主预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预习心得,教师点评。

三、课文分析1. 教师讲解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a.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生命、自然的描绘,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b. 结构安排:课文以“当我死时”为题,以诗人的视角展开,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c. 语言运用:诗语言朴实无华,富有感染力。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生命”、“自然”、“岁月”等。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哪些情感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启示?二、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如余光中的其他诗歌、散文等。

2. 学生阅读拓展作品,分享阅读心得。

三、写作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以“当我死时”为题,写一首诗歌或散文。

2. 学生完成写作,教师点评。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当我死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教学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由老师深情朗读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师生共同欣赏引出本文作者二.走近作者1.点名介绍余光中2.教师做补充(课件展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四.走进诗歌师朗读:“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师:当我死时,愿望是什么?生: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师板书:葬我)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庞大的身躯,能够躺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这里的长江黄河是自然地理现象吗?生低声讨论:不是,这里指的是祖国。

师:指的是祖国,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象征的手法。

师朗读:“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我愿葬在祖国的土地上,感受祖国的呼吸。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师:美是什么词?生:形容词师:那母亲呢?生:名词。

(沉默片刻)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师:这里用母亲形容的是什么?生:祖国师:如果让你换一个形容词来代替“母亲“,哪个词合适?生:慈爱、仁爱、温柔。

师: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要表达什么?生:对母亲的赞美。

师:那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生:抒情的,热爱的,赞美的。

师朗读:“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这里作者由睡觉联想到安魂曲,那“安魂曲”实际上指的是?生:长江、黄河的滔滔水声。

师:是的,安魂曲指的是长江、黄河的涛声。

《当我死时》-1

《当我死时》-1

1.听范读. (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 解的词. (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 情感.
头颅
未餍
饕餮
鹧鸪
合作探究:
(1)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 事物) (2)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 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3)现实的躯体不过五尺之躯,死后也只能葬六尺之土, 现实的听觉也无法同时听到长江和黄河的涛声。诗中的 躯体和听觉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 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4)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 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 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 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 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 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去国,三十 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 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 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 首《当我死时》。
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游 子的悲凉,对祖国的热爱
(2)选择 “ 长江 ” “ 黄河 ” 这两 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 义?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
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思乡 “ 中国青 年 ” 的形象
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 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可见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啊! 真是’’断肠人在天涯’’!他 说:’’要做 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 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 正因为这种强烈的情感,他一挥而 就,仅用20分钟便写下了这首脍 炙人口的《乡愁》。
余光中(1928-)当代著名 诗人和评论家。生于江苏南 京,祖籍福建永春,1948年 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 玉苦瓜》、《等你,在雨中》 等;诗集有《灵河》、《石 室之死》、《余光中诗选》 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 《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 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 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 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 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当我死时余光中》课件

《当我死时余光中》课件

03
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 、随笔、翻译及长篇小 说等文学作品。
04
在文学创作之外,余光 中还在艺术、文化等领 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 到的见解。
代表作品
01
《乡愁四韵》
02
《白玉苦瓜》
03
《当我死时》
04
《春天,遂想起》
02
CATALOGUE
《当我死时》诗歌赏析
主题思想
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余光中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他以死亡为引子,想 象自己死后魂归故土的场景,展现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怀旧之情。
推动发展
余光中的诗歌作品对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色被广 泛模仿和借鉴,为当代诗歌的创新和发展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05
CATALOGUE
余光中的其他诗歌作品
《乡愁》
总结词:乡愁之诗
详细描述: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通过描绘家乡的风景和人物,以及自己在 外的孤独和无助,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
这首诗的节奏感和韵律非常独特,诗人通过运用平仄、押韵 等手法,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这种独 特的节奏感和韵律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让读者更容易 被诗人的情感所感染。
语言特色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余光中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用词精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句子。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 ,情感更加真挚,也更加符合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等你, 在雨中》
总结词
雨中等待之诗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雨为背景,描述了作者等待恋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绘雨中的景色和情感, 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焦虑和期盼。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诗歌两首当我死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诗歌两首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当我死时》是一首现代诗,主要是通过对“当我死时”的想象描写,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怀念.“语言明快清新,形象鲜活,意想独特,构思巧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2、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2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用诗人的“乡愁”导课.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二、读诗的方法:三步读:1、初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并初步了解诗文内容.2、品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3、诵读─融入自己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层体会作者的情感.三、听读诗歌:要求: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四、初读诗歌:1、注意读好断句,积累字词(见课件).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文内容.五、再读诗歌:1、自由朗读这首诗,品味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2、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②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③诗中有两行起过渡作用,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六、诵读诗歌:1、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示:可以从诵读的语速、语调和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2、齐读诗歌.七、拓展延伸:1、海峡浅浅,乡愁浓浓.乡愁是对家的向往,对根的期盼,是游子心中扯不断的情思.假如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来到你面前,作为大陆一员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2、朗读《乡愁》再次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八、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这首诗.2、课后读背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略.。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
在回归故土的无比期待中,诗人幻 觉出自己死时的情形,于是写成这首 《当我死时》。
品读诗歌
品读:标划出喜欢的词句,说出自己 的理解或感悟,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质疑: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 与同学一起探究。 (提示:在文旁做批注。)
理解内容,领悟情感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读一读全诗
1、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并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或根

想_____看_____

用十七年___中国的眼睛

___地图,从___到___
到多鹧鸪的___,_____
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 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段。 3、小组朗读或个人朗读。
《当我死时》
自由朗诵这首诗,回答问题 ①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
——余光中
当你不在那片土地,当你不再步履于 其上,俯仰于其间,你只能面对一张 象征性的地图,正如不能面对一张亲 爱的脸时,就只能面对一张照片了。
——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鹧鸪的啼叫声悲惋凄切,听起来像 “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 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鹧鸪作为诗词的一种意象,在羁旅 送别诗中经常出现,借以渲染和烘 托离愁别绪。
2、诗人为什么说安葬在这两条河之间,不但 痛苦消解了,而且可以转化为一种幸福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由长江、黄河衍生 出来的系列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第一,先是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
床”,死也就自然地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和长江的涛 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 这样的美,不但是意象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这里的想象 是这样奇特,难得的是联想又是这样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死时》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yàn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tāotiè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当我死时》备课资料
当我死时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

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

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

1959年返台,任教台湾师大,并主编《现代文学》杂志和《文星》杂志的诗歌部分。

1963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1964年秋应邀赴美任教讲学。

1966年返台,继续任教台湾师大。

1980年任台湾师大英语系主任。

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玉苦瓜》、《梦与地理》、《五行无阻》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日不落家》等。

余光中的诗歌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二.评析资料
(一)浴火的凤(流沙河)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

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

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

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濛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

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余光中的诗,例如这首《当我死时》,就其句型而言,颇似洋腔,你可以念一句译一句,对位译成英语而不感到吃力。

不过就其内涵而言,他的诗却是古色古香的国调。

他不赞同泯灭自己的传统于欧风美雨,不赞同台湾现代派的所谓“横的移植”,即一味的硬搬外国。

(选自《台湾诗人十二家》,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二)悠悠的怀乡曲(刘功业)
漂泊的诗魂
……
余光中,多年奔波海外,可谓名声遐迩,却没想到物质生活的丰裕无论如何也难以填补精神生活的缺憾。

随着步入中年,岁月流逝,乡思之情竟越来越重,越来越难以摆脱,那块遥远而广阔的大陆,成了灵魂的寄托之所。

每每抚今追昔,往往不胜感慨。

伴似水流年,竟留下了一首首的怀乡曲,象一块块晶莹的鹅卵石,闪射出岁月冲刷的光辉。

他在诗集《白玉芳瓜》的自序中写道:“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枝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向那块大陆,去沾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跟古代最敏感的心灵,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抬一抬杠。

”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

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

这种历史感,是现代诗重新承认传统的途径之一。

古今诗人,多写乡愁,善写乡愁,悲故国,哀时世,写下不少佳制。

晚唐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辛弃疾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它们之所以感动世人,流传不绝,大约也是因为这种怀念祖国眷恋故乡的情感是一种历史的情感,带有最朴素、最纯贞和最易动人心弦的特质吧?
所以,余光中写下的一首首思国怀乡的诗歌,就如同一柄柄撞钟的巨锤,撞响了历史的回音壁,激起了海外游子们普遍强烈的共鸣。

……
其实,不仅仅是他们,就连我们这些荣幸地居于国内的人,虽然一直享受着祖国怀抱的温暖,读诗赏句,体味其意,不也使心灵受到大江波涛般的激荡吗?
工于发端、巧于结尾的结构艺术
开头开门见山,中间转折自然,结尾结得妥贴,不拖沓,不呆板,表现了诗人在艺术构思上的周密细致,和结构处理上的潜心造化。

余光中在结构艺术上的造诣与他一贯的创作主张分不开。

他说,“初写诗者以句胜,但往往有句无篇;大成者乃以篇胜,则句活矣,是谓善于结构。

”在我们分析和欣赏他的这首短诗,体味诗人心境的同时,不是也已经获得了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启示了吗?
(选自《当代诗歌名篇赏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三)《当我死时》鉴赏(卞新国)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

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

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

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

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

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

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

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

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选自《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四)《当我死时》品鉴(凌永康)
诗有14行。

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

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
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

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自《中国新诗诗艺品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三.相关资料
余光中论(刘登翰)
《莲的联想》和《五陵少年》,余光中所回归的实际上还不是中国的现实,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景致;是一种情感上的向往,而非现实的体验。

在这些作品里,传统文化往往只以一种外化的形式,装点着诗人实际上是现代的情绪。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还较多地停留在表面的层次。

从这两部诗集跨进到《敲打乐》和《在冷战的年代》(均1969年出版),是诗人对现实的锲入。

这一锲入,使诗人从欢乐浪漫的情绪,跌入到痛苦的矛盾之中。

《敲打乐》是1964年诗人二度旅美时期的作品。

远隔重洋,回望亚洲地平线。

摄入眼底的不仅是东海外的一个小岛,而是浓缩了整部历史的一个幅员辽阔的祖国时空。

一定的距离,使诗人超越了在台岛政治氛围中的眼界,而把中国作为一个历史与现实相交错的完整的事实,加以审视。

诗人渴望真正的归来,生之不能,待之以死: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然而现实的隔阻,使这种向往只能是梦,只能“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还乡”(《当我死时》)。

但对久悬心中的中国问题的认识又不能不受到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影响,这又使他陷入一种无法排解的二元分裂的矛盾痛苦之中。

于是,他只能这样责问:“中国啊中国/何时我们才停止争吵?”透过这历史所造成的矛盾和痛苦,我们看到此中弥足珍贵的仍是一种民族感情:“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