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欣赏及理解

合集下载

诗经名篇精选赏析

诗经名篇精选赏析
无衣 岂曰无衣①?与子同袍②。王于兴师,修我戈矛④,与子同仇⑤!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王于兴师,修我矛戟⑦,与子偕作⑧!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⑩,与子偕行(11)! 注释 ①岂曰:难道说。 ②与子:和你。袍:长袍。犹今之披风,白天当衣,夜晚当被。 ③王:指秦
2
君。因秦人称其国君为王。于:语助词,犹“川’。兴师:起兵。 ④修:整治。戈、矛:古代的主要兵 器。 ⑤同仇:共同对敌。⑥泽:通“祥”,贴身内衣。 ⑦戟(jǐ已):古代一种戈、矛合一的兵器。既能 直刺,又能横击。 ⑧偕作:协同行动。 ⑨裳:战裙。 ⑩甲:铠甲,即用皮革或金属片制的护身衣。 兵:兵器。 (11)偕行:一起前往。
1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⑤。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 ②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华: 同“花”。 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善。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 内。此句言善处室家和家人。 ⑤有蕡(jī):指桃实大而多。 ⑥蓁蓁(zhēn 真):叶子茂密的样子。 导读 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全诗构思工巧,层层递进。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就给读 者带来一片生机勃勃、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色,又象征正是青年男女嫁娶的大好时光,并烘托着容貌如花 的美丽新娘的青春气息,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幸福。接着二章、三章,用桃实硕大且多,象征新娘多子多 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于归后,家族昌盛,使全诗洋溢着民间婚嫁热情欢快的生活气氛,真是天 然妙笔!清人姚际恒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经通论》)而且《桃 夭》所创造的比兴,已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成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被后世奉为结婚的楹 联,可见其影响深远。

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

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

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那么关于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美丽《诗经》》阅读材料美丽《诗经》《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古诗鉴赏:《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教育

古诗鉴赏:《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教育

古诗鉴赏:《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教育一、引言古代中国文化中,诗歌一直被视为最精致且高尚的艺术形式之一。

而在众多古代诗集中,《诗经》是最早的一部,也是对于中国古代人们情感体验与审美教育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与审美教育两方面来探索《诗经》的独特价值。

二、情感表达1. 情感主题多样性《诗经》收录了婚姻、友谊、争斗等各类不同情感主题的古体诗歌,这些作品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出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2. 借景抒怀《诗经》重视借景抒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物象,凸显内在情感,并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例如,在《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过描写采薇女子的情感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表达作者对日复一日无尽头的悲秋之感。

3. 探索人性与道德《诗经》中暗含着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思考。

诗歌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刻画出个人情感及其与他人、家庭、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读者得以反思自我情感及在各种关系中的行为道德。

三、审美教育1. 文字魅力《诗经》使用古代汉字书写,这些古体字具有独特韵味和艺术美感。

透过阅读《诗经》,读者能够欣赏到这些优美文字所带来的审美享受,并且从中领悟到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2. 音乐性与韵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有音乐配合演唱的文学形式。

每首诗都具有固定的音调和韵律,在演唱时产生出与文字内容相呼应的音乐效果。

通过学唱《诗经》中的歌曲,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与文学结合的美妙,还能培养对音乐和节奏的敏感性。

3. 神秘与哲理《诗经》中有一些意境深远、抽象难解的词句,这些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通过研究这些神秘抽象之处,读者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进而拓宽审美视野。

四、结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情感表达与审美教育瑰宝之一,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真实而深入的情感体验,还培养了读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领悟艺术美感的能力。

《诗经》13篇经典诗歌欣赏

《诗经》13篇经典诗歌欣赏
2.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
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
照见你亮丽的脸庞,
你娴雅轻盈的倩影,
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①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现在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我们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我们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题解:士兵们慷慨激昂,团结抗敌。
原文译文注释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①。
王于兴师②,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③!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④。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⑤!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⑥。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⑦,
与子偕行⑧!

《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文学鉴赏

《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文学鉴赏

《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文学鉴赏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珍贵的一部诗歌集合,其收录了多位先秦时期的诗人所创作的305篇诗歌,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从文学角度来鉴赏这些作品。

一、《诗经》中常见的情感类型1. 爱情《诗经》中描绘了丰富动人的爱情画面,例如《白日鼠》表达了深深地思念之情,而《关雎》则描绘了甜蜜而复杂的爱恋关系。

2. 怀旧许多诗歌展现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事物的伤感。

例如,《北方有佳人》中透露出对远方亲人或故乡思乡之情。

3. 秋思秋天是一个浪漫而悲伤的季节,许多《诗经》中关于秋天的描写都带有淡淡的哀愁,例如《采薇》中传达了对逝去时光的遗憾之情。

4. 忧国忧民《诗经》中也不乏关于忧国忧民的抒发。

许多有关社会现实和政治世界的诗歌以一种深刻而直接的方式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二、文学鉴赏角度1. 文学风格每一首诗都有其特定的文学风格,通过研究诗歌的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可以探索其独特之处。

一些采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诗句常常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想象空间和审美享受。

2. 意象与象征《诗经》中常常出现丰富而生动的意象,如花草树木、鸟兽昆虫等,这些意象往往具有隐喻或象征的含义。

通过解读这些意象和象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3. 节奏与音韵《诗经》是通过口头传唱流传下来的,因此节奏与音韵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

研究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和音韵可以更好地欣赏其美感,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结论《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引人入胜。

通过从文学角度加以鉴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些古老而珍贵的作品,同时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之美。

所以,阅读和研究《诗经》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经典名篇的赏析(通用9篇)

诗经经典名篇的赏析(通用9篇)

诗经经典名篇的赏析诗经经典名篇的赏析(通用9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有很多优美的诗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经典名篇的赏析,一起来阅读吧!诗经经典名篇的赏析篇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

它的美首先在于音韵,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

孔子的评论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它的美还在于意思。

《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

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

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

”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

”《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但如何是兴呢,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

这景与情的结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眼前见的实景,也可以是浮想联翩。

人与生物都是息息相通的,这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为看待人间事物的一个标准:或万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悦,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如此诗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万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雄雉》),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泉水》)。

古典诗歌鉴赏·《诗经》三首

古典诗歌鉴赏·《诗经》三首

第一章 第二章
同袍 同泽
同仇 偕作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
第三章 同裳 偕行
共赴国难
2的、思《想无重 情情衣章 感感》叠 递的诗句 增表最, ,一达爱鲜反 诗曲其明国复意了威的咏递主什武语唱进义么雄言军样特壮的歌色的作是用什?么?它对诗歌
怀同仇敌忾之正气 3、从《无衣》中有我众们志可成以城看之到军春威秋战国时期秦国军 队什么样的精神具面共貌赴?国难之决心
汗青:言书稿史册
鹤归:意旧地重游
结草:喻死后报恩
结缨:喻慷慨赴死
金兰:言结拜至交
锦书:指往来情书
黍离:发国破家亡之悲 罗雀:喻门庭之冷落
梦笔:言才思大进
桑海:喻世事变迁
桑榆:喻人到晚年
折桂:喻中举高升
杜鹃(子规):喻啼血悲歌之痛
精选课件
二、缘境明意
触境 交代特定 的空间与
时间
拓境 借景物人等 意象构筑画 面形成艺术
第一章 如约而待
2的、手《第第法静二三有女章 章什》么在样相 离表的见别现表手赠定达法物情效静上果的女?突出完生特整动点的的是故人什事物么情形?象节这样
姝 俟活城泼隅抒俏情皮主,纯人情公搔含首蓄踟蹰
静女 贻
娈 归
彤管憨“厚我钟”情 悦怿女美 美人之贻

洵美且异
3、《静女》生在动你形面象前的展细示节了描两写个什么样的青年人 的形象? 托物言情的心理描写
显爱国主义之情怀
精选课件
感 受 欣 赏
《邶风·静女》 朗诵欣赏
精选课件
思考 领悟
1、《静女》与《氓》在题材、体裁、 结构上有何异同? 2、《静女》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 点是什么?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样的 表达效果? 3、《静女》表现了春秋时期对男女 爱情的什么样的追求?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收录了许多千古流传的经典诗歌。

其中的《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是最早的篇章之一。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为主题,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分析中,将从文化、历史和个人角度出发,对这些诗歌进行解读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国风·周南·桃夭》这首诗。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桃花与女子的比喻,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独宿”、“不得志”等词语,描绘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奈。

同时,诗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爱情观念的特点,即男女之间的羁绊和相互依存。

这种依存和思念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见的主题,也是《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感表达。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国风·周南·关睢》这首诗。

这是一首描写友情的诗歌,作者通过表现周南与关睢之间的情谊,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

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作者展示了友情的真挚和深厚,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注重亲情和友情的价值观。

这两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情感丰富和内敛的特点。

与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情感不同,中国古代文化中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和间接。

这种表达方式,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在这种文化中,情感表达常常是通过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这也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这两首诗歌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风俗习惯。

在《桃夭》中,作者通过描绘爱人在异乡的情景,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男子远行经商的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使得许多妇女在家中独守空房,感受到了别离带来的孤独和无助。

而《关睢》中则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在面临别离时依然保持深情厚谊。

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全文及翻译目录第一部分:《诗经》简介第二部分:国风关睢葛覃卷耳螽斯桃夭芣苢汉广汝坟鹊巢采蘩草虫甘棠行露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驺虞柏舟绿衣燕燕日月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简兮泉水北门静女二子乘舟柏舟墙有茨相鼠载驰考磐硕人芄兰氓河广有狐木瓜黍离君子阳阳葛蕉采葛大车将仲子叔于田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狡童褰裳风雨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还东方未明甫田园有桃十亩之间伐檀硕鼠蟋蟀山有枢杕杜无衣葛生蒹葭无衣权舆衡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泽陂素冠隰有长楚蜉蝣候人七月鸱鸮破斧伐柯鹿鸣常棣第三部分:小雅采薇鱼丽鸿雁沔水鹤鸣无羊小宛巧言谷风北山无将大车鼓钟车舝青蝇菀柳隰桑绵蛮苕之华何草不黄第四部分:大雅緜思齐灵台颂维清天作丰年小毖蒹葭无衣权舆衡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泽陂素冠隰有长楚蜉蝣候人七月鸱鸮破斧伐柯鹿鸣常棣------------------第一部分:《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诗经》编辑成书的年代约在春秋后期,据说孔子曾经删定过〈诗经〉。

到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

齐国辕固所传的《诗》叫《齐诗》,鲁国申培所传的《诗》叫《鲁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叫《韩诗》,鲁国毛亨所传的《诗》叫《毛诗》。

东汉时,《毛诗》得到了官方和学者们的认同,逐渐盛行,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落以至亡佚。

现在我们见到的《诗经》,就是毛亨传下来的,我们这里选录的《诗经》,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并广泛参考了其他研究《诗经》的专著。

------------------第二部分:国风关雎——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原文】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

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

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读解】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

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

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fouze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

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

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长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

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

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化妆品、洗发香波、泡泡糖......和古人相比,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葛覃——织布女心中的歌【原文】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

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其鸣喈喈⑤。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⑥。

是刈是劐⑦,为纟希为纟谷⑧,服之无肄⑨。

言告师氏⑩,言告言归⑾。

薄污我私⑿,薄浣我衣⒀。

害浣害否⒁,归宁父母⒂。

【注释】①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

覃(tan):长。

②施(yi):蔓延。

中谷:谷中。

③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萋萋:茂盛的样子。

④黄鸟:黄鹂。

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喈喈(jie):鸟儿鸣叫的声音。

⑥莫莫:茂密的样子。

⑦刈(yi):用刀割。

劐:煮。

⑧纟希:细葛纤维织成的布。

纟谷: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⑨服:穿着。

无肄(yi):心里不厌弃。

⑩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

⑾归:指回娘家。

⑿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污(wu):洗去污垢。

私:内衣。

⒀浣(huan):洗涤。

⒁害(he):曷,何,什么。

否:不。

⒂归宁:指回娘家。

【译文】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说我心想回娘家。

快把内衣洗干净。

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读解】正如动物的雌雄有分工一样(比如蜜蜂、蚂蚁等等),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有分工。

男子汉种田耕地打猎经商骑马打枪,吃苦耐劳粗犷骠悍是男子汉的本色。

女子采桑织布浆洗做饭哺育子女,灵巧细心温柔贤慧周到体贴是女人的本色。

这是自然法则。

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纺纱织布,缝衣浆洗既是女子的职责,无可非议,也就怀着快乐的心情歌唱它。

父母是亲人中最可尊敬和想念的,因此思念父母、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更在情理之中,同样也值得歌唱。

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

倘若在现在,这样的诗恐怕绝不会被看作艺术品,唱这歌的人恐怕绝不会被称为诗人,朴实自然的生活恐怕会让习惯了电灯电视洗衣机自来水出租车的都市人鄙弃。

毕竟时代不同了嘛。

然而,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男、女角色的差别和分工,却不应当由此被抹杀。

但如果抹杀了男女的差别,肯定是违背自然法则的。

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现代的女子不一定非要纺纱织布、缝衣浆洗,也不一定非要相夫教子、做饭持家,但如果非得抛弃灵巧细心温柔贤惠周到体贴,变得象男子汉一样粗犷骠悍,那这世界也将变得十分可怕。

------------------卷耳——女人的另一半是男人【原文】采采卷耳①,不盈顷筐②。

嗟我怀人③,④彼周行。

陟彼崔嵬⑤,我马虺阝贵⑥。

我姑酌彼金⑦,维以不永怀⑧。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⑨。

我姑酌彼兕觥⑩,维以不永伤⑾。

陟彼⑿矣,我马⒀矣。

我仆⒁矣,云何吁⒂矣!【注释】①采采:采了又采。

卷耳:野菜名,又叫苍耳。

②盈:满。

顷筐:浅而容易装满的竹筐。

③嗟:叹息。

怀:想,想念。

④真加宝盖(zhi):放置。

周行(hang):大道。

⑤陟(zhi):登上。

崔嵬(wei):山势高低不平。

⑥虺阝贵(hui tui):疲乏而生病。

⑦姑:姑且。

金儡(lei):青铜酒杯。

⑧维:语气助词,无实义。

永怀:长久思念。

⑨玄黄:马因病而改变颜色。

⑩兕觥(si gong):犀牛角做成的酒杯。

⑾永伤:长久思念。

⑿咀(ju):有土的石山。

⒀者加病头凸(tu):马疲劳而生病。

⒁甫加病头(pu):人生病而不能走路。

⒂云: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何:多么。

吁(xu):忧愁。

【译文】采了又采卷耳菜,采来采去不满筐。

叹息想念远行人,竹筐放在大路旁。

登上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

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冈,我的马儿步踉跄。

我且斟满牛角杯,但愿从此不忧伤。

登上高高山头呦,我的马儿难行呦。

我的仆人病倒呦,多么令人忧愁呦。

【读解】征夫怨妇,是中国古代生活方式中的独特景观,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景观。

正如西方文学中崇尚个人奋斗的英雄一样,中国古代诗人十分关注由男女有别、男女分工而造成的男女不同的内心情怀。

男子汉不能无所作为,总得要做点什么,才会对得起祖先、子孙。

孔子所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是专对男人说的。

立功既可以在庄稼地里、仕途上,也可以在疆场上。

长期在外征战的汉子,被称为“征夫”。

按人之常情,他们有刚强勇猛无所畏惧的一面,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一面。

照传统的观点,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人虽然主内,但女人缠绵悱恻的情意却足以感动诗人和刚毅的汉子。

在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一个出嫁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希望和情感的依托,都在夫君身上。

夫君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怨夫”不仅要孝敬公婆,养育子女,操持家务,还得把本该由夫君承担的担子承担起来。

阿内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象,除了自己之外,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好在儒家虽然歧视女人,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但他们的“诗教”却不拒绝表达“怨妇”的内心情怀,在“怨而不怒”的=前提下对表达女人的内心世界网开一面,因而形成了中国诗歌中的独特景观。

也许,是他们真的体味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或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的滋味?如今的女人当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怨妇”了,诗歌因而也失去了一个独特的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