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藏书家
名人并称

名人并称三皇:伏羲、神农、燧人(有说为祝融或共工或女娲或黄帝的),(一说天皇、地皇、泰皇或人皇)三仁:微子、箕子、比干,郑三良:叔詹、堵叔、师叔,秦三良:奄息、仲行、铖虎,鲁国三恒: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均为鲁恒公后裔),三圣:孔子、墨子、老子,兴汉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汉三雄:韩信、彭越、英布,(汉)京兆三休:金敞(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汉末三子:仲长统、王符、崔实,(东汉)凉州三明:段颎(字纪明)、皇甫威明、张然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晋三谢:谢尚、谢奕、谢安(均以书法名之),晋三良:王导、郗鉴、庾亮,(西晋)三张(三阳):张载(孟阳)、张协(景阳)、张亢(季阳)兄弟,(晋)京都三明:诸葛恢、葛闿、蔡漠(均字道明),元嘉三大家:颜延之、谢灵运、鲍照,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浔阳三隐:陶潜、周续之、刘遗民,(南朝)东海三何:何思澄、何逊、何子朗,六朝画坛三大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后秦)、真谛、玄奘,唐代三绝:李白诗绝、张旭草书绝、裴旻剑绝,唐代三才:李白天才绝(一说仙才)、白居易人才绝、李贺鬼才绝,唐代河东三绝:韦暠善判、李亘工书、徐彦伯属辞,开元三大士:不空、善无畏、金刚智,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唐代三俊:李绅、李德裕、元稹,(唐)京师三豹:王旭、李嵩、李绞(皆为御史大夫,以严酷名之),唐三杨:杨凭、杨凝、杨凌(兄弟),三高:范蠡、张翰(晋)、陆龟蒙,娄东三风:张泰、陆(左金右弋)、陆容,河东三风:薛元敬、薛收、薛德音,(北宋初年)理学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中国古代三大诗人(朱自清语):陶潜、杜甫、苏轼,(北宋)龙眠三李:李伯时(善画)、李亮工(能文)、李元中(工书),宋代三豪:杜默、石延年、欧阳修,孙氏三龙(宋):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南宋)三严:严羽、严仁、严参,南宋三洪:洪适、洪遵、洪迈,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张栻,南宋词坛三绝:周邦彦、姜夔、王沂,元代三王:王旭、王磐、王构(均以文章名之),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明东林党三君:邹元标、赵南星、顾宪成,明末三大儒:黄宗羲、孙奇逢、李颙,宁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礼(兄弟),(清代)浙中三毛:毛先舒、毛奇龄、毛际,江南三布衣: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江右三大家:蒋士铨、袁枚、赵翼,清初散文三大家:魏禧、汪琬、侯朝宗,(近代)湖北三杰(三怪):严重、张难先、石瑛,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狗冯国璋,民初长江三督:江苏督军冯国璋(后为李纯)、江西督军李纯(后为陈光远)、湖北督军王占元,黄埔三杰:蒋先云(笔)、贺衷寒(嘴)、陈赓(腿),红四军三骁将:黄公略、伍中豪、林彪,江山三毛:毛人凤、毛森、毛万里,五四三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中国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中国新文学三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京语三大师:曹雪芹、文康、老舍,京剧三大贤: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京剧老生三杰(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老生后三杰:(新三鼎、后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京剧小生三仙:徐小香(蝶仙)、陆薇仙(一说为程继仙)、王楞仙,京剧老三派:程长庚(徽派)、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京剧新三派:谭(鑫培)派、汪(桂芬)派、孙(菊仙)派,京剧武生三大派: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一说为杨小楼),艺坛三绝:王厚坪、谭鑫培、刘宝全,京剧净行三杰: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京剧余(叔岩)派三杰:孟少冬、李少春、陈大濩,东北评剧三大名家: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闽剧丑行三宝:林赶山、唐秀山、林务夏,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三杰:史念海、谭其骧、侯仁之,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巨星:但丁、彼特拉克、卜迦丘,文艺复兴时威尼斯文化界三雄:提香、阿列齐诺(作家)、桑索诺(建筑、雕塑家),罗马文学诗坛三雄: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世界文坛三怪杰:维加(西班牙)、伏尔泰(法)、科莱特(法,女),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世界空军建设三先驱:杜黑(意)、米切尔(美)、特伦塔德(英),日本陆军三大中国通: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板垣征四郎,印度三圣: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纳粹三大名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A、一类
B、两大类
C、三大类
D、四大类
11、金石的“金”指( )。
A、黄金
B、金文
C、石器
D、青铜器
12、古代版本主要分为( )种。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13、常用工具书中,词典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主,字典以讲解( )为主。
A、字形
B、字义
C、字体
D、词义
14、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 )。
4、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 )。
A、《水经注》
B、《金刚经》
C、《兰亭集序》 D、《七略》
5、《四部丛刊》的主要编者是( )。
A 、丁申
B 、张元济
C 、傅增湘
D 、黄丕烈
6、下列正史中,最早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出自( )。
A 、汉书
B 、隋书
C 、旧唐书
37、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的形成,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B、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刻印,出版和有关版本的概况
C、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校勘,辨伪注释的状况,特点与基本方法
D、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收藏,管理及检索的原理与基本程序
38、版本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图书的物质形态及其特点
D 、新唐书
7、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 )。
A 、王俭
B、 任昉
C、 阮孝绪
D、 许善心
8、元代的刻书地区,以福建的建阳和山西的( )最盛。
A 、运城
B、 太原
C 、临汾
D 、平水
9、文献一词最初具有( )方面的含义。
晚清四大名臣留下多少遗产:张之洞万卷书,李鸿章白银四千万两

晚清四大名臣留下多少遗产:张之洞万卷书,李鸿章白银四千万两清朝是满族为主的封建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封疆大吏几乎都是八旗贵族子弟担任,但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咸丰帝为了镇压太平军,鼓励地方举办团练,于是湘军、淮军异军突起,成为封疆大吏,并且带动了后来的洋务运动,这其中就有著名的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当然中兴四大名臣历来有争议,还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的说法,当然我们今天说的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中兴四大名臣作为封疆大吏,他们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当时封疆大吏的名义上的薪水其实不多,一年各种补贴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两,但是清朝有养廉银,这个可是非常高的,乾隆时期的两广总督的养廉银就有15000两,而闽浙总督则有21000两,最高的是四川总督,养廉银高达3000两,当然会有所变化,但大体上都会在这个范围内,因此这些封疆大吏的收入非常可观,那么去世后他们到底给子孙留下多少遗产呢?部分养廉银左宗棠:留下三万五千两银子左宗棠是湘人,早年参与平定太平运动逐渐崭露头角,后来南征北战,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让他名满天下,先后担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等,后病逝于福州,先后担任封疆大吏二十多年,是晚清著名的名臣之一。
左宗棠左宗棠晚年病逝于福州,关于他的遗产,有据可查的有以下几笔:1、给每个儿子五千两遗产,自己留备五千两,合计两万五千两;2、长沙司马桥住宅,当年由骆秉章、胡林翼各出五百两买下赠送,儿子孝宽又花去两千两装修,合计三千两;3、儿子孝宽买下邻居戴敬堂的房子,同时购得长沙府城隍庙地基一块,花三百两;4、在湘阴有柳庄田屋、石湖田屋、板桥田屋各一处,价值合计一千两;5、在湘阴板石坳为夫人周诒端买下墓地、田亩,花去一千两;6、在天鹅池为长子孝威买下墓地,在河西买下墓田,价值一千两;7、出山前自建柳庄,花去白银九百两。
这样算下来,左宗棠的全部遗产加起来只有三万五千两左右,作为封疆大吏,一年的俸禄加养廉银估计都有这么多,但最终留下的不过区区三万多两,对于普通的乡绅来说,只不过是中等水平。
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

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2023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模拟卷1题库汇总1.[单选][1分]下列句子中,“以”用作连词、可译作“因为”的是()。
A.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B.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C.终夜不寝以思,无益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单选][1分]关于出版物消费过程的文化性,说法错误的是()。
A.消费者取得出版物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B.完整的出版物消费过程由取得和使用出版物两个环节构成C.消费者对出版物内容的消费过程与其他物质产品的消费过程相同D.出版物消费过程是消费者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3.[单选][1分]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不具有()特点。
A.言文分离B.行文简练C.艰涩难懂D.注重格律4.[单选][1分]下列句子中,古文标点完全正确的是()。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B.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单选][1分]清代藏书家中以()四家最为有名,号称天下四大藏书家。
A.瞿、杨、陆、丁B.毛、范、黄、钱C.朱、黄、翟、杨D.章、李、陆、丁6.[单选][1分]关于出版活动中的“复制”,说法错误的是()。
A.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B.印刷是出版物生产中最常用的复制方式之一C.电子期刊可以由读者直接下载到计算机上阅读,所以不必经过复制D.只有经过复制,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信息才能向消费者广泛传播7.[单选][1分]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当的是()。
A.倘若他能够成功地飞越长江,就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也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B.他的历史,他的性格,现在虽从遗物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C.因为只站在水边,发一阵子空想,所以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D.虽说是开玩笑,也该有个分寸8.[单选][1分]“所有医生都是医务工,所有护士都不是医生,所以,所有护士都不是医务工。
海源阁——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藏普通 版本 。 史子集 四部 计有 三 干二 百 三十 六部 , 经 二十 万
八千三百 卷 。这些 当时视为普 通版本 的书 。 在多应 视 为善 现 本 。二 是《 源阁宋元秘 本书 目》 即杨 氏“ 海 , 宋存 书室” 藏善 所
本, 计有 四百六十 四部 , 万一 千 三百 二 十八 卷 。经 王献 唐 一
海 源阁藏书究 竟有 多少 ? 当以 杨 氏向县 府验 备 查 的两 种藏书 目录为准 。其 一是《 海源 阁藏 书 目》 六卷 ) 为海 源阁 ( ,
士, 先后 在 贵州 、 广西 、 湖北 、 南 、 淮 、 河 两 山西 、 西 等省 为 陕
官, 后升任 江南 河道 总 督 , 平 生“ 他 嗜 , 于 书 ” 远 在 其 无 专 ①, 道光五年 即开始 收 藏 宋元 珍 本 。1 4 8 0年 , 家乡 修 建海 源 回
呈 。杨绍 和购得 “ 乐善 堂 ” 旧藏 精 善 之 本一 百 余部 , 少 为 不 《 四库 全书 》 未收之本 , 其版 本价值可 想而知 。 著名学 者王 献 唐 云 : 近 人 多 以杨 书珍 本 , 出百 宋 一 “ 率
“ 醑宋楼” 并称清末 四大藏 书楼 , 而杨 氏亦被誉 为 四大藏 书家
之首 。
廛 , 以 目验所 及 , 其得 于乐 善 堂 者 , 不 亚 于 艺芸 书 舍 余 知 正
海源 阁主人杨 以增 (7 7 15 ) 字 益之 , 18~ 86 , 号至 堂 , 出生 于书香 门第 , 其父杨 兆煜 , 是当时 山东 省即墨 县教谕 , 教育 在 界较 有名望 . 而且 有 一 定 藏 书基 础 。杨 以增 早 年 受 父亲 影
响, 酷爱 善 本 珍藏 , 且聪 慧 好 学 , 清道 光 二 年 ( 8 2 中进 于 12 )
皕宋楼资料

皕宋楼中国清末陆心源藏书楼之一。
以皕宋为楼名,意谓内藏宋刻本有200种之多。
但实际不及此数。
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号存斋。
浙江归安(今吴兴市属)人。
咸丰时举人,曾任福建盐运使等官,家资富足, 购得图书15万卷, 于其月河街寓所楼上辟皕宋楼和十万卷楼两藏书室。
皕宋楼贮藏宋元旧椠本,十万卷楼收明刻善本、名人手抄手校本及清代学者著作。
至于一般常见钞本、刻本则另藏于潜园守先阁,允许外人阅览。
陆氏藏书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所收乾嘉时苏州黄丕烈士礼居、周锡 水月亭、袁廷梼五观楼、顾之逵小读书堆等四大家之旧藏,极为珍贵。
陆心源收购图书之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兵燹之后,私人藏书纷纷散出,他尽力收购,江南数百年藏书精华,一时多归其所有,成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皕宋楼和十万卷楼藏书目录有陆心源的门人李宗运于光绪八年 (1882)编成辑录体目录《皕宋楼藏书志》120卷,续志4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
1894年12月5日,陆心源在湖州逝世。
陆心源建皕宋楼、十万卷楼及守先阁,有宋、元刻本及名人手钞本,明、清刻本及普通书籍,皕宋楼为清末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
1907年,其子陆树藩以10万两银之价,将皕宋楼和十万卷楼的20万卷藏书售于日本静嘉堂文库。
此事与敦煌遗书遭劫,被并称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两大惨重损失。
皕宋楼售书(杂读乱谈)1906年春,号称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归安陆氏皕宋楼出售藏书。
当时“商务印书馆资金才数十万元,夏君慨然许以八万”。
但与卖方要价不符,未能成交。
1907年夏,皕宋楼藏书以十万元售与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
此事披露后,董康在《国粹学报》第8期发表《皕宋楼藏书源流考·跋》云:“陆氏《藏书志》所收,俱江浙诸名家旧本;古芬未坠,异域言归,反不如台城之炬,绛云之烬,魂魄长留故乡者,为太息者累月。
清代著名藏书家研究资料缉稿

小米
汪邁孫13
汪遹孫
《振綺堂簡明書目》
翁方綱
正三
覃溪、蘇齋
北京
寶蘇室
盧文弨
紹弓
浙江
余姚
抱經堂
盧文弨、弓父手校
武林盧文弨家經籍
武林盧文弨手校
盧文弨字召弓
文弨校正、抱經堂印
抱經堂寫校本
抱經堂手校
《群書拾補》
盧址
丹陛
青崖
浙江
鄞縣
抱經樓
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書印、抱經樓
朱筠14
竹君
美叔
笥河
北京
椒花吟舫
大興朱氏竹君藏書之印
陳鱣
仲魚
簡莊
浙江
海寧
向山閣
海甯陳鱣觀、陳仲魚讀書記、仲魚過目、仲魚手校、仲魚圖像
宋鈔元刻
黃丕烈
紹武
蕘圃、蕘夫
老蕘、
浙江
吳縣
士禮居
百宋一廛
陶陶居
讀未見書在齋
黃丕烈印、蕘圃、複翁
士禮居藏、士禮居
百宋一廛、蕘翁手校
汪士鐘
春霆
閬源
江蘇
蘇州
藝芸書舍
汪士鐘字春霆號*園書畫印、曾藏汪閬源家
汪士鐘印、三十五峰園主人、閬源真賞
味經書屋
御賜清海堂、文正曾孫
劉喜海印、燕庭
燕庭藏書、嘉蔭簃藏書印、味經書屋藏書印
金石拓本
丁申24
竹舟
浙江
杭州
八千卷樓
小八千卷樓
八千卷樓、八千卷樓藏閱書、嘉惠堂藏閱書、善本書室、四庫附存、泉唐丁氏竹舟申松生丙辛酉以後所得
四庫著錄
四庫存目
四庫未收
注:24和25為兄弟,
25和26為父子。
中国古代文人并称

中国古代文人并称中国古代文人并称大全春秋战国(6)孔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儒家五圣:孔子(至圣)、颜渊(复圣)、曾子(宗圣)、子思(述圣)、孟子(亚圣)孔孟:孔子、孟子老庄:老子、庄子屈宋:屈原、宋玉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两汉(6)班马: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和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崔杜:东汉书法家崔瑗、杜操扬马:汉朝辞赋家扬雄、司马相如枚马:枚乘、司马相如两司马:史学家司马迁、辞赋家司马相如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张衡、班固、扬雄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三国两晋南北朝(25)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四聪: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钟王:三国书法家钟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颜谢:南朝宋诗人颜延之、谢灵运休鲍:南朝宋诗人汤惠休、文学家鲍照徐庾: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周文学家庾信阴何:南朝文学家阴铿、何逊羊薄:南朝书法家羊欣、薄绍之顾陆: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宋画家陆探微温邢: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北齐文学家邢邵邢魏:北齐文学家邢邵、魏休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二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潘: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二妙:西晋书法家卫瓘、索靖大小阮:阮籍、阮咸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朓三隐: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三张:张载、张协、张亢潘陆:潘岳、陆机陶谢:陶渊明、谢灵运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竟陵八友: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
东吴八绝:严武、吴范、刘惇、赵达、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唐代(29)王孟:王维、孟浩然高岑:高适、岑参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老小杜:杜甫、杜牧颜柳:颜真卿、柳公权张王:张籍、王建沈宋:沈佺期、宋之问韩孟:韩愈、孟郊韩柳:韩愈、柳宗元刘柳:刘禹锡、柳宗元刘白:刘禹锡、白居易元白:元稹、白居易皮陆:皮日休、陆龟蒙卢奇马怪:卢仝、马异郊寒岛瘦:孟郊、贾岛韩马戴牛:韩滉、戴嵩燕许大手笔: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三罗:罗隐、罗邺、罗虬温李:温庭筠、李商隐骈文三十六体: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薛稷、褚遂良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张旭香山九老:白居易、胡臬、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如满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方外十友:陆馀庆、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边塞三王:王昌龄、王之涣、王翰五代十国(3)黄徐:后蜀画家黄筌、五代南唐画家徐熙董巨:南唐画家董源、五代宋画家巨然五代四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宋代(24)姜张:姜夔、张炎杨刘:杨亿、刘筠苏黄:苏轼、黄庭坚李郭:李成、郭熙米薛:米芾、薛绍彭苏辛:苏轼、辛弃疾欧曾:欧阳修、曾巩周柳:周邦彦、柳永李杜:李韶、杜范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二姚:姚兕、姚麟三擘: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北宋三大家:画家董源、李成、范宽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张栻北宋四大书法家:黄庭坚、蔡襄、苏轼、米芾北宋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南宋四家: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南宋四大家: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江西诗派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永嘉四灵:翁卷、徐玑、徐照、赵师秀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元代(6)刘卢:刘因、卢挚姚卢:姚燧、卢挚元四家:其一:四大画家黄继、吴镇、倪瓒、王蒙其二: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王世贞《艺苑卮言》)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明代(87)明代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高顾:明东林党领袖高攀龙、顾宪成会稽二肃:唐肃、谢肃(《明史?文苑?王行传》)云间二韩:顾斗英(字仲韩)、莫是龙(字廷韩)(《笔精》) 贵池二妙:吴次尾、刘伯宗江上二沈:沈昆铜、沈寿民娄东二张:张溥、张采山阴二朗:朱士稚、张宗观嘉禾二王:王镛、王钧山阴二王:王谊、王择吴兴二唐:唐率、唐广二朱:朱应登、朱子价鲁藩二宗室:朱健根、朱观枢二袁:袁临、袁贲两司马:王世贞、汪道昆武原双丁:丁嗣征、丁裔沆武原二仲:吴蕃昌、彭孙贻双壁:沈玮、沈琛皇甫四杰:皇甫冲、皇甫涍、皇甫汸、皇甫濂南陈北崔:明末画家陈洪绶、崔子忠三杨:明代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张:张凤翼、张燕翼、张献翼明初三大古文家:宋濂、刘基、方孝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台州三学:张谷(古学)、方孝孺(正学)、王叔英(静学) 吴中三高士:朱用纯、徐枋、杨无咎吴中三铁:钱瘦铁、吴昌硕(苦铁)、王大炘(冰铁)娄东三凤:陆容、张泰、陆釴金陵三俊:陈沂、顾璘、王韦楚中三才:黄承叙、张治、廖道南练川三老: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吴下三高:朱白民、王芥庵、赵凡夫嘉靖三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东湖三子:赵焕、吴易、史玄余杭三严:严调御、严武顺、严敕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云间三徐:徐孚远、徐凤彩、徐致远(《华亭志》)江东三才子:顾璘、刘麟、徐祯卿(《静志居诗话》) 浙派三大家:戴进、吴伟、蓝瑛东海三司马:范钦、张时彻、屠大山(《甬上耆旧集》) 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吴中四杰:杨基、高启、张羽、徐贲广中四杰:孙蕡、王佐、黄哲、李德(《盛明百家诗》) 江北四子:景旸、赵鹤、蒋山卿、朱应登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明州四杰:朱应龙、沈明臣、叶太叔、卢沄苕溪四子:茅维、臧懋循、吴稼竳、吴梦旸锡山四友:施渐、王懋明、姚咨、华察南州四子:刘斯陛、李奇、邓履中、余正垣 [徐巨源《南州四子传》]青溪四子:高近思、马承道、金子坤、金子有 [《金陵琐事》]嘉定四先生:程嘉燧、李流芳、娄坚、唐时升 [《明史?文苑?唐时升传》]江东四大家:陈沂、顾璘、王韦、朱应登明季四公子: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冒襄苕溪五隐:孙一元、刘麟、吴琉、陆昆、龙霓北田五子:何绛、陶璜、梁梿、陈恭尹、何衡〔《广东诗粹》〕云间五子:周立勋、陈子龙、夏允彝等〔《奉贤志》〕东南五才子:王洪、解缙、王偁、王琎、王达〔《静志居诗话》〕南园后五先生: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李时行、吴旦前五子: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后五子:张佳胤、余日德、张九一、汪道昆、魏裳广五子:卢枏、欧大任、俞允文、吴维岳、李先芳续五子:黎民表、石星、王道行、朱多煃、赵用贤末五子:李维祯、胡应麟、屠龙、魏允中、赵用贤六君子: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几社六子:夏允彝、周立勋、彭宾、徐孚远、陈子龙、杜麟征杨门六学士:张含、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李元阳、唐锜〔《姚莹识小录》〕杨门七子:张含、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李元阳、唐锜、吴懋〔《姚莹识小录》〕七才子,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廷相、王九思;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十才子:前七子,去掉王廷相,再加上顾璘、朱应登、陈沂、郑善夫等四人,又号称十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四大藏書家
四家,首推鐵琴銅劍樓,是清中葉以來,歷史最長久。
詩云:“琴劍飄零百百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崢嶸一閣留天壤,文獻東南此大宗。
”詩中所提是晚清南北四大藏書樓,即江蘇常熟鐵琴銅劍樓(南瞿),山東聊城海源閣(北楊),浙江湖州陸氏皕宋樓,杭州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樓。
一、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位於歷史文化名城常熟古裏鎮,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
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爲樂。
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彝古印兼收並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爲珍愛一台鐵琴和一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
在全國各地的眾多古藏書樓中,鐵琴銅劍樓與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浙江歸安陸氏“皕(音bì)宋樓”、浙江錢塘丁氏“八千卷樓”合稱爲全國四大藏書樓,有“南瞿北楊”之稱。
四大藏書樓中,鐵琴銅劍樓巍然獨存。
該樓系蔭棠先生之祖建於乾隆中。
原有四進,其中第一、二兩進毀於抗日戰爭中。
收儲多爲鄉邦文獻以及未收入《鐵琴銅劍樓書目》之宋元明本及舊鈔批校諸書,長篇巨著不多。
藏書除部分遭劫外,絕大部分于建國初由瞿氏後人捐贈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常熟市圖書館等。
爲陽湖縣學訓導瞿紹基及子孫五世藏書處。
因主人收藏有鐵琴與銅劍,故命名爲“鐵琴銅劍樓”。
樓主瞿氏數代藏書,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
1991年12月,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開館。
在常熟歷史上,從中國文化發展史看,自明代趙琦美“脈望館”、毛晉父子“汲古閣”、清初錢謙益“絳雲樓”、錢曾“述古堂”以後,瞿氏鐵琴銅劍樓更有其獨特的地位。
鐵琴銅劍樓之藏書,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數朝,又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經歷了初創、發展、鼎盛、劫難、穩定、善終等階段,給後人留下了比較完整的藏書和藏書樓,爲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海源閣
海源閣,海源閣現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是我國歷史上(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進士楊以增所建,總計藏書約4000餘種、22萬餘卷。
珍本書主要得之于黃丕烈等藏書家,很多是孤本秘笈。
故與其現存的藏書書目有《楹書隅錄》及《續編》、《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
其中宋元珍本逾萬卷。
與北京的文淵閣、皇史宬,寧波的天一閣同爲中國歷史上公私藏書典範。
它與江蘇常熟縣瞿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縣陸心源的“皕宋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
其中以瞿楊兩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書爲最多,因之又有“南瞿北楊”的美稱,深爲海內外學者
所仰慕。
地理位置及相關介紹
海源閣藏書樓位於光岳樓南萬壽觀街路北楊氏宅院內,爲單簷硬山脊南向樓房,面闊三間,上下兩層,下爲楊氏家祠,上爲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笈收藏處。
藏書樓上層中間門額上懸掛“海源閣”陽言語匾額一方,爲楊以增親書,額後有楊以增自題跋語。
海源閣藏書浩瀚,是楊氏四代人潛心搜集的結果。
楊氏第四代人楊保彝編著《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及《海源閣書目》計有208300卷有餘。
另有不載于書目者尚多。
海源閣爲單簷硬山脊南向樓房,上下兩層。
下爲楊氏家祠,供楊氏先人牌位,上爲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笈收藏處。
藏書樓前有一長條狀小院,東側有兩座長廊式高臺讀書亭。
樓下東首爲通往後院的通道,楊宅第四進院內爲海源閣明清版本藏書處。
海源閣藏書浩瀚。
至清末,海源閣藏書已達三千二百三十六種計二十萬八千三百卷有餘,是楊氏四代人潛心搜集的結果。
後歷經戰亂,迭遭破壞,所藏圖書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輾轉收入北京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
現已在原址按原來的結構樣式重建,並開始對遊人正式開放。
三、皕宋樓
湖州的皕宋樓:皕宋樓藏書爲三部分:皕宋樓(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鈔手校者)、十萬卷樓(藏書以明刊本爲主)、守先閣(.藏明後及明刊的重校本和傳鈔本)。
距今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大清同治年間,著名藏書家鬱松年的宜稼堂藏書開始散出,引起各方的爭購風潮。
據時人李宗蓮《皕宋樓藏書志序》說皕宋樓中藏有“宋刊至二百餘種,元刊四百餘種”,皕宋樓超過天一閣的地方有五;大學者俞樾的《陸心源墓誌銘》也持此說。
葉德輝《書林清話》雲:“如近人陸心源之以比宋名樓,自誇有宋本書二百也。
然析《百川學海》之各種,強以單本名之,取材亦似太易。
況其中有明仿宋本,有明初刻似宋本,有誤元刻爲遼金本,有宋板明南監印本,存真去偽,合計不過十之二三。
自欺欺人,毋乃不可”---只有五十種上下,不能確信。
藏書
昭和五年(1930年)出的《靜嘉堂文庫圖書分類目錄》---原屬皕宋樓藏書的有:宋版書一百二十四部,二千七百七十九冊;元版書一百一十六部,二千零七十冊;金版書一部,十冊。
皕宋樓藏書散出,如吳興周越然之言言齋,曾收宋纂圖互注《南華真經》、稿本《吳興蠶書》、明初本《管子》、吳鈔《疑獄集》、丁鈔《栲栳山人詩集》等八種。
惟宋元版書多,總藏量也富,至光緒八年(1882年),不計普通坊刻之本,總數已達十五萬多卷,遠超天一閣。
陸心源于1894年方去世,此時總量應該還要多,散失,至1907年出售時的藏書數尚有四千部二十萬卷。
1993年中華書局出版《清人書目題跋叢刊》,《皕宋樓藏書志·續志》以晚清的輩分而列《叢刊》第一種。
(注:皕宋樓和十萬卷樓爲陸氏故宅的二室而已,陸心源
親手所建爲潛園,規模宏大,他的另一藏書樓——守先閣即在其中,守先閣嘉惠學子,空前絕後,待後敘。
)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陸心源長子陸樹藩將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等藏書售於日人,舉造成中國文化遺產的重大損失,著《書舶庸譚》的董康說:“古芬未墜,異域長歸,反不如台城之炬、絳雲之燼,魂魄猶長守故都”,稱“皕宋樓事件”。
陸樹藩將守先閣剩餘之書捐贈給剛辦的海島圖書館,計一千余部一萬四千多冊(事見《陸氏守先閣捐助書目》);後陸樹藩又曾在蘇州辦孤兒院並任院長,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過世,享年五十九歲。
皕宋樓藏書東渡後,杭州丁氏“八千卷樓”,經張之洞、端方、繆荃孫及丁氏後人努力,端方代官方購下,建江南圖書館(南京)收藏;次年,湖州姚氏、揚州徐氏藏書,先後購至京師廣化寺收藏(《張文襄公年譜》);又次年,京師圖書館立。
光緒三十三年,英國漢學家斯坦因來敦煌,首次帶走570種精品。
四、八千卷樓
八千卷樓被譽爲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
中國清代杭州丁丙藏書樓。
丁丙,字嘉魚,別字松生,晚號松存。
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
與其兄丁申在其祖父丁國典、其父丁英藏書的基礎上訪求圖書,或購或抄,在將近30年間,聚書1.5萬多種、20余萬卷。
丁氏指的是對杭州歷史文化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丁家。
除有宋本40種左右、元本約百種之外,明刻精本、《四庫全書》底本、名人稿本和校本、日本和朝鮮所刻漢文古籍等較多,是其藏書的主要特色,而且其中很多都曾爲明清藏書家所遞藏。
光緒三十四年(1908)丁氏後人將全部藏書低價售予江南圖書館,後藏南京圖書館,該館辟專庫貯藏,完好無損。
八千卷樓藏書目錄,主要有丁丙撰《善本書室藏書志》,丁仁編《八千卷樓書目》。
傳說
丁家門裏曾經出過幾位人物,丁敬是其中之一,他是印學家,“浙派”篆刻藝術的鼻祖,他的藝術成就對後來的“西泠印社”有深刻影響。
“西泠印社”仰賢亭裏有他的石刻像。
丁申、丁丙是著名的藏書家,八千卷樓的主人。
丁氏宅院的祖居自清末、民國和抗戰後日漸衰落,丁氏子孫徙居各處,八千卷樓也似“王謝舊堂”。
在清末民初,丁氏後人中的丁立中做起了絲綢生意,組織起綢業會館,其中一間兩層樓房“天章閣”打造成了財神殿。
會館建成後,他們還專門刻了一塊《杭州重建觀成堂記》綢業會館的碑石。
解放後,綢業會館成了杭州一家機械修配廠的廠房。